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绛传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曾祖李贞简。祖父李刚,官至县令。父李元善,任襄州录事参军。李绛应举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补渭南县尉。贞元末,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以本官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一年后,调任司勋员外郎。五年(810),升本司郎中、知制诰。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宪宗即位时,叛臣李钅奇聚兵于浙右。李钅奇被诛后,朝廷将发车运取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上言道:“李钅奇凶顽狡诈背叛朝廷,僭越放纵勒索百姓,剥夺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圣恩本因其叛乱而进讨,使一方得以安宁复苏。现在辇运钱帛,传闻四海,就不是什么遏制叛乱、安抚困穷了。伏望圣慈,将没收之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租税,则万姓欢呼、四海歌咏啊。”宪宗嘉许他。

此时中官吐突承璀得恩宠。自藩王府擢升神策护军中尉,即于安国佛寺建立《圣政碑》,大兴歌功颂德之事,并请翰林撰写碑文。李绛上言道:

“陛下推行新政,铲除旧法之弊,四海引颈,日日翘望德音。今忽立《圣政碑》,是示意天下人不能安心。《易》称:品行高尚之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受命理政,当励精图治,岂能以一篇文字终止圣上之恩德,以一方碑表替代君王之谋略?若可叙述,则需恰当,如果损害陛下盛德,还谈得上弘扬济世之大道吗?故自尧、舜、禹、汤、文、武,并无建碑之事。到了秦始皇这个荒暴放纵之君,施行混乱酷虐之政,然后有芝罘、峄山之碑,颂扬诛伐之功,记载巡幸之迹,恰好足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被称为失道亡国之君,岂可仿效此人?陛下承继高祖、太宗之事业,开拓贞观、开元之政局,思治而忘食,从谏如顺流,本可与尧、舜、禹、汤、文、武并驾齐驱,又怎能追效秦皇暴虐无道之事而自损圣政?前些时,阎巨源奏请立纪圣功碑,陛下详察此事,概不允许。今忽令立此碑,与先前之举措截然相违。再说此碑既在安国寺,不得不叙述记载游观崇饰之事,述游观不合立碑旨意,叙崇饰又非关治政常则,原本不是圣哲君王所应做的。此碑,伏乞圣恩特别下令罢止。”

宪宗认为所言极是,立碑之事便作罢。

后来李绛因在浴堂北廊奏对,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宪宗恼怒,厉声说道:“卿所论奏,何以太过分?”李绛上前辩说不已,道:“臣所谏论,于臣无利,是国家之利。陛下不嫌臣愚,使臣处于腹心之地,岂可见事有亏圣德,有损清世,却顾惜自身而不出一言,仰视屋梁暗地叹息,这样便是为臣辜负陛下呀。若臣不避祸患,竭诚奏论,旁忤宠臣,上犯圣旨,因此获罪,那就是陛下辜负臣了。再说臣与中官素不相识,又无仇怨,只因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所以臣不敢不论奏。假若臣缄默不语,并非社稷之福呀。”宪宗见他十分诚挚,缓和了脸色抚慰他道:“卿对朕竭尽臣节,人所难言之事,卿尽皆言说,使朕能听到平素听不到的话,真正是忠诚守节之臣哪。他日为众官之长,亦须如此。”李绛拜恩而退。皇上立即宣旨宰臣,令与李绛调职。于是授以中书舍人,充任翰林学士如前。次日,面赐紫服金鱼袋,皇上亲自为李绛择一良笏赐给他。

