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夷行传

陈夷行字周道,颍川人。祖父陈忠,父亲陈邑。陈夷行在宪宗元和七年(812)考中进士,多次被朝廷派往地方负责特殊事务的使臣府署召用。敬宗宝历末年(825),陈夷行由侍御史改任虞部员外郎,都是在朝廷的东都分设机构任职。文宗太和三年(829),入朝担任起居郎、史馆修撰,参预修撰《宪宗实录》。四年(830)进献《宪宗实录》,转任司封员外郎。太和五年(831),陈夷行迁升吏部郎中。四月,被召任翰林学士。太和八年(834),兼任皇太子侍读,奉诏:每五天进长生院一次,侍奉太子讲经。文宗召见他应对策问,当面赏赐给他绯衣、牙笏,迁升谏议大夫、知制诰,其他职务不变。太和九年(835)八月,改任太常少卿,知制诰、学士侍讲等职务不变。

文宗开成二年(837)四月,陈夷行以本官职位任同平章事。三年(838),杨嗣复、李珏相继入朝辅政。陈夷行性情孤高,不随流俗,历来憎恶杨、李诸人的所作所为,每次在皇帝面前议政,他都在言语上冒犯杨嗣复,以至于来言去语相互冲突。陈夷行不能忍受,上表皇帝,称说因脚有病,请求辞位;文宗不准许,下诏宫中使者前去他家慰劳。七月,朝廷委任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宁节度使,都是由杨嗣复一手筹划的。在延英殿应答策问时,文宗趁便问陈夷行说:“日前委任的两个方镇,恰当吗?”杨嗣复说:“如果说出自皇上的心意就恰当,当然人心都满意。如果说这件事有办得失当的地方,臣下们怎么会没有意见?”文宗说:“确实是这样,我本来没有偏私之心。”陈夷行说:“近三年来,奸臣窃取权柄;陛下不可倒持太阿宝剑,授人以柄。”杨嗣复说:“齐桓公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文宗对陈夷行的话感到不高兴。

仙韶院乐官尉迟璋被授予王府率这一主领门卫士卒、役夫的职务,右拾遗窦洵直在官署内评论说:“艺人自有他本业的官职,不应当授予清贵的官职。”郑覃说:“这样的小事,哪里值得拿到朝廷官署来论列一番!王府率是六品杂官,说这是清贵官职,给你窦洵直你满足吗?这是追求名誉。”杨嗣复说:“曾经听人说窦洵直有点昏昧古怪,今天在衙署评论一个乐官,昏昧则有之,倒也不足为怪。”陈夷行说:“谏官在衙署,只该评论宰相得失,不该论乐官。但是已经评论,须给予处置。今后乐工每七、八年给他转一个官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加上役作小吏每次考核数个人。”文宗说:“另外给他一个官职。”于是委派尉迟璋任光州长史,赐给窦洵直绢一百匹。不久,陈夷行转为担任门下侍郎。

文宗在紫宸殿召集宰辅大臣议论政事,趁便说道:“天宝年间的施政状况,确实不很好。这时候姚崇、宋王景还在吗?”李珏说:“姚崇已经去世而宋王景被免了职。”接着,李珏又说:“人君英明圣哲,始终如一极难。玄宗曾说:‘自从即位以来,我从未错杀一个无罪的人。’可是任用的李林甫陷害毁灭别人的全家、诛除一族,不也昏惑迷乱了吗?”陈夷行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权柄移交他人。”杨嗣复说:“陈夷行的话说起来简单,实行却很难;况且太宗重用房玄龄十六年、魏征十五年,又何曾违背道义呢?臣认为信用房玄龄、魏征多年不能叫不合道理,但是滥用邪辟奸佞之人一天,就足以说是违背道义了。”陈夷行所说的话,全都是说杨嗣复擅自专断独揽大权。

文宗任用郭鑅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元阝上奏论评,认为不合适。不久之后,郭鑅因贪赃获罪,文帝对宰相们说:“宋元阝奏论政事值得嘉奖,他被授予现任官职是什么时间?”杨嗣复说:“去年。”接着又说:“谏官议事,陛下只须记下他的姓名,随即给予优待奖励。如果他论事不恰当,也应该让他明白。”陈夷行说:“谏官奏论政事,是他本身的职责。如若每奏论一件事就加授一个官职,那么官位究竟该从哪里获得?其中不免有私情。”文宗说:“私情实在难以避免,太平盛世时期,也不可避免。”文宗终于认为陈夷行发表议论太过分,对待他的礼遇渐渐淡薄。不久免除他掌管朝政的职权,让他代理吏部尚书。

