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卷 访目

西汉东平赵王庙碑

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大司徒甄邯墓碑

在后湖之侧,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茅君别院碑

分书。牛迹山去陆郎桥五里,为茅君别院,有《西汉永光五年》。碑系麻石,久损折,可摩挲者,不过数十字。顾领初、陈横崖皆有题识。羽人惧摹榻,藏之密室。近惟郑汝器好古访求,登山搜考,乃得其迹。目见刘思敬《存徵录》。按汝器名簠,康熙间人。据重刊《江宁府志》。

奉车都尉耿君碑

分书。目见陈思《宝丛编》,引王厚之《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武氏石室画像

宋留守方滋摹於纳书阁,目见焦竑《景学志》、重刊《江宁府志》。

太极左仙翁葛元碑

在句容西南一里,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鲁子敬墓碑

在江宁上新河拖板桥侧,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大吴刀剑铭

篆书。目见陶宏景《刀剑录》、重刊《江宁府志》。

流光剑铭

篆书。会稽王亮铸,文见《刀剑录》、《重刊江宁府志》。

纪吴历数鼎

分书。在蒋山,乌程侯铸。目见虞荔《鼎录》、重刊《江宁府志》。

凤凰元年碑

在孙陵岗。目见曹学俭《舆地纪胜》引《丹阳记》、重刊《江宁府志》。

晋维摩居士像碑

顾恺之画,宋苏颂重刻,在戒坛寺。目见张竑《金陵新志》、重刊《江宁府志》。

汉外黄令高彪碑

隶书。《隶释》云:绍兴中,吴郡取士,於郭外得之。碑在苏州府学。今佚。见同治重修《苏州府志》。

酸枣令刘熊残碑

八分书。江苏甘泉汪仲恪藏本。无年月。旧在河南延津,原石已佚。歙巴俊堂有双钩本,湖北汉阳叶氏亦有双钩刻本。见《捃古录》。

四皓神坐刻字

八分书。江苏吴江杨氏藏。原石已佚,今存摹本。见《捃古录》。

    吴

吴郡馀杭邵氏夫人墓砖

吴江县,赤乌五年七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吴铜佛座阴十一字

篆书。赤乌十三年。在苏州寒山寺,据《吴门表隐》增。见重修《苏州府志》。

    晋

泰伯庙碑

给事中颖川庾阐撰,内史虞潭立石。案潭为内史,在咸康间,见《职官》。据重修《苏州府志》。

支遁藏衣冠志石

凡十六字,在华山。永和六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晋王羲之草书心经

王谷祥颂,沈廷训跋。在苏州尧峰兴福寺。见重修《苏州府志》。

铁袈裟赞

监司赞。在苏州灵岩山。晋支遁遗物。见重修《苏州府志》。

骠骑将军王□暨夫人丁氏墓碣

在昆山县马鞍山阳。案王学浩《昆新合志》云:清雍正四年,新阳分县买民居营狱舍,掘地得古圹,有朱棺二,木未朽,题片木一似骠骑云云,一似皇封一品丁氏夫人。圹中积水,券碣剥落不可辨。惟葬娄县之南数字略可识,知县王士任迁葬今所,为文立石表之。据重修《苏州府志》。

史司空碑

永和八年立,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谢文靖公安白碑

《汉晋纪事》云:当时谓难述其功德,惟立白碑在江宁梅岭岗。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太保王祥墓碑

在化成寺之北。目见戚光《集庆路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建威将军竺使君瑶碑

费敷撰。目见《复斋碑录》。《六朝事迹》云:在金陵乡张阵湖。据重刊《江宁府志》。

竺使君颂

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谢临川啤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仆射纪穆侯瞻碑

目见欧阳棐《集古录》目。按《建康志》云:碑在句容县圃易并堂。据重刊《江宁府志》。

平西将军广汉侯葛府君碑

在句容西七里墓前。目见《宝刻丛编》引《访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盘白真人李仙公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尚书建安太守史府君墓志

目见《宝刻丛编》引《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尚书令赠侍中成阳卞壶墓志

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骠骑将军豫州长史谢重墓志

目见《复斋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都督谢公庙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兰亭序

王羲之书,在绌书阁。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乐毅论

王羲之书,宋绍兴中、知府晁谦之刻於书阁。目见《京学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兴岩寺塔记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刘宋

