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翰传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代为医,开始为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954~959)初,到朝中献上《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嘉奖他,命他为翰林医官,他献的书交到史馆,又加官为卫尉寺主簿。
宋太祖北征,命他随行。建隆(960~963)初,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此时太祖讲求治道,事事都要核实,所以方技之士定要精通本职。乾德(963~968)初,太祖命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以刘翰为优秀,贬退医术不精的二十六人。此后,太祖又诏命各州查访到有医术优秀者登记他们的姓名,并衡量距离远近赐给他们路费,在他们所过之处命官府供给食物,送他们到朝廷。开宝五年(972),太宗在王府患病,太祖命刘翰和马志诊视。太宗病愈后,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刘翰曾受命详定《唐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王圭、王光佑、陈昭遇共同议定,详定后的《唐本草》包括的药物有:《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的一百九十四种。新书编成后,皇上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日方、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佑、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详细审察后把它献上。李日方等人为新定本草一书做序说:
《三坟》一书,神农写了一部分。各种药物得到辨别,《本草》在序中记录下来。《本草》旧经三卷,在世上流传。《名医别录》,是总结各医家之说编纂成的。到梁时的陶弘景才以《名医别录》参验《本经》,用红字和黑字交替写成一书,当时人认为很明白。他又考核各种药的功用,进行注释,排列为七卷,在南方流行。到唐代,又另外加以比较考核,增加八百多种药,增加注释,成为二十卷。《本经》漏缺的就补上,陶氏误说的就改正。然而年复一年,又过了四百年,红字黑字,没一本相同;旧注新注,文字也互相缺漏。若不是圣主继承统一大业,使天下太平,怎么能改正它呢!
于是皇上诏命详细考察流传过程中的失误,刊为定本。分类不当的,由此得以纠正。如笔头灰,是兔毫,而在草部,今移附在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也在草部,今移附在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在木类;紫矿,也是木,从玉石品下改在木类;伏翼实为禽,由虫鱼部而改移到禽部;橘柚,改附于果实部;食盐,改附于光盐部;生姜、干姜,同归一类;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鑋,因类别相似,也附在一起。新书还选用陈藏器的《拾遗》、李含光的《音义》,或者寻求别的版本的来源,或者向医家请教,互相参考比较,辨明正误。如突屈白,旧说是灰类,今为木根;天麻根,解释为似赤箭,今又完全不同。去掉错的,保留对的,单独设立新条目。刊正的其他条目,不可尽数。
采纳众人意见,确定印刷版本。于是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唐代增加的药种和宋代增加的药种,都分别加上明显的标志,详细解释,弄清它们的形态和药性。辨证谬误的,作为今注;考察文意而记述的,作为今按。药的功效确定了,道理也就详明。今以新旧药共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二十一卷,颁行天下,广泛流传。
刘翰后来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5),滑州刘遇患病,皇上命刘翰去诊治。刘翰从滑州回来,说刘遇必会病愈,不久,刘遇就死了,刘翰因此获罪,被贬责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988~989)初,又被起用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990),再为医官使。逝世时七十二岁。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列传第六十三·脱脱 卷一百九十三·志第一百四十六·兵七等·脱脱 第六十七回 朱泚败死彭原城 李晟诱诛田希鉴·蔡东藩 卷八·昭梿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二十一 苏州织造李煦奏前奉谕旨已钦遵妥办摺·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八·阿桂 二〇六 拾遗午·周作人 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范晔 陆德明传·刘昫 艾南英传·张廷玉 卷一百六十二·雍正 卷六十一·宋敏求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