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五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二十五

宋 陳祥道 撰

都鄙之制

太宰以八則治都鄙【都之所居曰鄙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聃畢原之屬在畿内者也】以九賦斂財賄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二曰長以貴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鄭司農曰主謂公卿大夫世世食采不絶民税薄利之玄謂利如上思利民之利謂以政教利之】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宰夫掌治法以攷百官府羣都縣鄙之治乘其財用

之出入【羣都謂采邑也】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大夫則共麋侯【諸侯謂三公及王子弟封於畿内者卿大夫亦皆有采地焉其將祀其先祖與羣臣射以擇之】大司徒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樹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地家百畮【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王制曰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此蓋夏時采地周未聞矣】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此謂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重立國小司徒為經之立其五溝五涂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於王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税入於王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於王】封人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亦如之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縣師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遺人以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大宗伯乃頒祀于邦國都家鄉邑典命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亦如之大祝頒祭號于邦國都鄙都宗人【都謂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掌都祭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于國家宗人【家謂大夫所食采邑】掌家祭祀之禮凡祭祀致福量人營國城郭營后宮量市朝道巷門渠造都邑亦如之掌固凡國都之境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方士掌都家聽其獄訟之辭小行人逹天下之六節都鄙用管節以竹為之朝大夫掌都家之國治【平理其來文書於朝者】日朝以聽國事故以告其君長【國事故天子之事當施於都家者也告其君長使知而行之】國有政令則令其朝大夫【使以告其都家之吏】凡都家之治於國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後聽之惟大事弗因凡都家之治有不及者則誅其朝大夫在軍旅則誅其有司匠人王宫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王制曰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凡天子之縣内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以禄士以為閒田天子之縣内諸侯禄也【選賢置之於位其國禄之如諸侯不得世】外諸侯嗣也【有功封之使之世爵】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謂縣内及列國諸侯為天子大夫者不世爵而世禄辟賢也】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禮運曰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孟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先王之建都鄙以處子弟公卿大夫大者百里其次七十里其下五十里而其外有封疆溝樹之固其内有城郭市朝社稷宗廟之别使之朝夕涖事王朝而退食於家其家不出王城而都鄙乃在三百里以至五百里之内此猶民之㕓里在國而授田在鄉也鄭武公為周司徒其詩曰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鄭氏謂還在采邑之都然列職於朝常往返乎數百里之遠則是在途之日多而在朝之日鮮也鄭氏之說其果然乎采邑謂之都鄙者都以其有邑都也鄙以其在國之鄙也臣之於君猶月之於日月近日則其明缺遠日則其明全臣近君則其勢屈遠君則其勢伸故外諸侯世内諸侯則禄而已外諸侯曰君内諸侯則曰長曰主而已其城制不以宮隅而以門阿其經涂不以環涂而以野涂其鄉不設三而立兩其射侯不射三而射二其守節不以玉而以角其達節不以金而以竹則其邑謂之都鄙宜矣然有社稷臣民其實國也故亦曰縣内之國與内諸侯

都鄙三等之制

書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畿内之臣其列爵與諸侯異其受地與諸侯同故孟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然周禮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其大夫四命而士不言命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也以八命之公六命之卿其地視九命之公侯以四命之大夫其地視七命之伯以三命之元士其地視五命之子男蓋在内者卑其命而禄必視其外則名有所屈而實有所養在外者崇命而禄大異乎内則名有所伸而實有所守也載師士田任近郊之地家邑之田任稍地小都之田任縣地大都之田任畺地此所謂視侯伯子男者也士之受田寡矣而近地為可容故任之於近郊公卿大夫之田多矣非遠地不可故任之於縣畺此周采地之别也鄭氏釋大司徒以王制縣内之數為夏之采地周則未聞釋小司徒又曰采地百里之國凡四都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二十五里凡四甸【孔穎逹謂家邑采地各二十五里在三百里内小都各受五十里在四百里内大都各受百里在五百里内】既曰周之采地未聞又曰采地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其言不特異於孟子又自戾也