宋太祖文皇帝神道之碑

止九字。文见欧阳修《集古录》。按据重刊《江宁府志》。

孝武景陵碑

目见王存《元丰九域志》。《建康志》云:政和间,有人於蒋庙侧得一石柱,题云:初宁陵西北隅。考之,其坟去蒋庙不远。

昭灵沈襄王庙碑

目见《建康志》,凡两见。后乃宋人陈尧咨撰。据重刊《江宁府志》。

汤泉铭

刘羲恭撰,在上元汤山。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散骑常侍宗悫母郑夫人墓志

大明六年立,目见《集古录》。《建康志》云:在秣陵。据重刊《江宁府志》。

散骑常侍谢涛并夫人王氏墓志

大明七年立,在土山净名寺。目见张敦颐《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永昌剑铭

篆书,元徽二年铸於蒋山。文见《刀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湘宫寺水陆田记

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齐故尚书令侍中巴东献武公碑

梁普通三年立,在花林村北。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镇国大像碑铭

在江宁。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正觉寺碑

王俭撰。目见刘雨《江宁县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海陵王萧昭文墓志

谢眺撰,在江宁。文见沈括《梦溪笔谈》。据重刊《江宁府志》。

游虎穴寺诗

王融撰。目见顾起元《金陵古金石攻》。据重刊《江宁府志》。

梁神剑名

篆书。武帝命陶宏景铸。目见《刀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发愿文

武帝撰,目见《舆地纪胜》。据重刊《江宁府志》。

    南齐

褚澄墓修养医方刻石

南齐褚澄刻石槨,后冢发,为萧广得之,复刻於广陵城三十五里。见重修《扬州府志》。

    梁

梁孝敬寺刹下铭并发愿文

无撰书人姓氏,在真州灵岩山法羲禅寺。见重修《扬州府志》。

贞简先生刘碑

天监二年立,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陶隐居井铭

陈宣懋书,天监三年立,井久湮没。政和中,道士庄慎修索而得之。得瓦井栏,虽破,合之尚全,环刻大字,在华阳观。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开善寺智藏法师碑

萧几撰序,萧绎撰铭,萧挹书,普通二年立石。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长沙馆碑

陶宏景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曲林馆碑

陶宏景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燕洞宫碑

王文贞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慧约娄禅师塔铭

王筠撰,在太平兴国寺。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宝公碑

在太平兴国寺。目见《六朝事迹》。

开善寺碑

王筠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宝志行状碑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宝公铜牌记

文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志公石篆

宋太平兴国七国,舒民得於钟山古松下。目见虞道园《学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石井栏题字

正书。天监十五年。在句容。据《捃古录》。

陈宝斋造像记

正书。吴县韩履卿藏。大同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其上有苏州吴县南宫乡顾廷谦舍财修装残字。天□四年十月,字体均近唐人。据《捃古录》。

昭真治碑

在常熟县虞山。昭明太子撰。见重修《苏州府志》。

大庄岩寺碑

江总撰。目见顾起元《客座赘语》。据重刊《江宁府志》。

明庆寺碑

陈昭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法王寺碑

沈约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法王寺刹下铭

目见《金陵梵刹志》。

茅君九锡碑

张绎撰,孙文韬书,在茅山黑虎洞。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草塘法师墓碣

篆书。目见《复斋碑录》。按宋《金华集》云在钟山。据重刊《江宁府志》。

都承旨题名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隐居法贴

在玉晨观。目见《宝刻丛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羲和寺额

昭明太子书。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陈宣帝忠烈鼎铭

丁初正书,铸於太极殿。目见《鼎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端门磬铭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县志》。

同泰寺刹下铭

虞荔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楱霞寺新路记

徐陵撰。目见《客座赘语》,据重刊《江宁府志》。

长干寺众食碑

徐陵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钟山尚法师碑

江总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陈

慧福寺尼慧仙铭

陈景哲书,天嘉元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栖霞寺诗

王□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天开岩诗

赵□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平陈碑

薛道衡撰,虞世南书,在石头城西。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朝律大师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安西将军商敷造铜佛象

