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一贯传

沈一贯,字肩吾,鄞人。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选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担当日讲官。进宫讲授高宗丧事时,他拱手称:“托孤寄命,必须是忠贞无二心的大臣,才可以使百官以自己为总领,听从吩咐。倘若不是这种人,不如亲自听政揽事才是孝呀。”张居正以为他是讽刺自己,很恼恨沈一贯。张居正去世后,他才任左中允。历任吏部左侍郎兼诗读学士,加封为太子宾客。请假回到家乡。

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又受召见并任命为正史的副总裁,协助负责詹事府,他没有到任。王锡爵、赵志皋、张位同处内阁,又有圣旨要求推举内阁大臣。吏部推举旧辅臣王家屏以及沈一贯等七个人。而皇帝正恼怒王家屏,就责备了尚书陈有年。陈有年称病离去。沈一贯在家居住很久,向来就有清正的声望,内阁大臣又极力推荐他。于是诏令他任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陈于陛一道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皇帝指令行人到他家中请他。遇上朝廷议论允许日本受封并朝贡。沈一贯顾虑贡道由宁波辟出,成为乡郡的祸患,极力陈述它的危害,朝贡的议论才终止。不久,王锡爵离去,陈于陛位居第三,每每执意孤行。沈一贯性情柔和而城府很深,与赵志皋等共事很谨慎。此后,陈于陛死于任上,赵志皋病瘫了很久,正在休假,张位因为推荐杨镐和《忧危..议》的事情获罪离去,沈一贯与张位曾经私下致函杨镐,被赞画主事丁应泰弹劾。张位上奏争辩激怒了皇帝而遭罢免,沈一贯只是引咎自责,皇帝于是抚慰,挽留他。

当时皇储没有确定,朝廷大臣争执了十多年也没有决定。皇长子十八岁时,奏请进行册立、加冠、完婚的提议更急迫。皇帝责令户部提供二千四百万两白银,作为册立、分封等典礼的费用,以此使户部为难。沈一贯再次上奏争辩,皇帝不听。万历二十八年(1600),皇帝命令营造慈庆宫给予皇长子居住。竣工时,告谕沈一贯草拟敕令昭示于礼官,呈交册立、加冠、完婚以及诸王受封的礼仪。敕令呈入宫中,皇帝又留住而不下达。沈一贯上奏催促,皇帝却说:“我因为小臣谢廷氵赞乘机邀功,所以暂停。等到皇长子迁移住处后再施行。”最终没有举行。第二年,贵妃的弟弟郑国泰迫于众人舆论请求册立、加冠、完婚同时进行。沈一贯于是再次草拟敕令请求皇帝下达给礼官准备礼仪,没有答复。朝廷的议论中有想先行加冠、完婚,后册立的提议,沈一贯不同意,说:“没有正名,就苟且成事,这是将储君降为诸王。”遇上皇帝又颇为不省悟,下令当天就举行。九月十八日夜晚二更的时候,颁布诏书。最后皇帝又后悔,命令更改时间。沈一贯封好诏书将它还给皇帝,说:“我万死不敢奉诏。”皇帝这才没有中止册立之事。十月十五日,完成了册立的礼仪,当时的舆论很称道他。遇上赵志皋在九月去世,于是沈一贯屡次奏请增添内阁大臣。等到此时才选拔任用沈鲤、朱赓入阁,而事情都取决于沈一贯。不久,晋升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自从沈一贯进入内阁,朝政已经大为不同。数年之间,矿税使四出成为百姓的祸害。他们诬陷、弹劾而逮捕、囚禁的人,都滞留在狱中。吏部奏疏请求起用因为劝谏而被废黜的各位大臣,同时考选科道官,皇帝长久压抑奏章而不下达,朝廷内外大都观望内阁大臣。沈一贯等人多次劝谏,皇帝都不省悟。而且皇帝长期不上朝廷,内阁大臣屡次奏请,都没有答复。沈一贯初辅政,面谢皇恩,只见了皇帝一次。东征与平定杨应龙,皇帝再次御临午门楼受理俘获。沈一贯奏请陪同、侍候,赐予他面陈的机会,皇帝都不同意。皇上臣下间的隔膜很大,沈一贯虽然小有救助,但大都是在皇帝和群臣之间调和,因此他的声望逐渐减弱。