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之辩诉,皆获宽赦。及至镇州节度使王士真死,朝廷将发兵扫除余党,李绛竭力陈说认为不可。李绛既然尽心辅佐,皇上每有询问,他多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元和六年(811),仍因谏奏中官之故,罢免翰林学士,代理户部侍郎,判本司事。曾因事应对,宪宗道:“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便没了,是何原故?”李绛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是用钱财来结私恩。”皇上听罢肃然起敬,越发赞许他的鲠直。吐突承璀最受恩宠,这年,准备起用李绛为宰相。前一日,令吐突承璀出任淮南监军。次日,降下制书,授李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列相位的李吉甫乖巧谄媚,善逢迎皇上之意,而李绛鲠直,对皇上多所规谏,因此同李吉甫不和。当时舆论认为李吉甫同吐突承璀相勾结,所以李绛特别厌恶他。李绛性情刚直,每与李吉甫争论,人们多以李绛为是。宪宗明察李绛忠正守节,故李绛论奏,多所允从。

皇上曾对李绛说:“卜筮之事,研习者极少能精通,有时应验,有时不中。近来风气,更加崇尚,是何原故?”李绛答道:“臣闻古代圣王畏惧天命,理事不敢专断,因此国家有大事难以决断者,先同卿士庶人商议,其次依靠卜筮判断,两者一致便施行。陋俗虚浮,侥幸求福。正直之行为无人赞同,邪恶之计谋畅通无阻,人们迟疑昏惑,以为小小伎俩便能决事。而愚夫愚妇借口选吉日敬鬼神,一味贪利欲行欺诈,参杂市井见闻,用以预测眼下之事,自诩神异。近来,风气近于巫术,这确是陋俗。圣旨所及,实能辨清邪恶之源。但其理既存勿加议论,弊陋习俗自会消除。”

一日在延英殿,皇上道:“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大治,天宝始乱。事出一朝,治乱相反,何故?”李绛应答道:

“臣闻治生于思危之心,乱生于恣肆之志。玄宗自天后朝出居藩王府第,曾居官守职,在朝外接触当世贤才,了解人事之艰难。即位之初,任用姚崇、宋王景,二人皆忠诚鲠直绝异人才,行事均怀报主之心。明皇登位之初,亦能励精图治听纳忠言,故当时名贤在位,左右前后之臣,皆崇尚忠恳正直。因此君臣融洽,内外安宁。开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专门引荐巧言谗佞之人,让他们各居要职,一味献媚上司,不听纳正直之言。他们的贪欲日趋炽烈,国库的财用便日益减少,奸臣说用钱是为兴利,武夫说用钱是为开边。天下骚动,奸盗乘隙,以至于两都沦陷,四海沸腾,圣驾出行,险于蒙难。皆因小人诱导,纵情享乐横生骄矜所造成。至今两河屯兵,西疆削尽,农户凋敝,府藏空虚,皆因天宝丧乱,以至于此。国家安危治乱,确实系于当世君主奉行的大政方针。陛下欲广开视听,亲览国史,思虑精深,能探寻安危治乱变化之本源,实为天下之大幸。”

皇上又说:“人们行事,常担忧不通事理,已然失误,追悔莫及。古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吗?”李绛答道:“行事出现差错,圣哲在所难免,故天子诏纳诤臣以匡救己之失误。因此圣心决策于内,臣论扶正于外,创建治世于未乱之际,消除祸患于未萌之时。圣主偶有失误,则劝谏以扶正,故君臣上下协同,犹如手足之于心膂,交互作用,而导致康宁。这也是常理,并非难为之事。但夸耀功劳遮掩过失,则与常情不相容。古人推崇努力改过、从善如流,确实为此呀。臣等处于重任,未能开启圣主耳目之明,但陛下不废弃刍言野说,则端直之士贤良之臣,必当主动报效。”皇上说:“朕任用卿等,正希望卿等直言。当各自尽心竭力无所保留,以弥补朝政之不足。切勿担心朕庇护过失!”

