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十

○尚书刘文献公(肃) 

尚书刘文献公 

卷十之一 

公名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中,登进士第。国初,为东平严侯幕官。岁壬子,应召北上,授邢州安抚使。中统元年,拜真定宣抚使。明年,召为右三部尚书,兼议中书省事。四年,致仕,仍议中书省事。是岁卒,年七十六。 

公幼气孱,年十六始学属句,日槀仅指半许,便能从诸生习为程文,下笔皆有理致。中兴定二年词赋进士第,辟新蔡令。始入其境,弥望皆蒿莱,问其故,则曰:「近岁征赋,率以牛力为差,民多匿牛于它所,而不得耕。」至县,适赋夏税,乃平其轻重以为定额,揭榜境内,曰:「自今种树牧养,营运兴造,续有增置者,更不加赋。」行之再稔,荒田耕垦殆尽,畜牧遍野。比秩满,入为尚书省掾。科属刑禁,会内藏库吏告本库官属盗罗者,复有盗入宫窃内藏珠者,金主怒,并令穷治。有司捕盗不能获,噪声京市货珠者,但指前库吏盗珠货已久,愿代偿他珠,而元盗罗又不获,二事连及十一人。刑部、大理皆欲处以极刑,宰相以下莫敢异同,公独执而不行,以谓:「本捕之贼物非正赃,而欲置人于死,恐涉冤枉,皆当驳出。」辩论月余,咸释出之。 【平章宋公撰墓志。】 

汴梁下,公挈家入东平,严武惠公招致幕下,署行尚书省员外郎,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丁丝包银,而复输蛾蠒十余万两,色绢万匹,民不堪重。公白武惠,奏而罢之,诸路复绵绢自此始。漕渠决河间散水口,役夫万人,东平独膺十之四,主役者且筑且穴,工无已时。公白武惠曰:「此我之剧疾也。」数其谩不时塞,请于朝,即减其役,寻罢之。军储粮岁输新卫,东平水运万石至旧卫,再辇而南五十里,公具图言于武惠,奏乞立卫州仓,朝议从之。公在东平二十年,赞画为多。 【商文定公撰墓碑。】 

圣上初在潜邸,以介弟之亲辅政先朝,锐意太平,征聘四方宿儒俊造,宾接柄用,以更张治具。立安抚司于邢,爬疏芜秽,立经略司于汴,开斥边徼,立宣抚司于秦,保厘封国,公首膺邢州之选。自金干戈扰攘,土豪崛起,惟知聚敛,孰为法度程序。公到郡,公私阙乏,日不能给。遂兴铁冶,以足公用,造楮币,以通民货,车编甲乙,受顾而传,马给圉户,恒养而驿,官舍既修,宾馆有所,川梁仓庾,簿书期会,羣吏法守惟谨,四方传其新政焉。 【墓碑。】 

上即位,励精为治,置十路宣抚司,以总天下之政,公治真定。真定行用银钞,奉太后旨,交通燕、赵以及唐、邓之间,数计八千余。 【数计八千余 按元史卷一六○本传作「凡八千余贯」,疑此脱「贯」字。】 中统新钞将行,银钞之价顿亏,公私嚣然,不知措手。公言救之之术有三:旧钞不行,下损民财,上废天子仁孝之名,依旧行用,一也;新旧兼用,二也;必欲全行新钞,直须如数收换,庶几小民不致虚损,三也。省议嘉之,从其第三策。城西木方堤堰,岁久缺坏,公行视,急修之,撤沙易土,植柳其上。秋果大雨,滹沱水至,无害,郡人德之。 【墓碑。】 

二年,公被召议立省部,首拜右三部尚书,一时典宪,多出公手。寻有旨兼议中书省事。是年以年老求退,上曰:「卿耆年宿德,饱谙政事,宜立范模,使后人易于遵守。朕之意也,可无辞。」明年,复上章请老,始许以本官致仕,仍给半俸终身,议中书省事如故。 【墓碑。】 

