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七·志第四

  ○历四

  △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

  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

  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

  冬至昼,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

  夏至昼,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

  昏明,二百五十分。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及半昼夜分求每日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

  置所求日晨前夜半黄道积度,满半岁周,去之,在象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复减半岁周,余为入末限。满积度,去之,余以其段内外差乘之,百约之,所得,用减内外度,为出入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琅,即所求去极度及分秒。

  求每日半昼夜及日出入晨昏分

  置所求入初末限,满积度,去之,余以昼夜差乘之。百约之,所得,加减其段半昼夜分,为所求日半昼夜分。前多后少为减。前少后多为加。以半夜分便为日出分,用减日周,余为日入分,以昏明分减日出分,余为晨分。加日入分,为昏分。

  求昼夜刻及日出入辰刻

  置半夜分,倍之,百约,为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以日出入分依发敛求之,即得所求辰刻。

  求更点率

  置晨分,倍之,五约,为更率,又五约更率,为点率。

  求更点所在辰刻

  置所求更点数,以更点率乘之,加其日昏分,依发敛求之,即得所求辰刻。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日周,以其日晨分减之,余为距中分。以三百六十六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乘之,如日周而一,所得,为距中度。用减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倍之,五除,为更差度及分。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临宿次,命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满赤道宿次去之,为逐更及晓中星宿度及分秒。其九服所在昼夜刻分及中星诸卒、并准随处北极出地度数推之。已上诸率,与晷漏所推自相符契。

  求九服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以仪试验,或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与五十刻相次,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所得内减外加五十刻,即所求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点等率。依术求之。

  步交会第六

  交终分,二十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终,二十七日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中,十三日六千六十一分一十二秒。

  交差,二日三千一百八十三分六十九秒。

  交望,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交应,二十六万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

  交终,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四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七秒。

  正文,三百五十七度六十四分。

  中交,一百八十八度五分。

  日食阳历限,六度。 定法,六十。

  阴历限,八度。 定法,八十。

  月食限,十三度五分。 定法,八十七。

  推天正经朔入交

  置中积,加交应,减闰余,满交终分,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秒,即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上考者中,积内加所求闰余,减交应,满交终,去之,不尽,以减文终,余如上。

  求次朔望入交

  置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以交望累加之,满交终日,去之,即为次朔望入交泛日及分秒。

  求定朔望及每日夜半入交

  各置入交泛日及分秒。减去经朔望小余,即为定朔望夜半入交。若定日有增损者,亦如之。否则因经为定,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余皆加七千八百七十七分七十六秒,即次朔夜半入文。累加一日,满交终日,去之,即每日夜半入交泛日及分秒。

  求定朔塑加时入交

  置经朔望入交泛日及分秒,以定朔望加减差加减之,即定朔望加时入交日及分秒。

  求交常交定度

  置经朔望入交泛日及分秒,以月平行度乘之,为交常度。以盈缩差盈加缩减之,为交定度。

  求日月食甚定分

  日食:视定期分在半日周已下,去减半周,为中前。

  已上,减去半周,为中后。与半周相减、相乘,退二位,如九十六而一。为时差。中前以减,中后以加,皆加减定朔分,为食甚定分。以中前后分各加时差,为距午定分。

  月食:视定望分在日周四分之一已下,为卯前。已上,覆减半周,为卯后。在四分之三已下,减去半周,为酉前。已上,覆减日周,为酉后。以卯酉前后分自乘,退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为时差。子前以减,子后以加,皆加减定望分,为食甚定分。各依发敛求之,即食甚辰刻。

  求日月食甚入盈缩历及日行定度

  置经朔望入盈朔历日及分,以食甚日及定分加之,以经朔望日及分减之,即为食甚入盈缩历。依日躔术求盈缩差,盈加、缩减之,为食甚入盈缩历定度。

  求南北差

  视日食甚入盈缩历定度,在象限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半岁周,为末限。以初末限度自相乘,如一千八百七十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用减四度四十六分,余为南北泛差。以距午定分乘之,以半昼分除之,所得,以减泛差。为定差。泛差不及减者,反减之,为定差。应加者减之,应减者加之。在盈初缩末者,交前阴历减,阳历加,交后阴历加,阳历减。在缩初盈末者,交前阴历加,阳历减,交后阴历减,阳历加。

