薛道衡传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陰人。
祖父薛聪,西魏齐州刺史。
父亲薛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
他专精好学。
十三岁时,读《左传》,见子产相郑国之功,写下了《国侨赞》,文辞、情致都很不错,看见的人都感到很惊奇。
此后才名更加显著。
北齐的齐州牧、彭城王高氵攸,任他为兵曹从事。
尚书左仆射、弘农人杨遵彦是一代伟人,见了薛道衡,十分叹赏。
授为奉朝请。
吏部尚书、陇西人辛术与他交谈后感叹说:“郑玄的学业不会中断失传了啊!”河东人裴讠献看见他后说:“自从周鼎迁离河北,我还以为关西再没有孔子那样的人了,不料今日遇到薛君!”北齐武成帝作丞相时,召他为记室。
武帝即位后,几次升迁他,后至太尉府主簿。
一年多后,他兼任散骑常侍,负责接待北周、陈国的使者。
武平(570~575)初,朝廷让他和诸儒生修定《五礼》,任尚书左外兵郎。
陈国使者傅纟宰来齐,朝廷让薛道衡兼任主客郎中,接待陈国使者。
傅纟宰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人北人都认为诗很美。
魏收说:“傅纟宰这么作,只是人们所说的把蚯蚓投给鱼吃罢了。”薛道衡待诏于文林馆,与范陽人卢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齐名,与他们很友好。
他又以本官身份在中书省值班,不久拜授中书侍郎,仍任太子侍读。
后主时,他渐渐被亲近重用,当时对他颇有些附会皇室的讥讽。
后来,他与侍中解律孝卿参与朝政,道衡备陈防备北周国的计策,孝卿不采用。
到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任他为御史二命士。
他后来回到了乡里,从州主簿当起,后入京任司录上士。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薛道衡随元帅梁睿攻打王谦,任陵州刺史。
大定元年(581),授为仪同,任邛州刺史。
高祖受北周禅让,薛道衡因事受牵连,被除名。
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召他掌管军书,回京后授他内史舍人。
这年,他兼任散骑常侍和出使陈国的大使。
薛道衡上奏高祖说:“江南只是个小角角,擅称帝号很久了,实因晋永嘉之乱以后,华夏分崩离析。
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自称帝,不久都灭亡了。
魏国从北往南,路程太远,来不及经略远处。
北周、北齐两相对立,务在兼并对方。
所以江南未被诛伐,到现在有些年头了。
陛下圣德天挺,应恢复皇室的荣光,与夏商周三代圣君相比,平定天下,怎能容忍区区一个小陈国久在法网之外?我如今出使陈国,请让我让陈国自称藩邦。”高祖说:“我姑且跟他们讲点涵养,把他们置之于度外,你不要用言辞去折辱他们。
望明白我的意思。”江南陈国很爱作诗,陈国国主尤其爱这种雕虫小技,薛道衡每有所作,陈国人无不吟诵。
到开皇八年(588)讨伐陈国时,授薛道衡为行台尚书吏部郎,兼管文秘。
隋军临江,高赹夜坐军帐之下,对他说:“今日之战,能消灭陈国吗?请你说说看。”薛道衡回答说:“凡是评论大事的成败,先要用大理来评判。
《尚书·禹贡篇》上所记载的九州,本是为王的人的封域。
东汉之末,群雄并起,孙权兄弟于是占有吴国、楚国的地盘。
晋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并了东吴国。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从此天下又遭分割。
从那以来,战争不息。
坏运完了,好运就来了,这是不变的天道。
郭璞说过:‘江南偏于一隅,称王三百年后,还是会与中原统一。’现在,三百年之数已快满了。
按定数而论,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个原因。
有德之君兴旺,无德之君灭亡,自古以来的兴亡,都是按这来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节俭,操劳政事,陈叔宝却大兴宫殿,沉溺酒色。
陈国上下离心,人神共愤,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个原因。
治国之本,在于信任大臣。
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数罢了。
他们选拔小人施文庆委以重任;尚书令江总,只知作诗喝酒,本非经邦济世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他们的大将,都只有一个勇夫的效用罢了。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个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势力强大,他陈国无道而又势力弱小,我看他们的人马,不超过十万。
他们的防线,西到巫峡,东到沧海。
分兵而守吧,那么势力分开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会顾此而失彼。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个原因。
我隋克陈,是席卷之势,请您不要疑虑。”高赹很高兴,说:“你分析成败,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没料到你的谋略也如此了不起!”回京后授他吏部侍郎。
后来因为他在吏部提拔官员,有人说他与苏威结党,任人唯亲,他被除名,流放到岭南。
晋王杨广当时在扬州,偷偷地派人劝薛道衡从扬州走,说他将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扬州。
道衡不想在晋王府,用了汉王杨谅之计,于是从江陵到岭南去。
不久有诏书征调他还京,在内史省值班。
晋王杨广因此记恨他,但爱他的才能,还能对他讲点礼貌。
几年后,朝廷授他内史侍郎,加授上仪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构思文章时,必定会一个人坐在空书斋里,靠着墙壁而卧下,听到门外有人声,他便发怒,他就是这样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说:“薛道衡写的文书,我很满意。”但告诫他别迂腐。
后来,高祖夸奖他很称职,对杨素、牛弘说:“道衡老了,为国奔走,很辛苦,应该让他家的大门口有人持戟站岗。”于是提拔他当上开府,赐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无功为由而推辞,高祖说:“你在朝廷长期辛劳,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写的文书,难道这不是你的功劳?”道衡久在重要岗位,才气名声更加大了,太子诸王都争着与他交往,高赹、杨素又都推重他,名声更大,一时无人与他相比。
仁寿中(601~604),杨素执掌朝政,道衡既与杨素交好,皇上不想让道衡久管机密之事,因此让他出京任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在高祖身边很久了,一旦离别,不胜悲伤依恋,话别时哽咽起来。
高祖也很悲伤,说:“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确很辛苦。
我想让你休息调养一下,同时料理一下民风民俗。
今天你离去,我就像断了一臂一样。”于是送给道衡三百段缣帛、九环金带,和一套时装,十匹马,安慰并鼓励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时,为政清简,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
炀帝继位后,道衡转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退休。
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道衡将要回到京师了,让他当秘书监吧。”道衡回京后,呈上他写的《高祖文皇帝颂》。
炀帝看了不高兴,回头对苏威说:“道衡赞美先朝,这是《诗经·鱼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于是授道衡为司隶大夫,想给他加罪。
道衡未醒悟。
司隶刺史房彦谦与道衡一向交好,知道道衡必定会遭乱,劝他不与宾客来往,谦卑一点,但道衡不听。
适逢议论新的法令,久议不决。
道衡对大臣们说:“假使高赹不死,法令肯定早就推行了。”有人告他,炀帝发怒说:“你想念高赹吗?”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勘问处置。
道衡自认为不是大过,还催促司法部门早点定案。
到了司法部门上奏炀帝的那一天,他还指望炀帝会赦免他,让家人准备了酒菜,以备招待来家的宾客。
到奏明炀帝时,炀帝下令让他自杀。
道衡全没料到,不能马上自杀。
司法部门重又上奏。
炀帝下令把他缢杀了,妻子儿女全部流放到且末。
当时他七十岁。
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枉。
他有文集七十卷,流传在世上。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 地理志第八·班固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魏收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赵尔巽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四、对于夷狄入主中原,·雍正 第三十六回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蔡东藩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四·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五·佚名 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 卷五十四·鄂尔泰 续集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列传卷第十九 高丽史一百六·郑麟趾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范晔 熙宗本纪·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