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钱若水传

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河南新安人。其父钱文敏,被后汉青州节度刘铢征召为录事参军,历任长水酆都尉、扶风令、相州录事参军。从前,节度常用手书私自取用官府钱,韩重斌贝任节制,沿袭这套做法。文敏不遵从,重斌贝借别的事当廷责罚他,文敏没有屈服。太祖喜欢他有节操,任命他为右赞善大夫、知泸州,在讲武殿召见他,对他说:“泸州接近蛮境,尤其应当抚慰。听说知州郭思齐、监军郭重迁苛敛不法,凭着荒远,以为朝廷不知道。你到任后,替我审讯他们。如果有一毫侵扰百姓,我一定不会赦免他们。”到任后,有政绩,夷人到朝廷借留他。诏令改任殿中丞,允许再任。三次升迁任司封员外郎,又任知氵名州、建昌军。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若水年幼时聪颖,十岁能写文章。华山陈抟见了他,对他说:“你精神清朗,可以学道;否则,应当富贵,但忌讳太快。”雍熙年间,考中进士,任同州观察推官,处理政事公允,郡里依赖他得到治理。淳化初年(990),寇准掌管选举,推荐若水及王扶、程肃、陈充、钱熙五人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提升为秘书丞、直史馆。一年多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正好在乾元门外设置理检院,命令若水兼管。不久同知贡举,加任屯田员外郎,诏令他到原、盐等州处理边事,回朝汇报符合圣意,第二天改任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一同受命。不久任知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曾经草拟赐给赵保忠的诏书,有句话:“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潜疑光嗣,持首鼠之两端。”太宗认为非常适当。

至道初年(995),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帝位,加任工部侍郎,几月后,因母亲年老上章请求解去机务之职,诏令不同意。若水坚持请求,于是以本官充任集贤院学士、判院事。不久奉诏修撰《太宗实录》,若水推荐引用柴成务、宗度、吴氵叔、杨亿同修,写成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分别加以赏赐。

当初,太宗有条畜犬非常驯良,常在身旁。太宗去世后,这只犬号哭不食,于是送到永熙陵寝殿。李至曾经为这件事作诗,想求若水书写以戒浮俗,若水不办。吕端虽然是监修,因为不到场不得署名,李至挑出这件事认为若水独任美名。若水引诏旨及唐朝旧例来回答他,当时舆论不能改变。后来又重修《太祖实录》,参用王禹翶、李宗谔、梁颢、赵安仁,不满一年完成,安仁当时任宗正卿,上言说夔王是太宗的哥哥,《实录》所记谬误。若水援引国初诏令,在朝廷争论再三才定下来。

不久任判吏部流内铨。跟从皇上到大名,若水陈述御敌安边三策,有这样的话:

孙武著兵书,以谋划为主;汉高祖统率将领,以用法为先。谋划所以将帅能料敌制胜;用法所以朝廷能赏罚不私。现在傅潜率领数万雄师,闭门不出战,坐视边寇俘掠百姓,上负委用之恩,下挫锐师之气,是因为傅潜等人不能料敌制胜,朝廷不能用法制裁导致的啊。军中法律,临阵不听命令者斩。现在如果诛杀傅潜示众,然后提升如杨延朗、杨嗣这样的人五至七个,增加他们的爵禄,分别授以兵权,使他们每人统率万人,间杂强弩射手,分路进讨,谁敢不听从命令?敌人听见我方将帅无不听从命令,退则就死,岂止只想逃跑,甚至来年不敢侵犯边疆。如此就可以坐着扫清边塞,然后挽车回京城,天威慑服四海。

我曾经读过前代史书,周世宗即位之初,刘崇勾结敌人侵犯内地,敌人派其将领杨衮率领数万骑兵,跟随刘崇到高平,当时懦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敌不战,世宗大摆宴会,诛斩爱能等人,提拔偏将十几人,分兵进攻太原。刘崇听说后,畏惧不敢出战,当天逃走。从此兵威大振。后来收复淮甸,攻克秦、凤,平定关南,只如卷席罢了。以陛下之神武,难道不如世宗吗?这是当今御敌的奇策啊。

说到将来安边之术,请允许我用近来事情说明,太祖朝处理得最适宜。只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海在通远军,王彦升在原州,只授以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大抵都十余年不换任。立下边功者多加赏赐,其官都不超过观察使。官位不高则朝廷容易控制,任职不变则边事尽知。然后授给他们谋略,敌人来就掩杀之,敌人逃去就不要追击,所以十七年中,北部边疆、西部蕃族不敢侵犯边塞,以致多次派使求和,这都是陛下知道的。如果能遵照太祖旧例,慎重选择名臣,分别管理边郡;罢去部署的称号,使他们互不统辖;设立巡检的职名,使他们互相救应。如此则出战必打败敌人,入城则能固守,不要几年,可使边烽没有警报。