公喜论天下事,军国之大计,米盐之细务,罔不周知,辞简理顺,未尝疾言遽色,惟善是欲,不滞于一己之私。中统以来,左曹之任,以通才得名者,独公一人焉。 【墓碑。】 

○平章宋公(子贞) 

平章宋公 

卷十之二 

公名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国初,为东平行台幕官。中统元年,拜益都宣抚使,召为右三部尚书。王师围济南,参议行中书省事。至元二年,拜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未几,拜平章政事。三年,以年老辞位,诏中书大事即其家议之。五年,薨,年八十。 

公貌清奇,耳耸过眉一寸许,相者以为必寿且贵。资敏悟,学如夙习。弱冠,工文赋,随荐书试礼部,同族兄知柔补太学生,齐名一时,有大、小宋之名。 【太常徐公撰墓志。 又东平吴公疏堂集云:公为进士时,尝试礼部,出与两举子过相者李茂问焉,茂谓:「二人者皆擢甲科,一人无官禄,一不过为县主簿。」徐指公谓曰:「不及第,官一品,寿八十。」后皆如其言。】 

贞佑板荡,公避地河南,居无何,复还乡里。潞州乱,东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据大名,召为安抚司计议。义斌殁,偕众归国朝,东平行台严鲁公闻其名,招置幕府,为详议官, 【为详议官 「为」原作「置」,据聚珍本改。】 兼提举学校。初,严行台上计阙庭,多径由近侍奏决,至与丞相耶律公有违言,公劝行台致礼,通情好,每事咨禀,示不敢专。耶律公喜,亦深相接纳,中外交欢,诸镇雅重。行台因是益倚言公。 【墓志。】 

岁壬辰,行台戍黄陵,金兵悉力来攻,我师不利,敌势颇张,曹、濮以南皆震慑。有自敌中逃归者,言敌且至,人情恟恟。公请行台斩横议者首,以令诸城,境内复安。继而汴梁溃,饥民北徙,殍殣相望。公议作广厦,糜粥以食之,复以羣聚多疫,人给米一斛,俾散居近境,所全活无虑万计。及士之流寓者,悉引见行台,周惠尤厚,荐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辈十余人,皆自羁旅拔之同行,与参谋议。四方闻义而来依者,馆无虚日,故东平人物视他镇为多。 【墓志。】 

乙未,受朝命迁右司郎中,行台所辖五十余城,仍有堡寨诸户,自守令以下皆大偏小校,倔起田亩,不闲礼法,昧于从政,官吏相与为囊橐以病民。是时,天下略定,庶事草创,率敛之繁,营屯之扰,法度未立,民不安生。公谓:「十羊九牧,民穷而无告。」乃仿前代设观察采访之比,分三道按刷文检,均科赋税,纠举官吏,公居中主其事。于是初立程序,与为期会,黜私奖勤,视其后者而鞭之,吏民始知有官府之政,抚治之道焉。东平一道二十余万户,生口不啻百万,所以安居暇食,得享有生之乐者,公之功也。 【尚书李公撰神道碑。】 

时诸将校例有部曲户,谓脚寨,几四百所,各擅赋役。公请罢归州县,行台初难之,既而政令归一,人以为便。 【墓志。】 

行台薨,子忠济袭爵,以公耆德宿望,表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公倡新庙学,敦命前进士康晔、王盘为教官,自先圣、颜、孟子孙至生徒几百人,咸继庖廪,俾肄艺业。春秋释奠,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 【墓志。 又高唐阎公文集云:国初,严侯忠济首建郡学,延康先生晔为之师,四方来学者甚众。先生高唐人,岁归拜扫先茔,学生王伯祥者,一夕梦与诸生郊迎先生于北郭外陈家桥,同辈方聚立桥南,遥望先过桥北者,皆衣金紫,梦中殊骇异,觉即语同舍。其后十余年,罢侯置守,始定朝仪,赐百官章服,凡梦中所见衣金紫者,果至通显,如翰林徐公琰、李公谦,总管孟侯祺,尚书张公孔孙、夹谷公之奇,右丞马公绍,中丞吴公衍,凡十余人,其立桥南者,皆泯没无闻焉。】 