正书。吴县韩履卿藏。天嘉二年。见《捃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陈林屋馆铭

沈炯撰。在洞庭西山。见重修《苏州府志》。

    西魏

造太上老君象记

正书,嘉定钱献之拓本。大统十四年四月。上横题三十字如额。据《捃古录》。

    后齐

赠太师司徒高阳王湜墓志

八分书。嘉定瞿木天藏宋拓本。乾明元年四月。见《捃古录》。

宫江期造铜象记

正书。甘泉汪仲恪藏。武平五年正月十三日。据《捃古录》。

    北周

韩纂玉佛像铭

正书。江都秦敦甫藏。保定二年三月。石出长□。据《捃古录》。

    后周

后周秘书丞知泰州事敬公颂德碑

撰书人年月未详。见重修《扬州府志》。

    隋

王府君夫人张氏墓志

正书。嘉定钱献之拓本。开皇四年十月。见《捃右录》。

蜀王美董氏墓志

蜀王制,正书。上海徐紫珊藏。开皇十七年十月十二日。石出长安。据《捃古录》。

隋横山顶舍利塔铭

严德基撰,魏瑗书。在苏州楞枷寺。大业四年七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释智聚碑

虞世南撰。在虎邱。大业五年十二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太仆卿元公墓志

正书。阳湖。大业十一年八月。据《捃古录》。

元公夫人姬氏墓志

正书。阳湖。太业十一年八月。据《捃古录》。

释慧海碑

秘书学士王慎撰。《续高僧传》云:碑在扬州。见重修《扬州府志》。

释慧觉纪行碑

秘书学士虞世南撰,《续高僧传》云:碑在扬州。见重修《扬州府志》。

开皇兰亭石刻

在府治内。有董其昌跋。见重修《扬州府志》。

    唐

江都长乐寺住力禅师焚身碑

□□□撰。在江都。武德六年立。见重修《扬州府志》。

唐赵郡王孝恭平辅公祐碑

李百药撰,武德七年立。目见《元和郡县志》。据重修《江宁府志》。

圣果院碑

无撰书人姓名。在东台。贞观间。见重修《扬州府志》。

虎邱东山碑

陆东之书。

汝南公主墓志铭

虞世南撰,行书。在常熟。贞观十年十一月。重刻本。据《捃右录》。

释法恭碑

岑文本撰,刘于翼铭。在虎邱。贞观十四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太平观主王远知碑

江旻撰,徐硕书。贞观十六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齐府功曹参军尹善干墓志

正书。吴县姜爱珊藏。贞观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石出长安。据《捃古录》。

赵长庆造阿弥陀铜碑

正书。仪征阮氏藏。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据《捃古录》。

九成宫帖

欧阳询书。在南国子监。此刻现存在四哲神位后,最难拓,吾累劝当事拓之。据重刊《江宁府志》。

碑后题名

李义兼书。总章二年刻。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王知远后碑

刘祎之撰,齐怀寿书。据重刊《江宁府志》。

上获军庞德威墓志

正书。阳湖。垂拱三年十一月。据《捃古录》。

薛刚墓志

正书有盖。阳湖董立方藏。久视元年五月。石出长安。据《捃古录》。

圣容寺造像记

正书。青浦王兰泉拓本。神龙二年。案长葛县有圣容院碑。据《捃古录》。

姚崇纪德碑

无撰书人姓氏。在扬州。景龙间。见重修《扬州府志》。

棲霞寺铜佛像背记

景龙二年立。目见王象之《舆地碑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句容县令岑植德政碑

张景毓撰,释翘微正书。句容。景龙二年二月十五日。

史宪神道碑

从孙嶷撰,从孙处直正书。溧阳。景龙四年二月。据《捃古录》。

崇元观碑

孙处元撰,杨幽经书,太极四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隋景宫井栏铭

炀帝撰,分书,开元九年刻。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句容修孔子庙碑

开元十一年立。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崇儒碑

开元十一年立。在溧水文庙。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玉清观四等碑

陶巨庄撰,开元十五年立。在崇礼乡。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宁州丰义县令郑温球墓志

卢兼爱撰,正书。武进陆氏藏。开元十五年七月。石出鄠县。据《捃古录》。

景阳宫楼井栏铭并记

王震重刻并记,分书,开元二十一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冶山祗园寺碑

开元二十二年立。在六合。目见《舆地纪胜》,据重刊《江宁府志》。

贞白碑险记

司马于微述,篆书,开元□□立。目见《宝刻类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静山庵尊胜陀罗尼经

柳希□正书。在宜兴。开元二十六年二月。据《捃古录》。

大照禅师碑

李邕撰,并行书。嘉定钱献之拓本。天宝元年。石在嵩岳寺,今佚。据《捃古录》。

洪昌寺主身塔铭

韩诠撰,董光朝正书。嘉定钱献之拓本。天宝二年十二月。据《捃古录》。

棲霞寺钟文

天宝三年立。目见《诸道石刻记》,据重刊《江宁府志》。

神霄宫铜钟铭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双女坟记

崔致远撰。天宝六年立。在溧水南一百十里。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祠宇宫碑

柳识撰。天宝七年立。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明皇祀上清文

御制,天宝七年立。在茅山崇禧观。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崇圣寺丁思礼造象并心经

正书。沛县。天宝八载七月二十一日。后有宋治平二年。崇宁二年二记。据《捃古录》。

华阳颂

明皇诏附。天宝九年立。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三茅山记

纪山之四至。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江宁郡颜真卿题名

目见《通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左伯桃羊角哀墓诗

颜真卿撰诗。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牛产鹤林寺径山大师碑

李华撰。目见盛时泰《牛首山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春申君庙记

赵居贞撰,史维则八分书。在苏州子城内西南隅。天宝十年。案记文云:天宝单阏岁除日。据重修《苏州府志》。

棲霞山亭记

史翔撰,韩轸分书。天宝十三载立。目见《金石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折冲都尉张希古墓志