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皇太子刚完成婚礼,皇帝忽然患病。急忙将诸位大臣召至仁德门,不久,唯独命令沈一贯到启祥宫后殿的西暖阁。皇后、贵妃因病不在皇帝身边侍候,皇太后面对南方站立而稍处皇帝之后,皇帝稍稍靠右,穿戴整齐地席地而坐,也面向南方,太子、诸王跪在跟前。沈一贯叩头后起身、坐定,皇帝说“:先生请上前。我的病一天天严重,在位已经很久,没有遗憾。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先生,希望辅佐他成为贤君。矿税的事,我因为宫殿的工程没有完成,暂时收取它,现在可以与江南的织造、江西的陶器一起停止不再进行,所派遣的太监都下令返回京都。法司释放长期关押的囚犯,劝谏而被治罪的诸位大臣都恢复官职,给事中、御史都按所奏请的补充、任用。我只见先生这一次了。”说完就卧倒了。沈一贯哭泣,太后、太子、诸王都哭泣。沈一贯又奏请:“现在尚书多人请求离去,请皇帝决定去留。”皇帝留下了户部的陈蕖、兵部的田乐,而因祖陵的要道冲决,削夺了工部杨一魁的官籍。沈一贯再次叩首,出宫拟旨呈进。当晚,内阁大臣和九卿都在朝房中值夜班。半夜三更,宫中使者捧来告谕,都如皇帝对沈一贯所说的话。诸位大臣都很高兴。

第二天,皇帝的病好了,后悔此事。宫中使者二十多人到内阁中取先前的告谕,称矿税不可以罢除,释放囚犯,录用正直的大臣都听您裁决。”沈一贯想不还圣谕,宦官就叩头,几乎流血,沈一贯惶恐就交纳了圣谕。当时吏部尚书李戴、左都御史温纯希望马上奉行,颁诏告知天下,刑部尚书萧大亨则称释放囚犯必须再次奏请。不久,事情变化,太仆卿南企中弹劾李戴、萧大亨不迅速遵奉皇帝的圣谕,启用废黜的官吏,释放囚犯。皇帝恼怒,将两件事都压制不再施行。当皇帝想追回成命时,司礼太监田义极力争辩。田义劝谏更加急切,而宫中使者已经拿着沈一贯所缴纳的先前的圣谕回来了。后来田义见到沈一贯就唾弃地说“:你稍稍坚持一下,矿税就撤除了,胆怯什么!”从此大臣、言官上奏请求罢免矿税使的人每天都有,皇帝皆不再听从矿税的祸害,于是横行神宗一世。

皇帝自从病好了之后,政治更加废弛。税监王朝、梁永、高淮等人横征暴敛,许多奸诈的人乘机肆虐老百姓。沈一贯与沈鲤、朱赓共同撰写奏章加以讽谏,又曾经就事屡次争辩,并且陈述用人与行政等事,皇帝不理。皇帝待沈一贯很好,曾经特别赐予敕令褒奖他。沈一贯一向顾忌沈鲤,沈鲤也自以为讲筵而受皇帝宠爱,不是由沈一贯引荐,不甘居其下,二人渐渐不和。礼部侍郎郭正域以文章的气节著称,沈鲤很器重他。都御史温纯、吏部侍郎杨时乔都以清廉自持相标榜,沈一贯不喜欢他们。遇上郭正域提议剥夺吕本的谥号,沈一贯、朱赓与吕本是同乡,压制了他的提议。从此他更加厌恶郭正域以及沈鲤、温纯、杨时乔等人,而党论逐渐兴起。浙江人与公众议论相违逆,由沈一贯开始。

