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返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

当民国四年八月间,总统府顾问美人古德诺氏,忽然著论,论君主与共和的利弊,登载在北京报纸上。旋有杨度等发起筹安会,注914说从学理上,研究君主、民主两种制度,在中国孰为适宜。通电各省军民长官,上海、汉口各省城商会,请派代表来京。旋由各省旅京人士,组织公民请愿团。请愿于参政院代行立法院,注915要求变更国体。参政院建议:召开国民会议,以谋解决。已而国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所投的票,全数主张君主立宪。并委托参政院为总代表,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氏于十二月十二日,下令允许。于是设立大典筹备处。改明年为洪宪元年。

已而前云南都督蔡锷,秘密入滇。注916和督理军务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于二十三日发出电报,请袁氏取消帝制,限二十五日答复。届期无复。遂宣告独立。定军名为护国军。并通电,宣布袁氏伪造民意的证据。

护国军兴后,贵州首先响应。注917五年,正月一日,云南成立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以蔡锷为第一军长,李烈钧为第二军长。蔡锷即率师入川。

袁世凯闻护国军兴,派兵分驻上海和福建。又命原驻岳州的兵,择要进扎。而命张敬尧率师入川,龙继光以广东兵攻广西。北军在四川不利。而广西、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先后独立。陕西为反帝制的兵所占。山东亦有民军起事。注918而日、英、俄、法、意诸国,又先后提出警告,劝袁氏缓行帝制。袁氏派往日本的专使,日人又请其延期启行。注919袁氏乃于三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帝制。恢复黎元洪的副总统。注920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段祺瑞为参谋长。由黎、徐、段三人通电护国军,请停战商善后。

护国军复电,要求袁氏退位。并通电,恭承黎副总统为大总统。暂设军务院,设抚军若干人,以合办制裁决庶政。注921六月六日,袁氏因病身故。遗命命以副总统代行职权。黎氏于七日就职。黎氏就职后,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召集国会。国会于八月一日开会。旋重开宪法会议。并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独立诸省,相继取消。军务院亦即裁撤。

一场帝制的风波,表面上总算过去了。然而暗中隐患,还潜伏着。原来天下大事,都生于人心。当袁氏帝制自为时,虽然拂逆民心,而中外有权力的人,却多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护国军初起时,通电各省说:

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及。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长此相持,稍亘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渔人;萁豆相煎,空悲轹(lì)釜。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与民国共存亡,麾下为独夫作鹰犬,科其罪责,必有攸归矣。

这真可谓语长心重了。然而谁肯觉悟?谈何容易觉悟?当南方要求袁氏退位,而袁氏尚未身故时,江苏将军,主张联合未独立各省,公议办法。通电说:“四省若违众论,固当视同公敌;政府若有异议,亦当一致争持。”正在南京开会,而袁氏病殁。长江巡阅使张勋,其时驻扎徐州,就邀各省代表到徐州开会。注922后又组织各省区联合会。于是全国的重心,既不在西南,连北政府也把握不住;而其余各方面的人,也无甚觉悟。就近之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远之则伏下军阀混战的祸根了。

【注释】

注914 时列名发起者六人:杨度外,为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世称为筹安六君子。内惟杨度竭力主张,始终不变的。

注915 《新约法》第六十七条:“立法院未成立前,以参政院代行其职权。”

注916 蔡锷时在京任经界局督办,秘密赴津,从日本走越南到云南。

注917 事在十二月二十七日。

注918 广西于三月十六日独立。广东四月五日。浙江十一日。四川五月二十三日。湖南二十九日。陕西则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出兵,将军于五月十七日出走。山东则吴大洲起兵占周村,居正占潍县,和省军相持。

注919 日、英、俄三国,于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提出劝告。法、意两国,于十一月一日、十二两日,提出劝告;十五日,五国公使,又提出第二次劝告。

注920 袁氏筹备帝制时,曾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未受。

注921 《大总统选举法》:“副总统缺,由国务院摄行。”其时黎氏未能躬亲职务,国务院亦无从组织,故暂设军务院,以裁决庶政。对内命令,对外交涉,都以军务院的名义行之。声明俟国务院成立,即行裁撤。