不久任知开封府。当时北部边境不宁静,宫内传出皇帝手札访求若水的计策。若水陈述备边的关键有五条:

一是选择郡守,二是招募乡兵,三是积聚粮草,四是革新将帅,五是明确赏罚。

什么是选择郡守?当今之患,患在战守不同心。希望陛下选择沉厚有边事谋略者,任为边郡刺史,令他兼任缘边巡检,允许他招募勇敢之士为随身部队。费用不足则官府为他支付。然后加固亭障,加强侦察,每得事宜,秘密地互相报告。敌人攻来则互相救应,齐出讨敌;敌人逃走则不要远追,各务安静。如果没有大过错,不要替换;一旦立下小功,就加以赏赐。如此则战守必能同心,敌人不敢接近边塞。

什么是招募乡兵呢?当今之患,患在不知敌情。希望诏令沿边各州招收百姓为军士,给与粮食,免去其租赋。他们在两地各有亲戚,使他心怀感激,布下心腹。敌人如果用兵,他就能预先知道,如果能预先知道,就能百战百胜。

什么是积聚粮草呢?当今之患,患在民力受困。希望陛下缘边各自广为营田,以州郡长官兼任营田使,每年秋夏两季,检验成果,立下目标,实行赏罚加以劝勉。并且雇商人运粟到边境。如果镇守部队有三年的粮食储备,敌人就不敢轻动了。

什么是革新将帅呢?当今之患,患在重兵居外,轻兵居内。去年傅潜把八万骑兵驻屯在中山,魏、博之间守兵极少,不是御驾亲征,则城邑危险。希望陛下慎重选择将领担任河北各地节度,仍依旧制节制边兵,不能削去部署之名,希望减去行营之号;有危险则暂时巡边,无事则仍回旧镇。不仅不启戎心,又能以逸待劳,如此则不失备边之要义,又无兴师之名,并且使重兵不驻屯在一处,进退动静,无施不可。

什么是明确赏罚呢?当今之患,患在戎卒骄惰。我自从主持府政以来,看到侍卫、殿前两司送到边疆的逃走的军卒,人数很多。我曾经审讯他们,他们都以思亲为念,这是命令不严啊。平时尚敢如此,况且面临大敌呢?希望陛下把这个情况告诉将领,使他们申严号令,以警诫部下。古人说“:赏赐不能劝勉是阻止善行,责罚不能惩诫是放纵恶行。”又说“:法不可移,令不可违。”我曾经听说郭进出镇西山,太祖每次遣送戍卒,一定告诉他们说“:你们要严谨守法。我还可以赦免你们,郭进会杀掉你们啊。”其号令之严如此,故郭进所到,从未失手。陛下能借鉴前日旧事,就是今日的吉祥啊。

若水又说:边疆用兵,只有看太白和月亮为进退,因为把太白当作将军,把星辰当作廷尉。太白与月亮相合就出战,太白与月亮不合就不战;相合在东边守者就胜,相合在西边攻者就胜。陛下如能把我的话告诉边将,则边部人不召而自来。太祖统治十七年间,从未在战场作战,而敌人往往遣使求和,是因为任用得人而防御有方。陛下如果认为战争是危险的事,兵器是凶器,而不倒拿太阿剑,把剑柄送给别人,则四面边疆防守,常获静胜,这是防御的上策啊。

不久,出任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当时议论政事的人建议在绥州筑城,屯兵积粮以防备党项。边城互相陈述利害,朝廷先后派遣几起使者前去考察,不能决定下来。当时已经大发丁夫、将要开始工程,诏令若水从大名骑马前去巡视,若水上言:“绥州从前算内地时,百姓赋税丰厚,还需旁边州郡转运饷银。自从把它赐给赵保忠以来,百姓凋敝,如果重新筑城,就需要增加戍卒。粮食的供给,全部仰仗河东。其地被黄河、铁碣二山隔绝,无定河在其城下,如果发生战争,输送困难。况且其地险要,如果没有修葺完,边寇攻来,难以固守。况且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旁边山林,材木缺乏。筑城非常费力,又没有好处。”又到朝廷当面陈述这件事,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工程停罢。当初,若水率领部队经过黄河,分布行军行列,都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皇上对身边大臣说:“若水是儒臣中知兵的人。”这年秋天,皇上又派他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他见机处理边事。回朝后授任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咸平六年(1003)春天,因病针灸两只脚,创口溃血流了几斗,从此体貌羸弱,皇上下手诏慰劳他,让他回到京城。几月后,才入宫朝见,因与僚友在僧舍聚餐,假睡而去世,终年四十四岁。追赠户部尚书,赐给他的母亲五百两白金。他的儿子延年刚七岁,录用为太常奉礼郎。

