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百药传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安平公李德林的儿子。因生来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百药七岁懂得做文章。

父亲的朋友齐中书舍人陆父、马元熙曾到李德林家中聚宴,读徐陵的文章,说“:收获完了成周的粟子,将要收获琅笽的稻谷。”都不知道说的什么事。百药当时侍立在旁边,走上前说:“在传上说‘禹阝人藉稻’,杜预注解说‘禹阝国在琅笽开阳’。”陆父等人感到非常惊奇。

开皇初年(581),百药被授封为东宫通事舍人,调任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有的人嫉妒他的才能而毁谤他,百药就托病辞去官职离开了东宫。开皇十九年(599),进入仁寿宫,隋文帝命百药承袭父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很赏识他的才华,被推荐为礼部员外郎,皇太子杨勇又重新召他为东宫学士。诏令他修订《五礼》,制定刑律法令,撰《阴阳书》。尚书省的奏议文表,大多是百药所撰写的。当时隋炀帝出镇扬州府,曾经征召过百药,百药托病不应他的征召,隋炀帝大怒,到他即位,就把李百药贬为桂州司马。那以后,废州设郡,百药因此就解职还乡了。

大业五年(609),李百药被授为鲁郡临泗府步兵校尉。大业九年(613),担任防守会稽的职务。不久被授为建安郡丞,赴任途中走到乌程县,适逢江都发动叛乱,被卷入沈法兴部下,暂任一个小官。恰好遇到沈法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又令李百药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到杜伏威攻灭李子通,又任用李百药为行台考功郎中。有人暗地诬陷百药,杜伏威把他囚禁起来了,百药撰写了《省躬赋》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杜伏威也知道他没有罪,就令他复职。

杜伏威已经占据了江南,唐高祖派使者招抚他,百药劝杜伏威进京接受招抚,伏威答应了,派他的行台仆射辅公礻石与百药留守,就到京师长安去。等到渡江到丹阳,心中狐疑而中途后悔,准备加害百药,于是送石灰酒给百药饮,百药因此大泄而旧病都由此而去掉了。伏威知道百药没死,于是写信给辅公礻石命令他杀死百药,依靠杜伏威养子王雄诞的保护才得幸免。辅公礻石起兵反唐,又任百药吏部侍郎。有人在唐高祖面前诬陷百药,说百药开始劝杜伏威降唐,又与辅公礻石一起反唐。唐高祖非常震怒。到辅公礻石被平定,查得杜伏威令辅公礻石害百药的书信,唐高祖怒意稍息,于是将百药发配流放到泾州。

唐太宗看重李百药的才名,贞观元年(627),李百药被太宗召回长安拜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受诏修定《五礼》和刑律法令,编撰《北齐书》。贞观二年(628),任命百药为礼部侍郎。

朝廷议论准备分封诸侯,百药上《封建论》说:

“臣听说治理国家保佑人民,是君王永恒的职责;尊敬君主使朝廷安定,是人情的根本道义。考虑治国安邦的规划,用来弘扬永世的基业,是万古不变的规矩,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谋虑,但都是为同一个目的。然而天命历数有长短的差别,帝王之邦、大夫之家有治和乱的不同,纵观典籍上的记载,论述这些是够详尽的了。都说周朝超过了它的历数,秦朝没有达到应有的期限,存亡的道理,在于周朝采用封国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周朝从夏朝、商朝的长久得到借鉴,遵循黄帝、唐尧建国的榜样,使诸侯如磐石拱城,朝廷从根本上得到巩固,虽然国政荒废,由于枝与干互相扶持,所以使得叛逆现象没有发生,宗庙祭祀没有断绝。秦朝背离了师法古人的训戒,抛弃了先王的法则,跨越华山恃仗险要,废除王侯设置郡守,子弟没有尺土的封地,百姓缺乏共同平安的忧患,所以一人在大泽乡发出反秦号召,秦朝的七庙就被毁断绝了祭祀。

