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传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祖父李寿,曾任湖州的户曹从事。
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魏孝静帝年间(534~550),令当时知识渊博的人审定文献典籍,让李敬族校书,隶属于直阁省。
李德林年幼时,天资聪慧,只有几岁时,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多天就烂熟于心了。
高隆之见了,非常惊叹,把这事告诉了朝中人士,说道:“如果给他时日,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杰出的人才。”邺京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都来到他家探视,一个多月间,每天来访的车马不断。
十五岁时,就开始阅读五经及古今的文集,每天阅读几千字。
不久对于古代典籍、天文地理、陰陽之学,无不通晓。
他还擅长写作,文辞恳切且思路通畅,魏收曾经当着高隆之的面,对他的父亲说:“您这个孩子的文章,终究将承继温子升。”高隆之听后,大笑着说:“魏常侍您未免太嫉妒贤才了,为什么不近比老、彭,却远拿温子升来比!”李德林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亲自驾着灵车,回故乡安葬。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他只穿着单薄的孝服,并赤着脚,州里的人因此更加敬慕他。
博陵豪族中有个叫崔谌的,是当朝仆射的哥哥,因为休假而还家,车马装饰十分豪华。
他准备从自己家里前往李德林家吊丧,两家相距十几里,跟随的人有几十人,他缩减跟随的人员。
等到了李德林家门,跟随的只五个人,说这样不会使李德林责怪我太炫耀。
李德林家境贫寒,经历坎坷,而且他的母亲多病,就在家潜心研读典籍,再没有做官的心思。
后来,他母亲的病略微好了点,就逼迫他去做官。
任城王高氵皆做了定州的刺史,看重李德林的才能,把他召入州府。
他们俩早晚相随,几乎成了师生和朋友,不拘于君民间的礼仪。
高氵皆曾经对李德林说:“我私下里听说埋没人才就应受戮。
让你长时呆在我身边,得不到官职,而只让我自身受益,纵然朝廷不怪罪于我,也害怕受到神灵的谴责。”于是李德林被举荐为秀才,送入邺京,当时是天保八年(558)。
任城王给尚书令杨遵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燕赵本来多奇才,这话确实不错。
今年所选拔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自不必多说,只看他的风度神采,就知他终究会成为栋梁之材。
至于说到他治理国家的本领,可与贾谊、晁错同列;作文赋诗的能力,可与相如、子云相比。
即使尧舜临世,贤才豪杰满朝,然而建造大厦的人,怎么会嫌栋梁太多呢。
我曾见孔文举的《荐祢衡表》中说道:‘洪水泛滥,帝思贤佐。’拿正平来比大禹,常觉比得不伦不类。
现在拿李德林来说,便会觉得这句话并不过分。”杨遵彦随即令李德林起草《让尚书令表》,他拿起笔,顷刻间写成,不做丝毫更改。
杨遵彦因此十分欣赏他的才能,便把表给吏部郎中陆..看。
陆..看后说:“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文章风格,浩浩荡荡如长河东流。
以前所见后生写的文章,与李德林的文章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而已。”于是陆..让他的儿子陆..早晚与李德林相随,并告诫他的儿子道:“你做每件事,都应师法这个人,把他作为你的楷模。”当时杨遵彦主管选拔人才的事务,他非常谨慎地选拔,举行秀才考试,很少有甲等成绩的。
