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原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2)。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3)。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
【题解】
此章,老子强调无为,实际上是有为的。此种“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幻想通过消极无为,而达到保全其社会地位的目的。(采《老子注释》说)
注释:
(1)傅、范及《庄子·知北游》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下“为”字误作“闻”,“败”假作“云”。甲本损掩,只残留“为”字。河上、王及诸唐本,皆无两“者”字。
范注:“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蒋锡昌《校诂》:“二十章王注‘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系引此章经文,可证王本二‘日’字上亦有‘者’字。”朱谦之《校释》:“‘为学日益’与二十章‘绝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庄子·知北游》:‘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
(2)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损”假作“云”,无下“之”字,上“为”字以下,全部损掩。河上、王弼无“之”字,“则”作“而”。范注:“‘则’字,陈绍、王弼同古本。”古时,“则”用如“而”。王引之《经传释词》:“则犹而也。”赵、彭、吴、潘,句末有“矣”字臧疏及《庄子·知北游》所引,句末有“也”字。
(3)傅奕如此。“恒”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取天下,恒无事”。甲本同,“无事”二字损掩。河上、王弼及诸唐本作“取天下常以无事”。范作“将取于天下,常以无事”。宋徽宗、司马光、邵若愚、彭耜诸本作“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彭耜说:“《纂微》、苏、曹、达真并作‘取天下’,程无‘故’字。”毕沅说:“河上、王弼无‘将欲’‘者’三字。”罗卷、馆本、易州、蟠溪及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所引,同河、王本,作“取天下,常以无事”。
(4)参照傅奕及马王堆本乙本写定如此。傅无“也”字,据马王堆本补,马王堆本乙本“又不”及“下矣”四字损掩,甲本全部损掩。河上、王弼及诸唐本、宋本,俱无“也”、“又”、“矣”三字。及,若、如果,假设连词。王引之《经传释词》:“及,犹若也。”
【今译】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道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根本无所知而听任自然,听任自然,就能无所不为。要想夺取天下,就得表现出没有什么举动的样子,如果表现有什么举动来,就不可能取得天下。
猜你喜欢 序·孙奭 松阳讲义卷八·陆陇其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十二·周祖谟 古文尚书冤词卷八·毛奇龄 目录·俞皋 第四部分·毛公 灵台·佚名 卷七·杨复 卷四·许谦 卷八目录·乾隆 提要·黄中松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坛经》考·胡适 卷九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