那年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力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让他主持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此事经营策划,皆出于李绛之计谋。

当时教坊忽然宣称朝廷有密旨,征选良家子女及贵族官吏家中的艺妓充当乐妓,京师舆论哗然。李绛对同僚说:“此事大损圣德,必须上奏谏阻。”同僚中有人说:“这是嗜欲之类闲事,自有谏官论说。”李绛道:“相公平日厌恶谏官论事,这件棘手的事便推诿给谏官,妥当吗?”于是竭力论奏。次日在延英殿,宪宗举手对李绛说:“昨日见卿奏状所论征选乐妓一事,若非卿尽忠于朕,何以有此举动?朕全然不知外间事,这是教坊罪过,不明朕之意图,以致做出这等事。朕本因丹王以下四人,院中均无侍奉者。朕令于乐工之中及民间有情愿者,付给丰厚钱帛,只征选四人,四位侯王各予一人。他们不领会朕意,便如此生事。朕已下令处罚,所征选的那些人,都已放遣归家。若非卿言,朕怎知有此失误?”

元和八年(813),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九年(814),免除知政事,授礼部尚书。十年(815),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为兵部尚书。逢母丧。元和十四年(819),检校吏部尚书,出任河中观察使。旧制,河中设节度使,皇甫钅甫寸厌恶李绛,只任命他为观察使。十五年(820),皇甫钅甫寸获罪,李绛重任兵部尚书。

穆宗即位,李绛改任御史大夫。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皇上不能听纳。李绛借病辞职,重任兵部尚书。长庆元年(821),转任吏部尚书。当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二年(822)正月,检校本官、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三年(823),重任东都留守。四年(824),加授检校司空。

宝历初,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二年(826)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泽潞四方的将帅一人,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样潞州军心,自有所归。刘从谏无职任,凭什么主宰军队。但此时宰相李逢吉、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皆奏请让刘从谏为节度使留后,故皇上不能采纳李绛之主张。

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心肠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有次曾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诏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均认为李绛论奏正确。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李绛仆射之职,改授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文宗即位,诏李绛为太常卿。大和二年(828),检校司空,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829)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兴元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之兵卒得全部退伍回家。那是大和四年(830)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用言辞刺激他们,企图挑动他们作乱,以泄私愤。募卒被监军的话煽动,怒火更盛,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朝北奔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以抵御乱兵。兵刃折断箭支用尽,王景延战死,李绛亦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李绛刚登上女墙时,左右将校请他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终于同从事赵存约、薛齐一起殉职。

文宗闻奏震惊悲痛,降下制书道:“朝中有此正人,人们赞其美德,入能制定谋略,出则统领将士。正当重任之臣,横遭不测之祸。以身殉职令人叹惋,朝廷上下此心皆同。故山南西道节度使、管内观察使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兴元尹、御史大夫、上柱国、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绛,神赋聪慧明智,天授清正刚直,胸怀仁义追随前代圣哲,身立标准以为后人楷模。抑浊扬清顺应世情,因此官至台辅。佐我功业卓著之先祖,忠诚感通皇天。仗斧钺布风纪,庇护百姓安居乐土。乘轩轾鸣玉..,曾位至清贵官班之极。先声夺人舆论齐赞,不约而同群情共许。本为汉中名臣,善于治政安邦。而未料及变乱突起,无先兆灾祸横生。忠良罹难人皆悲痛,闻听讣告倍增哀伤。当隆重追悼,用上等礼仪。三公正秩,品位甚高,特示殊恩,以抒沉痛。可赠司徒。即令主管署衙,择日备礼册命。”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李绛子名璋、顼。

李璋,登进士第。卢钧镇守太原,召他为从事。大中末,入朝为监察,转侍御史。出任两郡刺史,最终任宣歙观察使。其子名德林。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子士业)·房玄龄
  列传第八十 恩幸·李延寿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脱脱
  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二·赵尔巽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八(阙)·杨仲良
  卷五·张廷玉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六·佚名
  中兴小纪卷二十六·熊克
  ●浦阳人物记原序·宋濂
  六 园里的动物·周作人
  蒯恩传·沈约
  韩显符传·脱脱
  卷十八·楼昉
  卷四十·陆宗楷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张荫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花牛歌·徐志摩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的滴溜溜。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 苍蝇·周作人

