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西汉会要卷三十七

宋 徐天麟 撰

职官七

秩禄

万石【谷月三百五十斛】

太师     太傅     太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前後左右将军【并表下同】

中二千石【师古曰中二千石实得二千石也中之言满也月得百八十斛是为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言二千石者举成数耳】

太常     光禄勲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执金吾

真二千石【臣天麟谨按外戚传容华秩视真二千石在中二千石之下二千石之上师古曰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又按如淳注汲黯传亦云诸侯相秩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臣瓒注詹事引茂陵中书秩真二千石而百官表廼亡此秩欠考东京则有此秩矣】

二千石【师古曰谷月百二十斛一岁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

太子太傅【荀悦汉纪自太子太傅至扶风比二千石】  太子少傅詹事【茂陵中书秩真二千石】将作少府   大长秋

长乐少府【建平四年四大后各置少府皆中二千石】  长信少府

典属国    水衡都尉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以上并表後汉志云三辅皆秩中二千石】京辅都尉   左辅都尉   右辅都尉【以上元帝增秩】

司隶校尉【荀悦纪校尉并比二千石】     城门校尉中垒校尉   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越骑校尉   长水校尉   胡骑校尉射声校尉   虎贲校尉   诸侯相【初金印吴楚反後改银印初真二千石在郡守上】郡太守【增秩者为中二千石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大

守秩】      长信中太仆【以上并表】诸侯太傅诸侯御史大夫【後汉志汉初傅相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

诸侯中尉【哀帝曰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    中少府【师丹传】

左曹     右曹     大郡都尉【元帝纪】州牧【朱博传秩真二千石】 长陵令【吕后六年秩长陵令二千石】

大内【史记孝景本纪】

比二千石【谷月百斛】

丞相司直   护军都尉   光禄大夫【亡印绶增秩者为中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  左中郎将右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监羽林中郎将西域都护   奉车都尉   驸马都尉

骑都尉    郡都尉【以上并表】

千石【谷月九十斛】

丞相长史   大司马长史  御史中丞

将军长史   太常丞    光禄丞

卫尉丞【六典注比千石】 太仆丞    大鸿胪丞

宗正丞    大司农丞   少府丞

执金吾    廷尉正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荀悦汉纪正监秩比千石】     诸侯郎中令诸侯仆【武帝损郎中令秩千石仆秩亦千石後汉志仆比三千石】万户县令【侯国相以上表】

比千石【谷月八十斛】

大中大夫   郎中车将   郎中户将郎中骑将   谒者仆射   期门仆射

八百石【成帝阳朔二年除吏八百石秩李奇曰除八百就六百】

比八百石

谏大夫【表】

六百石

将作少府丞  詹事丞    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京兆丞

左冯翊丞   右扶风丞   京辅都尉丞右辅都尉丞  左辅都尉丞  郡长史

州刺史    郡太守丞   郡都尉丞万户县令【侯国相以上表】朔方刺史   太子门大夫太子庶子【以上表注】 太常掌故【晁错传】 武骑常侍【司马相如

传】      公车司马令【汉官仪】大廐令【後汉志本注旧

有六廐皆六百石令】   未央令    家马令

车府令    路軨令    骑马令

式道左候   式道右候   式道中候

廪犠令    外史     闾师【以上孝平纪】

比六百石

博士     议郎

左中郎    右中郎    五官郎中戊巳校尉   太子洗马   谒者

五百石【成帝阳朔二年除吏五百石秩李奇曰除五百就四百】

县长【候国相】

四百石【谷月五十斛】

县丞     县尉

比四百石【谷月四十五斛】

五官侍郎   左侍郎    右侍郎

三百石【谷月四十斛】

次县长【侯国相】

比三百石

五官郎    左郎中    右郎中

二百石【谷月三十斛】

左冯翊卒史【黄霸传】县丞     县尉

比二百石【谷月二十七斛】

百石【谷月十六斛又律百石奉月六百】

御史属【匡衡传】  左右内史卒史 郡国五经卒史大行卒史【以上儒林传】长安游徼  长安狱史【以上赵广汉传】

比百石

斗食【师古曰斗食者言一岁不满百石日食一斗二升】

大司农属

佐史【汉官名秩爵云谷月八斛】

增秩

汲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诏增符玺郎秩二等【霍光传】

宣帝时二千石有治理效辄?玺书勉厉增秩赐金【循吏传如淳曰太守虽号二千石有千石八百石居者功德茂异乃得满秩】

王成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帝最先褒之下诏曰胶东相成治有异等其秩成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