开成四年(839)四月,陈夷行任检校礼部尚书,调出朝廷担任华州刺史。次年(840),武宗即位,李德裕执掌朝政。七月,陈夷行由华州被召入朝,再任中书侍郎、平章事。会昌三年(843)十一月,任检校司空、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去世后,封赠为司徒。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赵尔巽
  卷四百四十一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李心传
  第九十七回 三镇犯阙辇毂震惊 一战成功邠宁戡定·蔡东藩
  卷之上·川口长孺
  ●卷九·陈康祺
  卷之五百六·佚名
  一二四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阅看纪昀奏毁各书并缮清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佚名
  一○一九 军机大臣奏遵查明时江宁太庙遗址并有无祀祭情形片·佚名
  王冕传·张廷玉
  卷四十九·佚名
  卷一百九十八·杨士奇
  唐纪四十七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第一计划·孙中山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六·彭定求

        卷86_1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张说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   圣主赋新诗,穆若听薰琴。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

  • 楔子·佚名

    (外一折云了)(正末扮张千上,开)小人是屠家张千的便是。家贫亲老,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待不从呵,时常感他恩德多;待从来,争奈家宽生受。(外上,云了)(云)哥哥,既是不嫌贫呵。 【仙吕】【赏花时】哥哥道不敬豪

  • 余集卷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七古今体三十六首【丙辰七】咏荷一律先荷後瀑乙之卯【每岁驻跸山庄必有咏荷观瀑之什上年乙卯则先咏荷後成观瀑口号二首】前瀑次荷丙此辰【今岁丙辰日前已叠千尺雪

  • 变与不变·徐志摩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 “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无形中又发

  • 罪过·闻一多

    老头儿和担子摔一交, 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 老头儿爬起来直哆嗦,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手破了,老头儿你瞧瞧。” “唉!都给压碎了,好樱桃!” “老头儿你别是病了罢? 你怎么直楞着不说话?”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一早起

  • 断限第十二·浦起龙

    夫书之立约,其来尚矣。如尼父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而云"粤若稽古帝尧";丘明之传鲁史也,以隐为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此皆正其疆里,开其首端。因有沿革,遂相交乐,事势当然,非为滥轶也。过此已往,可谓狂简不知所裁者焉。夫子

  • 丙集·叶绍翁

      ○褒赠伊川绍兴元年九月二日,敕通直郎程颐:&ldquo;朕惟周衰,圣人之道不得其传,世之学者违道以趋利。舍已以为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亦孰从而求之?闲有老师大儒不事章句,不习训传,能自得于正心诚意之妙,则曲学阿

  •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九·陈邦瞻

    建炎绍兴诸政【朝臣言事附】髙宗建炎二年五月定诗赋经义试士法初元祐中科举以经义诗赋兼取绍圣以来罢试诗赋至是命参酌元祐科举条制定试士法中书省请习诗赋举人不兼经义习经义人止习一经解试省试并计数各取通定髙下殿

  • 通志卷一百四十六·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五十九后魏衞操 莫含【孙题云】刘库仁【弟头眷 库仁子显头眷子罗辰 罗辰元孙仁之 仁之伯父乞归 乞归子嵩】尉古眞【弟诺 诺子眷 眷子多侯 多侯弟子庆宾 眷弟地

  • 绎史卷一百五十九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名物训诂【上】瑞防尔雅璲瑞也玉十谓之区【説文玉石之美有五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防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専以达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鋭防而不技洁之方也 二玉相合为一珏】 璆琳玉也

  • 卷二十三·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三理财雍正二年甲辰二月丙午上谕各省关差盐差等官从来关盐税之设所以通商裕国或用钦差专辖或令督抚兼理无非因地制宜利商便民之至意也朕前于关盐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林语堂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语译无言才能合

  • 阿夷决疑品第六·马鸣

    高山花果池,快乐如天观。众山少及者,故名阿夷岳。曩久居此山,年耆结蔟发。长暴露形体,寿高百有馀。体犹如黑雲,发如白银数。眼睛微亦理,形如杂色山。智慧如梵天,明如日月火。四火日第五,自暴名阿夷。卒闻响响声,鸟兽鸣如语。其

  • 佛学概论·太虚

    绪言学史 第一章 释尊略传 第一节 释尊出于印度之背景 第二节 未成正觉前之释尊 第三节 成正觉后之释尊 第二章 印度佛学略史 第一节 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别 第二节&n

  • 卷之六·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六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文(己)杂牍与唯一禅师与兄湖头一别又见秋风落木矣闻于尔时天龙启请开演唯识名称普闻远近崇信流出无量如来正于兄謦欬

  • 政和五礼新仪·郑居中

    二百二十卷。宋郑居中等撰。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官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有宋徽宗御制序文,并题有“政和新元三月一日

  • 孑楼诗词话·林庚白

    尝读《全唐诗》,载有《观邻人演昭君变》一首。《昭君变》者,当时剧名也。使逊清同、光以来诗人,执笔为之,必什九不敢用“昭君变”三字。观于《范伯子诗集》,偶涉及电报,辄以“电语”二字代之,特电话及有声电影犹未传播中国也

  • 大同书·康有为

    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