“臣认为自古皇帝君王,坐位天下,没有不是受命于上天,扬名于皇帝注册的,建国遇到兴王的气数,遭难接着开启圣明的时代。虽然魏武帝出身于宦官养子之家,汉高祖出身于押运役徒的小吏,不是他们有称帝的非分想法,就是想推也推不掉啊。假如狱讼不归,精华已完,即使像尧帝一样光照四方,像舜帝一样上齐日月五星,不是诚心让位,就是想守也守不住啊。凭着唐尧、虞舜的圣德,尚且不能使他们的后人昌盛。从这可以看出帝位长短,肯定在于天时,国政的盛衰,与人的活动有关。昌盛的周朝占卜可传三十代、可传七百年,虽然相率沦丧到极点,而文王武王传下的帝位依然存在,这说明长久的国运,已是在极早之前就事先确定了。以至于周昭王南巡不返,周平王躲避犬戎东迁,国家危机如线,国都附近不得安宁,这是衰败的过程,牵连到分封诸侯。残暴的秦朝国运短暂,多次遭到厄运。受命于天的秦始皇,德行比不上夏禹、商汤;继承皇位的秦二世,才干比不上禹的儿子启、武王的儿子诵。假使李斯、王倌等人大大开拓了四方的领土;将闾、子婴等人都建立起千乘之国,难道就能阻挡君主的突然兴起,改变帝王的本来命运吗?

“然而得失成败,各有原因。而记载评述的人,多守常规,在感情上没有不忘记古今的差异,在道理上不明白治世乱世的风气厚薄不同,欲在百王的末世,实行夏商周的治国办法。天下王畿以外的地方,都封给诸侯;天子与诸侯的领土之间,都是卿大夫的封邑。这是用上古结绳记事的一套在虞、夏朝代推行,用上古穿不同颜色服装为刑的法规来治理汉、魏,法纪与政纲已经紊乱,确实可以知道。刻舟求剑,没有见过能达到目的的;胶柱鼓瑟,只会增加更多的迷惑。只知道有人想图谋帝位,会害怕霸王的军队;国家将亡,再没有周围诸侯的援救。不明白秦二世在望夷被杀,没有超过后羿、寒浞的灾难;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所杀,难道与申国、缯国的灭亡有什么不同。是君主自己洞察昏乱,转危为安,根本不是守宰公侯等人,能造成兴亡。况且数世以后,王室渐渐衰弱,分封时当作屏障的诸侯,转化成仇敌。大夫之家习俗不同,诸侯之国政事各异,强的欺凌弱的,人多的侵犯人少的,这里那里都是战场,战事日益增多。狐骀的一场战争,使妇女都梳上守丧的发髻,回师崤山的军队,连一只车轮也没回营。这只是略微举个例子,其余的事数也数不清。陆士衡才小心地说‘:继承王位的人放弃一统天下,凶狠的诸侯占有自己领地,天下安乐,以治待乱。’这种说法是多么的荒谬啊!而设置官吏分清职责,任用贤人能人,对依法办事的人才,委派他们承担治理的任务,分赴郡县,哪个朝代缺乏这样的人才。结果使得大地呈现丰收,上天赐降吉祥,百姓称官为父母,政事清明得如同神在治理。曹元首还得意地说‘:与人共享欢乐的人,别人一定会以他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与人同享安乐的人,别人一定会拯救他的危难。’哪里能容忍分封为诸侯,才与君王同安共危;任命为州县的长官,就不与君王同忧共乐呢?这种说法多么错误啊!