田颖行书。太仓毕秋帆得于陕西长安,携归吴中,今归嘉兴张叔未。天宝十五载四月一日,据《捃古录》。

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碑

独孤及撰。在扬州。宝应元年。见重修《扬州府志》。

淮南节度使崔圆颂德碑

季华撰,张从申书。大历二年立。见重修《扬州府志》。

赤山湖记

樊珣撰,大历二年。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楱霞寺律大师碑

王如玭撰,僧澄观书,大历四年立。见《宝刻丛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立晋平西靖侯颜含大宗碑

颜真卿书。在安道旁。目见《六朝事迹》,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西平靖侯颜府君碑

颜真卿书。在府学。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扬州节度使行军司马厅壁记

李翰撰。在扬州大都督府,今为扬州府署址。大历五年。据重修《扬州府志》。

游虎邱诗刻

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撰,颜真卿书。大历五年十二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龙兴寺法慎律师碑

李华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在扬州。大历八年立。据重修《扬州府志》。

卢循道三州刺史王师乾神道碑

杨绾撰,张从申书,大历十三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白鹤观碑

柳识撰,刘明素书,大历十三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释辨秀碑颂

僧皎然撰。在虎邱。建中元年七月。据重修《苏州府志》。

海陵县城隍神庙碑

李阳冰篆。兴元元年。见重修《扬州府志》。

杜佑宾佐记

在扬州龙兴寺,见重修《扬州府志》。

淮南节度使灞陵公杜佑写真赞

符载撰。石刻。广陵兴隆寺壁。据重修《扬州府志》。

郑播谒吴季庙题名

正书。江苏丹徒。贞元元年五月。《捃古录》。

扬州牧杜公通爱敬陂水门记

梁肃撰。在扬州北门外蜀岗。贞元戊辰。据重修《扬州府志》。

姚仙客妻张夫人墓志

在昆山县马鞍山凤凰石下。贞元七年十二月。据重修《苏州府志》。

下泊宫记

黄洞元撰,卢士元书。贞元十一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礼部侍郎信州剌史刘太真碑

裴度撰,蒋潼正书。在溧水北三十里。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张夫人墓古碣

贞元十一年十月。在葑门皋陶村。据《重修苏州府志》。

重建龙兴寺碑

房琯撰序。贞元十四年。在苏州。见《重修苏州府志》。

虎邱西寺藏经碑

顾况撰。贞元十四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乾元寺记

顾况撰。在北禅寺。见《重修苏州府志》。

季象先妻姚氏墓砖

在常熟梅李南长箔村。贞元十四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顾府君墓志铭

在昭文县李墓。见《重修苏州府志》。

季氏邓夫人墓志铭刻石

文曰夫人字五娘。昭文县梅李王氏所获。见《重修苏州府志》。

李绅画龙记

贞元十九年。在县署。见《重修苏州府志》。

总悟上人钟山林下集序

石洪撰并书,附张儋卢建卢少林诗三首。贞元二十年十二月立。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扬州太守郡圃玉钩亭记

皇甫撰。元和中。据《重修扬州府志》。

许守圭墓记

元和四年立。目见《复斋碑录》。

新开常熟塘记

刘元文撰,刘苑书。在常熟县。元和四年二月。据《重修苏州府志》。

大觉禅师碑

李吉甫撰。目见盛时泰《牛首山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修下泊宫记

王师简撰,卢士元书。元和九年立。目见朱长文《墨池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摄山沈传师题名

目见《金石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沈传师斋疏

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报恩寺惠敏律师碑铭

台州刺史张谏撰,苏州刺史元锡书。案职官题名,元锡任苏州刺史,在元和九十年间。据《重修苏州府志》。

朱夫人墓志

案言如泗《常昭合志》引陆灿《常熟县志》云:明弘治十年重修济农仓,起土见之。时知县杨子器纳诸圹,重为立碣以识之。碑文云:夫人朱氏归章门,元和十年逝。见《重修苏州府志》。

玄帝太上元元皇帝像赞碑

吴道子画,颜真卿书。在玄妙观。宝历初元道士马大同刊。见《重修苏州府志》。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贾悚撰。在扬州。元和十一年。见《重刊江宁府志》。

