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爵传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
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
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为首辅。
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舆论,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于是他自己弹劾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舆论,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已经颁布诏书大赦,诏书称‘祗承宗社’,明显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现在又疑惑什么而不决定呢?”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了,有诏令修行、反省。王锡爵便奏请皇帝召见大臣。又劝谏说“: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皇帝应慎重起居的时节,对左右放宽刑罚,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发钱粮以广布皇恩。”过了一个月,他又劝谏说:“彗星已进入紫微星座,不是仅仅靠用人行政能够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储这一件事可以消除灾祸。天王的星象称帝星,太子的星象称前星。现在前星已经闪耀而皇帝不早做决定,所以招致此灾祸。如果迅速册立皇太子,天象之变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复知道了,仍坚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观点。王锡爵的复奏又极力劝谏,并接连上奏恳请。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驾御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单独召王锡爵到暖阁,慰劳他说:“卿扶持母亲来京都,的确是忠孝两全。”王锡爵叩头答谢,趁此极力奏请皇帝早日确定国家的根本。皇帝问:“皇后有了儿子,怎么办?”他答复:“这种说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现在嫡长子已经十三岁,尚等待什么?况且从古至今,难道有子弟十三岁了还不读书的事?”皇帝颇为感动。王锡爵于是奏请皇帝多召见大臣面叙,保护圣体。退出后又上奏极力请求,并且劝谏:“外廷认为贵妃利用皇帝的宠爱而居心叵测,这种归罪皇贵妃的说法恐怕令郑氏全族不得安心。希望陛下深思。”皇帝得到奏疏,更加动心,手书诏令告谕王锡爵:“卿每次上奏都提及皇贵妃,为什么?他们屡次劝告我,我知道祖训,后妃不得参与宫外事,怎么敢就依从?”王锡爵上奏称:“现在与皇长子相伴的人,只有皇贵妃的儿子,天下人不怀疑皇贵妃而怀疑谁呢?皇贵妃不引以自责而责备谁?祖训不参与宫外事,是不参与外廷的用人行政之事。就像册立,是陛下的家事,而皇三子又是皇贵妃的亲儿子,陛下该不会与皇贵妃谋划吧?而且皇贵妃长期侍奉圣体,至亲爱贤惠,外廷议论纷纷,没有不归怨她的,我不忍心听说。我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极力辩驳天下人之口,归功于皇贵妃,陛下尚且有疑虑。然而必定像众少年盛气攻击皇贵妃,而陛下反倒心情愉快吗?”奏疏呈入,皇帝点头称是。赵志皋、张位也极力请求。过了几天,于是有了皇子出阁学习的命令。而且皇帝下令广购珠玉珍宝,供作出阁礼仪之物,计值为三十多万两。户部尚书杨俊民等人拿先制进行争辩,给事中王德完等人又极力劝谏。皇帝就亲手写诏书告谕王锡爵,想改变时间。王锡爵婉言奏请,才没有真的改期。第二年二月,皇子出阁的礼仪完成,一切都如同东宫的礼仪,朝廷内外为此感到安慰。
王锡爵在内阁的时候,曾经请求罢除江南的织造,停止江西的陶器贡奉,减少云南的贡金,拨出内府的钱财赈济河南的饥荒。皇帝都没有反对,宠爱之情超过前后的诸位辅臣。他营救李沂,极力争辩不应该施行廷杖,尤其受世人称道。只因为阿谀二王并封之旨意被众人议论。不久,郎中赵南星遭贬斥,侍郎赵用贤放逐回乡,上疏救助的人都遭谴责或贬职,众人都认为是王锡爵所为。虽然他接连上奏自我表白并援救众人,人们最终不能谅解他。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皇帝不想他离去,为他拨出内库的钱修建斋戒之所,祷祈他痊愈。王锡爵极力推辞,八次上奏皇帝才同意。先已累次加封太子太保,至此命令他改任吏部尚书,进入建极殿,赏赐他路费,乘坐驿车,由行人护送回乡。回乡七年,册立太子,皇帝派遣官员带着敕令向他问候,赏赐他银币、羊、酒。
万历三十五年(1607),朝廷推举内阁大臣。皇帝已经任用了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还想念王锡爵,特意加封他为少保,派遣官员去召唤他。他多次推辞,皇帝不同意。当时,言官锋芒正盛,王锡爵秘密上奏竭立诋毁,其中有“皇上对奏章一概留在宫中,特别鄙夷它们,称之为禽鸟的声音”等话语。言官听说这些后大为愤恨。给事中毅然最先弹劾他,同官胡嘉栋等人也议论不已。王锡爵也自己关门自养,最终推辞而不赴京。又过了三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封为太保,谥号文肃。
猜你喜欢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赵尔巽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蔡东藩 卷四十八·杨士奇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三·佚名 大事记卷十二·吕祖谦 通志卷一百五十八·郑樵 杨宽传·李延寿 赵国珍传·刘昫 高松传·脱脱 卷三百二十七·杨士奇 卷六十四·赵汝愚 卷九十九·宋敏求 卷四十五·佚名 食货四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