  求东西差

  视日食甚入盈缩历定度,与半岁周相减相乘,如一千八百七十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为东西泛差。以距午定分乘之,以日周四分之一除之,为定差。若在泛差已上者,倍泛差减之,余为定差,依其加减。在盈中前者,交前阴历减,阳历加。交后阴历加,阳历减。中后者,交前阴历加,阳历减。交后阴历减,阳历加。在缩中前者,交前阴历加,阳历减。交后阴历减,阳历加。中后者,交前阴历减,阳历加。交后阴历加,阳历减。

  求日食正交中交限度

  置正交、中交度,以南北东西差加减之,为正交、中交限度及分秒。

  求日食入阴阳历去交前后度

  视交定度,在中交限已下,以减中交限,为阳历交前度。已上,减去中交限,为阴历交后度。在正交了限已下,以减正交限,为阴历交前度。已上,减去正交限,为阳历交后度。

  求月食入阴阳历去交前后度

  视交定度,在交中度已下,为阳历。已上,减法交中,为阴历。视入阴阳历,在后准十五度半已下,为交后度。前准一百六十六度三十九分六十八秒已上,覆减文中,余为交前度及分。

  求日食分秒

  视去交前后度,各减阴阳历食限,不及减者不食。余如定法而一,各为日食之分秒。

  求月食秒。

  视去交前后度,不用南北东西差者。用减食限,不及减者不食。余如定法而一,为月食之分秒。

  求日食定用及三限辰刻

  置日食分秒,与二十分相减、相乘、平方开之,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如入定限行度而一,为定用分。以减食甚定分,为初亏。加食甚定分,为复圆。依发敛求之,为日食三限辰刻。

  求月食定用及三限五限辰刻

  置月食分秒,与三十分相减、相乘,平方开之,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加入定限行度而一,为定用分。以减食甚定分,为初亏。加食甚定分,为复圆。依发敛求之,即月食三限辰刻月食既者,以既内分与一十分相减、相乘,平方开之,所得,以五千七百四十乘之,如入定限行度而一,为既内分。用减定用分,为既外分。以定用分减食甚定分,为初亏。加既外,为食既。又加既内,为食甚。再加既内,为生光。复加既外。为复圆。依发敛求之,即月食五限辰刻。

  求月食入更点

  置食甚所入日晨分,倍之,五约,为更法。又五约更法,为点法。乃置初末诸分,昏分已上,减去昏分,晨分已下,加晨分,在更法除之,为更数。不满,以点法收之,为点数。其更点数,命初更初点算外,各得所入更点。

  求日食所起

  食在阳历,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食在阴历,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食八分已上,初起正西,复于正东。此据午地而论之。

  求月食所起

  食在阳历,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食在阴历,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食八分已上,初起正东,复于正西。此亦据午地而论之。

  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数

  视其日月出入分,在初亏己上,食甚已下者,为带食。各以食甚分与日出入分相减,余为带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满定用分而一,如月食即者,以既内分减带食差,余进一位,如既外分而一,所得以减既分,即月带食出入所见之分。不及减者。为带食既出入。以减所食分,即日月出入带食所见之分。其食甚在昼,晨为渐进,昏为已退。其食甚在夜,晨为已退,昏为渐进。

  求日月食甚宿次

  置日月食甚入盈缩历定度,在盈,便为定积。在缩,加半岁周,为定积。望即更加半周天度。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各得日月食甚宿次及分秒。步五星第七

  历度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

  历中

  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历策

  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六十二微半。木星

  周率,三百九十八万八千八百分。

  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历率,四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四分八十六秒半。