广陵白沙大云禅寺碑

顾况撰。在广陵。无年月。《重修扬州府志》。

周先生住山碑

令狐楚撰。在洞庭山。元和十三年八月。见《重修扬州府志》。

天台大德元浩和尚灵塔碑颂

崔恭撰。在虎邱。元和十三年十二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周球故妻张夫人墓志

正书并序。在苏州依仁乡甫里村。元和十四年四月。《重修苏州府志》。

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

崔涣正书并撰赞。在甪直保圣寺。唐大中甲戌岁秋豳月。宋皇祐五年重立。案甲戌为八年,《道光志》误,今依原文正之。据《重修苏州府志》。

王夫人墓志

正书残缺,不见撰书人姓名。乾隆间,出於虎邱山,方伯袁鉴购去。钱大昕以为唐人志石。《重修苏州府志》。 

唐古碣

韩皋撰。在常熟县。元和三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紫阳观常住庄园记

长庆二年八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茅山崔元亮题名

长庆三年刻。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大唐卜将军庙记

正书无姓名。在昆山。宝历元年九月。清《道光志》云:绍定元年正月。今案王志云:南宋时,碑石断泐,字几莫辨,绍定元年正月,里人陆显、蔡心重摹立石。隆庆三年,里人戴文弼又以前碑断烂,复摹镌置庙。是此碑共有三刻。前志盖据重立者言之,然记文标题,大唐中又有宝历元年云云,是其为唐时所立无疑。前志似未检原文。故去标题大字,一似始於绍定年者,与记文不符,今据县志补正之。据《重修苏州府志》。

韦白诗石

白居易撰。《姑苏志》云:在府学。宝历元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孔子尹真人赞皇公碑

宝历二年立。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白府君铭

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崇元圣祖院碑

贾竦传序,綦母撰铭,徐廷右分书,宝历二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幽棲寺冲素和尚塔铭

僧灵遵书。宝历二年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祖融大师新塔记

刘禹锡撰文。见姚燧《唐文粹》。据《重刊江宁府志》。

茅山陆湾题名

篆书。大和二年刻。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重修灵公室院记

□棲霞撰,吕子元书。大和三年九月立。目见《宝刻类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沔主府谘议参军张侔墓志

卢从俭、韩逵八分书。吴县姜爱珊藏。大和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石出陕西长安。据《捃古录》

法华院石壁经碑文

白居易撰。在苏州报恩寺子院。太和三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孙叔矩文

大和四年立。见《舆地纪胜》。据《重刊江宁府志》。

炉峰道场钟铭

僧世通撰,赵景元行书。大和四年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景阳井栏铭

大和四年六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景阳井栏记

张着撰。无年月。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楱霞寺斋会记

大和五年立。目见《六朝事迹》。见《重刊江宁府志》。

禁茅山樵采碣

大和七年刻。目见《诸道石刻录》。见《重刊江宁府志》。

修水陆无遮斋题名

大和七年刻。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淮南监军使院厅记

杜牧撰。在扬州。太和八年十月。见《重修扬州府志》。

邵府君墓志铭

并序。在长洲县西六十里依仁乡。开成元年十一月。据《重修苏州府志》。

神景观林屋洞碑

在苏州包山。开成三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云泉院无田记

刘内章撰,开成三年立,宋大中祥符八年重刊。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崇元圣祖庙碑

李德裕撰,目见《舆地纪胜》。见《重刊江宁府志》。

赠孙尊师诗

李德裕撰,裴质文书。在玉晨观。目见《六朝胜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淮南节度使李公颂德碑

《新唐书·李珏传》云:珏为淮南节度使,卒,淮南人德之,叩阙立碑,刻其遗爱。见《重修扬州府志》。

南禅寺转轮经藏石记

白居易撰。开成四年三月。据《重修苏州府志》。

金刚经

赵浩书,开成五年正月立。目见《宝刻丛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马恒郝氏二夫人墓志铭