而李德林所回答的五道试题,都为上等,被授为殿中将军。
这官职是西省的一个闲职,不是他所期望的,又加上当时处于天保末世,于是称病还乡,闭门谢客,以保持自己的品节。
乾明元年(560),杨遵彦奏请皇上,让李德林入朝商议国事。
皇建初年,皇上降诏在各地搜罗人才,他再次被迫到晋陽,写了一篇《春思赋》,世人称其典雅华丽。
这时,长广王做了丞相,驻守在邺下。
李德林奉旨回到京城,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共同掌管军国大事。
长广王召见了他,并授他为丞相府行参军。
不久,长广王继帝位,李德林被授为奉朝请,在舍人省值夜班。
河清年间(562~565),被授为员外散骑侍郎,掌管齐帅的事务,在机密省值班。
天统初年,李德林被授为给事中,在中书省值班,掌管诏诰文书,不久任中书舍人。
武平初年,升为通直散骑侍郎,又奉命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赵彦深一起掌管军国机密。
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五天颗米不进、滴水不沾。
因此发热病,浑身生疮,还是哀哭不绝。
许多为官的好友,像陆骞、宋士素,名医张子彦等,亲自替他调制汤药。
但李德林不愿喝,浑身红肿,几天过去,竟出人意料病愈了,身体很快恢复。
大家都说是因他的一片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太上博士巴叔仁奏述了他的事迹,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守孝刚满一百天,不许他再守孝,让他复出。
李德林因为自己久病,身体羸弱,急忙奏请辞官归乡。
当时中书侍郎杜台卿奏《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主认为没能尽善尽美,令和士开把文章给李德林看。
并降旨道:“杜台卿的这篇文章,不中朕意。
因你有才华,一定要多记述皇恩盛德,应速速作成,马上送来。”李德林于是进献颂书十六章并加上序,文献多不做记载。
武成帝看了文章,点头称好,赐给李德林名马一匹。
武成三年(561),祖孝徵入朝做了侍中,尚书左仆射赵彦深出京做了兖州刺史。
朝中有原来被祖孝徵所厚待的官员,离间李德林与他的关系,说他是赵彦深的党羽,不能再让他掌管军国机密。
祖孝徵却说:“李德林滞留于绛衣微职已很久,我常常抱怨赵彦深厚待贤才不够。
内省文书,正好可以委托给他。
不久就可以看到他很好地处理事务,不可毫无根据地乱说。”不久,李德林升任为中书侍郎,仍奉旨修订国史。
齐主留心天下的好文章,召他进入文林馆。
又令他与黄门侍郎颜之推二人共同管理文林馆的事务。
武成五年(563),诏令他与黄门侍郎李孝贞、中书侍郎李若共同管理署敕宣旨的事务。
不久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
隆化年间,被授为假仪同三司。
承光年间,被授为仪同三司。
等到周武帝攻克北齐,进入邺下的那天,诏令小司马唐道和来到李德林家,宣读圣旨晓谕抚慰,说道:“攻打北齐的好处,只在于得到你,朕本来害怕你跟随齐王往东退却,现听说你尚在,大可安慰我的心怀,应该立即入朝相见。”唐道和引他进入朝廷,派内史宇文昂查问齐朝的风俗教化、人物品性,当即留他在内省,三天后才让他回家。
不久仍让他随驾到长安,封他为内史上士。
从此以后,诏诰文书,以及任用山东的人,一律委托给他。
武帝曾经在云陽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常常只听说李德林的名字,等看到他给齐朝写的诏书檄文,我还说他是天上仙人。
哪知今天得到他为我效力,又为我做了文书,非同一般。”神武公纥豆陈颜回答道:“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得到麒麟凤凰是吉祥的征兆,是圣德所致,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做到的。
