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曦传

吴曦,是信王吴瞞的孙子,节度使吴挺的次子。因祖辈的功劳吴曦被补官为右承奉郎。淳熙五年(1178),改换为武德郎,任命为中郎将,后因台谏官说他升迁得太快,改为武翼郎。吴曦历迁高州刺史。绍熙四年(1193),吴挺去世,吴曦守丧未满三年,朝廷重新起用他为濠州团练使。庆元元年(1195)冬,他由建康军马都统制被任命为兴州知州兼利西路安抚使。庆元四年,光宗园陵修成,吴曦因功升为武宁军承宣使。庆元六年,光宗的陵寝修好,吴曦被升为太尉。

正巧韩..胄谋求北伐,吴曦暗怀异志,趁机依附韩..胄请求返还蜀地。枢密何澹觉察到他的意图,极力加以阻挠。陈自强接受吴曦的厚赂,暗中支持韩..胄,于是吴曦被任命为兴州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兼任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从政郎朱不弃上书韩..胄说吴曦不应统帅西北军队,韩..胄没做答复。吴曦到兴州,诬陷副都统制王大节,王大节被罢职,宋廷没再任命副帅,使兵权都由吴曦掌握。开禧二年(1206),朝廷议论出师北伐,诏命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仍为兴州知州,允许他见机行事。从绍兴末年开始,由宗室亲王总领蜀地财赋,有关文书交到宣抚司,使总领财赋者与宣抚司势均力敌,互相牵制。而韩..胄使财赋隶属宣抚司,宣抚副使可以节制核查,又使吴曦握有财权。不久,吴曦又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

吴曦与他堂弟吴日见及徐景望、赵富、米修之、董镇共同谋反,暗中派门客姚淮源把关外阶、成、和、凤四州献给金国,请求金国封吴曦为蜀王。韩..胄日夜盼望吴曦进兵,吴曦表面上持重,在河池按兵不动,暗中帮金兵围困宋军,韩..胄没察觉。正巧四川宣抚使程松到河池,吴曦不到官府以礼相迎,程松不敢责问;吴曦又撤掉程松的许多卫兵,程松也没醒悟。

金兵进犯西和,王喜、鲁翼拒敌。战事正紧,吴曦命他们退保黑谷,宋军因而溃败。吴曦焚毁城池,退到青野原。此时吴曦安排心腹之人与金人联系,将士们还不知道,仍然同金兵力战,敌人暗自发笑。吴曦退到鱼关,招集忠义之人,给他们厚赏以收买人心。兴元都统制毋思用重兵把守大散关,吴曦就撤去蓦关的守军,金人从版闸谷绕到毋思的后方,毋思逃走。于是金兵攻陷大散关,吴曦退到..口。举人陈国饰上书,说吴曦必会反叛,韩..胄不觉察。

十二月,兴州出现两个太阳。金国派吴端带着诏书、金印到..口,封吴曦为蜀王,吴曦秘密接受。李好义在七方关打败金军,吴曦不向朝廷奏捷,回到兴州。当晚,天色血红,光线和白天一样。第二天,吴曦召幕僚表明心意,说东南方已失守,皇上到了四明,现在应见机行事,众人大惊失色。王翼、杨马癸之反驳说“:如果你称蜀王,那么你家八十年的忠孝名节,一下都扫地殆尽啦!”吴曦说:“我已决意称王。”立即到武器库,召集兵将说明缘故,禄禧、褚青、王喜、王大中等都向他祝贺,表示听命。吴曦面向北方接受王印。他派徐景望为四川都转运使、褚青为左右军统制,赶奔益昌,夺取总领所的仓库。程松听说吴曦叛宋,丢弃兴元逃走。

开禧三年正月,吴曦派将官利吉接金兵进凤州,把阶、成、和、凤四州割给金国,以铁山为国界。吴曦乘坐天子车,在兴州称蜀王,以治所为行宫,称该年为元年。派人告诉他的伯母赵氏,赵氏愤怒地和他绝亲。他的婶母刘氏日夜号泣,骂不绝口,吴曦把她扶出去了。同族人吴亻巽为兴元统制,看见吴曦的檄文,神色很不平静,十分愤怒。

吴曦僭位后,讨论实行削发左衽的命令。他派董镇到成都修宫殿,准备迁居到成都。吴曦所率的七万兵和程松的三万兵,分别隶属于十个统帅。他派禄祁、房大勋戍守万州,泛舟沿嘉陵江而下,声称与金人相约夹攻襄阳。禄祁很快到达夔州,派兵扼守巫山的得胜、罗护等寨,以阻挡宋军。韩..胄听说吴曦反叛后,不知所措,有人劝韩..胄不如趁势就封吴曦为王,韩..胄采纳了这种说法。吴日见替吴曦谋划,让吴曦召用蜀中名人以收买民心。于是陈咸自己剃发,史次秦涂抹自己的眼睛,杨震仲服毒自尽,王翊、家拱辰都不接受吴曦的任命,杨修年、詹久中、家大酉、李道传、邓性善、杨泰之都弃官离去。薛九龄谋划起兵讨伐吴曦。