己未夏,上南伐,遣使聘至濮,虚己以问,公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恩未洽。天下之民嗷嗷失依,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百城,驰檄而下,太平之业,可指日而待也。」上善其言,礼遇甚厚。 【神道碑。】 

中统建元,授益都等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会创立省部,一时典章制度,多公裁定。寻上以公知兵,诏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公单车至战垒,观形便,遂以策上丞相史公曰:「今璮贼拥众东来,送死孤墉,此天与我也。宜急增筑外城,俾不得突走,则势日窘,粮尽援绝,不攻而自溃矣。」议与史公合,遂擒璮。 【墓志。】 

凯还,公上便宜十事,大略谓:「官爵,人主之柄,当自朝廷出,一命以上,并付吏部,以为永选。 【以为永选 「选」聚珍本作「制」,似是。】 律令,国之纪纲,今民所犯,各由所司轻重其罪,宜早刊定,明颁天下,使官知所守,民知所避。且监司总统一路之政,所用猥杂,不厌人望,乞选公廉有才德者,俾居其职。临民官皆相传以世,非法赋敛,困苦无告,亦宜迁转,以革久弊。又立国学,教冑子,勑州郡提学课试诸生,凡三年一辟,贡举中第者入仕,则人材辈出矣。」诏命中书施行之。 【墓志。】 

至元二年,罢世袭官,初行迁转法。诏公同左丞相耶律公按行山东,调选所部长次官。 【墓志。】 

还朝,改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复奏乞颁吏禄,定职田,以养廉勤,而戒贪惰,从之。 【墓志。】 

拜平章政事,因陈切于时务者十二策,上皆嘉纳焉,悔用公晚。公以年老恳辞,上曰:「卿精力未衰,勉为朕留,措置大事,毋苦引年。第令百司有伦序,即听卿自便。」 【墓志。】 

三年十一月,乃得请,特勑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公居私第,每闻公家事有不宜于民者,犹削牍封奏之,其拳拳爱君之心,老而弥笃。始得寒疾,汗之不解,家人将进剂,公曰:「死生有命,将饵药何为。」疾革,诸子请遗言,公曰:「汝辈皆长立,平昔教之者为不少,尚何言耶!」 【墓志。】 

○参政杨文献公(果) 

参政杨文献公 

卷十之三 

公名果,字正卿,祁州蒲阴人。 【祁州蒲阴人 「祁」原作「祈」,据聚珍本及元史卷一六四本传改。按元史卷五八地理志,蒲阴属祁州,元别无「祈州」。】 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国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中统元年,拜北京宣抚使。明年,入拜参知政事。至元六年,出为怀孟路总管,其年薨,年七十三。 

公性聪敏,为文无所不能,尤长于乐府。幼失怙恃,从人南渡,岖崎轗轲十余年,自宋迁亳,自亳迁许昌,以教读为生。正大甲申,擢进士第。会参政李蹊行大司农于许,公以诗送之,李大嗟赏,归言于朝,举偃师令。到官数月,以廉干称。改令蒲城、陕县,皆号繁剧,而公优为之。方将书考上上,而陵谷变迁矣。岁己丑,杨公奂征收河南课税,起公为经历官。继而万户史侯经略河南,复为参议。公于草创之际,俱称办事。未几,朝廷设十道宣抚,以公使北京。中书省立,拜参知政事。公外若沉默,内藏诸用,其所裨益为多。及例罢,犹诏与左丞姚公日赴省议事。至元己巳,出守怀州,公时年七十有三矣。 【王文康公文集。又杨叔能事言补云:杨正卿为人美风姿,工词翰。避乱河南,草草娶于羁旅中,尔后登科历职,遂与之偕老。比之恃其一第,无罪出数妻,必欲得富贵而有才貌者,呜呼!君子哉正卿!】 