  度率,一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二分。

  合应,一百一十七万九千七百二十六分。

  历应,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八十一分。

  盈缩立差,二百三十六加。

  平差,二万五千九百一十二减。

  定差,一千八十九万七千。

  伏见,一十三度。火星

  周率,七百七十九万九千二百九十分。

  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二分九十秒。

  历率,六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分四十三秒。

  度率,一万八千八百七分半。

  合应,五十六万七千五百四十五分。

  历应,五百四十七万二千九百三十八分。

  盈初缩末立差,十千一百三十五减。

  平差,八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九减。

  定差,八千八百四十七万八千四百。

  缩初盈末立差,八百五十一加。

  平差,三万二百三十五负试。

  定差,二千九百九十七万六千三百。

  伏见,一十九度。土星

  周卒。三百七十八万九百一十六分。

  周日,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一十六秒。

  历率,一亿七百四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五分一十六秒。

  度牢,二十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五分。

  合应,一十七万五千六百四十三分。

  历应,五千二百二十四万五百六十一分。

  盈立差,二百八十三加。

  平差,四万一千二十二减。

  定差,一千五百一十四万六千一百。

  缩立差,三百三十一加。

  平差,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六减。

  定差,一千一百一万七千五百。

  伏见,一十八度。

  金星

  周率,五百八十三万九千二十六分。

  周日,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二十六秒。

  历率,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度率,一万。

  合应,五百七十一万六千三百三十分。

  历应,一十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九分。

  盈缩立差,一百四十一加。

  平差,三减。

  定差,三百五十一万五千五百。

  伏见,一十度半。水星

  周率,一百一十五万八千七百六十分。

  周日,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

  历率,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度率,一万。

  合应,七十万四百三十七分。

  历应,二百五万五千一百六十一分。

  盈缩立差,一百四十一加。

  平差,二千一百六十五减。

  定差,三百八十七万七千。

  晨伏夕见,一十六度半。

  夕伏晨见,一十九度。

  推天正冬至后五星平合及诸段中积中星

  置中积,加合应,以其星周率去之,不尽,为前合。复减周率,余为后合。以日周约之,得其星天正冬至后平合中积中星。命为日,曰中积。命为度,曰中星。以段日累加中积,即诸段中积。以度累加中星,经退则减之,即为诸段中星。上考者,中积内减合应,满周率去之,不尽,便为所求后合分。

  推五星平合及诸段入历

  各置中积,加历应及所求后合分,满历率。去之,不尽,如度率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其星平合入历度及分秒。以诸段限度累加之,即诸段入历。上考者,中积内减历应,满历率去之,不尽,反减历率,余加其年后合,余同上。求盈朔差

  置入历度及分秒,在历中已下,为盈。已上,减去历中,余为缩。视盈缩历,在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历中,余为末限。

  其火星,盈历在六十度八十七分六十二秒半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历中,余为末限。缩历在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二十五秒已下,为初限。已上,用减历中余为末限。

  置各星立差,以初末限乘之,去加减平差,得数又以初末限乘之,去加减定差。再以初末限乘之,满亿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即所求盈缩差。又术:置盈缩历,以历策除之,为策数,不尽为策余。以其下损益率乘之,历策除之,所得,益加损减其下盈缩积,亦为所求盈缩差。

  求平合诸段定积

  各置其星其段中积,以其盈缩差盈加缩减之,即其段定积日及分秒。以天正冬至日分加之,满纪法去之,不满命甲子算外,即得日辰。

  求平合及诸段所在月日

  各置其段定积,以天正闰日及分加之,满朔策。除之为月数,不尽,为入月已来日数及分秒。其月数,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其段入月经朔日数及分秒。以日辰相距,为所在定月日。

  求合平及诸段加时定星

  各置其段中星,以盈缩差盈加缩减之,金星倍之,水星三之。即诸段定星。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其星其段加时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诸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段初行率,乘其段加时分,百约之,乃顺减退加其日加时定星,即其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加命如前,即得所求。

  求诸段日率度率

  各以其段日辰距后段日辰为日率,以其段夜半宿次与后段夜半宿次相减,余为度率。

  求诸段平行分

  各置其段度率,以其段日率除之。即其段平行度及分秒。

  求诸段增减差及日差

  以本段前后平行分相减,为其段泛差。倍而退位,为增减差。以加减其段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前多后少者,加为初,减为末。前少后多者。减为初,加为末。倍增减差。为总差。以日率减之,除之,为日差。

  求前后伏迟退段增减差

  前伏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末日行分。后伏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为初日行分。以减伏段平行分,余为增减差。

  前迟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

  后迟者,置后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以迟段平行分减之,余为增减差。前后近留之迟段。

  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一位,为增减差。

  金星,前后退伏者,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为增减差。

  前退者,置后段初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末日行分。

  后退者,置前段末日行分,以其日差减之,为初日行分。乃以本段平行分减之,余为增减差。

  水星,退行者,半平行分,为增减差。皆以增减差加减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前多后少者,加为初,减为末。前少后多者,减为初,加为末。又倍增减差,为总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损益之,后少则损之,后多则益之,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顺加退减,满宿次去之,即每日慢前夜半星行宿次。

  求五星平合见伏入盈缩历

  置其星其段定积日及分秒,若满岁周日及分秒,去之,余在次年天正冬至后。如在半岁周已下,为入盈历。满半岁周,去之,为入缩历。各在初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反减半岁周,余为末限。即得五星平合见伏入盈缩历日及分秒。

  求五星平合见伏行差

  各以其星其段初日星行分,与其段初日大阳行分相减,余为行差。若金、水二星退行在退合者,以其段初日星行分,并其段初日阳阳行分,为行差。内水星夕伏晨见者,直以其段初日太阳行分为行差。

