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郑鲜之传

郑鲜之字道子,荥陽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在这以前,兖州刺史滕恬被丁零的翟辽所消灭,尸体没有返回内地。滕恬的儿子滕羡照样做官不误,舆论对他不满。桓玄在荆州,让群僚对此进行广泛议论,郑鲜之说:“名教极大,忠孝而已。至于变通抑扬,常常事情不同。追根溯源,都是寻求心意而舍弃行迹。若看行迹,人们的遭遇可能不同。所以圣人有时通过事情来辅助教化,有时通过事情而定出罪名,屈伸予夺,很难等同,统观各种情况,全都可以总而论之。天命可以逃脱吗?而伊尹废了君主;君王可以胁迫吗?而鬻拳受到称赞;忠诚可以愚昧吗?而箕子同样仁义。由此以下,情况不同而声望一致、赞誉异样而美名同等的例子,不可胜数。现在像滕羡这种情况,或者终身隐居,隔绝人间杂事;或者入朝从政,前人无可讥讽。赞成滕羡做官的就以无讥为证据,反对滕羡做官的则以隐居为美谈。两者折中,则情况的异同就可以看清了。圣人设立礼教,还曾说过有礼教而无时机,君子也无法通行。有礼教而无时机,正因为事情有所变通,是不可固守一种模式的。”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独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纠弹,便让侍御史丘垣奏表弹劾刘毅专擅赦免传诏罗道盛。诏令没作处理。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陰令沈叔任由于父亲生病离职,郑鲜之因此建议说:“现在因为探望父母的疾病而加给罪名,违背义理,没有比这更大的。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自二品以上,做父母或做祖父母较晚的,坟墓崩毁以及生有疾病,族属就可以离职去照看,都不加禁罚。

刘毅将去镇守江陵,武帝在江宁和他举行宴会,朝士都参加了。刘毅平素爱玩詂..,便在这里一块游戏。武帝和刘毅在收局时各得了其中的一半,钱币堆得很多,刘毅呼叫武帝合在一起。刘毅先掷得了雉,武帝很不高兴,过了好一阵才作答,四座的人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结果掷得了卢,刘毅心里十分厌恶,对武帝说:“我知道您不会把大座席让给别人。”郑鲜之大喜,光着脚绕床大叫,一声接着一声,刘毅感到非常不满,对着他说:“这位郑君是干什么的?”不再有甥舅间的恭敬。

武帝少年参加军队,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当时一块交谈,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郑鲜之则是猛力驳难,不曾放松。和武帝说话,务必让他理屈,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色,感念他的能讲真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破除谄媚的“格佞”。

义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郑鲜之的曾祖晋朝江州长史郑哲的墓在开封,他请求去参拜,武帝派骑兵送他。等入了咸陽,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问郑鲜之秦、汉灭亡的原因。郑鲜之以贾谊的《过秦论》作了回答。武帝说:“到了子婴而亡,已经算是很晚了。然而看秦始皇的为人,智力足以分出是非,任用的却不是良臣,这是为什么?”回答说:“那些佞言仿佛忠义,奸言好似真实,中人以上,才算明智,秦始皇不及中人,所以不能识别贤士。”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以诚恳态度待士,还用担忧海内无人?”武帝接连称赞了好久。

宋国初建时期,他转为奉常。赫连勃勃攻陷了关中,武帝又想北伐,郑鲜之上表谏阻。登基以后,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在公众场合讥诮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陽立功,您位居臣僚之首,今天颓丧,距离别人遥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

郑鲜之为人通达直率,在武帝座前,说话无所隐晦,人们都很怕他。但他敦厚实在,关心亲友。乘车出游,有时茫无目的,随便御手走向哪里。他尤其被武帝所亲昵。皇上曾在内殿宴饮,朝廷显贵都到了,惟独不召郑鲜之。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不一会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入。他就是这样受到厚待。因为跟随征战的功劳,被封为龙陽县五等子。

景平年间(423~424),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先朝十分礼遇,以前代作比,是钟元常、王景兴一类人物。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缘故。”不久就发生了废立君王的事。

元嘉三年(426),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文集流传在世间。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令狐德棻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欧阳修
  魏晋世语 全文·郭颁
  后汉孝章皇帝纪下卷第十二·袁宏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通志巻一百二下·郑樵
  五四六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将保定纬沈澜隔别解京交部讯究·佚名
  二○六 谕内阁陆费墀勤勉着以翰林院侍读升用以示鼓励·佚名
  卷之二十二·祁韵士
  第二章 古代史家与史籍·金毓黻
  一四 杭州·周作人
  耶律沙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王世贞