中统初,无斥其名某相当国,自洛阳起西庵杨公宣抚辽西。既至莅事,公为喻云:「回妇越商相为室家,言说不能通,画地为图,令以意求之,十纔得其一二。每夕回妇焚香祝天,雪泣而言,越商不知也。邻有晓回语者,潜听译之云:「注禄神官独不能远以从近也耶!』」传至庙堂,诸公笑之数日齿冷。其明年,公入大参。 【牧庵文集。】 

尚书礼部会验,旧例内外官行移,亲王、宰相不署姓,执政署姓解亦不书名,实古礼尊贤贵德之义。照得怀孟路总管杨少中系前执政官,见申部文解书名,似或于礼未宜,乞依旧例止书姓不书名,尚书省依,至元七年十月。 【国朝典章。】 

公判河内,叹庙学庳陋,创为礼殿五楹,位先圣先师洎十哲像事之。未几,公请老而去。 【野斋李公文集。】 

○宣慰张公(德辉) 

宣慰张公 

卷十之四 

公名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国初,为丞相史忠武王幕官,寻召居潜邸。中统元年,拜河东宣抚使。入拜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出为东平宣慰使,就佥山东行省,复召参议中书省事。表乞致仕。未几,起为侍御史,遂致仕归。至元十一年,卒,年八十。 

公资颖悟,自童孺力学,嶷然如成人。弱冠,有声场屋间,四赴庭试。贞佑兵兴,家业荡尽,以世故试补御史台掾。时有盗杀卜者,有司踪迹之,获僧匿一妇人,畏搒掠诬服,云尝以私谋质问,故杀以塞口,狱具待报。公疑其冤,其后果得贼。赵礼部秉文、杨户部慥器其材,交口荐誉。其所游者雷、李、元、白,皆当世名士。 【汲郡王公撰行状。】 

汴都下,北渡,侨居成安县,故相史公开府真定,闻其名,聘充经历官。乙未,从开府南征,凡筹划调度,倚公为重。军士多避役亡去,获必戮以厉余者,公极言其不可,后配之穴城而已。光州下,荜山农民团结为固,开府令攻之,公曰:「乡民为自保计,当以祸福开谕,如或旅拒,加兵未晚。」从之,皆相继来降,全活者不可胜计。师还,兼提领真定府事。板荡后,民耗弱不任差役,官从胡商贷子钱,以充贡赋,谓之羊羔利,岁久来责所负,例配征民伍,有破产不能偿者。公言于开府,请于朝,止一本息付之。又料民实其等第,赋税之输,豪富者先之,而贫穷者得以末减。升真定府参议,兴滞补弊,多所裨益。由是声望隆于诸镇,而上达于阙庭矣。 【行状。】 

上在王邸,岁丁未,遣使来召。既见,王从容问曰:「孔子没已久,今其性安在?」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所往而不在。王能行圣人之道,即为圣人,性固在此帐殿中矣。」王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覩,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则武弁世爵,若论军国大计,又皆不预,其内外杂职,以儒进者三十之一,不过阅簿书,听讼理财而已。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王悦,乃询以「祖宗法度具在,而未施设者甚多,将若之何?」公指御前银盘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今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恐有窃之而去者。」王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访中国人材,公因举魏璠、元好问、李冶等二十余人,王屈指数之,间有能道其姓名者。王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所从出。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美者输之官,余麄恶者将以仰事俯畜。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民则鲜有不冻馁者矣。」戊申春,公释奠,致胙于王,王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居?」对曰:「孔子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见时君尊师重道之心何如耳。」王曰:「自今而后,此礼勿废。」王又问曰:「今之典兵与宰民者,为害孰甚?」公曰:「典兵者,军无纪律,专事残暴,所得不偿其失,害固为重。若司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蠹亦非细。」王默然良久曰:「然则柰何?」公曰:「莫若更选族人之贤如口温不花者,使主兵柄,勋旧如忽都虎者,使主民政,则天下皆受其赐矣。」其年夏,公得告将还,因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盘、李涛数人。陛辞,又陈孝侍亲、友兄弟、择人材、察下情、贵兼听、亲君子、信赏罚、节用度,规戒于王。公在朔庭朞年,每进见,延访圣贤道德之奥,修身治国之方,古今治乱之由,详明切直,多所开悟。故呼字赐坐,赉锡之礼殊渥。 【行状。】 