“分封诸侯建立国家,凭借门第的资历,忘掉了先辈创业的艰难,轻视自然造化的高贵,没有不世世代代更加淫糜残暴、骄矜奢侈的。从建造离宫别馆,高耸入云,到有时肆意地使用刑罚,有时邀请其他诸侯共同淫乐。陈灵公君臣间互相违背礼仪,都遭到徵舒的侮辱;卫宣公父子陷于禽兽之行,宣公之子寿、朔终遭杀害。还说为自己谋求治世,难道就是像这样的吗?内外的群官,由朝廷选任,从世族与平民中挑选,明镜般地考察他们,任职多年而有劳绩就提升官阶,考核政绩明确职务的升降。盼求进取事情迫切,经受磨难感情深切,有的甚至当官的收入不进私人腰包,妻和子不到官府中来。能颁布条律的刺史,吃饭不生火;朝廷任命的地方大臣,穿衣打补钉。南阳的太守,破布裹在身上当衣裳;莱芜的县长,盛饭的瓦甑上积满了灰尘。说他们做官就是为了贪图利益,完全说错了。总而言之,爵位不是世代相传,启用圣能的路才宽广;国家没有稳定的君主,笼络百姓的感情不牢固。这个道理不论智士愚人都能懂得,哪里会迷惑呢?至于像灭国杀君,违犯常规纲纪,春秋时期二百年来,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头。次睢的诸侯相同,就用曾阝子祭祀睢水之神;鲁国的道路平坦,常举行诸侯间淫乱的衣裳之会。就是西汉哀帝、平帝之际,东汉桓帝、灵帝之时,下属的官吏淫乱残暴,也不会到这种程度。为政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皇帝您掌握纲纪统治天下,承受天命启迪圣智。拯救亿万百姓于水火之中,扫荡妖气在环宇之内。创建基业传于后世,功德可与天地相匹配。发号施令,都是极万物之妙的言辞。帝心最为明察,总是怀念古时,准备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和分封诸侯的旧制,以亲族为诸侯建立众多的邦国。我个人认为汉、魏以来,分封诸侯带来的祸害没有消去,尧、舜已去,绝对公正的道路已经改变。况且晋氏失去控制后,天下分崩离析;北魏乘机立国,汉族与夷人杂居在一起。加上关河阻拦,江南远隔,学文的人学合纵连横的本领,习武的人都是比武打仗的心事,尽是狡猾奸诈的阶梯,更加助长轻薄的风气。隋文帝在位,凭借外戚的势力。驾驭群臣,靠的是无比的猜忌和权术;坐着时世就向前推移,不是战胜敌人的功绩。在位超过二十四年,百姓没有见到德政。到了隋炀帝即位,世道更为凶乱,身边的各种人才,一时丧失将尽,纵使上天派来神明英武的人,来削平暴乱,战事不能停息,劳碌得不到休养。

“自陛下谨遵父命,继承帝位,心情深切盼望天下大治,综合考察前代君王。虽最高的道德没有具体的标志,但言辞图象所记载的,大略描述了它的轮廓,您实在差不多达到了至德的程度。深深地爱下敬上,劳碌而不厌倦,这是大舜的孝行。向宦官询问父母的健康,亲自品尝皇帝的饮食,这是文王的德行。每当刑部议罪,尚书上奏案件,大案小案必定察明,冤枉之处一概纠正,废除断去脚趾的刑罚,更改死刑,仁义之心见人遭祸有所不忍,在暗中和明处都体现出来,这像大禹见了罪人而哭泣。对于严厉的直谏,虚心接受采纳,对粗陋迟钝人的意见不轻视,对于割草打柴人的意见不抛弃,这是尧帝征求意见的作风。奖励儒学,鼓励学子,已经选拔精通经术的人为高官,还将提升大儒至卿相,这是圣人善于诱导的行为。群臣因皇宫中闷热潮湿,陛下睡觉吃饭都不舒服,请求陛下迁到高爽明亮的地方,建造一座小阁。由于爱惜家人的财产,最终拒绝了群臣的请求。不躲避温热的侵袭,在低矮简陋的宫室安居。去年灾荒欠收,天下闹起饥荒,战乱刚刚过去,粮仓没有积储。圣上心怀怜悯,尽力给予赈救。使得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尚且吃野菜,废音乐,谈话满脸悲伤,容貌日见瘦弱。周公旦为不通的语言辗转相译而高兴,夏禹为边远民族秩序井然而自豪。陛下每当四夷诚心归附,万里之内尽依明主,还进也反省退也反省,聚精会神地思考,生怕白白地劳累国中,来使远方服事,不希求流传万古的英名,来完成一时的实迹。心里悬挂着忧劳,行迹断绝了游乐,每天早晨上朝,处理事务从不感到疲倦。智慧遍及万物,大道利于天下。退朝以后,召进名臣,讨论是非,肝胆相照,一谈到政事,再没有不同意见。才到太阳偏西,诏命有才学的人,赐给清闲,围绕典籍高谈阔论,穿插作文咏诗及玄妙的谈论,到二更时分还不知疲倦,半夜还不去就寝。这四种做法,独自超过了以往,这实在是有百姓以来,一人而已。弘扬这种风俗教化,向四方显示,确实可以在一月之间,包罗天地。然而淳厚质朴之风还受到阻碍,虚浮欺诈之风还未改变,这是由于积习长久,难以一下更新。请陛下等到用朴质代替雕饰,用朴实代替文采,搁置刑罚的教化一施行,登泰山行封禅之礼已经结束,然后再拟定治理土地的规章,讨论高山大河的封赏,时间也不算晚啊!《易经》说道:‘天地的变化,都是随着时间而消长,更何况是人事的变化呢?’这话说得真美啊。”