万历三十一年(1603),楚府的镇国将军华责力攻击楚王华奎是假王。沈一贯收受了楚王的大量贿赂,指令通政司将此奏疏阻滞了一个多月,先呈进华奎弹劾华责力的四条欺骗的罪状。郭正域是楚人,很听说了一些有关假王之事的传闻,奏请皇帝勘探虚实以便审定罪案。沈一贯压制此事。郭正域将楚王行贿的事奏疏给皇帝,皇帝不理。等到抚按臣一起核查以及朝廷大臣们将议论集中奏报皇帝时,沈一贯又极力袒护楚王,唆使给事中钱梦皋、杨应文弹劾郭正域,勒令他回乡听候勘查;华责力等人都被治罪。郭正域登船尚未起航,而“妖书”的事情发生。沈一贯正怀恨郭正域与沈鲤,他的党羽康丕扬,钱梦皋等人逮捕了僧侣达观、医师沈令誉等人,投入监狱,竭力整治他们。沈一贯坐中主持,指令锦衣帅王之祯与康丕扬将沈鲤的私宅大搜了三天,派兵围困了郭正域的船,搜掠他的婢女、仆从、乳母,都没有获取他所要的证据。于是将白敫生光结案。两件事在郭正域与楚王传中都有记载。

开始,都御史温纯弹劾御史于永清和给事中姚文尉,话语稍稍涉及沈一贯。给事中钟兆斗替沈一贯疏论温纯,御史汤兆京又弹劾钟兆斗而认为温纯行为正直。温纯十七次上奏请求离去,沈一贯佯装竭力挽留温纯。到了乙巳年(1605),对京城和朝廷的官员全面考察。温纯与杨时乔主持此事,钱梦皋、钟兆斗都在罢黜之列。沈一贯恼怒,上奏皇帝,将京察的奏疏留在宫中。此后很久,便将被察处的给事,御史全部留用,并同意温纯结束仕途而离去。因此,主事刘元珍、庞时雍,南京御史朱吾弼极力争辩,称统计二百多年的典制,没有特加挽留的人。当时南京考察的奏疏也留在宫中,后来迫于众议才下发。沈一贯从此不被公论所看重,弹劾一天天增多,于是他称病不出门。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给事中陈嘉训、御史孙居相又接连弹劾他奸诈、贪婪。沈一贯恼恨,更加请求离去。皇帝替他罢免了陈嘉训,剥夺了孙居相的俸禄,同意沈一贯回乡,沈鲤也同时被罢免。而唯独沈一贯得到温和的御旨,虽然朱赓袒护他,疏论者更加攻击他有内援。

沈一贯进入内阁,由王锡爵、赵志皋举荐。辅政十三年,当政四年,与清流议论相冲突,喜欢相同的意见,厌恶不同的。宗亲、妖书、京察等三件事偏偏冒犯了天下大不韪之事,疏论者以为不齿,即使他的党羽也因此受株连。沈一贯回乡,谏言诸官仍追着弹劾不止,他的乡里人也多受到世人的诋毁。沈一贯在位时,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在家居住十年后去世。赠封太傅,谥号文恭。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刘昫
  卷二十九·黄以周
  卷六 周柴何王张马游刁列传·陆游
  ● 卷二·王鹗
  卷第二百四十一·胡三省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一·乾隆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十·苏天爵
  卷第十九·徐鼒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六·佚名
  第十二卷 清举人 (三)·缪荃孙
  第四十六册 天聪六年正月·佚名
  一五一八 四阁全书及续三分全书用宝情形单·佚名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高车传·魏收
  张信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薛泳·唐圭璋

      泳字沂叔,号野鹤,天台人。   青玉案   守岁   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梅花料理我。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过。   此身本是山中个。才出山来便希差。手种青松应是大。缚茅深处,抱琴归去,又是

  • 卷二·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至德二载作洙曰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早勤文史少与韩凖李白张叔明陶沔隐於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永王璘赴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