    我们说爱,爱——切众生,能爱在山林里的猪。美和生命的破坏者,用了人力以外的,我诅咒你的全灭,我能爱狼和大蛇,我憎恶他们,我诅咒他们。我不能爱那苍蝇。大小一切的苍蝇们,但是我——却觉得不能全爱。中国人的好朋友的苍蝇们啊

  • 曹贞吉·龙榆生

    曹贞吉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邱人。明崇祯七年(一六三四)生。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进士,官礼部郎中。诗格遒练,宋荦极推许之。著有《珂雪诗词集》。其论词谓:“离而得合,乃为大家。若优孟衣冠,天壤间只生古人已足

  • 西都赋·班固

    [原文]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

  • 五代春秋 全文·尹洙

      ○梁太祖  开平元年四月甲子,帝即位于汴州。戊辰,改元,建汴州为东都,改京师为西都。五月,李思安帅师及晋人战于潞城,思安师败绩。  二年正月,晋王克用薨。三月壬申,帝幸西都,征潞州。丁丑,次泽州,晋人还师。四月丙午,帝还

  • 名山藏卷之十二·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十二◆典谟记十二英宗睿皇帝二○英宗睿皇帝二十一年正月赐司礼监太监王振及各监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白金宝楮彩币诸物命振侄林为锦衣卫世袭指挥命事僧保等弟侄俱为锦衣卫

  • 路史卷二十四·罗泌

    国名纪太昊后风姓国风上世因国于风而为姓,故帝之后有风后。尧诛大风,禹访风后,皆其祚云。成纪今天水治,汉属大水,东汉属汉阳,唐属泰州。州元治上邽,而成纪本小杭川。开元二十二年地震,州自上邽徙治,治之敬视,川县亦移入新城。天

  • 八七四 军机大臣奏查明正月至三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八七四 军机大臣奏查明正月至三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

  • 绎史卷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有虞纪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帝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防为庶人【○大戴礼桥作蟜望作芒吕梁碑云舜祖

  • 元熙传·李延寿

    元英的儿子元熙,字真兴,好学有才干,有文学才能,声名显著于时。可是他举止轻浮,元英十分忧虑,认为他不是个能保全家族的人,经常想废掉他,立第四个儿子元略为世子。由于元略坚持不从这才停止。逐步升迁任光禄勋。当时朝廷由领军

  • 一四、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钱穆

    《世家》:“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摄相者,江永云:“摄相乃是相礼,如夹谷相会,《论语》趋进翼如,宾退复命是也。若鲁相自是三卿,执政自是季氏。孔子是时但言之而从,《公羊》所谓行乎季孙三月不

  • 卷四十·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四十请勿用小人疏【崇祯五年】    黄道周臣自幼学易以天道为准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陛下御极之元年正当师之上九其爻云大君有命

  • 第九章·王夫之

    一第九章之义,章句、或问本无疵瑕,小注所载朱子语录,则大段可疑。程、朱虽摘出中庸于戴记之中,不使等于诸礼,而实不可掩者,则于&ldquo;修道之谓教&rdquo;注中,已明中庸之非无定体矣。今乃云&ldquo;中庸便是三者之闲,非是别有

  •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归命圣主宰  普贤金刚手  为降伏一切  现吽迦啰身  摧三世有毒  令即证菩提  是甚深秘密

  • 艺术与生活·周作人

    现代评论集。周作人著。 上海群益书社1931年2月初版。收文章21篇,另有序文两篇。为1917至1926年间所作,除3篇文字外,其余大部分作于1924年以前。其中《人的文学》一文发表于1918年12月15日《新青年》5卷6号。他说,“我对

  • 岭表录异·刘恂

    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

  • 何博士备论·何去非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

  • 神相全编·陈抟

    十三卷,旧题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明史》称“忠彻相术不殊其父,世所传轶事甚多”,且“颇好读书”;著有《人相大成》、《凤池吟稿》、《古今识鉴》等。此书《明史·袁忠彻传》未言及,明、清《艺文志》亦不著录,当为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