公奉旨教冑子孛罗等,及修理镇之学官,内外焕然一新。乃会生徒行祀礼,衣冠济济,有承平之旧。郡邑化之,文风翕然为振。 【行状。】 

壬子,公与元好问北觐,奉启请王为儒教大宗师,王悦而受之。继启:「累朝有旨蠲免儒户兵赋,乞令有司遵行。」王为降旨。仍命公提举真定学校。 【行状。】 

王即皇帝位,起公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汾、晋地广物众,官世守,吏结为朋党,侵渔贪贿,以豪强相轧,其视官府纪纲、民之疾苦,殆土苴然,而贫弱冤抑,终莫得伸。公下车,得其奸赃尤甚者,若太原石抹氏、平阳段李、河中忽察忽思等数十人,械庭下,数其罪恶,杖而出之。于是抉剔吏弊,遴选官属,庶政一新,所部肃然。讼牒日以百数,胥吏疲于传命,公逆见随决,剖析以理,折衷于法,皆情得而去,吏但受成而已。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观,至以手加额云:「六十年不期复见此太平官府。」吏民戴之若神明焉。岁歉民乏食,请于朝,发常平粟贷之,及减其秋租有差。河东赋役,素无适从,官吏囊橐为奸,赋一征十,民不胜其困苦,故多流亡。公阅实户编,均其等第,出纳有法,数十年之弊一旦革去。西川元帅纽邻重取兵一千一百人,守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佥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公皆条奏之,上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及有以身庸藉衣食,历年滋久掩为家人,验藉质券,悉出之为民。文水田氏妇尝鬻二子,以偿长男徒罪之赃,公至,翻异之,究其情,以鬻子故,取公使钱赎还之。 【行状。】 

二年春,考绩于京师,为十路最。陛见,上劳之,命疏时所急务,具四事以奏:一曰严保举以取人,所以绝请托而得可用之才;二曰给俸禄以养廉能,所以禁赃滥不使侵渔于民;三曰易世官而迁郡邑,所以考治迹、革旧弊而摅民之冤;四曰正刑罚而勿屡赦,所以绝幸民、息盗贼而期于无刑。皆深切时事,上嘉纳焉。 【行状。】 

拜东平路宣慰使。东平巨镇也,其政赋狱讼之繁,视河东为倍蓰。如李佑之财,刘忙古、杨怯里之赃奸,皆穷其根株不少贷。方春旱,种不下,祈于泰山,一夕甘澍沾足。宣慰使八刺、同知宝合丁,其下崔彦等数十人,假其权势,干扰庶政,公廉知,系之狱,彼力为营救。公怒曰:「君欲党奸人而违制令乎?」竟抵之罪。每一事必与同署周折三数,乃得施行,彼虽有后言,中心实畏服焉。八剌以盗贼充斥,获者欲处以死,公曰:「吾岂敢曲法从汝妄杀乎!」八剌密以闻,有旨:「张耀卿所言准合条例,可从之。」奏免远输豆粟二十万斛,和籴粟十万斛。宝合丁议欲官赋茧丝,令民税之而后输,公曰:「是无上以毒下也, 【是无上以毒下也 「无」聚珍本作「富」,元史卷一六三本传作「诬」。】 且输纳后期之责孰任之?」遂罢其事。有寡妇马氏,将鬻其女以闭逋赋,分己俸代之,仍蠲其额。 【行状。】 

