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循传

苏循,不知算什么样的人。为人巧言谄媚,阿谀无廉耻,唯利是图。在唐当礼部尚书。那时,太祖已经弑昭宗,立哀帝,唐的旧臣都愤恨得咬牙切齿,或者畏祸伏首,或者辞官而去,然而循却特别巴结梁太祖以便得到重用。梁兵攻杨行密,在氵卑河大败,太祖急躁和忿怒,急于搞禅让以代唐,想先得到唐九锡,群臣都不敢谏阻,只有循说:“梁王功德,天命所归,应该立即接受禅让。”第二年,梁太祖即帝位,循为册礼副使。

循有个儿子名楷,乾宁中(894~897),科举得到进士及第,昭宗派学士陆..复试落榜,楷又惭愧又痛恨。到了昭宗遇弑,唐朝政权实际上由梁王控制,楷当起居郎,与柳璨、张廷范等相勾结,就对廷范说:“谥是为了循名责实,以前有关机构谥先帝曰‘昭’,名实不符,你当太常卿,我是史官,不能不说。”即上奏疏进行批驳议论。廷范本来是梁的客将,曾要求当太常卿而没有得到,廷范也因此怨恨唐,因此楷把奏疏交给廷范,廷范议论说“:臣听说做事坚持制度叫做恭,乱世不破坏礼仪叫作灵,勇武而不随意叫作庄,遭逢国难叫作闵,因事有功叫作襄,请改谥昭宗皇帝曰恭灵庄闵皇帝,庙号襄宗。”

梁太祖已经即帝位,在玄德殿摆酒宴,对着群臣自讲德薄不足以担当重任,都是各位大臣拥护爱戴的结果。唐的旧臣杨涉、张文蔚等人又惭愧又害怕,都低着头不敢说话,只有循与张..、薛贻矩盛赞梁王功德,顺天应人。循父子都自以为依附梁会得到好处,早晚盼望着升官,敬翔特别厌恶他们,对太祖说:“梁朝才建立,应该得到正直人士才能端正社会风气,循父子都是无德行的人,不能用他们当官。”于是勒令他们父子回归田里,只得到河中去依附朱友谦。后来,朱友谦叛梁降晋,晋王将要即帝位,寻求唐的大臣,以便填补百官之缺,友谦派循到魏州。那时梁尚未灭亡,晋的将相大多不想晋王即帝位。晋王的态度虽然坚决,将相大臣没有人赞成他的意见。循才到魏州,望见州官署就拜,叫作“拜殿”。到了进见时,称臣跪拜喊万岁,晋王非常高兴。次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更加喜欢,就用循当节度副使。不久病死。庄宗即皇帝位,赠左仆射。

楷,同光中(923~925)当尚书员外郎。明宗即帝位,大臣们想治他批驳唐昭宗谥号的罪过,他忧愁而死。

唉!是谁开始创立朋党之论呢?超过殉葬的人啊,真可称作不仁的人呀!我曾经到繁城读《魏受禅碑》,看见汉的群臣歌颂魏的功德,而且大书深刻,自己列上姓名,为的是向世人夸耀。又读《梁实录》,见文蔚等人的作为,不能不为他们流泪啊。那些把国家给了别人还自我夸耀,去当宰相,如果不是小人,谁能这样做呢?汉、唐之末,全朝廷都是小人,那时的君子到哪里去了呢?汉亡之前,先用朋党禁锢天下贤人君子,在朝掌权的都是小人,汉朝接着就亡国了。到唐亡之前,又是先用朋党杀尽朝廷贤能之士,余下的都是一些昏庸怯懦无能阴险的人,结果唐很快就灭亡了。

那些想灭人之国而除掉它的君子的人,必然提出朋党的论调;想孤立人主而闭塞他的耳目的人,必然提出朋党的说法。因为那些君子,虽然很少有过错,小人想强加的罪名,有可诬告者,也有不可诬告者,不可能都找到过错。至于想把全天下的君子都一下去掉,只有指他们为朋党了。所以他们的亲戚故旧叫作朋党;好朋友叫作朋党;同学叫作朋党;门生故吏叫作朋党。这些都是一类人,都是好人。所以说:想亡人之国而除掉它的君子的人,只有以朋党来问罪,那就没有能逃脱的了。那些互相友好的君子之所以相乐,是因为他们都是同类,这些都是自然的道理呀!所以听说好人必然互相称赞,互相称赞就成了所谓的朋党,好人必然互相推荐引进,这也就成了所谓的朋党,这种论调,使人听到好人好事不敢赞扬,人主的耳里听不到好人好事了;看见好人不敢推荐,那么人主的眼睛看不见好人了。好人日益疏远,小人日益亲近,那么人主昏昏然还有谁帮他提出治理国家的大计呢?所以说,想孤立人主而闭塞他的耳目的人,必然采用朋党之说。一君子掌权,群小人虽多,必然有所顾忌,不敢胡作非为,只有整个朝廷没有君子了,然后小人就能肆意于无所不为,在汉魏、唐梁之际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说能够把国家给别人,是因为国里没有君子,全国无君子,是因为把君子当作朋党除掉了。

唉!朋党的说法,人主怎能不认真考察啊!

传说“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意思了!怎能不借鉴?怎能不警惕呢?