  • 小溪·闻一多

    铅灰色的树影,是一长篇恶梦,横压在昏睡着的小溪的胸膛上。小溪挣扎着,挣扎着……似乎毫无一点影响。(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胡适

    一吾闻子墨子有言: “为义譬若筑墙然。 能实壤者且实壤, 能筑者筑掀者掀。” 吾曹谋国亦复尔, 待举之事何纷纷。 所赖人各尽所职, 未可责备于一人。 同学少年识时务, 学以致用为本根。 争言“治病须对症, 今之大患弱与贫。

  • 22.边塞绝句四首·施蜇存

    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来还。 但使龙

  • 頥庵居士集巻下·刘应时

    宋 刘应时 撰律诗【七言】秋夜书懐金行肃物嵗功成银汉西斜夜气清淡月似为吾辈欵短檠深见古人情虫促织巧能语露叶堕林微有声自笑何为法天运秖将心事卜前程杜宇花残叶宻过芳春江北江南烟水昏何处飞来恼归客小牕梦破

  • 列传第一 后妃上·房玄龄

    后妃上 宣穆张皇后 景怀夏侯皇后 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左贵嫔 胡贵嫔 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 (谢夫人 怀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夫乾坤定位,男女流形,伉俪之义同归,贵贱之名异

  • 卷八·齐一·佚名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与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

  • 臧榮緒晉書卷四·汤球

      后妃   晉武採漢魏之號。以擬周之六宮。置貴妃、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儀、修容、修華、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又置美人、才人、中才人、以為散職。初學記十。   武元   武

  • 通鉴续编卷十三·陈桱

    【丙午】钦宗皇帝靖康元年【金天防四年】春正月诏中外臣庶实封言得失○金人入相濬州○梁方平之师溃于黎阳金人遂济河【方平帅禁旅屯于黎阳河北岸金将逹呼布奄至河南守桥者望见金兵旗帜烧断桥缆金兵未得济旣而方平师溃

  • 卷七十三·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七十三 唐 张守节 撰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七十三 白起者郿人也【郿音眉岐州县】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今洛州伊阙】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

  • 第二十章秩序问题·孙中山

    一百五十二节秩序问题之定义秩序问题与权宜问题之别者,在直接关系当议之事件,而有所改正,或完备其进行之手续者。如言语离题,或动议不当其序,或论及个人,或破坏议法,皆其类也。主座亦有出乎范围者,如按其所不当接之事,或不接其

  • 卷第三十三·佚名

    亲王八进拜八皇弟偲加恩制政和六年宗祀门下。朕搜讲弥文。缉熙坠典。必有尊也。肇新王者之堂。庶或飨之。克尽圣人之孝。眷言同气。实对盛容。方熙事之迄成。宜褒章之首及。诞孚涣号。猷告大廷。具官某。德量醇深。器

  •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物异考恒风宋理宗宝庆二年七月戊辰大风 嘉熙二年风雹七月壬午烈风大作 三年风雹 淳佑十一年秦州风宝佑三年六月辛未大风 景定四年十

  • 卷六四·邱濬

    ▲祭告祈祷之礼(下) 《诗商颂玄鸟》篇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朱熹曰:“玄鸟,鳦也。春分玄鸟降,高辛氏之妃有娀氏女简狄祈于郊希,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其后遂为有商氏,以有天下。事见《史记》。” 臣按:高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从十一尽十六  杞梓(上音起木名也山海经东始之山有木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无实名曰杞下兹死反南方木名也相梓漆堪作琴瑟说文并从木形声字也)。  勍锋(上竞迎反左传云

  • 清风闸·浦琳

    四卷三十二回。清浦琳撰。浦琳字天玉,扬州人,清代中叶著名说书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风闸》为长篇话本小说,套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情节框架,叙述宋代孙大理、孙文理及孙文理之妻先后被

  • 朱子语类·黎靖德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