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章

第九章之义,章句、或问本无疵瑕,小注所载朱子语录,则大段可疑。程、朱虽摘出中庸于戴记之中,不使等于诸礼,而实不可掩者,则于“修道之谓教”注中,已明中庸之非无定体矣。今乃云“中庸便是三者之闲,非是别有一个道理”,则竟抹杀圣贤帝王一段大学术、大治道,而使为浮游不定之名,寄于一切。则尧、舜、禹之所以授受,上因天理自然、不偏不倚之节文,下以尽人物之性者,果何所择而何所执乎? 

此一章书,明放着“子路问成人”一章是显证据。“天下国家可均”,“冉求之艺” 也。“爵禄可辞”,“公绰之不欲”也。“白刃可蹈”,“卞庄子之勇”也。“文之以礼乐” ,则“中庸”是已。到中庸上,须另有一炉锤在,则于以善成其艺、廉、勇之用,而非仅从均之、辞之、蹈之之中,斟酌较好,便谓中庸。使然,则本文只平说可均、可辞、可蹈,固彻上彻下而为言,何所见其有太过不及而非中也哉? 

中庸一书,下自合妻子、翕兄弟,上至格鬼神、受天命,可谓尽矣,而终未及夫辞禄蹈刃。则以就事言之,其局量狭小,仅以尽之在己,而不足于位天地、育万物之大;以人言之,则彼其为人,称其性之所近,硬直做去,初未知天下有所谓中庸者而学之也。 

唯均天下国家,则亦中庸之所有事。而但言均而已,不过为差等其土宇昄章,位置其殷辅人民,则子路所谓“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者,固可治千乘之赋。求之后世,则汉文几至刑措,可谓均之至矣;而至于礼乐,固谦让而未遑。唯其内无存养省察之功、见天命流行之实体,而外不能备三重之权以寡过也。 

存养省察者,三重之本,天理悉著于动静,而知天知人之道见。静见天心则知天,动察物理则知人。三重者,存养省察中所为慎独乐发,以备中和之理而行于天下者也。中庸一篇,始终开合,无非此理。今乃区区于均天下、辞禄、蹈刃之中求中庸,又奚可哉?均天下国家者,须撇下他那名法权术,如贾生、晁错议定诸侯等。别与一番经纶,使上安民治,风移俗易,方展得中庸之用出。若以辞爵禄言之,则道不可行,而退以明道为己任,如孔子归老于鲁,著删定之功,方在中庸上显其能,而非一辞爵禄之得其宜,便可谓之中庸。至蹈白刃,则虽极其当如比干者,要亦逢时命之不犹,道既不可行而又不可明,弗获已而自靖于死,不得爱身以存道矣。 

本文前三“也”字,一气趋下,末一“也”字结正之。谓可乎彼者之不可乎此,非谓尽人而不可能;亦能均天下、能辞禄、能蹈刃者之不可许以能乎中庸尔。可均、可辞、可蹈者而不可能,则能中庸者,必资乎存养省察、修德凝道以致中和之用者而后可。故下云“唯圣者能之”,语意相为唱和,义自显也。中庸之为德,存之为天下之大本,发之为天下之达道,须与尽天下底人日用之,而以成笃恭而天下平之化,岂仅于一才一节之闲争得失哉? 

或问云“盖三者之事,亦知、仁、勇之属”,一“属”字安顿极活;较小注“三者亦就知、仁、勇说来,盖贤者过之之事”等语,便自不同。三者之于中庸,堂室迥别,逵径早殊。仅能三者,而无事于中庸,则且未尝不及,而况于过? 

前章所云过不及者,皆就从事于中庸者言也。若就三者以言乎过不及:则均天下者,黄、老过也,申、商不及也;辞爵禄者,季札过也,蚳蛙不及也;蹈白刃者,屈原过也,里克不及也。乃其过亦过夫三者,其不及亦不及夫三者,何尝与中庸为过不及哉? 

若其为知、仁、勇之属,则就夫人性中之达德而言,亦可谓有此三者之资,足以入中庸之德,犹冉求、公绰、卞庄之可与进文礼乐而已。至于用中之知,服膺之仁,中和而不流不倚之勇,彼固未尝问津焉,而何足以与于斯? 

故或问以“取必于行”指其不能中庸之病根,则谓其就事求可而置大道于未讲也;抑云“事势之迫”,则又以原夫辞爵禄、蹈白刃者不能中庸之故。而比干之剖心,一往之士可引决焉;箕子之陈范,则非箕子者终不能托迹也。后儒不察,乃于三者之中求中庸,亦相率而入于无本之学矣。 

章句云“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固已分明作两项说。若云“三者做得恰好,便是中庸”,则三者既难矣,做得恰好抑又加难,当云“中庸难而且难”,何以云易哉?三者之中,随一可焉,中庸不可能也;三者而皆可焉,中庸亦不可能也。张子房奋击秦始皇而不畏死,佐汉高定天下,已乃谢人闲事,从赤松游,顾于存养省察之心学,尧、舜、文、武三重征民之大道,一未之讲。是三者均可,而中庸不可能之一证。安得谓中庸即在三者之中哉? 