颍川太守黄霸秩以八百石居以治行褒扬秩中二千石

召信臣为南阳大守为百姓兴利又为河南太守治行第一数增秩赐金

周堪召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此类甚多举一为例】

小黄令焦延寿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借留有诏许增秩留【京房传】

冯野王为大鸿胪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为上郡太守班伯迁水衡都尉秩中二千石

萧咸为弘农河东太守所居有政迹数增秩赐金萧由迁江夏太守平江贼成重等有功增秩

陈立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居【西南夷传】

平帝元始元年赐吏在位二百石以上壹切满秩如真

益吏禄

孝惠即位诏曰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纪下同】

孝宣神爵三年诏曰吏不亷平则治道衰令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韦昭曰若食一斛则益五斗】

孝成绥和元年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

班序

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太傅位在三公上武帝?卫青为大将军位在诸公上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旧列侯奉朝请者位次三公

元寿二年赐大司马位在司徒上

御史大夫位上卿

前後左右将军位上卿

詹事位在长秋上

中太仆位在正卿太仆上

给事中位次侍中中常侍【并表】

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直下其有所会居二千石前【翟方进传】

诸侯羣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次入殿门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於是皇帝辇出房引诸侯王?下至吏六百石?次奉贺【叔孙通传】

诸侯王    相国     太师

太傅     太保     丞相

大司马    御史大夫   大将军

列将军兼官  特进     列将军

列侯奉朝请  太常     光禄勲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正     大司农   大鸿胪

少府     长信少府   中少府

执金吾    太子太傅   水衡都尉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典属国    将作少府   就国侯

颍川三河大守 齐楚等相   东海等太守高密等侯   太子少府   太子詹事

关内侯    丞相司直【与州郡叙则居刺史守相上】

司隶校尉【与州郡叙则居刺史守相上】    城门校尉

八校尉    搜粟都尉   光禄大夫【非中二千石者叙在三辅都尉下】   御史中丞【与刺史守相叙则居其上】

丞相长史   三辅都尉   五官左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护军都尉   奉车都尉【秩光禄大夫者

在关内侯下】    驸马都尉   骑都尉

尚书令    西域都护   大中大夫

尚书仆射   尚书     诸侯太傅

十三州刺史【与守相叙则居其上】     朔方刺史

郡都尉    关都尉    农都尉

属国都尉   西域副都尉  郎中车将

郎中户骑二将 诸侯中尉   诸侯内史

谏大夫    太子家令   博士

九卿列卿丞  谒者仆射   公车司马令将军长史   廷尉正监   长安令

千石令    黄门侍郎  尚书丞郎

议郎     五官左右中郎 从事中郎

太史令    廷尉平    三辅丞

六百石令   五百石长   郡司马长史

五官左右侍郎 太守丞    都尉丞

三百石长   侍御史    太子门大夫五官左右郎中 太子庶子   中庶子

太子舍人   太子洗马   羽林郎

蛮夷叙位

孝宣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欵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後诸夏先诸夏而後边方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旣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单于郷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单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礼仪宜如诸侯王称臣昧死再拜位次诸侯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殊域稽首称藩中国逊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鸟窜鼠伏阙於朝享不为畔臣信义行乎蛮貉福祚流於亡穷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宣纪及萧望之传】

 

 

西汉会要卷三十七

猜你喜欢
  卷六十八·谷应泰
  建康实録卷七·许嵩
  蕉窗雨话·佚名
  ●卷四·陈康祺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七·佚名
  第三部分:北洋轶事·喻血轮
  王筠传·姚思廉
  何承天传·李延寿
  李嗣真传·欧阳修
  叶颙传·脱脱
  卷五十·佚名
  西清笔记卷第二·沈初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莫蒙·唐圭璋

      蒙字养正,霅川(今湖北)人。曾为县丞。绍兴年间,自右朝奉郎监饶州浮梁县景德镇税,擢知通化军。   江城子   贺人生子   长庚入梦夜何其。月波迟。露华滋。珠褓犀帷,生此宁馨儿。天上麒麟人不识,森石果砢,骏权奇。  

