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胄传

元胄是河南洛陽人,西魏昭成帝的第六代子孙。

祖父元顺,西魏的氵仆陽王。

父亲元雄,武陵王。

元胄小时候就英勇果敢,练就了多种武艺,美髯虎须,看上去凛然不可侵犯。

北周齐王宇文宪一见他,就把他当作壮士,招到自己的身边。

元胄多次跟随齐王出征打仗,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被征召进朝廷,将被周宣帝托付后事,高祖先叫元胄,其次才叫陶澄,将他们一起当作心腹之人,常常住在高祖的卧室内。

高祖当了丞相后,元胄主管宫廷中的禁卫军,又引弟弟元威入宫当侍卫。

周赵王宇文招得知高祖将要取北周而代之,于是就邀请高祖到自己的府中,赵王将高祖引进卧室内,左右侍从不得跟随,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边。

赵王对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说:“你们进室内去献瓜,我趁机将他刺杀。”饮酒正酣时,赵王想突起事变,拿所佩带的刀切瓜,不断地让高祖吃瓜,将要刺杀高祖。

元胄进屋说:“丞相,府中有急事,您不能在这里多呆了。”赵王大声喝斥说:“我和丞相谈心,你是干什么的?”赵王想把元胄喝斥走,元胄瞪圆双眼,怒气冲冲,握刀闯入内室。

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元胄照实回答了,赵王恍然说:“你不是以前跟随齐王的吗?的确是壮士啊!”于是赐酒给他喝,并且温和地说:“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你何必如此猜测我警惕我?”不一会儿,赵王假装呕吐,准备进入后门,元胄怕他又有诡计,急忙走过去扶住赵王,使他坐入席中的上位,象这样做了几次。

后来,赵王声称自己口渴,命令元胄到厨房中去取茶,元胄不动。

不久,恰逢滕王宇文荄到来,高祖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趁机对高祖耳语:“情况很不妙,您一定要快点离开这儿。”高祖还是没有明白,对他说:“他又没有兵马,能把我怎么样?”元胄说:“兵马都是他们的,一先下手,大事就完了。

我虽然不怕死,但死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又进室中坐下,元胄听见屋后有披铁甲的声音,于是立即请高祖说:“相府事急,你怎能如此久坐?”于是扶高祖下床,急促地离去。

赵王将要追赶高祖,元胄用身体挡住屋门,使赵王不能出来追赶。

高祖到达相府,元胄也回来了。

赵王将手指敲得出了血,悔恨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发动事变。

后来高祖杀了赵王,给予元胄的赏赐数也数不清。

高祖受禅登上帝位,元胄升为上柱国,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授左卫将军,不久又升右卫大将军。

高祖闲谈时说:“保护我的安全,成就这番基业,这是元胄的功劳啊!”几年以后,元胄出任豫州刺史,历任亳州、淅州刺史。

当时突厥多次騷扰边疆,朝廷因为元胄一向有威名,授给他灵州总管的职务,北方部族很害怕他。

后来征召回朝任右卫大将军,高祖对他更加亲密。

曾经有一个正月十五,高祖和贴身近臣登高赏月,当时元胄在值班,皇上下命令用快马把他招来,见到元胄,皇上对他说:“你与别人登高赏月,比不上和我一起登高好!”设宴招待,极其高兴。

晋王杨广常常向他致礼。

房陵王被废,元胄参与了谋划。

当时皇上正在追究处理东宫的事情,左卫大将军元竁苦苦劝谏皇上不要废黜太子,杨素于是进谗言诬陷元竁。

皇上很愤怒,拘留了元竁。

元胄此时值班时间已到,应该下班,但他没去,对皇上上奏说:“我不离开您,是为了防备元竁罢了。”又以这话激怒皇上,于是皇上杀了元竁,奖给元胄一千匹丝绸。

后来蜀王杨秀获罪,元胄因为和他有来往,被除去了官名。

炀帝即位,元胄得不到调迁。

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获罪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罪被废去官职。

元胄与丘和有老交情,于是经常和他往来,元胄曾经与丘和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说:“上官政是壮士啊!现在被发配到岭外,不会生事吧?”于是自己捂着心说:“我假如是你,不会白白地这样罢了。”丘和第二天将元胄的话启奏皇上,元胄竟因为这件事被杀了头。

