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田锡传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少年聪悟,喜好读书做文章。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白任玉津县令时,都对他很礼遇,为他扬名,他因此名声大振。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脱去平民衣服,官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田锡喜谈论当前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所献的有关于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体的建议四条。大略说:

前年王师平定太原,未赏军功,到现在已有两年。如今幽燕地区被非法侵占,固然应用兵夺回,虽有皇上的英明决策,但必须借助武力。希望陛下在举行郊祀、籍田典礼时,评定歼敌战功,驾驭战将军官,没有比此更重要的,这便是军国大计的关键。

如今交州未被拿下,战士无功,《春秋》上所说的“老师费财”就是这个意思。臣听说圣人不致力于扩大疆土,只致力于增加发展品德和事业,声誉和教化达到远方,远方的人自会前来臣服。周成王时,越裳氏通过九道翻译转辗来进贡,且说“:天没有暴风疾雨之灾、海不兴风作浪已经三年了。大概是中国出现了圣人吧?为何不前往朝拜他呢?”交州一带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如获得一块石头田。臣希望陛下致力于修德以便吸引远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军队去攻打士气锐盛的军队,而且又何必因为小小的野蛮异族,劳动您皇上的雷霆震怒呢?这是有关朝廷大局的第一条大计。

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关于朝廷大事的争辩,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皇帝的诏令、驳正臣下的奏章,左右史也未见他们上皇宫、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岂是圣朝的美事吗?又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职而又无图书。臣希望陛下挑选有才的人,任用贤能之士,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事业兴旺发达,那么国家形象自然强大。这是第二条关系大局的根本大计。

近来宇内州县太平安定,京师富庶。军营马监,无不复兴;佛寺道宫,尽都日益盛美。加上又开辟西苑,扩大御池,即使周朝的灵囿、汉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书省却低下狭小得很,郎官无处办公,尚书无处治事。九寺与三监的机构,寄寓在京城街市两边的走廊上,贡院借用武成王庙,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吗?臣希望陛下新修独立的尚书省与九寺的官署,用来安置各部官员。这是第三条根本大计。

考察监狱和政府的法令制度,给犯人戴的枷木丑有长短之分,铁锁链也有轻重之别,尺寸与斤两,都记载在刑法书籍上,未听说有用铁制枷的。从前唐太宗观看了《明堂图》,见人的五脏都比背部华丽,于是减免徒刑。况且太平盛世时,将弃置刑罚不用,人们不犯法,铁枷锁链,可以废去。这是有关大局的第四条根本大计。

此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日之事太显眼了,你该稍稍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事奉国君,惟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会因为一次赏赐而丧失呢?”当时赵普做宰相,令部下接受群臣的奏章时,必先告诉赵普然后才送呈皇帝。田锡给赵普写信,认为这有失公正,赵普认错谢罪。

太平兴国六年,任河北转运副使,由驿站寄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说:

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个人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言乱说。利害相生,变化不定;取舍没有疑惑,思虑必定精细。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个说法,动就是讲的用兵,静是讲保持镇静。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助长敌寇、产生奸恶;应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动静恰到好处,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北面边疆不断发生骚乱,大概也有部分原因是守边的官吏们,只计算夺取的羊马细利便以为战捷,夸耀有所捕杀的小胜作为大功,惹起怨恨结出大仇,兴起战争引来了敌寇,都是由于这一点。前些年边陲动乱,皇上御驾亲自远征,敌骑退后,大军才回来。这都丧失了我方的先机,落入敌人的圈套,我国被敌方劳累、烦扰、耗损、破坏,不可胜述。臣希望皇上申饬将帅,谨慎地固守要地,不争小功。允许与邻国互市贸易,俘获的人口,妥善优抚并遣返对方。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人民,就能尽心农业,亭障要塞,都储积军粮。然后等敌方骚乱时再进攻就能将他们打败,乘敌方衰弱时再发兵就能将他们降服,他们心服以后就忘了再回去,那我们便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诚恳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国之道,尽力作长远的考虑,显示绥抚怀柔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谋事最忌动不动就乱发言论,讲理最需要的是能深刻地谋划,这就是所谓的安危之理,不可轻易乱说。国家致力于根本性的方针,追求最完美的治理,就会安定;丢下近边的国内大事,而图谋远方外国,劳而无功,就会危险。做君主有永恒的方法,做臣下有固定的职责,这就是致力于根本性方针。皇上不拒绝进谏,臣下不隐瞒实情,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汉武帝亲握兵权,登上了匈奴的单于台;唐太宗手系着雨衣,攻打了辽东的小国:这便是舍近谋远。沙漠贫穷荒芜,得到它也无用,这就是劳而无功。在位的臣下,敢讲的少;讲了而被听从,未必会蒙受幸福;讲了而没被听从,那就还有大祸临头,如此而想要下面不隐瞒实情,能够么?哪里是在务大体而求至治呢?