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议讨伐吴曦,还没起兵,就与随军转运官安丙共同谋划诛杀吴曦。恰好李好义与他哥哥李好古、李贵等都有讨伐吴曦的计划,他们互相支持。二月廿八日晚,杨巨源、李好义首先率七十名勇士用斧头劈门冲入伪宫。李贵到吴曦居室中砍掉他的头,肢解他的尸体。安丙分别派遣将士抓获吴曦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叔父吴柄、弟弟吴日卓、堂弟吴日见、死党姚淮源、李王圭、郭仲、米修之、郭澄等,并杀掉他们。此时吴端还在后殿睡觉,也被杀。徐景望、赵富、吴晓、董镇、郭荣、禄禧等都在城外,也派人去诛杀他们。吴曦的人头被放入匣中献给朝廷。

皇上诏命处死吴曦妻子,他的亲兄弟都除去名籍,取消原有的资格和官职,吴王..的子孙都被迁出蜀地,吴王介的子孙免于连坐,不受处罚,负责祭祀吴王..。吴曦败亡时四十六岁。

猜你喜欢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蔡东藩
  卷四十七·佚名
  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丁宗洛
  通志卷二十七·郑樵
  后记·周作人
  卷下·佚名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196)·司马光
  二·钱穆
  卷八十五·佚名
  卷六·陆宗楷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司马迁
  卷九养廉·冯煦
  第二卷·冯梦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宫天挺

    (第五伦领祗从上,云)小官第五伦。自从范巨卿与张元伯奔丧去了,我随着人打听,果有此事。他如今观在坟院中栽松种柏,筑垒坟墙,早已百日有余也。老夫在圣人前奏过,言巨卿至仁至德,古今无比,就着老夫将头踏伞盖,皇宣丹诏,直至汝阳元

  • 卷四·姚合

    钦定四库全书姚少监诗集卷四唐 姚合 撰寄赠下四十四首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元和中】太行山下路荆棘昨来平一自开元後今逢上客行地形吞北虏人事接东京扫洒氛埃静游从气味生蓟门春不艶淇水煖还清看野风情远寻【一作

  • 卷三百六十三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十二月丙子盡其月   十二月丙子,左正言朱光庭奏:   伏以忠賢進則治之表,姦邪任則亂之階,自古及今,不易之道也。臣蒙遇聖恩,擢在諫列,以言為職,敢負上知?臣竊見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先帝簡拔,位至宰相,送終

  • ●卷三·邵博

      东坡先生传《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曰:“三江之解,古今皆不明,予以所见考之。自豫章而下入于彭蠡而东至海,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九江彭蠡以入于海,为中江;自蟠冢导漾,东流为汉,过三澨大别以入于江,汇泽为彭蠡以入于海,为

  • 第四回 游兰池始皇遇盗 筑长城蒙恬防胡·黄士衡

    话说始皇自博浪沙受惊回京,一连三年都未远出。但始皇生性好动,不肯安居宫中,便时常微服出游。又因前回博浪沙中之事,常恐遭人暗算,遂挑选精壮武士四人,怀着兵器,随侍左右保护。一日,始皇正行之间,忽闻路人口唱谣歌道:神仙得者茅

  • 后汉纪四隐皇帝下乾三年(庚戌、950)·司马光

    >后汉纪四后汉隐帝乾三年(庚戌,公元950>年) [1]春,正月,丁未,加凤翔节度使赵晖兼侍中。 >[1]>春季,正月,丁未(初九),凤翔节度使>赵晖加官兼任侍中>。 [2]密州刺史王万敢请益兵以攻唐;诏以前沂州刺史郭琼为东路行营都部署,帅禁军及

  • 卷一百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校讐略【七】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校正书籍【经部史部共六十七条】唐史徵周易口诀义宋艺文志误作史文徽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唐郭京周易举正晁公武读书志称改正一百三十五处洪迈容斋随笔赵汝

  • 卷三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四雍正三年七月上谕三十道初一日奉上谕年羮尧从前题奏西藏青海等处军功议叙文武官员多冒滥不实朕所深知今特施寛大之恩凡有军功议叙文武官员若系年羮尧任内冒滥题奏者无论已陞未

  • 卷29·陈邦瞻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寻权知开封府。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馆阁校勘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主簿于台中非言事官,介足未履台

  •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

  • 卷十五 兵略训·刘安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

  • 孟子音义卷上·孙奭

    宋 孙奭 撰孟子题辞【张镒云即序也赵注尚异故不谓之序而谓之题辞也】赵氏【丁公着云案本传名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改名岐少明经有才艺公府屡辟为京兆尹延笃功曹先是岐常贬议中常侍

  • 卷二十四·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二十四宋 高闶 撰成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虽上不受於天子而下实继正异乎无所受而自立者矣故书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善问周达曰宣此臣子之私諡也无冰极寒之月而无冰者常燠也洪范传曰豫恒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七·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心意自在义利圆满。持戒清净安住律仪。彼此希求无烦恼障。意地支分寂静止息。此名色相。五蕴为性。如是心等欲求无诤。福德善利寂然圆满。如是

  • 卷九十八·佚名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经】“是时,十方诸佛安慰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得是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诸三昧,善入般若波罗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

  • 新法算书·徐光启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利玛窦入京后,徐从

  • 荆楚岁时记译注·宗懔

    南朝梁宗懔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三》、《四部备要 ·史部》及《旧小说 ·甲集》等均有收录。今存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译注出版。宗懔字元懔,江陵 (今属湖北)人。先仕萧梁,后入北周,官拜车骑大将军、

  • 玉楸药解·黄元御

    本草著作。8卷。清黄元御(坤载)撰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作者号玉楸子,故以名书。此书继《长沙药解》之后成书,收张仲景医书未载之药293味,分草、木、金石、果、禽兽、鳞介虫鱼、人、杂类8部予以论述。内容论述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