  求五星定合定见定伏泛积

  木、火、土三星,以平合晨见夕伏定积日,便为定合伏见泛积日及分秒。

  金、水二星,置其段盈缩差度及分秒,水星倍之。各以其段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在平合夕见晨伏者,盈减、缩加。在退合夕伏晨见者,盈加、缩减。各以加减定积为定合伏见泛积日及分秒。

  求五星定合定积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段初日太阳盈缩积,为距合差日。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太阳盈缩积减之,为距合差度。各置其星定合泛积,以距合差日盈减缩加之,为其星定合定积日及分秒。以距合差度盈减缩加之,为其星定合定星度及分秒。

  金、水二星,顺合退合者,各以平合退合行娄,除其日太阳盈缩积,为距合差日。不满,退除为分秒,顺加退减太阳盈缩积,为距合差度。顺合者,盈加缩减其星定合泛积,为其星定合定积日及分秒。退合者,以距合差日盈加缩减、距合差度盈加缩减其星退定合泛积,为其星退定合定积日及分秒。命之,为退定合定星度及分秒。以天正冬至日及分秒,加其星定合积日及分秒,满旬周,去之,命甲子算外即得定合日辰及分秒。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秒,加其星定合定星度及分秒,满黄道宿次,去之,即得定合所躔黄道宿度及分秒。径求五星合伏定日:木、火、土三星,以夜半黄道日度,减其星夜半黄道宿次,余在其日太阳行分已下,为其日伏合。金、木二星,以其星夜半黄道宿次,减夜半黄道日度,余在其日金、水二星行分已下者,为其日伏合。金、水二星伏退合者,视其日太阳夜半黄道宿次,未行到金、水二星宿次,又视次日大阳行过金、水二星宿次,金、水二星退行过太阳宿次,为其日定合伏退定日。

  求木火土三星定见伏定积日

  各置其星定见定伏泛积日及分秒,晨加夕减九十一日三十一分六秒,如在半岁周已下,自相乘,已上,反减岁周,余亦自相乘,满七十五,除之为分,满百为度,不满,退除为秒;以其星见伏度乘之,一十五除之;所得,以其段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见加伏减泛积,为其星定见伏定积日及分秒;加命如前,即得定见定伏日辰及分积。

  求金水二星定见伏定积日

  各以伏见日行差,除其段初日太阳盈缩积,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若夕见晨伏,盈加缩减;晨见夕伏,盈减缩加;以加减其星定见定伏泛积日及分秒,为常积。如在半岁周已下,为冬至后;已上,去之,余为夏至后。各在九十一日三十一分六秒已下,自相乘;已上,反减半岁周,亦自相乘。冬至后晨,夏至后夕,一十八而一,为分;冬至后夕,夏至后晨,七十五而一,为分;以其星见伏度乘之,一十五除之;所得,满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加减常积,为定积。在晨见夕伏者,冬至后加之,夏至后减之;夕见晨伏者,冬至后减之,夏至后加之;为其星定见定伏定积日及分秒;加命如前,即得定见定伏日晨及分秒。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八·杨仲良
  ●辑佚·司马光
  卷五十一·杨士奇
  卷之五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卷下·文秉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十八 奸臣传七·纪昀
  澄斋日记 光绪卅一年乙巳·恽毓鼎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司马迁
  孝烈方皇后传·张廷玉
  卷四·萨囊·彻辰
  中俄北京条约·佚名
  卷一百二十七·赵汝愚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九十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阳大兴土木·蔡东藩

      却说宣华夫人,已经被烝失节,迟明起床,自思夜间情事,未免萦羞,但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不如将错便错,再博新皇恩宠。主意已定,遂复重施粉泽,再画眉山,打扮得娇娇滴滴,准备那新主退朝,好去谒贺。转念一想,中冓丑事,如何对人?倘或出迎

  •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五·孙承泽

    ○成宗朝建郊祀坛元贞元年四月以世祖于丽正门东南七里建台以祀天地然未有坛于是于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畆有竒坛三成每成髙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贯地子午卯酉四位陛十有二级外设二壝内壝去坛

  • 卷五十二·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二 【起甲辰唐僖宗中和四年六月尽丙辰唐昭宗乾宁三年】凡十二年有奇 六月东川将吏斩杨师立以降诏以高仁厚为节度使【高仁

  • 卷之四十三·佚名

    洪武二年六月癸亥朔○甲子赐国子生夏衣○置天平千户所时隘丁寨土酋覃顺归降遂置千户所以顺为千户○置平阳卫○宁州父老诣大将军徐达降达遣指挥吴宏往抚谕之并招徕邠州等处○乙丑以元分省参政崔文耀署平滦府事文耀先守