至元三年秋,参议中书省事。宰相传旨,令坐都堂议事,凡军国大政,必谘访而后行。有旨,令赵彝使日本,命都堂议勑高丽诏以进,公曰:「赵彝本宋人,万一所言不实,恐妄生边衅,遗笑远邦。」明日,同宰执奏之,遂止。 【行状。】 

五年春,起公侍御史,同平章塔察儿行御史台,辞不拜。有言沿边将校冒代,军士虚耗廪币者,上怒,勑使按治,仍以其事谕公陈奏,公奏曰:「在昔将校备尝艰阻,与士卒同甘苦。今年少子弟袭爵,或以微劳进用,岂知军旅之事乎!致朝廷遣使覆按,此省院素失约束耳。若悉痛绳以法,则人不自安。今但易其部署,选武毅有才略者任之,则军政自新,时委风宪官体究,庶革其弊。」宰执传旨,命公议御史台条例,公奏曰:「御史执法官,今法令未明,何据而行?此事行之不易,又难中止,陛下宜慎思之。」后数日,复召公曰:「朕虑之已熟,卿当力行。」对曰:「若必欲行之,乞立宗正府以正皇族,外戚得以纠弹,女谒无令奏事,诸局承应人皆得究治。」上良久曰:「可徐行之。」公以衰老恳请,命举可任风宪者,公手疏乌古论贞、张邦彦、徒单公履、张豸、张肃、李盘、张昉、曹椿年、西方宾、周止、高逸民、王博文、刘郁、孙汝楫、王恽、胡祗遹、周砥、李谦、魏初、郑扆等以闻。又乞致仕,许之。 【行状。】 

公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容色毅然不可犯,望之知为端人正士。遇事风生,果于断决。庭议剀切,矫矫然有三代遗直。其扶善良,疾奸恶,革弊政,美风化,要以济时行道,尽忠所事,以实惠及民,成败利钝,初不计恤。其两镇巨藩,再入中书,虽权贵素以严厉称者,与之抗礼,往复论难,不毫发相假贷,时或龃龉,其耿耿自信,气终不下。既为上所深知,凡大政令必咨决焉。论者为省台肇建,进用儒学,开太平之基,公寔为启迪之先。故谮毁不行,才退复召,终始眷顾之礼不少衰。上问八剌:「张耀卿曾受赂否?」曰:「若言其受赂,岂不畏上苍乎!」与人交,重然诺,不戏言笑。在尊俎间,亦以礼法自持。故元遗山呼为畏友,虽亲旧不敢干以私。恤患难,周困急,至质衣典书无难色。儒士宋子昭羁于豪权家,言于上官,出之。蜀儒古生售于市,鸠银赎焉,仍给据为良。张新轩子琥已结婚,无以成礼,分俸以给。屡与遗山、敬斋游封龙山,时人目为龙山三老云。 【行状。】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脱脱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张廷玉
  ●跋·王致远
  圣安本纪卷之五·顾炎武
  1945──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乙酉·郭廷以
  第四十四回 筑淮堰梁皇失计 害清河胡后被幽·蔡东藩
  第七十二回 擒刘辟戡定西川 执李锜荡平镇海·蔡东藩
  卷之七百五十五·佚名
  七○二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查出悖谬书籍分别办理折·佚名
  金佗稡编卷八·岳珂
  袁山松后汉书卷三·周天游
  陈桓传·张廷玉
  第三十四章 徐州班师始末·李宗仁
  ●蜀僚问答·刘衡
  卷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五廨宇·梁章钜

    内阁汉票签处有旧联云:“天下文章莫大处;龙门声价最高时。”为诸城刘文正公所书。道光二年毁于火,后陈荔峰阁学嵩庆重书,悬于圆明园直庐。翰林院署有联云:“仪凤祥麟游集盛;金书玉字职司勤。”为何义门