注922 到会省区,为京兆、直隶、山西、河南、安徽、热河、察哈尔、奉天、吉林、黑龙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二·刘昫
  卷一 周紀一·司马光
  卷四百六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越绝卷第一·袁康
  ●卷一百八十三·徐梦莘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一·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卷十七·苏辙
  卷四·曾巩
  提要·熊方
  卷一百五十·佚名
  23.伍子胥过昭关·林汉达
  卷十二·戴锡章
  甲申纪事·赵士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五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公是集【六】蚁鬬扰扰嗟何急营营若有侵由来穴知雨非尔旱为霖王伯彊并弱兴亡古到今愿君推达观安得异机心防雨登城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

  • 卷三百六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六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八十三 苏平【字秉衡海昌人举贤良方正不就有雪溪渔唱】 箕山操 箕之山可以樵箕之水可以遨爰洗我耳爰弃我瓢四无人声弗喧弗嚣我友于巢弗臣于尧清风穆

  • 末帝纪下·薛居正

    贞明六年春正月戊子,以曹州刺史朱汉宾为安州宣威军节度使;以许州匡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充散指挥都军使、检校太傅王彦章为匡国军节度使,进封开国侯,军职如故。二月癸丑,宣州节度使钱传璟起复,依前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宣州节

  • 卷一八三 隋紀七·司马光

      起柔兆困敦(丙子),盡強圉赤奮若(丁丑)五月,凡一年有奇。   煬皇帝大業十二年(丙子,公元六一六年)   春,正月,朝集使不至者二十餘郡,始議分遣使者十二道發兵討捕盜賊。   詔毗陵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數萬人,於郡東南起宮苑,

  • 内篇 世家第五·刘知几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

  •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四八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四书语录》《焚书》先行进呈片·佚名

    四八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四书语录》《焚书》先行进呈片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查毕沅等奏解应毁书籍单内,蒙朱笔点出吕留良《四书语录》及李卓吾《焚书》二种,令于解到时先行进呈。今据该抚等委员将各书解到,臣等按

  • 一一 提倡美术·许寿裳

    教育总长蔡孑民先生就职以后,即竭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在政务百忙之中,自撰《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说:“

  • 北史识小录卷四·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北史识小録卷四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魏列传我自敬黄头【高允将婚於邢氏游雅劝允娶其族允不从雅曰人贵河间邢不胜广平游人自弃伯度丨丨丨丨丨○以上游雅传】路边书地【游明根幼年遭乱为栎阳王

  • 卷十三·毛奇龄

    <经部,五经总义类,经问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十三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徐东【字曼倩上虞人仲山先生之子】传是斋问问先司马公谓说经门戸有一非必有一是学人苐传其是者故此斋以传是为名今先生于前儒説经説礼乐多有两非无一

  • 卷三十六·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十六    宋 卫湜 撰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郑氏曰饩廪也孔氏曰此一

  • 第六 忤合 2·王诩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②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④。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佚名

        大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第二十二  出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显说一条行)   修行菩萨以四十五种魔障觉故超度四魔  尔时佛告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如何修行菩萨能伏一切邪魔。而得超度四魔。若修行菩萨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七卷·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七卷复次大慧愚痴凡夫(至)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因上偈言彼无智非智。是名妄见者。欲明愚夫不知如来如实宗趣法。及言说法。故为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幻惑。故不能觉知自心妄想。明菩萨知此二种

  • 人天眼目卷之六·智昭

    宗门杂录岩头三句 咬去咬住 欲去不去欲住不住 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师上堂云。大凡唱教。从无欲中流出三句。秖是理论。咬去咬住。欲去不去。欲住不住。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并不知方所。明眼汉没窠

  • 口齿类要·薛己

    《口齿类要》系口腔科书籍。1卷。明·薛己撰于1529年(嘉靖8年)。本书为我国现存的唯一口齿科专著。对于口齿疾病的叙述,先从口唇部,以茧唇开始,次及各型口疮,再述诸般齿痛,最后记载舌及喉部疾患,书末附有诸鲠、误吞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