  • 序·郭则沄

    古者輶轩采风,诵诗知政。《诗》亡迹熄,《春秋》廼作。诗与史之关击大矣。盖政教之兴替、风俗之醇漓,史册所未能备者,征之歌谣而可见。而人事蕃变、是非得失,亦往往於学士大夫讽咏所及,有以得其委折始末之真。此论世知人,尤所

  • 卷三十六·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六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道院集【起戊子五月终十二月】余自甲申以後僦居城南道院者三年今春寓直西郊五月驾幸山庄避暑余仍回旧寓时同年贺集洲沈岱瞻及家弟东亭俱需次入都乐数晨夕遂定居焉安

  • 卷三百二十一上·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二十一上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四十一上 黄淮 采莲曲 采莲休采菱菱刺多伤手留取玉纎娇为郎纫佩玖食莲去莲心心苦难适口谁知苦心中能使根茎秀去年莲始衰今年花满池妾貌宜不宜妾心

  •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五·河渠二·脱脱

        ◎河渠二   ○黄河中   熙宁四年七月辛卯,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决,漂溺馆陶、永济、清阳以北,遣茂则乘驿相视。八月,河溢澶州曹村,十月,溢卫州王供。时新堤凡六埽,而决者二,下属恩、冀,贯御河,奔冲为一。帝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柯劭忞

      ○外国七   △西域下(角儿只 罗马 小阿昧尼亚 阿特而佩占 克儿漫 海拉脱土耳基 印度)   太祖既定西域,置达鲁花赤监治之。命四子各出兵千人,分屯八迷俺、嘎自尼、塔里堪、石泼干、阿里阿拔脱、格温,皆阿母河以南

  • ●卷八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五十八。   起靖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辛巳,尽三月初六日丙申。   二十一日辛巳大元帅宿任城县。   大元帅早发中都晚宿任城是夕北兵仍怀惧敌不乐南去纵横置椅棹於大街以限阻往来将发火谋乱张俊刺知巡

  •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吕思勉

    北朝的君主,有荒淫暴虐的,也有能励精图治的,前一种代表了胡风,后一种代表了汉化。隋文帝是十足的后一种的典型。他勤于政事,又能躬行节俭。在位时,把北朝的苛捐杂税都除掉,而府库充实,仓储到处丰盈,国计的宽余,实为历代所未有

  • 五十五 苏州织造李煦奏俟曹寅回任即进京摺·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七日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皇上万安。 切臣煦荷蒙圣恩,授以两淮盐差,于十月十二日任满。即欲进京叩谢天恩,因臣曹寅到任之后,即有事进京,奉旨将敕印交与臣煦署理

  • 郭祖深传·李延寿

    郭祖深是襄陽人。梁武帝初起兵时,以门客的身份跟随。后来又跟随蔡道恭在司州。北方沦陷后南归。上书陈说边境的情况,不被采用。后被选拔为县令兼南梁郡丞,改任后军行参军。梁武帝对家人溺爱疏于教育,朝政废弛,祖深就抬着棺

  • 卷一百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六 朱批张善奏摺 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张善谨 奏为恭谢 天恩敬请 陛见事窃【臣】蒙 皇上天恩畀以山西大同总兵重任於雍正六年十月 二十二日抵任当即恭疏叩谢 天恩任

  • 论语纂疏卷四·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论语纂疏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四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述而第七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

  •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孔子

    【原文】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读解】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连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

  • 卷四十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四十一    宋 卫湜 撰乃为麦祈实郑氏曰於含秀求其成也不言所祈承寝庙可知严陵方氏曰乃为麦祈实者以孟夏农将登麦故也祈其实则虑稼穑之卒痒故也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

  • 春秋纂言总例卷四·吴澄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纂言總例卷四    元 吳澄 撰賓禮如公如京師【成十三】【古制諸侯初嗣位既免喪則朝王受命每當賓貢之年則朝于京師巡守之年則朝于方岳春秋之時王室衰微諸侯傲慢朝王之禮廢而不講魯號秉禮之國猶然

  • 贤首五教仪卷第四·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言六宗者一随相法执宗二唯识法相宗三真空无相宗四藏心缘起宗五真性寂灭宗六法界圆融宗。一随相法执宗者谓一切我法中起有无执故即小乘诸师依阿含缘生等经造婆沙俱舍诸部论等。於中又六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张宇初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河图像数之图》等六幅图像,以内丹家图书《易》学原理阐述本书注经旨要。注文探集

  • 戒香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