      高子业少负渊敏,生支干与伪汉友谅同。既迁楚臬,恆邑邑不自得,发病卒,实友谅彭湖之岁也。其诗如“积贱讵有基,履荣诚无阶”,“既妨来者途,谁明去矣怀”,“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久

  • 第十出 解纷·李渔

    〖紫苏丸〗(生上)儒流贬节为商贾,际时艰且安奇数。只可怜宜戴凤冠头,屈他梦作商人妇。小生为遵长者之命,暂抛书卷,觅利江湖。且喜来到松江,把先世所遗的账目俱已陆续收完;又买了许多布匹,不日就要回家。只是一件,起初来到这边,一

  • 卷五十二·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十二目录【起八十三字至八十五字】洞仙歌【又一体】苏轼晁补之葛郯【二首】王安中刘一止刘光祖韩淲沈端节【二首】蒋捷张炎【二首】赵君举汪元量姚云

  • 序·蔡正孙

    甚矣诗之难言也久矣,盖自《国风》、《雅》、《骚》而下,以迄于今,上下千数百年,其间骚人韵士,嘐嘐然曰诗云诗云者,无虑数十百计。然求其为大家数,则自陶、韦、李、杜、欧、苏、黄、陈而下,指盖未易多屈。信矣诗之不可以易易言

  • 自叙第三十六·浦起龙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

  • 光绪二十年上·佚名

    北洋大臣来电(五月二十六日到)发北洋大臣电(五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五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来电(六月初一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六月初三日)军机处电寄刘坤一谕旨(六月初五日)台湾巡抚来电(六月初七日到)南洋大臣来电

  • 五五二 军机大臣奏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情形片·佚名

    五五二 军机大臣奏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情形片干坚四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臣等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所有王国栋序文及沈德潜所作传内,俱称其子「请序索传,订定付梓」,谨将原书黏签呈览。又查徐食田供:徐述夔之子怀祖于乾

  • 陶潜传·房玄龄

    陶潜字元亮,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陶潜自小情怀高尚,博学多才,善于文章;为人洒脱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称道。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我描状道:“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姓名,因为

  • 卷七十三·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三恩赉【十二】【臣】等谨案燕以示慈惠诗小雅鹿鸣以下五章皆君燕臣之词而臣子祝报之忱必以诒福徧德为善颂至如南山蓼萧诸什每歌夀岂并誉德音蒸蒸然

  • 卷四·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防义卷四唐 长孙无忌等 撰名例四【凡八条】犯罪已发【问答一】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防义曰已发者谓已被告言其依令应三审者初告亦是发讫及已配者谓犯徒已配而更为笞罪以上者各重其后

  • 卷第二十·朱熹

    伊川先生语六周伯忱录问:「左氏言子路助卫辄,观其学已升堂,肯如是否?」曰「子路非助辄,只为孔悝陷于不义,欲救之耳。盖蒯聩不用君父之命而入立,强盟孔悝,孔悝不合从之故也。」曰:「子路当时可以免难否?」曰:「不可免。」问:「左传

  • 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张存中

    元 张存中 撰章句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书大禹谟传十章诗曰矫矫虎臣是也泮水明明鲁侯克明其徳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古获反】淑问如臯陶在泮献囚【矫矫武貌】传十一章至十七章素按汉书

  • 卷七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七丧服四制第四十九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丧服四制者以其记丧服之制取於仁义礼智也此於别録旧说属丧服但以上诸篇皆记仪礼当篇之义故每篇言义此则记者别记丧服之四制非记仪礼丧

  • 第48章·老子

    【原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2)。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3)。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题解】此章,老子强调无为,实际上是有为的。此种“无为则无不为”

  • 全辽备考·林佶

    清代典籍。全书2卷,林佶撰,是记述清代东北的笔记。核其内容,实为杨宾作著《柳边纪略》之抄录本,只是增加了若干标题。金毓黻在是书序中说,林氏喜抄书,见杨氏稿本,遂录而藏之。以其无篇题,乃名曰《金辽备考》,下署莆田林佶,

  • 乙酉笔记·佚名

    浦东胡云翘氏旧藏《曾羽王日记》一册,记明清易代之际浦南一隅之纷扰变革,详于乙酉年之“奴变”及松江城守与孔师起义等事。羽王青村人,明末诸生。原书颜曰日记,而其叙述並非逐日记录,亦不按年排比,后先颠倒,凌乱无次,不类日记

  • 四书賸言·毛奇龄

    《四书賸[shèng]言》明清之际毛奇龄撰。四卷。是毛奇龄杂编四书之语,由子侄、门人辑录而成。前二卷为门生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远宗所编。其书属语录之类,随时杂记,随文杂录,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亦不以四书分编,每卷

  •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