  • ●叙·金科豫

    川江之险甲天下闻者色变比于谭虎劳人墨客诗状其险者伙矣然诗而不记记而不详老坡之游石钟所以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同年笠庵金君天下之壮士也年二十许宰黔中往时充神京铅运使出峡江以解脱纪行记经而诗纬之累然成帙

  • 目录·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史记正义目录帝纪卷一        史记一五帝卷二        史记二夏卷三        史记三殷卷四        史记四周卷五        史记五秦昭襄王庄襄王卷六       

  • ·檄施恩陈祥谕抚杜君英·丁曰健

    杜君英久处山中,昼伏夜走,终无了期。寂寂深林,餱粮莫继;茫茫大海,插翼难飞,不旬日间将为蒿下枯骨矣!本镇哀其愚懵,仰体朝廷好生之德,欲为网开一面,该弁賫斯檄往谕之。自古君臣大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以作乱之贼咸

  • 神武娄后传·李百药

    神武明皇后娄氏,讳昭君,赠司徒内干的女儿。少时聪明,很多豪族大家都想聘娶她,但她没有同意。当看到在城上服役的神武后,很是吃惊,说:“此人就是我的丈夫。”于是打发婢女向神武通告心意,又多次赠送私财,好让他来家行定婚之礼,父

  • 京兆王元愉传·李延寿

    京兆王元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497)受封,任都督、徐州刺史。由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卢阳乌兼州长史,州中事情不论大小,都交给阳乌。宣武帝初年,任护军将军。宣武帝和几位弟弟很友爱,元愉经常进出宫中,早晚住在那里,就像一家人。

  • 陈德传·张廷玉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担任万夫长,从战皆立功,晋升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支援,打败李伯升。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

  • 奏谳书五·佚名

    原文:十年七月辛卯朔甲寅,江陵余、丞驁敢讞之。乃五月庚戌,校長池曰:士五軍告池曰,大奴武亡,見池亭西,西行。池以告,與求盜視追捕武。武格斗,以劍傷視,視亦以劍傷武。.今武曰﹕故軍奴。楚時去亡,降漢,書名數為民,不當為軍奴。視捕武,誠

  • ●卷之四·吕坤

    一纪善以重良民事天理在人心个个都有那一个人平生没一件好事那一日不说几句好话所以朝廷设那旌善亭以记善民使为善之人名姓褒扬不善之人知所羞媿近来教化不行百姓们就干一好事官府不知就存一好心乡党不重将你学好的百

  • 叹品第三十一·佚名

    尔时诸梵王与诸梵天俱在会中。释提桓因与释眷属及采女众亦在会中。释梵诸天子各各叹言:须菩提所说法快哉快哉。皆是佛之威神因缘能演布是教。若有不远离是般若波罗蜜行者,我等当视是辈菩萨摩诃萨当如如来。亦无有能得见

  • 卷第三·本谧

    嘉兴大藏经 二隐谧禅师语录二隐谧禅师语录卷第三江南扬州高沙天王禅寺 湖广荆州江陵水月禅院 嗣法门人 超巨 超秀 等编住松江华亭船子法忍禅寺语录师受本寺众护法请,开堂,拈疏云:&ldquo;墨光动荡直射斗牛之墟,瀚海

  • 邮差总按两次铃·詹姆斯·M·凯恩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凯恩创作于1934年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开头第一段是“约在中午时分,我被人从运干草的卡车上扔了下来。前一天夜里,我从边境处纵身攀上卡

  •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宋孟元老撰。十卷。元老生平未详, 自号幽兰居士。从其父宦游南北,于崇宁二年(1103) 卜居京师二十三年。经“靖康之变”后徙居江左,追念汴京繁华往事,以为如“华胥之梦觉”,乃以《梦华录》名书。成于绍兴十七年(1147)。共八

  • 咸淳毗陵志·史能之

    南宋地方志。度宗咸淳年间知常州事史能之撰。30卷。毗陵即常州,治今江苏常州。此志叙地理、诏令、官寺、秩官、文事、武备、风土、祠庙、山水、人物、词翰、财赋、仙释、寺观、陵墓、古迹、详异、碑碣、纪遗等内容,繁简

  • 台湾教育碑记·佚名

    本书集刊有关清代台湾教育建置之碑文四十三篇,末附以「明志书院案底」二卷。碑文来源:一为日据时期前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总务局学务课编印「台湾教育志稿」所集三十六篇,一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