于是皇上封上官政为骁卫将军,授给丘和代州刺史的职务。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脱脱
  ●卷十二·周密
  呻吟语 全文·佚名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七)·陈寅恪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十三太保”·恽逸群
  京口耆旧传卷五·刘宰
  卷五十六·傅恒
   十、我杀了一个人①·林语堂
  大历·周绍良
  卷八十三·阿桂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七·王世贞
  卷六·陆宗楷
  卷第卅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二十三地理石假山赋         【元】任士林天地之间境足以移人人移之而飘忽物足以致人人或可以致物此操蛇之神所以对愚公而臲?也抱然犀之余焦览具区于一目黯波臣之昼泣开水府之羣

  • 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连兵构衅 乃颜王败走遭擒·蔡东藩

      却说元军至东关遇敌,被安南兵连放毒箭,将士又复遭伤当下裹疮力战,还是杀不退敌兵。阿八赤、樊楫两人,保住脱欢先行,只望突过东关,便好脱险。那安南兵偏专望大纛杀来,势不可当,任你阿八赤、樊楫等努力冲突,总是无路可走。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正德十二年五月乙亥朔四川叙州僰人子普法恶等作乱平之乌荒芒部二府葛魁等寨地与均连珙县诸寨接境周遭千里山箐深阻各种蛮夷僰人子羿子仲家子猫子猓貉等杂处其中普法恶身长七尺通汉语晓符箓以此自负潜怀异志尝与夷妇米

  • 卷之三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司马迁

    张连科 译注【说明】本传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描写。在描写的时候,作者既注意到同中之异,也注意到异中之同。例如,他

  • 何鼎传·张廷玉

    何鼎,余杭人,一名文鼎,个性忠诚正直。弘治初年,他作为长史,上疏请革除传奉官,为同辈所忌。寿宁侯张鹤龄兄弟出入宫禁,曾经在内廷宴席陪坐。皇上上厕所,张鹤龄仗着酒气戴上皇冠,何鼎心里很愤怒。后来有一天,张鹤龄又窥视皇上帷帐

  • 卷六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六十一雍正五年九月上谕二十九道初二日奉上谕民生日用所需制钱最为切要朕特为便民起见屡颁谕旨严禁销毁制钱并令京城及各省督抚驻劄之省城不许铸造黄铜器皿三品以下官员及兵民人等不

  • 45.秦王灭六国·林汉达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

  • 中庸纂笺卷二·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或问名篇之义程子専以不偏为言吕氏専以无过不及为説二者固不同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説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中之义未之前无所偏倚之名也无过不及者程子所谓中

  • 卷一·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一宋 黄干 撰防服一 防礼一【郑目録曰天子以下死而相防衣服年月亲疎隆杀之礼不忍言死而言防防者弃亡之辞若全存居于彼焉已亡之耳 

  • 卷一百七十九·佚名

    △初分赞般若品第三十二之八复次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於佛十力。若作大小不作大校於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作大小不作大校於佛十力。若作集散不作集散。於四无所

  • 卷八·佚名

    △菩萨集品第二十八善男子,如我以佛眼观见十方佛刹微尘数诸佛世尊已般涅槃。彼皆是我劝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住中者,亦是我初劝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令住中者,乃至当来亦如是说。又见东方现在住世无量阿僧祇诸佛世尊

  • 孔雀王咒经卷下·佚名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阿难汝当取二十八夜叉大军主名。守护十方国土。阿难东方四夜叉大军主住东方。常守护东方。其名如是。地呵(梁言长)修涅多罗(梁言善根)介那柯(梁言满)迦毗罗(梁言黄色)以此大孔雀王咒。拥护我某甲

  •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有陀罗尼名宿命智。若有众生闻是陀罗尼。能志心受持者。所有千劫之中极重罪业皆悉消灭。若能终身不间断者。是人于七俱胝生常知宿

  • 卷第十七·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十七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开示偈(三) 示汪省庵居士 假心地主汪居士。今日相逢有甚奇。解道圣凡同一体。夙缘密行少人知。疑情隐隐天机现。华藏光明祇一线。洞彻曹源滴水时

  • 卷第一·朝宗通忍

    朝宗禅师语录卷第一侍者 行导 编住金陵祇陀林崇祯六年十一月初三日缁素众等请开堂至法座前以拄杖指云建法幢立宗旨须是宝华王座始得若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上祝皇帝圣寿万年伏愿明逾日月德配乾

  • 难经经释·徐大椿

    医经研究著作。2卷。清代除大椿撰,成书于1727年。上卷,载1~29难; 下卷,载30~81难。本书的特点是以“经”释“经”。徐氏认为:《难经》非经也,以《灵枢》《素问》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又认

  • 弥沙塞羯磨本·佚名

    一卷,唐爱同录。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