猜你喜欢
  帝纪第四 文宣高洋·李百药
  列传第三十二·李延寿
  卷一百·志第五十三·礼三等·脱脱
  ●卷二百五十·徐梦莘
  第三十三回 遭弹劾改任国务员 冒公民胁举大总统·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卷之十二·佚名
  敬乡录卷十一·吴师道
  平定准噶尔方畧序·傅恒
  六十三、记青州府中学堂(一)·包天笑
  卷八十五·宋敏求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吕思勉
  127.陶渊明不折腰·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七回 访丽君圣旨颁行·陈端生

    第四十七回访丽君圣旨颁行诗曰:圣旨颁行访丽君,忽来湖广路飘云。云南项氏南金女,真赝难逃藻鉴分。话说当下天子散朝,孟相等回家,也不过当个新闻说笑。那武宪王父子却像添了一桩心事,倒有些疑假疑真。走马回府,便向内宫而来

  • 卷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 明 曹学佺 编 齐诗 武帝 估客乐 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感忆追往事意满辞不叙 竟陵王子良 九月侍宴 月殿风转层台气寒高云敛色遥露已团式诏司警言戾秋峦轻觞时荐落英可餐 登山望雷居

  • 提要·宋绪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元诗体要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元诗体要十四卷明宋绪编绪字公传以字行余姚人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时同邑被徴者五人及书成宋孟岳赵肤迪朱德茂张廷皆授官绪独辞不受是集録

  • 提要·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檇李诗系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檇李诗系四十二卷国朝沈季友撰季友有学古堂诗集已着録是编辑嘉兴一郡之诗自汉晋以迄本朝凡缙绅韦布闺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咏传世者皆録之而

  • 21.王湾:五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河岳英灵集》 次北固山下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柯劭忞

      ○忠义三   王翕 朵儿直班 高文鼎 解子元 罗启南 姜天 恇 钱鹤皋 梁曾甫 孔昺 邓可贤 张恒 张友明 周仁 陈元善 雷灿 叶景仁 隽李铉 马哈麻 罗良 陈端孙 张进九 赵观光潘 伯修 周诚德 刘公宽 王铨 刘良 刘溶

  • 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蔡东藩

      却说窦宪被章帝切责,非常震惧,叩首不遑,幸从屏后走出丽姝,冉冉至章帝前,毁服减妆,代为谢罪。这人为谁?便是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外戚窦宪的亲女弟。她闻阿兄遭责,恐致受谴,因即趋出外庭,仗着一副媚容,替兄乞怜,力图解免。章帝见

  • ●卷三·佚名

    息壤在江陵子城南门外,旧记以为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如故,又能致雷雨。唐元和中,裴宙为牧,掘之六尺得石城,如江陵城楼状。是岁霖雨为灾,用方士说,复埋之,一夕如故。旧传如此。近世遇旱,则郡守设祭掘之,畚其土于傍,以俟报应。往往掘至

  • 李彦传·李延寿

    李彦字彦士,梁郡下邑人。祖父李光之,任魏淮南郡守。父李静,官任南青州刺史。  李彦少年时就有气节操行,喜爱读书,仰慕古风。孝昌年间,入朝为官。孝武帝入主关中,李彦兼任著作佐郎修起居注。大统初年,授通直散骑侍郎之职,又改

  • 吴复传·张廷玉

    吴复,字伯起,合肥人。年少时就有勇有谋。元朝末年,吴复召集乡民保卫乡里。在濠州归附了太祖,从太祖攻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等地,累功升至万户。从大军破蛮子海牙的水寨,平定集庆。从徐达进攻镇江,杀死元平章定定,挥师下丹

  • 卷五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六雍正五年四月上谕四十八道初一日奉上谕大学士富宁安在圣祖仁皇帝时宣力多年清操素着领兵边塞十有余载备极勤劳自朕即位以来见其办理军务恪慎周详及简任大学士公忠诚实静正和平

  • 卷十九·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十九安溪李钟伦撰秋官司冦第五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冦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大司冦一人小司冦中大夫二人士

  • 弘明集卷第四·僧祐

      何承天达性论颜光禄延之难。达性论  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故能禀气清和神明特达。情综古今智周万物。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印光

    灵岩山寺护关侍者印光大师,今年八十,法体素健。夏历[1]十月廿七日,为寺中沐浴之期,是日清晨七时许,大师自关房策杖赴浴室,步履稍急,足忽踬(zh&igrave;被东西绊倒)。由随侍人扶回关房,即延(请)吴无生居士诊视,毫无损伤。  [1] 夏

  • 周易集说·俞琰

    元俞琰撰。四十卷。《通志堂经解》本。亦称《俞氏易集说》。俞氏曾裒集历代《易》家之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前后历三十多年而四易其稿。其初宗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于程、朱之外自出新义,颇有

  •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佚名

    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戒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道教研究 一》)考证指出,《无上秘要》卷37引《太极隐注经》即该经,与 《真诰》关系很深,为上清派经典,成书于536~554年之前。该 经述授经仪、读经仪。

  • 金台集·迺贤

    元诗别集。2卷。廼贤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所收为明末藏书家毛晋所刊《元人十种诗》本,此外尚有诵芬室影刊元刊本,两种版本都来源于同一元刊本,内容完全一样。卷首有至正十二年

  • 春秋孔义·高攀龙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