瑞物即使得到,也不堪使用,如果李德林来为您效劳,也是陛下您的圣德所致,有大才可用,无所不能,远远地胜过得到麒麟凤凰。”武帝大笑着说:“确实如您所言。”宣政末年(578),被授为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年,赐成安县男爵。
周宣帝病势加剧,嘱托隋高祖受顾命辅佐少主。
邗国公杨惠对李德林说:“朝廷赐令您总管文武方面的大事,治理国家任务重大,如无群才辅佐,难以完成大业。
现在想与您共同管理国家大事,请一定不要推辞。”李德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回答道:“德林虽平庸怯懦,但也还有一片赤诚。
如果您曲意提升奖赏我,一定愿以死来报答。”高祖听后十分高兴,当即召见他一起说话。
起初刘日方、郑译伪造诏书,召高祖为顾命大臣,以辅佐少主,而统管内外兵马事务。
各位将领已奉旨,全归高祖管辖。
郑译、刘日方商议,想授高祖为冢宰,郑译自己做大司马,刘日方也想做小冢宰。
高祖悄悄地问李德林:“我该怎么处理这事呢?”李德林回答说:“您最好做大丞相,假黄钺,统辖内外各种军务。
不这样,无以制服众人心。”等到给周宣帝发丧之时,就按李德林所说的办了。
以郑译为相府长史,加上内史上大夫,刘日方只做了丞相府司马。
郑译、刘日方因此心中不平。
以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兼仪同大将军。
不久,有三方挑起战乱,进退的韬略,高祖都与李德林一起仔细考虑。
各种军事文书,早晚填写不断。
一天之中,动不动超过上百件。
有时战机紧急,几件事要同时处理,李德林就口授给几个人,意思各自不同,但从不加以修改,而准确无误。
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统率军队驻扎在永桥,被沁水泛滥所阻,兵马不能渡。
长史李询写来密信说:“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接收了尉迟迥的饷金,军中议论纷纷,人心騷动不安。”高祖看到李询的密信后,十分忧虑,与郑译商量,想派人去取代三位将领。
李德林却献计道:“您与各位将领,都是国家的贵臣,现在还不能使他们俯首受制,现在只是假借皇帝的威信,得到统帅各位将领的权力。
怎么知道后来派遣的将领,一定能尽忠,而以前所派遣的将领,却有违背之意呢?加上受金之事,虚实不明,即令更换,他们三人将惧罪,恐怕会逃去,就须把他们禁闭起来,那么郧公以下的将士,一定有惊疑之心。
况且大敌当前更换将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到难办的事,也是乐毅辞燕的原因,赵括也因这样使赵国招致失败。
依我的拙见,只须派您的一个心腹,机智而有韬略,为各位将领原先所信服的人,立即到军队驻扎地,让他暗查此事的真假。
纵令他们三人有异志,也一定不敢轻举妄动。”丞相顿时大悟,说道:“如果不是您阐明这些道理,险些坏了大事。”当即派高赹骑马飞奔,前往军队驻扎地,作为各位将领的统率,最后立了大功。
凡李德林策划的谋略,大多都是这类。
进而被授为丞相府从事内郎。
高祖继位之际,相国总统百揆、九锡大礼及诏策笺表各种表章诏书,都是李德林起草的。
高祖登基那天,授李德林为内史令。
起初,准备接受禅让,虞庆则劝高祖先全部消灭宇文氏,高赹、杨惠也违背自己的本意赞同此议。
只有李德林固执争辩,认为不能这样做。
高祖变了脸色怒道:“你是读书人,不可以参与这件事。”于是就全部消灭了宇文氏。
自此官品不升,降到高赹、虞庆则的下面,只按分赐的惯例授了上仪同,晋升为子爵。
开皇元年(581),诏令李德林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赹等共同制定律令。