太宗最终接受了他的意见。

贞观四年(630),授予他太子右庶子的官职。贞观五年(631),与左庶子于志宁、中允孔颖达、舍人陆敦信在弘教殿陪伴太子、讲论经书。当时太子学习五典三坟很用心,然而闲散下来,过度地游戏玩乐。李百药做《赞道赋》来劝告太子,然而太子最终还是因不醒悟而被废去。贞观十年(636),因他完成了《北齐书》的撰写,加封散骑常侍,履行太子左庶子的职责,赐给他绢绸四百段。不久授予他宗正卿。贞观十一年(637),因他完成了《五礼》的撰写及“律令”的修定,晋升为子爵。过了几年,李百药因年老坚决请求辞官退休,太宗同意了。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6)去世,年八十四岁,死后封号为康。

李百药是名臣的后代,继承了父辈的才德品行,四海名流,没有不推崇景仰他的。文辞深沉,尤其擅长五言诗,就是砍柴童子放牛娃,也会诵读他的诗。性情喜欢扶植年轻人,提携鼓励从不厌倦。所得的俸禄,大多散发给亲族。又保持天性超过了一般的人,早年办父母丧事回到家乡,赤着脚穿着单衣,行数千里,守孝多年,容貌憔悴,被当时人所称赞。等到辞官告老,欣然自得其乐。挖水池筑假山,著文饮酒,谈论鉴赏,来抒发平生的志向,有文集三十卷。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宋濂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六(阙)·杨仲良
  东都事略卷八十六·王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一百十二 曹寅奏报粮价恭呈麦样晴雨录摺·佚名
  提要·杜大珪
  卷之一百一·祁韵士
  三五 娱园·周作人
  卷二 辛壬癸甲录·杨懋建
  武帝纪·房玄龄
  卷三十六·佚名
  五三、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钱穆
  卷三十二·纪昀
  三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彊村语业·卷中·朱祖谋

    天香·珠兰分畹青瓷,通帘翠押,酥怀晚艳多丽。■(外勹内盍)叶无尘,宫黄初麝,小馥度人疑醉。素纤细摘,清露湿、珠娘秋佩。钗串新装钿粟,衣络旧融檀泚。一瓯点将春焙。话恹恹、瘴乡身世。谁省旧香消黯,渐凝鲛泪。孤醒阑宵

  • 御选明诗卷七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七言律诗三蓝仁九日西庄怀弟衰年无力逺登临短杖扶持叩竹扃雨过林间双涧碧云消天际一峯青黄花寂寞増诗瘦白髪凄凉畏酒醒心把茱萸思骨肉鴈声孤起夕阳汀寄张兼善故人卜隠依山寺野老迁居到石村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一·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二十一◆典谟记二十一武宗毅皇帝二○武宗毅皇帝二十年正月乙丑将大祀羣臣待誓戒申刻乃免朝戊辰祀南郊已已二鼓还兵科给事中良佐言郊庙之祀省牲誓牲斋静以专宵夙莅事明信致享期