臣又说过利害相生、变化不定的话,《兵书》上说“: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好处。”大概事情有的可进却退下了,那么有害成功的事便来了;有的本该退却又进了,那么本可利用的事便失去了。可以快却反而慢,那么好处从这里失去;该慢的却反而快,那害处就由此而来。可以诛杀却反而赦免,那么奸邪之心,就会不时地产生祸害;可赦免却反而诛杀,那么忠勇之人,就可能不再关心国家利益;可奖赏却反而惩罚,那么就害了有勤劳之功的人;可惩罚却反而奖赏,那就会对越轨徼亻幸的人有利。能分清利害,就是聪明。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聪,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会明。所以《书经》上说“明四目、达四听”,就是这个意思。臣又说过取舍不可以有疑惑的话,所以说“孟贲之狐疑,还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细,所以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自国家图谋燕州以来,连续用兵不断,财物费用不能不损耗,人心不能不忧虑,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决定取舍,不要使战争旷日持久、国家穷兵黩武。

信奏上后,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七年,田锡调任相州刺史,后改任右补阙。又上奏章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调任睦州刺史。睦州人原先阻挠礼教,田锡建孔子庙,上表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朝廷下令赐给《九经》,从此人人都知道向学。遇上文明殿发生火灾,田锡又上奏章大谈时政,皇上嘉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任起居舍人,回京师后任判登闻鼓院,又上奏请求封禅。以原官身份任知制诰,不久升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有“调燮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郎中,调出京师任陈州刺史。后因稽留杀人案受牵连,被降职任海州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团练副使。后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员外郎,又议论当时政治的得失,随即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至道(995~997)中,官复原职。

宋真宗即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郎。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说陕西数十州都受灵、夏两次战争之苦,生民困苦不堪,皇上为他们感到很悲戚。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不协调请求辞职,出任泰州刺史。遇上出现彗星,田锡上奏请求皇帝自我批评以回答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宫中的特使前往问候,而且加以优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诏身边的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推荐了田锡以应诏。田锡回到朝廷后,皇帝多次召见他商讨大事。田锡曾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用什么方法治理天下呢?臣希望您用皇王之道来治理。旧有《御览》,但只分门别类地记事。臣请求从经、史、子、集四部书籍精选抄录,另编一部《御览》三百六十卷,皇上日理万机后,利用闲暇,每日看一卷,一年读完。又选录经史中的精要格言,编成《御屏风》十卷,放在屏风座位的侧边,那么治乱兴亡的借鉴,就常在眼前了。”真宗认为他说得好,下令史馆将各种书籍借给他,每编成数卷,就先拿给皇帝看。田锡于是先献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说:“圣人之道,散布在各种书籍史册。《六经》就立言很高、意义深远,若不讲解讨论,不能测知它的博大精深。各种史书则所记事迹殊异,若不参考比较它的异同,怎容易记住它的纷繁复杂。子部书则异端邪说众多,文集则符合经典的言辞极少。若不猎取精微 要义作为鉴诫,提举纲要来观察它的会通规律,编成每日阅览的书,以帮助需要日新的品德,那么就是一个人从小读到白了头,也不能读完经部,何况是日理万机的君王呢?臣每读书时,便想将自己从书中所得来补充圣上的聪明,将可以铭刻在座位侧边的格言,写在皇上的御屏风上;将可以用来当作日常道理的,录下来给皇上御览。希冀用我涓涓尘埃般的细小,来补益您天地般的品德,使得你的功业能像尧、舜一样崇高伟大,而人民也就能跻身于仁爱长寿的世界了。”

《御屏风序》说:“古代的帝王,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也有诫言,大概是日常起居都必须观看,而使得夙夜都不会忘记。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在几杖上刻铭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代黄门侍郎赵智为唐高宗讲解《孝经》,举出其中最精彩重要的一句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唐宪宗采集《史记》、《汉书》、《三国志》以来的经国济世大略,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迹》,书写在屏风上。臣每次览读经、史、子、集,都从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断进献给皇上,再题写在御用屏风上、或放置在座位侧边,皇上时时观读反省,则圣上的品德日益增高,同商汤、周武王一样崇高了。”

咸平五年,再次掌管进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讲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方便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汇报。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得到了诤臣的根本”,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续上奏八疏,都直讲当时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遗下奏表劝皇上用仁慈节俭来维护统治,用纯洁安宁来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防乱。皇上看了颇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个直臣。朝廷稍有缺点失误,正在考虑,田锡的奏书就已上来了。像这样的谏官,不易得到。”嗟叹了很久,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又录用他的两个儿子,一并任命为大理评事,并发给官费,让他们安排田锡的丧事。

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进过权贵人家的门,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没有懈怠的样子。倾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尽心规劝、奉献己见、更正君主过错为己任。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五十二篇,都是谏官职份内的通常应说的话。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因此下令将它们全部烧掉。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治理地方时没有什么政绩。他的著作有《咸平集》五十卷。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司马迁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司马迁
  卷二百 表四十·赵尔巽
  卷一百三十四·毕沅
  卷三百二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跋·庞元英
  卷十五 前废帝·王夫之
  ● 卷四·王鹗
  謇斋琐缀录二·尹直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八·纪昀
  诸葛忠武书卷四·杨时伟
  学史卷二·邵宝
  刘黑闼传·刘昫
  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二年(戊申、648)·司马光
  张寳华·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荒郊·刘半农