夏商采地之制

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又曰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以禄士以為閒田天子之元士不與又曰天子之縣内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鄭氏曰畿内大國九者三公之田三為有致仕者副之為六也其餘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國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為有致仕者副之為十二又三為三孤之田其餘六亦以待封王之子弟小國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為有致仕者副之為五十四其餘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無職佐公論道耳雖其致仕猶可即而謀焉然則王制言王臣采邑之所視與孟子之說不同其為夏商之法固可知矣鄭氏以王制前所言為商制後所言為夏制不可考也周禮載師宅田任近郊之地家邑小都大都之田乃在三百里至五百里之地以近而狹者禄致仕之臣遠而廣者禄公卿大夫及子弟則是致仕之臣其禄少公卿大夫及子弟其禄多也鄭氏謂三等采邑皆有致仕之田與公卿大夫子弟地相埒恐先王之法不然

鄉遂都鄙三等之地

上地

中地

下地

大司徒凡造都鄙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小司徒均六鄉之土地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遂人辨野之土地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大司馬凡令賦以地與民制之上地食者三之二中地食者半下地食者三之一禮記王制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為差孟子曰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爾雅曰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班固曰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然則周禮於都鄙言易不易者地事也於鄉所食者地利也於遂言田萊者地力也都鄙以政為主故以地事言之鄉以人為主故以地利言之遂以地為主故以地力言之司馬之令賦則欲知其地之厚薄食之多寡故亦以地利言之其實一也惟遂人上地有萊五十畮為異於鄉與都鄙以鄉之地狹於遂而都鄙之地又輕於遂故也然周禮上地家七人而王制孟子則上食九人其次八人中地家六人而王制孟子則中食七人其次六人下地家五人而王制孟子下食亦五人者蓋先王之於民養之欲其富保之欲其庶故家七人者必授以九人之上地家六人者授以七人之中地下地則以地稱人而已凡欲下地之民生齒之蕃以及中上者而後慊此富而庶之術也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春秋之時楚蒍掩書土田之事井衍沃牧隰皋大率二牧而當一井則三家受六夫之地與不易一易再易之法同也漢趙過教民治田一畮三甽歲易其處謂之代田與一易再易之意同也觀禹貢之田上上以至下下凡九等蒍掩别楚地自土田以至衍沃亦九等【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豬町原防牧隰臯井衍沃以授子木】而周禮所言上中下地三等而已蓋總其大致然也鄭氏謂自二人以至於十為九等七六五者為其中如此則是二人三人四人下地之三等也五人六人七人中地之三等也八人九人十人上地之三等也孟子王制舉上中地而不及下周禮舉中地而不及上下然周禮言上地中地下地而孟子王制或言上次下次或言上中下是九等之地在其中矣孰謂各舉其偏哉遂人三等之田萊大司馬三等之軍賦其言上中下地與司徒三等之地同

禮書卷二十五

猜你喜欢
  卷八 离娄章句下·朱熹
  进备览后上宰相札子·陈模
  《尚書古文疏證》卷六上·阎若璩
  卷一·陈继儒
  卷十·朱熹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四·家铉翁
  春秋谷梁传谳卷六·叶梦得
  提要·洪咨夔
  卷三·叶梦得
  周书·泰誓·佚名
  卷三百六十五·佚名
  四十二、女子出定·慧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智旭
  治禅病秘要法卷下·佚名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演·唐圭璋

      演字广翁,号秋堂,有盟鸥集。   摸鱼儿   太湖   又西风、四桥疏柳,惊蝉相对秋语。琼荷万笠花云重,袅袅红衣如舞。鸿北去。渺岸芷汀芳,几点斜阳字。吴亭旧树。又紧我扁舟,渔乡钓里,秋色淡归鹭。   长干路。草莽疏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宋濂

        彻里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

  • ●卷二百二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三。   起绍兴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丙戌,尽其日。   绍兴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丙戌尚书左仆射万俟禼上皇太后回銮事实。   皇太后回銮事实序曰:臣闻圣人之理天下也。必以至德要道为先唯其体纯孝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正德十三年秋七月戊戌朔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崔元代行礼○升 长陵卫指挥使张勋为署都指挥佥事于湖广都司掌印○升分守居庸关指挥同知孙玺为都指挥佥事以部下缉获奸细乞升故也 夜金星犯井宿东扇南第二星○己亥太监萧敬传