完成后奏知皇上,赐赠九环金带一副,骏马一匹,赏赐他对旧律令的增删之功。
律令颁布之后,苏威每每想更改其中的条例。
李德林认为律令已经颁布,按理必须统一,纵使有些小的错误或纰漏,不到损政害民的地步,就不能频繁的更改。
苏威又奏请五百家设置一个乡正,让他们管理民间诉讼。
李德林认为本来就应该废黜乡官判事,因为他们在乡里有内外亲属,剖析评断不公平,现在却设乡正专门管理五百家民事纠纷,恐怕为害更深。
况且现在的吏部,总管人才的选拔,而天下不过几百个县,在六七百万户中,精心选拔出来的几百个县令,有些还不可能称职,而想在一乡之内,选拔一个能管理五百家纠纷的人,恐怕一定难以找到。
又加上有些偏僻小县,根本不足五百户人家,又不能让两县共同管理一乡。
于是,皇上诏令内外群官,到东宫共同商议,从皇太子以下的官员,大都赞同李德林的意见。
苏威又说可以废除郡制,李德林对他道:“制定律令时,你为何不提出废除郡制好呢?现在律令刚颁布出来,难道可以随便更改吗?”而高赹赞同苏威的意见,妄说李德林凶狠暴戾,固执己见。
因此高祖全部采纳了苏威的建议。
开皇五年(585),皇上诏令李德林写篇文章,记述他做宰相时的国家大事,完成后,编为五卷,命名为《霸朝杂集》。
高祖读完后,第二天早晨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无论哪个帝王的兴盛,一定都有奇才贤士辅佐。
我昨天读了您的《霸朝杂集》,才知道因皇上盛德而感动天地降贤人于世的道理。
昨晚嫌夜太长,使我不能早早地见到您的面。
我一定要让您处于尊贵的地位,与国家相始终。”于是追封李德林的父亲为恒州刺史。
不久,皇上又说道:“我本来想使他更加显贵。”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
让李德林承袭。
李德林本来少年就有才名,现在又身居显贵,所写的文章,广泛流传于世。
有些不知道他的人,还以为他是古人呢。
李德林因为梁士彦和元谐之流,经常表露出叛逆朝廷的意向,想在大江以南,与国家抗衡,于是写了《天命论》呈给皇上。
李德林自隋拥有天下,经常进献攻打陈国的计谋。
开皇八年(588),皇辇幸临同州,李德林因病不能随驾。
皇上下了一道诏书召他,信后亲笔写着:“攻打陈的事宜,最好你能亲自来。”正赶上高赹有使命要回京,皇上对高赹说:“李德林如果因病不能来,最好你去他家听取饱打陈的方略。”高祖把李德林献的计谋交给了晋王杨广。
后来随他辇驾归京城,在途中,高祖用马鞭指着南边说:“等到攻取陈之后,应当用七宝服来装扮你,使你在太行以东,没有人赶得上你。”等到攻占了陈,封李德林为柱国、郡公,分封食邑八百户,赏布帛三千段。
晋王杨广宣读圣旨已毕,有人对高赹说:“皇上出谋划策,晋王及各位将领,齐心合力攻占了陈,现在却归功于李德林,各位将领一定会愤恨,并且后世的人,也会叹息您白白地攻占了陈国。”高赹入宫把这些言论告诉了皇上,高祖就罢除了前令。
起初,高祖在大象末年,把逆贼王谦原来的住宅赐给了李德林,文书已下,到了住宅所在地,忽然皇上又改赐给崔谦。
皇上告诉李德林,说:“那个人想要王谦的住宅,准备给他的舅弟。
对您没有什么丝毫影响,不必与他争,您可以另选择一套好的住宅。
如果都不称意,就别为您营建,并可寻找庄店作替换。”于是李德林上奏,拿逆贼高阿那肱在卫国县八十个市店,替换王谦的住宅。
开皇九年(589),皇上到晋陽,店里的人上书诉说道:“土地本是百姓的财产,高氏强夺了去,并在上面建筑房屋。”皇上命令有司估价,付钱给百姓。
正赶上苏威奉旨从长安来,向皇上奏道:“高阿那肱是乱世宰相,因谄媚而得宠,强占民地,建筑市店出租。
李德林虚构事实欺骗人,虚妄奏请搬入。”李圆通、冯世基等人又进言道:“这些市店,收利如同食邑千户,请计算时日追回这些赃款。”皇上因此责怪李德林,李德林请他们查看高氏的文簿记载,并说明原来打算换宅的心意,皇上不听,就追回了全部市店给当地的居民。
从此更加讨厌他。
开皇十年(590),虞庆则等人从函谷关以东巡察而回,都上奏道:“五百户设立一个乡正,专管民事纠纷,对人民没有好处。