猜你喜欢
  遇不遇第二十四·佚名
  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张存中
  提要·冯复京
  尚书句解卷八·朱祖义
  立政第四·管仲
  卷四十三·王与之
  卷首下·佚名
  凡学之道(1)·戴圣
  卷之十一·邵经邦
  僖公·僖公二十九年·左丘明
  邵武龙湖闻禅师·惠洪
  卷上·佚名
  唯识讲要·太虚
  瓶沙王问事品第十三·佚名
  第三十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忠介公泰不华(顾北集)·顾嗣立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为赐今名。世居白野山,其父塔不台始家台州。兼善年十七,江浙乡试首荐。明年至治改元,赐右榜进士第一,授集贤修撰,累转监察御史。顺帝初,与修宋、辽、金三史,擢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

  • 第一折·佚名

    (冲末扮长老引小僧上,诗云)佛祖流传一盏灯,至今无减亦无增。灯灯朗耀传千古,法法皆如贯古今。贫僧乃龙济山修公禅师是也。贫僧自幼出家,一心向善,常只是参访师祖,问道修因,三乘便览,五教皆通,了明道性,悟彻禅心。贫僧游访天下名

  • 卷三·王昶

    陆深一首 崔桐一首 杨仪二首 王韦一首 赵金一首吕希周一首 韩邦奇四首 夏言三首 王慎中一首 丁奉一首文征明六首 吴子孝四首 吴山一首 陈铎二首 陈如纶三首杨慎十一首 谢承举一首 薛廷宠一首 齐之鸾一

  • 卷二十二·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二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苏轼东坡诗钞下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比来诸君唱和叔弼但袖手旁睨而已临别忽出一篇颇有渊明风致坐皆惊叹神屠不目全妙颊惟粧半更

  • 卷七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五于邺于邺唐末进士诗一卷书怀长安多路岐西去欲何依浮世祗如此旧山长忆归自离京国久应已故人稀好与孤云住孤云无是非书情负郭有田在年年长废耕欲磨秋镜净恐见白头生未作一旬别已过千

  • 列传第三十二·李延寿

    崔光 子劼弟子鸿 崔亮 从弟光韶 叔祖道固崔光,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孝文赐名焉。祖旷,从慕容德南度河,居青州之时水。慕容氏灭,仕宋为乐陵太守。于河南立冀州,置郡县,即为东清河鄃人。县分易,更为南平原贝丘人也。父灵延,宋长

  • 内篇 浮词第二十一·刘知几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故将述晋灵公厚敛雕墙,则且以不君为称;欲云司马安四至

  • 一五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汇解续获遗书折·佚名

    一五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汇解续获遗书折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汇解续获遗书,恭折奏闻事。窃照浙省节次购获遗书,已委员解交过四库全书处三千七百七十一种,并又陆续觅获书五百四十七种,好为收贮,仍饬再

  • 第8章 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冯玉祥

    “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眼看着东北三省全都要丢掉了。无论国内国外,没有人不说“你这国民政府是干什么的?”蒋没有办法了,先找孔祥熙给我一个电报:“国内严重,如何办法,请指教。”我复电:“‘九一八’的祸首就是蒋介石,蒋要向

  • 裴侠传·令狐德棻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地人。祖父裴思齐,被举荐为秀才,授议郎。父亲裴欣,博览经史,任魏国昌乐王府司马、西河郡守,追赠晋州刺史。裴侠自幼聪明,与平常的儿童不一样。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样。州中任命他为主簿,举

  • 闗中奏议巻十五·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敌众入境官军斩获首级夺获敌马等事钦差提督陜西三邉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敌众入境官军斩获首级夺获敌马敌噐等事嘉靖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据镇守陜西地方署都督佥事郑卿呈前事据守备靖边地方都指

  • 十年·佚名

    (丙午)十年清乾隆五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丙午朔,日有食之。敎求言減膳,仍下綸音于八道兩都曰:「農者,民之常也。民依於農,何待勸爲?然而三元之日,十行之綸,歲未嘗闕焉,豈以文具云乎哉?槪所以敦實政也,重民食也。嗟!我八路良長吏,其或

  • 卷四十七·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七钱塘程川撰书七商书问仲虺之诰似未见其释汤慙德处曰正是解他云若苖之有莠若粟之有粃他縁何道这几句葢谓汤若不除桀则桀必杀汤如説推亡固存处自是説伐桀至德日新以下乃是勉汤又如天乃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攝頌曰   二鉢.二織師. 奪衣.幷急施. 阿蘭若.雨衣. 迴僧.七日藥。   畜長鉢過十日不分別學處第二十一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苾芻由貪買

  •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世尊。在净光天清净大楼阁之中。于彼楼阁以金刚柱及最上珍宝种种装严。如是严饰供养悉是如来神通变化。尔时会中有如是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等如来。尔时大

  • 释迦氏谱·道宣

      唐 道宣撰释迦氏谱序终南山释氏古德流言。祖佛为师。羞观佛之本系。绍释为姓。耻寻释氏之源。以今据量颇为实录。既云革俗义匪凭虚。昔南齐僧祐律师者。学通内外行总维持。撰释迦谱一帙十卷。援引事类繁缛神襟。

  • 卷第七·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七嗣法门人今辩重编举古举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食。贵图天下太平。师曰。世尊扶头。云门把尾。看来

  • 界论·佚名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论母设置分摄.非摄.所摄[者之]非摄.非摄[者之]所摄.所摄[者之]所摄.非摄[者之]非摄。相应.不相应.相应[者之]不相应.不相应[者之]相应.相应[者之]相应.不相应[者之]不相应。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相应[者之]所摄与非摄.非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