行书。江苏甘泉汪孟慈藏。开成六年正月十三日。石出馆陶,盖仅墓志铭三字。据《捃古录》。

包山寺碑

僧契元正书。在寺门左。会昌二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洞庭包山尊胜陀罗尼咒幢

憎契元正书。吴县。会昌二年九月八日。据《捃古录》。

洞庭包山尊胜陀罗尼经幢

正书。吴县。无年月。与前幢东西相对,疑同时所建。据《捃古录》。

洞庭包山尊胜陀罗尼经幢

正书。吴县。无年月。座上有宋开禧乙丑闰中秋续刻衔名。据《捃古录》。

洞庭包山尊胜陀罗尼经幢

正书。吴县。无年月。座上有明僧呆庵道人法住续刻,偈语称此二幢亦会昌中刻,故附此。据《捃古录》。

重换司空殿碑

会昌六年立。目见《宝刻丛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慧聚寺碑

在昆山。大中三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内侍省内府局丞王守琦墓志

刘景夫撰,正书。阳湖董氏藏。大中四年正月。据《捃古录》。

善卷洞姚勖陆墉等题名

篆书。在宜兴。大中四年二月六日。又有嘉□六年八月,前进士莆田□□题,加刻其间。据《捃古录》。

重修吴大帝庙阶记

推石汀撰,大中六年立。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万夫人墓志

正书。甘泉汪孟慈藏。大中六年十一月。据《捃古录》。

光福寺经幢

正书。吴县。大中六年十二月。与大中五年东西相对。据《捃古录》。

淮南节度使崔从碑

蒋伸撰,柳公权书,大中八年立。据《重修扬州府志》。

高骈碧云亭碑刻石

无年月、撰书人姓氏。见《重修扬州府志》。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

温州刺史李师简造,僧全泰立。在扬州。见《重修扬州府志》。

重修律大师塔记

在重元寺。大中十年立。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范隋告身石刻

在苏州范氏义庄。咸通二年。《重修苏州府志》。

蔡将军墓铭

在常熟县蔡墩。咸通二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重建开善寺记

宋整撰,宋涣正书,咸通三年十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立晋都督谢公庙碑

咸通中立。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摄山经幢

咸通九年立。目见陈毅《棲霞山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龙堂记

皮日休撰。在常熟县破山。咸通十三年。据《重修苏州府志》。

河中府左果毅都尉高思温墓志

正书。江都。乾符三年五月六日。据《捃古录》。

李阳冰篆

在六经阁下,苏州府学。据《重修苏州府志》。

郎官壁记

张旭撰。旧在郡学。《补乘》云:王奉常《世懋集·张长史郎官壁记》:天下止有一本,吴中尚有一伪本。始悟苏州府学之碑,乃伪本也。案今有翻刻本。见《重修苏州府志》。

楞伽寺重修大井记

僧茂乾记。在苏州。广明元年。见《重修苏州府志》。

欧阳询楷书心经

孙仁、吴鼐、沈庭 训均跋。在尧峰兴福寺。见《重修苏州府志》。

梁鸿墓碣

梁肃撰。在苏州阊门。见《重修苏州府志》。

光福寺舍利塔记

崔鹏撰。见《重修苏州府志》。

唐进士顾在镕诗刻

在光福寺。见《重修苏州府志》。

楚平王庙碑

广明元年立。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潘城院碑

王撰,陶贞固正书。中和二年七月立。在溧水。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灵宝院碑

王棲霞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重立西汉御史大夫赵禹庙碑

林云撰。中和二年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安乐寺智称法师碑

裴子野撰。目见《广宏寺集》。据《重刊江宁府志》。

净行寺碑

刘撰。中和三年立。文见李斯俭《高淳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兴福寺再修功德记

□隽撰。在常熟县。中和四年六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李十三娘墓刻

篆书。在常熟县河阳山。案钱陆灿县志云:土人掘地得墓砖,其上刻古篆唐状元陆器妾李十三娘之墓。见《重修苏州府志》。

淮南押衙崔府君墓志

光启元年立。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葛仙翁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元靖先生敕书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徐法师碑

张惟素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升真王先生谥赠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紫阳观王先生碑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开善寺修志公堂石柱记

李顾行撰。目见《客座赘语》。据《重刊江宁府志》。

金刚会序

樊文蕴撰。在牛首寺。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武仙童碑

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许司徒墓碑

在句容奉圣寺侧。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玉霄庵记

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隐静院记

目见《建康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天王庙碑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卢大王庙记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上元宰张集甘露记

符载撰。目见《文苑英华》。据《重刊江宁府志》。

三传箓记

冯宽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题隐居名诗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心经

篆书。目见郑樵《通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润州陀罗尼经幢

王奂之书。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后梁

尊胜陀罗尼幢

江夏黄氏十五娘造,在虎邱寿圣寺。梁朱龙德二年九月。见《重修苏州府志》。

加句灵验陀罗尼经

正书。无姓名,有“均王”二字。龙德二年九月。此幢见叶九来碑目及叶石君所钞随录中云:在半塘寿圣寺。今案《吴门表隐》云:此即前幢。然时地虽同,一则有均王字,均王乃太祖子友贞封号。一则江夏黄氏十五娘,明明不同,故仍依前志分列之。

    后周

高阳许氏夫人墓志铭

正书。元和。显德四年十二月。见《捃古录》。

虎邱山陀罗尼经幢

正书。元和。显德五载。高阳许氏建。见《捃古录》。

    吴

吴铜钟铸文

在宋靖安镇。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兴化院铸铜钟记

徐温撰,武义二年十月立,在上元丹阳香林寺。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铸钉石文

顺义元年铸。在靖安镇。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开善寺浴院井记

李陶正书。顺义七年六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金陵府延祚院寺经幢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南唐

南唐升元帖

目见周密《烟云过眼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牛首山幽棲禅院佛殿记

僧无业撰,处安正书,升元二年二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祷雨记

吴仁瞻撰并书,升元二年立。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凤凰山亭子诗

宋齐邱撰,王绍颜奉敕书,升元三年刻石。在台上。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升元阁基遗碣