他们凭自己的爱憎徇私枉法,公开接受贿赂。”皇上就下令废除。
李德林又进谏道:“这件事,我本来认为不可这样做。
既然已经设置了,又突然废除,政令不统一,早晨颁布,晚上就要撤销,全然不是帝王立法的常理。
我希望陛下对于这类总想随意更改法令的人,立即以军法处置。
不这样,人们就会议论不已。”高祖于是发怒大骂道:“你想让我做王莽那样的暴君吗?”当初,李德林说他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此获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人暗地里上奏道:“李德林的父亲,去世时为校书,而他自己妄称谘议。”皇上更加恨他。
到这时,李德林又在朝廷上忤逆了皇上的旨意,皇上因而历数他道:“你作为内史,掌管我的机密大事,就不应频频地干预政事,让人觉得你心地不宽阔。
难道你没有自知之明吗?我正用孝来治理天下,害怕它废缺,所以立五教来弘扬它。
而你却说孝出于人的天性,何必人为教化。
这样看来,孔子就不该著《孝经》了。
你又撒谎获取市店,妄加自己父亲的官职,我确实心怀忿恨,一直没有说出来。
现在应把你遣到一个州中去任职。”因此贬他为湖州刺史。
李德林叩拜谢罪道:“我不敢希望再任内史令了,只请给我一个闲散的官职。
等陛下登封告成之时,好让我一观那时的盛况,然后回我故土,死而无憾。”皇上没有答允,他转任怀州刺史。
在怀州,逢大旱,李德林责成人民挖井灌溉田地,空废劳力,竟然无丝毫裨益,被考司所贬。
过了一年多,李德林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追赠为大将军、廉州刺史,谥号文。
等到将要安葬时,皇上诏令羽林一百人,并派了一班鼓吹手,以供丧事之用。
赐布帛三百段、粟米一千石,以牛、羊、豕三牲作太牢来祭奠他。
李德林仪表堂堂,善于谈吐,齐朝天统年间(565~569),兼任中书侍郎,在宾馆里接受陈国的国书,当时,陈国使者江总看到他后,称赞他道:“他是河朔的英才啊。”李德林涵养极深,当时没有人能测量得出来。
只有任城王高氵皆、赵彦深、魏收、陆..等人十分钦重他,对他的赞誉之词,无所不至。
李德林年少时就成了孤儿,没有字,魏收对他说:“你有天才般的学识,一定可以官至公辅,我就用这两个字送给你作字。”进入仕途之后,他就掌管军国机密。
他性情稳重,办事谨严。
他曾说古人不言温和敦厚地做人,又何足称道呢。
他年少之时就以有才学被世人所知,等到地位、名望渐高,就有伤于太自负,一些争名之流,更以谗言毁谤他,所以他虽辅佐帝王创业,却十多年间,竟然不见升职。
他一生所著的文章,编纂为八十卷,遇上动乱,现在只有五十卷流传于世。
他奉旨撰写《齐史》,未完成就去世了。
史臣说:李德林年幼时,就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志趣,博学多才,在邺中很有名望,声名远扬到函谷关以西。
隋朝霸业初创之时,积极佐助献谋,各种紧急战书、帝王诏书,繁复交错,他都准确地发出,各类文诰的言辞之美,当时没有第二个人。
君臣和睦相处,自然会平步青云。
不担心没有谁知道自己,难道是一句空话吗!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阖城殉节 淮南纳土奉表投诚·蔡东藩 第十回 摆体面连朝奉差委 剃眉毛拼命来哄堂·陈蝶仙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佚名 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纪昀 第十章 山东道上·冯玉祥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梁启超 十国春秋卷四十·吴任臣 王礶传·脱脱 宁正传·张廷玉 第二节 豪强、游侠·吕思勉 顾维钧·周诒春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