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蘩传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李蘩拿出义仓的粮食贱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把钱借贷给下户,又许老百姓用茅杆换米,做成粥和丝绵衣服,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发生饥荒,邛、蜀、彭、汉、成都的盗贼纷纷起来作乱,只有绵州是安定的。李蘩为永康军知军,转到利州任职,担任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灾荒年头,李蘩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免除租赋,救活了一百七十万人。李蘩为兴元府知府、利州东路安抚使。
汉中常年发生饥荒,剑外和籴在这个地区的特别多,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老百姓所以饥饿的原因,是和籴害的呀。”她流了很多泪。李蘩对她的话很感慨,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籴,老百姓非常欢喜。李蘩调任为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升任为郎中。
淳熙三年(1176),朝中大臣上奏:“四川每年买军粮,名为和籴,实际是科籴,成了老百姓固定的负担。”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计算一下上奏给朝廷,李蘩上奏说:“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官府买粮的价钱算,一年大约用钱一百万缗,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能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价格的贵贱要看年景,不使老百姓吃亏,粮食调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就会军队兴盛,老百姓不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对百姓有利的十一件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疏有十三次,而皇上下诏书给他提问题,让他回答有八次,最后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籴,才知道有生存的欢乐。恰好是个大丰年,米价顿时贱下来,老百姓认为这是三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梁、洋一带的百姓画李蘩的像祭祀他。
范成大由驿站传达上疏说“:关外麦子成熟,产量是平时的一倍,确实是因为罢去了和籴,民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才全力进行农业生产。”孝宗看到后说“:免去和籴才一年,田野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好景象,我也就知道了民力不能过分困乏。”朝廷提拔李蘩为太府少卿。范成大被皇上召见,孝宗首先问他:“买粮食的事可以长期实行吗?”范成大上奏说“:李蘩亲自负责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担保李蘩。”孝宗十分高兴,说:“李蘩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皇上正有意任用他,而李蘩也想奏明免盐酒和买的弊病,以便把有害老百姓的事都去除。正赶上他有病,去世。皇上下诏,因为李蘩是有政绩的官员,在给他辞官恩以外特按他的遗表,在百官中选择一人代替他负责官府买粮的事,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当初,李蘩在眉山任职,校定成都的漕试,他考虑到吴氏世袭兵权一定会酿成四川的祸乱,就在策文中说:“长期把兵权交给别人,没有不造成祸患的。以汉武帝、汉宣帝的英明,不能除去大臣掌握兵权的祸患;以唐宪宗、唐武宗的显赫,不能收回藩镇掌握军队的大权。危害刘氏,消灭唐室,很少不是因为这个的。”吴挺怨恨他。后来李蘩负责粮饷的事,吴挺荒谬地上奏说军粮粗劣,孝宗问李蘩这件事,李蘩把军粮的样品封好交给皇上看,吴挺理屈词穷。三十年以后,吴曦果然在四川叛乱,安丙杀死吴曦后,常对人说:“对吴曦叛乱,我们只会焦头烂额,谁能像李公那样有先见之明呢?”李蘩讲究学问、处理政事都有依据,他著有十八种书,有《桃溪集》一百卷。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九·汪楫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陈厚耀 《江苏省通志稿》例言·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纪昀 一四二八 武英殿修书处官员为清结书籍银两事呈稿·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五·阿桂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郑麟趾 肃宗本纪·欧阳修 刘哈剌不花传·宋濂 提要·彭百川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馆阁续録卷七·陈骙 严祭祀·朱元璋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拜住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