见《金陵世纪》。据《重刊江宁府志》。

洞元观敕还旧钟记

刘日新撰,李希曜正书,保大元年十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保宁院钟赞

保大二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保大三年香炉记

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棲霞寺新路记

徐铉撰,保大□年立。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重修谢惠灵墓碑

保大中,孙熹等立。在上元本业寺相近。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辟支佛广大现身记

周彦崇撰,孟文益行书,保大□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方山宝华宫碑

□鼎行书,保大四年立。目见《复齐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中兴佛窟寺碑

孙忌撰,尉迟枢正书,保大四年二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楱霞寺三种石幢

保大间,立在山门外。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太传张懿公君咏碑

殷崇义撰,朱锐正书,保大六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

延祚寺百丈泉井栏题字

保大□年题。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保大井栏铭记

保大八年三月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后主祭悟空碑

保大九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百福寺铜钟文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龙城寺钟铭

张宏撰。保大十一年立。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招隐寺钟楼记

丁道宏撰,保大十一年立。目见《舆地碑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重立吴太极左仙翁葛元碑

陶隐居文。保大十四年七月立。碑阴王元撰并正书。在句容西一里。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陶隐居铭

保大十四年立。在句容。目见《舆地碑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青元观九天使者功德殿记

贾穆撰。王变书,保大十五年立。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真素先生王棲霞碑

徐铉撰,徐锴分书,保大□年立。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邓威仪碑

徐锴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赠平章谥文靖韩熙载神道碑

在梅岗。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赠侍中李金全神道碑

高越书。在江宁石子岗。目见陆游《南唐书》。据《重刊江宁府志》。

追封庆王李茂宏碑

韩熙载撰。在娄湖桥。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圣烈王行状碑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王真人立观碑

江旻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桐柏王法师碑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少室王君碑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五龙堂元元像记

徐锴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侍郎高越墓石

在棲霞寺。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易夫人墓志盖

在上元土山。目见《天下金石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武成王太公庙碑

徐铉撰。在镇淮桥北。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蒋庄武帝庙碑

徐铉撰。朱锐正书,在蒋庙门外。目见《天下金石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卞庙忠臣孝子碑

徐锴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后祖追蔗烈祖清凉寺钟文

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昭惠皇后周氏诔

后主撰。目见陆游《南唐书》。据《重刊江宁府志》。

金刚藏院碑

韩熙载撰并书。目见《宝刻类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藏经碑

彭   渎   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许长史丹井记

徐铉撰。在茅山玉晨观。文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许真君井铭

徐锴撰,分书。目见《宝刻类编》。据《重刊江宁府志》。

保宁寺奉先禅院井记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开善寺井记

目见《天下金石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玉霄观记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瓦棺寺升元碣

目见《金陵梵刹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无相塔记

韩熙载撰。目见《古金石考》。据《重刊江宁府志》。

桂杜二姓愿钟记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宝华宫功德什物记

目见《天下金石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延赏亭记

宋齐邱撰。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冶城紫极宫碑

徐铉撰。目见黄佐《应天府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紫极宫石磬铭

徐锴撰并篆书。目见《金石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方山洞元观请钟记

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骑省石徐铉题名

目见《诸道石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茅山徐铉题名

篆书。目见《复斋碑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聂山徐铉题名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符篆刻识

在永寿宫。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清凉寺德庆堂额

后主书。宋僧昙月刻。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清凉寺三绝碑

后主分书,董羽画龙,李霄远草书。目见圣宋《书画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龙泉山铭

韩熙载撰并书。目见《诸道石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画像石刻

正面曹仲元书,背面武洞清画。目见《客座赘语》。据《重刊江宁府志》。

隐净院石刻

在上元雁门山。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千字文

王秉文篆书。目见《集古录》。据《重刊江宁府志》。

衡阳寺经幢

目见《梵刹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题千佛岩诗

僧用虚撰。目见《六朝事迹》。据《重刊江宁府志》。

重开衡阳古迹诗

齐己、牟儒二僧撰。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题明徵君墓诗

徐锴撰。目见《建康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心经

篆书。目见《集古录目》。据《重刊江宁府志》。

瓦棺寺经幢

目见《金陵新志》。据《重刊江宁府志》。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柯劭忞
  卷之九十六·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九十三·佚名
  皇王大纪卷四十八·胡宏
  第一七三告示光绪二十年四月九日一一三二六—一·佚名
  第二十二卷 清光绪宣统·缪荃孙
  卷二十七·鄂尔泰
  列传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一百八·郑麟趾
  赵方传·脱脱
  万安传·张廷玉
  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五十二普通·冯煦
  3.黄帝战蚩尤·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零三·彭定求