  • 一三二二 寄谕浙江巡抚琅玕将纪昀原折发给陆费墀阅看明白登答·佚名

    一三二二 寄谕浙江巡抚琅玕将纪昀原折发给陆费墀阅看明白登答【真按:陆费墀办事毫无章法】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 伯和<珅>字寄浙江巡抚琅<玕>,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奉上谕:据纪昀奏前赴

  • 梁纪·张居正

    武帝高祖武帝,姓萧,名衍,是汉萧何之后,仕齐为雍州刺史。齐主宝卷无道,信任群小,诛戮大臣。衍遂举兵内向,废宝卷,立和帝。于是加衍大司马,封梁公,进爵为王,而受齐禅,国号梁。在位四十八年。原文魏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

  •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同是刘邦的远房兄弟,并且都因在刘统一天下中立有战功而被封为王侯,所以司马迁把他们列在同一篇中记述。刘贾的战功主要是在楚汉相争中建立的,特别是在垓下之围中

  • 陈纪四 临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马光

    陈纪四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丁亥,公元567年) [1]春,正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癸酉朔(初一),出现日食。 [2]尚书左仆射袁枢卒。 [2]陈朝尚书左仆射袁枢去世。 [3]乙亥,大赦,改元。 [3]乙亥(初三),陈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大。

  • 卷十九 聘礼第八·郑玄

    [疏]“聘礼第八”。○郑《目录》云:“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小聘使大夫。”《周礼》曰:“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殷相聘也,世相朝也。”于五礼属宾礼。《大戴》第十四,《小戴》第十五,《别录》第八。○释曰:郑

  • 卷十一·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十一宋 吕本中 撰僖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公有防字】曹伯卫人邾【公作邾娄】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左氏传宋襄公以诸侯伐齐三月齐人杀无亏齐人将立孝公不胜四公

  • 卷七十七·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七   宋 王与之 撰矢人为矢王昭禹曰夏官有槀人司弓矢而冬官又有矢人者盖槀人则掌以财赍弓矢之榦所以给矢人之用者也司弓矢掌弓矢之法则以藏矢人之成者也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二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二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二 五盖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盖者。云何贪欲。答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

  •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佚名

    嘉兴大藏经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子肃禅师语录序深阅超方之作一团祖佛真风历尽百若千辛志秉掀天揭地扫除知解山精木魅魂亡洞澈古今铁额铜头胆丧夺却浮山拄杖顿超从上纲宗展开尊宿钵盂纳尽天涯风月随宜丛化到处利生

  • 卷第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憨予暹禅师语录憨予暹禅师语录卷第三嗣法门人 法云 广学 等编小参小参云开炉结制上祖遗规打七打三今时程范到这红炉焰上须是纯刚打就生铁铸成的汉子管取指日成功顷时了办蓦地玄关透脱恍尔顶眼豁开便

  • 三十六法·欧阳询

    又名《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一卷。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书是作者结合临书体会传授法书技法的专著。凡列三十六品目,目下先谈技法要点,次举实例,某些品目还征引他说以助理解,从用笔的方方面面谈结字方法。此书条目清

  • 吕祖志·佚名

    吕祖志,编者不详。约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汇辑吕祖(即吕洞宾)之传记师承、丹法源流、显道灵迹及诗词杂着等资料。全书分三部分。首列三幅图像,即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像、纯阳演正警化真君

  • 花间四友东坡梦·吴昌龄

    元杂剧剧本。简名《东坡梦》。吴昌龄撰。末本。宋苏轼,号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王安石谪为黄州团练。路过浔阳,得歌妓白牡丹。苏有好友谢瑞卿,15年前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为僧,法号佛印。苏欲使此人还俗,共登仕路,对付王安

  • 黄氏补注杜诗·黄希

    唐诗别集。36卷,外集2卷。杜甫撰;宋人黄希集注,黄鹤补注。又名《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或《集千家杜诗补注》。黄希字仲得,又字梦得,号师心,宜黄人。乾道二年(1164)进士,曾官永新令。黄鹤字叔似,号牧隐。黄希之子,布衣。

  • 墨子[四库本]·墨子

    十五卷。相传为墨翟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