    荒郊古道,人疲马饥。 冥冥云合,悠悠鸟飞。 天之颠兮,地之底兮。 嗟我所思,将何以见之?一九二一,一〇,五,巴黎

  • 凡例·杨士弘

    一始音不分类编者以其四家制作初变六朝虽有五七之殊然其音声则一致故也一正音以五七言古律絶各分类者以见世次不同音律高下虽各成家然体制声响相类欲以便于观者一遗响不分类者以其诸家之诗篇章长短参差音律不能谐合故

  • 卷四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十七腊日类五言古残腊独出        【宋】苏 轼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路逢眇道士疑是左元放我欲从之语恐复

  • 曹冠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曹冠字宗臣,号双溪,东阳(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二十五年,为平江府府学教授,旋除国子录擢左宣议郎、太常博士,寻兼权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桧死,为撰谥议,称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

  • 卷五·陈燕翼

    敕都督同知施福提兵出关,以壮声势。时金衢道臣疏陈:『衢郡士民惊窜,库藏空虚。藩宗乌合之兵,盘踞于内;淳、遂鸱张之寇,蹂躏于外。如此艰危,速宜救援』云。归化县复征崇祯十七年银粮,以备王师。时已行蠲免,诏禁止之。青流县因主

  • 卷五十六·杨士奇

    永乐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享 太庙 上还御奉天殿遣使祭告岳镇海渎之神曰安南城臣黎季犛及子仓屡杀国主歼夷其宗篡夺其国改易姓名僣称位号暴征横歛淫刑酷法一方嗷嗷无所控诉又纵兵劫掠侵夺邻封累谕弗悛而骋诉逆命肆其凶毒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万历十八年六月辛未朔改兵部左侍郎衷贞吉为吏部左侍郎○壬申大学士王家屏再<锍-釒>乞休慰留不允○癸酉以海盐塘工成叙赉先后在事诸臣巡抚傅孟春以下升赏录荫有差○升贵州铜仁以都指挥行事王一麟充四川松潘东路游击

  • 卷五·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五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列国爵姓及存灭表余既辑春秋疆域自成周以迄齐楚秦晋凡十一国而当日之形势如鳞次栉比犬牙相错凡行军用师出入往来之迂直逺近及筑城戍守之轻重疎

  • 第四部分:宁渝旧梦·喻血轮

    汪精卫脚踢褚民谊褚民谊,不学无术,鲁莽粗疏。民廿一,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辟为行政院秘书长,处事颟顸,笑话百出。时国府林主席,方驻跸洛阳,汪适有一事报告林公,命褚拟电拍发,褚于电首直称&ldquo;子超兄&rdquo;,电末不具汪官名,而署

  • 卷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郊庙後汉高祖入汴初营宗庙帝以姓自汉出遂袭国号尊光武为始祖并亲庙为五诏羣臣议刑部尚书窦贞固上言曰按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

  • 附孔子年表·钱穆

    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 孔子年三岁。父叔梁纥卒。 鲁昭公七年 孔子年十七岁。母颜征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 孔子年十九岁。娶宋幵官氏。 鲁昭公十年 孔子年二十岁。生子鲤,字伯鱼。

  • 卷一百八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十五 朱批赵向奎奏摺 江南苏州布政使【臣】赵向奎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山右鄙儒初任溧水知县调繁嘉定部议 因公革职蒙 恩从寛留任旋蒙引 见又荷 天恩复还原职 特陞庐州府知府继

  •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康有为

    汉大儒领袖当时、传书今日者,自史迁外,董仲舒、刘向而已。孔子改制,统于《春秋》。仲舒传《公羊》,向传《谷梁》,皆博极群书,兼通六艺,得孔子之学者也。然考孔子真经之学,必自董子为入门;考刘歆伪经之学,必以刘向为亲证,二子者各

  • 卷六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三宗庙制度周礼春官郁人掌祼器【注祼器谓彛及舟与瓒 防知祼器中有彛及舟者此经下文云和鬰鬯以实彛又见司尊彛云春祠夏禴祼用鸡彛

  • 坚白论·公孙龙

    【原文】『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 然也,非三也?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澄观

    现相品第二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缘分。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后三品正陈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说法仪式。二品经来。此是四

  • 书林清话·叶德辉

    叶德辉(1864—1927)撰。叶氏毕生致力于古书的收藏和整理研究。该书从大量古书文献中收集有关图书版本知识与历代图书版本的源流、掌故资料,按照其性质分门别类,组织成篇。全书共126篇,每篇皆有篇题,每篇之首,先载明作者自

  • 醉翁谈录·罗烨

    传奇和话本小说集。宋末罗烨撰。十集,二十卷。分为二十三类。所收传奇小说大多转述旧闻或节录前人作品,对后世小说颇有影响。并保存了一些少见的宋元戏文情节。又甲集卷一“小说开辟”一节分宋话本小说为八类,较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