        卷403_1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元稹   昔附赤霄羽,葳蕤游紫垣。斗班香案上,奏语玉晨尊。   戆直撩忌讳,科仪惩傲顽。自从真籍除,弃置勿复论。   前时共游者,日夕黄金轩。请帝下巫觋,八荒求我魂。

  • 李君行·唐圭璋

      沁园春   刘山春新居   三岛十洲,移掇者谁,玉城稚仙。解运诗之巧,裁山剪水,用诗之力,斡地回天。大笑宋初,秀才屋子,著不行官家十万钱。又谁说,李膺豪放,门号龙门。   我家呼喝山川。道今日山春莺已迁。汝南山顶上,虎

  • 十八家诗抄·卷十四·曾国藩

      苏东坡七古中一百三十四首  听贤师琴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瞋。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赠写真何充秀才  君不见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常建常建开元中进士第大历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於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送陆擢圣代多才俊【一作秀】陆生何考盘南山高松树

  •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蔡东藩

      却说曹操整缮军马,出攻刘备。诸将恐袁绍南下,乘虚袭许,多有异言。操独谓刘备人杰,定宜早除;还有祭酒郭嘉,亦赞成操意,说是绍性多疑,来必迟缓,不如先击刘备,较为得计。操遂督兵出都,直达徐州,刘备闻报,自知寡不敌众,急遣从事孙

  • 第九十四回 为虎作伥再借外债 困龙失势自乞内援·蔡东藩

      却说段祺瑞南行赴鄂,借着犒师为名,到了武昌,与第一路总司令两湖宣抚使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会商军务,共策进行。又召集河南督军赵倜,及奉、苏、赣、鲁、皖、湘、陕、晋各省代表等,同至汉口,列席聚议,大致以:“长沙已下,正好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六·王祎

    【宋髙祖武皇帝刘裕永初元年魏太宗明元皇帝泰常五年 燕冯跋太平十二年秦乞伏炽磐建元年 西凉李恂永建元年 北凉沮渠蒙逊始九年 夏赫连勃勃真兴二年】解题曰欧阳脩正统论絶晋于建兴而复不与魏阮逸作元经絶南于

  • 通鉴续编卷一·陈桱

    盘古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盘古犹磐固也浑敦未昭晣之谓也皇王大纪曰盘古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隂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

  • 卷十四·凌雪

    列传二十三 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列传二十四 沈宸荃、陈函辉、余煌、高岱(附叶汝■〈艹恒〉)、董守谕、王正中、沈履祥列传二十三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朱大典,字未孩,金华人。两人皆起家进士。崇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万历十二年九月甲戌朔 上御皇极殿礼部进万历十三年大祀日册立受之○大学士余有丁以病乞归调理温诏留之○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发下吏部侍郎陆光祖自陈本文书官传旨准致仕窃惟大臣进退予夺出自 宸断臣等岂敢曲为庇护

  • 卷之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裴行俭传·欧阳修

    裴行俭别名守约,绛州闻喜县人。父亲名仁基,在隋朝任光禄大夫,身陷王世充的叛军后策划投奔唐朝,遭到杀害。追认为原州都督,谥号为“忠”。裴行俭少年时代凭借先辈功勋被委任为弘文生。太宗贞观中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任命为

  • 康延孝传·欧阳修

    康延孝,代州人。做过太原军卒,因罪逃亡到梁。末帝派段凝驻守河上,任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小人,知其必亡,就率百骑人马投奔唐。在朝城拜见庄宗,庄宗解下御衣、金带赐给他。任延孝为博州刺史、捧日军使兼南

  • 卷六·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六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齐鸡鸣鸡。既。鸣。矣。[评]寤。虚。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本韵。○赋也。下同。[评]审听。实。东。方。明。矣。[评]再寤。虚。朝既昌矣。──匪。东。方

  • 卷三·佚名

    △三律仪会第一之三尔时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人等闻此等经不生厌离。佛告大迦叶言:若有众生成就四法。闻说此经不生厌离。云何为四。多放逸故不能深信。业异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狱故不能审信。我当死故。若人

  • 传法正宗记·契嵩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宋 契嵩编传法正宗记上皇帝书十二月日。杭州灵隐永安兰若传法沙门赐紫臣僧契嵩。谨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闻。事天者必因于山。事地者必因于泽。然其所因高深。则其所事者易至也。若陛下之崇高深明

  •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佚名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撰人不详。此书亦为「洪恩灵济真君」灵签,当出于明代。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有签诗六十四首。皆为七言绝句。如第一签云:「上吉。夜来吉梦叶熊罴,嘉庆盈门立可期。孔子释氏亲抱送,定

  •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