  • 第二十六出 二妻思望·王世贞

    【念奴娇】〔旦上〕野棠花落。渐残红飘尽。暮春时节。上苑才郞频入梦。一枕银屛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时飞燕能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绿鬓不归魂梦冷

  • 第三折·关汉卿

    (净扮茶博士上,云)吃了茶的过去,吃了茶的过去。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敢情去出恭。自家茶博士的便是。在此棋盘街井底卷开着座茶房,但是那经商客旅、做买做卖的,都来俺这里吃茶。今日清早晨起来,烧的汤瓶儿

  • 杜甫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

  • 卷第一百九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唐纪十二〔起重光赤奋若(辛丑),尽昭阳单阏(癸卯)三月,凡二年有奇。〕太宗

  • 卷第九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十七〔起玄黓执徐(壬辰),尽强圉作噩(丁酉),凡

  • 卷三十八·佚名

    九月二十四日(戊子),孙永清、三德同奏言:接准督臣咨调粤西预备官兵三千名,赴台协剿。臣三德先驰抵梧州照料点送。所有附近东省官兵,即拨五百名为一起,派副将巴尔布带领前进。其余各起官兵,均依限到梧,即分派将弁点送上船,衔尾开

  •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佚名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二十六日,擢建昌张文贤为守备,命驻守边门冷口。是日,闻祖总兵官之弟在右门。固山额真永顺、噶尔萨、图穆布鲁、沙努喀、阿尔津、星讷、硕占及我汉官王游击、白游击领兵五百人往捕,祖总兵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五十六梁侯景【王伟】侯景字万景魏之懐朔镇人也或云鴈门人少不覊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以选为北镇戍兵稍立功効为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乃事邉将尔朱荣甚见器重即委

  • 冯淑妃传·李延寿

    冯淑妃名叫小怜,是穆皇后的随从女婢。穆皇后宠衰,便在五月五日把小怜进给齐后主,称为“续命”。淑妃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后主被她迷住了,坐时同席,出则乘同匹马,但愿两人生死在一处。后主让淑妃住在隆基堂,淑妃厌恶这

  • 卷七十四·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四恩赉【十三  赏赉一】【臣】等钦惟我皇上宠锡万方庆赏懋德皆本万年纯健之精神孚恩礼於羣下是以岁时赉予悉有恒经而逾格之施往往流於既溢所谓天子所予天子命之者义至重也考史策称觐

  • 谭襄敏奏议卷八·谭纶

    明 谭纶 撰防秋事竣谅功举刺疏【隆庆三年十二月望日题】臣照得每嵗防秋事毕例将文武官员分别贤否具题以备惩劝今嵗题奉钦依修建敌台臣等窃谓可为边境千百年之计与一战之防一守之固万不相侔当其鸠工之初颇以虑始为难

  • 饬令第五十三·韩非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食,使以粟

  • 能言第四十·桓宽

    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蓬头苞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

  • 石鼓论语答问卷下·戴溪

    宋 戴溪 撰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先之劳之不出一事葢不先施而徒曰劳之是所谓小恵未徧民弗从也然事亦须先识体子路为蒲宰使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曰汝以民

  • 第八 婆耆沙长老相应·佚名

    [一]第一 出离一如是我闻。尔时,尊者婆耆沙与乃师尊者尼俱律陀劫波,共住于阿腊毗之阿伽罗婆奢提耶。二其时,尊者婆耆沙乃出家不久之新比丘,被留作精舍之看守人。三其时众多妇人为参观精舍,装饰打扮而来阿兰若。四时尊者婆耆

  •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佚名

    释七图。述阴阳陟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七元等,论内丹之理。疑为房中术。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似为上下卷,盖亦不早于元。

  • 二隐谧禅师语录·本谧

    明代行谧禅师的语录。凡十卷。明·行谧说,清·超巨、超秀等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八册、《禅宗全书》第六十二册。其生前历住各刹时之语录,及行实、杂着等,由嗣法弟子超巨、超秀等编集而成此语录。本书共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