  • 錦衣志·王世贞

    客有徵錦衣事者不能詳余以所聞荅之退而詮其語曰錦衣志 高皇帝初即位置司曰儀鸞掌侍衛法駕鹵簿使冠文冠十五年罷置司改設錦衣衛指揮使一人秩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三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所千戶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六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五 四夷传一·纪昀

    四夷传 【一】 (臣)等谨案厯代史例有外国各传寻考质实舛误恒多良由史臣纪载失真边陲外境荒远辽邈得诸传闻未能亲厯省记自来外志 如释法显佛国记释元奘大唐西域记赵汝适西蕃志之类彼此不同唐书载骨利斡部所居之北昼长夜

  • ·覆院司筹办船工书·丁曰健

    咸丰元年七月十七日,奉札开:&ldquo;台地向不出产杉木,所有军工厂凡遇修造战船应需工料银两,系由该道备具文领料照送司,由司核明详给台厂省书承领,购备木料,运赴厦门料馆存贮,陆续配船匀装,运赴台厂修办,并咨明闽海

  • 陆云传·房玄龄

    陆云字士龙。六岁就能写文章,性格清正,很有才思文理。少时与哥哥陆机齐名,虽然文章不如陆机,但持论超过陆机,人称“双陆”。年幼时吴国尚书广陵的闵鸿见后认为是奇才,说:“这个小孩若不是龙驹,也当是凤雏。”后来推举为贤良,才

  • 三十九年·佚名

    (癸巳)三十九年清康熙五十二年 春正月1月4日○壬午,領議政李濡,啓以聖上卽位四十年,請稱慶,且以該曹之尙無啓稟,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以乙卯紀元,今年未滿四十爲敎,命勿推勿擧行。〈史臣曰:「上敎至矣盡矣。雖滿四十年,臣子愛戴

  • 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佚名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象曰:曳其轮, 义无咎也。六二:妇丧其髴,勿逐,七日得。

  • 系辞下卷八·孔颖达

    周易系辞下第八。[疏]正义曰:此篇章数,诸儒不同,刘瓛为十二章,以对上《系》十二章也。周氏、庄氏并为九章,今从九章为说也。第一起“八卦成列”至“非曰义”,第二起“古者包牺”至“盖取诸夬”,第三起“易者象也”至“德之盛

  •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孔子

    【原文】 子日:“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志和朋友。” 【读解】 一方面,有道德的人自己有修养和风范,自然会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成为同志和朋友。 另一方面,有道德的人既

  • 卷六十六·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十六钱塘程川撰礼七周礼二周礼载用赤璋白璧等敛此岂长防要是周公未思量耳观季孙斯死用玉而孔子歴阶言其不可则是孔子方思量到而周公思量未到也【黄义

  •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见世间灾沴起时。遂生飞蝗及与毒虫。乃至蚊虻虎狼处处增盛。致伤苗稼或伤菜果。遂令国内渐成饥馑。恼害众生不得安隐。我今为汝宣说辟除诸恶

  •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目连。晡时从禅觉。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时尊者大目连白佛言。世尊意有所疑今欲诘问唯愿听许。佛告目连听汝所问当为汝说。目连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无惭

  • 云松巢集·朱希晦

    元诗别集。3卷。朱希晦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朱希晦不以仕进为意,居室名为云松巢,所以就以它来名集。卷首有永乐五年(1407)鲍原宏序,正统六年(1441)章陬序。卷1为绝句及五言律诗,卷2为七

  • 周礼白话文·佚名

    《周礼》是西周根据周王朝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朝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

  • 大般泥洹经·佚名

    梵名Maha^ -parinirva^n!a 。凡六卷。东晋法显译。又称六卷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解说如来常住、悉有法性等义,共分十八品。本经相当于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之前十卷五品,译文较昙无谶稍略。本经有多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