若水风度精神雄美,有器识,能决断大事,奉事继母以孝顺闻名。善于谈论,尤其轻财好施。所到各地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管大政,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态度豁达。精通术数,知道自己年寿不长,所以恳请避开权位。对于他的死,士大夫君子们非常痛惜。著有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欧阳修
  卷十三 宁宗·王夫之
  卷五 哀帝·王夫之
  卷十一 冯孙廖彭列传第八·陆游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今献备遗卷二十七·项笃寿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纪昀
  前集卷五·宋名臣言行录
   十三、我过新年①·林语堂
  徐商传·欧阳修
  书録卷下·董史
  职官六五·徐松
  卷五十八·纪昀
  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董解元

     【中吕调】【碧牡丹缠令】“是须休怕怖,请夫人放心无虏。乱军虽众,张珙看来无物。俺有个亲知,只在蒲关住。与俺好相看、好相识、好相与。○祖宗非亻此々,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袭门荫,应中贤良科举。是杜如晦的重孙,英烈

  • 卷五·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五明 文徴明 撰太史诗集五言律诗春日闲咏时节烧灯近羇穷独卧家余寒春挟纩残困晚煎茶土润先滋草梅晴薄试花新年眠食好随分足生涯故园屋舍小山村终然思故园雨晴秋倚阁月出夜开门好景亦无改逺

  • 卷一百五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六王翰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羣类召为袐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集十卷今存诗一卷赠唐祖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诸家姓名爵里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万厯甲辰赐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累官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寻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再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赠太傅有南阳集】张鼐【字世调

  • 御选宋诗卷七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六六言诗一邵雍四贤吟彦国之言铺陈晦叔之言简当君实之言优游伯淳之言条畅四贤洛阳之望是以在人之上有宋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司马光陪张龙圗南湖暑饮红斾萦林却转琼筵就水重开荷香着衣不去

  • 皇清开国方略巻一·阿桂

      太祖髙皇帝【癸未年至丙戍年】  癸未年夏五月征尼堪外兰克图伦城  初苏克素防河部图伦城有尼堪外兰者隂搆明宁逺伯李成梁引兵攻古哷城主阿太章京及沙济城主阿亥章京成梁授尼堪外兰兵符率辽阳广宁兵二路进成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七·佚名

    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丙寅朔赐泰宁等卫夷人宴命泰宁侯陈良弼陪待○戊辰礼科右给事中汪若霖言史职二事一简授宜精 祖宗时妙选庶常名硕辈出自后人怀幸心众多躁志庙堂之上渊膝形分每当阁试品评率以人情高下等官爵于市贩戏

  • 皇王大纪卷十二·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武王大雅首篇曰文王七章章八句文王受命作周也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

  • 孔范传·李延寿

    孔范字法言,会稽山陰人。曾祖父孔景伟,是齐朝的散骑常侍。祖父孔滔,是梁朝海盐县令。父亲孔岱,历任清雅显要之职。孔范从小好学,博览史籍。陈太建年间,任宣惠将军江夏王陈伯义长史。陈后主即位后,作都官尚书,和江总等人都是后

  • 第四十四章 护党救国军之缘起·李宗仁

    一我在香港的住宅是罗便臣道92号,位于半山之中,是一座陈旧而宽敞的三层楼洋房。这所房子原是陈炯明在广东失败后,在港避难时的住宅。我在武汉失败后,用月租银九十元赁居于此。到了“九一八”沈阳事变,李济深被释来

  • 居业録原序·胡居仁

    圣贤之学明诸心体诸身措之家国天下言语文字非其得已者也夫道固无乎不寓而吾心为之统会行心之迹也言心之声也孰谓知人者惟于其行不于其言感人者亦惟于其行不于其言乎六经四书暨夫程朱之论万世所共仰頼不可磨灭道存焉耳

  • 书传卷九·苏轼

    宋 苏轼 撰周书泰誓上第一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以大统未集故即位而不改元十一年丧毕观兵于商而归至十三年乃复伐商叙所谓十一年武王伐殷者观兵之事也所谓一月戊午师渡

  •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三四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浮弥比丘住耆阇崛山。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浮弥所。共相问讯庆慰。共相问讯庆慰已。退坐一面。语尊者浮弥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

  • 卷第四·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四波罗夷法之四(杀戒)佛住毗舍离。时毗舍离有一病比丘。婴患经久治不时差。看病比丘心生疲厌。便语病比丘言。长老我看病。久不得奉侍和上阿阇梨。亦不得受经诵经思

  • 诸寺方丈暨众耆宿请启·如玺

    诸寺方丈暨众耆宿请启伏以祖印全提涂毒声传 外法幢高竖栴檀香遍寰中向上机本无言而无示众生愿满若见而若闻遐迩风趋人天景仰恭惟方翁大师挺生关内杰出泾阳标格外之玄机金针密度拔群迷之颠倒玉锁重开狮子颦呻众兽自

  •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神符·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神符,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道士所造。唐释法琳《辨正论》引《五岳神仙图》,当即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书中载符箓数种。首为五岳神符五枚,分别代表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 明熹宗宝训·温体仁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 大华严经略策·澄观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