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传
杜淹是杜如晦的同高祖叔父,字执礼。祖父名业,北周时官至豫州刺史。父亲名征,北周时官至河内太守。杜淹聪慧,能言善辩,多才多艺。他年纪轻轻时就广泛受到赞扬,跟同郡的韦福嗣结为知心朋友,一起商议说:“皇上喜欢任用隐退的人,苏威就因为是隐士被召见,提拔成为高官。”于是一起进了太白山,宣扬自己隐居,实际上是想求得人们的传颂。隋文帝杨坚听说之后讨厌他们,遣送到江南担任守卫。后来回到老家,雍州司马高孝基向朝廷呈递奏表推荐他,他被任命为承奉郎。隋炀帝大业末年,官职做到御史中丞。王世充僭越称帝时,把他安排在吏部,很受重用。太宗平定洛阳后,他开始没被任用,就准备投靠隐太子李建成。当时封德彝负责选才任职工作,把这事告诉房玄龄,担心李建成得到杜淹,助长了他的阴谋,于是急忙禀告太宗,把他聘任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高祖武德八年(625),庆州总管杨文干叛乱,供词牵连到太子李建成的东宫,罪责追究到杜淹和王王圭、韦挺等人身上,一起流放到西南边境的隽州。太宗知道杜淹没有罪责,赠送三百两黄金给他。太宗后来登上帝位,召他回京担任御史大夫,封为安吉郡公,赐给收纳四百户租税的实封。因为杜淹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特地诏令东宫仪式簿领,一概听取杜淹的节制调度。接着让他兼任吏部尚书,参与商议朝廷政务,先后上表推荐四十多人,后来知名的很多。
杜淹曾经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太宗乘机问杜淹“:邸怀道的才干品行怎么样?”杜淹回答说“:邸怀道在隋朝任吏部主事,很有廉洁谨慎的名声。再如炀帝准备到江都去时,召集百官征求去不去的意见。当时炀帝已拿定主意要去,朝中的大官们都阿谀逢迎请求他离京前往,邸怀道的官职极为低微,只他一个人说不行。这事是我亲眼所见。”太宗问:“你那时同意哪种意见?”回答说:“我同意去。”太宗说:“侍奉君主的原则,即使冒犯了圣旨也不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你说邸怀道的意见正确,为什么你自己不发表正确的意见进行劝谏?”回答说“:我那时不是大臣,又明白劝也没用,白白送死于事无补。”太宗说“:孔子讲顺从父母的命令,还不算孝子。所以父母应该有能劝谏自己的儿子,国家应该有能劝谏君主的臣子。如果认为君主无道,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当官?既然拿了他的俸禄,怎能不纠正他的错误?”接着对臣子们说“:诸位就劝谏君主的问题谈谈想法怎么样?”王王圭说:“昔日比干劝谏商纣王而被杀死,孔子赞扬他仁;春秋时的陈国大夫泄冶因劝谏而遭杀害,孔子说‘:民众之中邪僻的多,不要去扶持邪僻的人来危害自己。’这就是说俸禄多的官员责任重,按理必须尽力劝谏;职位低的官员声望小,应该允许随和一些。”太宗又喊着杜淹的名字笑笑说“:你在隋朝的时候,可以因为人微言轻不多说话;后来当了王世充的亲近官员,怎么不尽力劝谏?”杜淹回答说:“也劝谏过,但是他不听。”太宗说“:王世充假如修养德性听从劝谏,应当不会灭亡;既然他无道又拒绝劝谏,你怎么避免灾祸?”杜淹无话可答。太宗又问:“你在今天,可以尽职尽责,还打算极力劝谏吗?”回答说:“我在今天,一定以死忠谏不隐瞒观点。再说春秋时的百里奚在虞国当官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当官秦国称霸天下,我向他看齐。”太宗笑了。当时杜淹身兼两职,却没有清正廉洁的声誉,又一向跟长孙无忌不融洽,遭到人们的讥讽。后来生病,太宗亲自到他家里慰问,赏赐绢帛三百匹。贞观二年(628)去世,追认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
儿子杜敬同继承爵号,官职做到鸿胪少卿。杜敬同的儿子杜从则,中宗李显在位时任蒲州刺史。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四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九十一·佚名 勅纂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鄂尔泰 卷十八·傅恒 第二十七章 域外·林语堂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周作人 自序·包天笑 彭城王元勰传·李延寿 王忄予传·张廷玉 卷五十八·杨士奇 卷之七十八 菽園雜記六(明) 陸容 撰·邓士龙 宋纪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己亥、459)·司马光 卷七十三·佚名 郑之蕃·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