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方豪先生的后记

今年五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刊行胡适之先生的父亲铁花先生有关台湾的两种遗著:一种是台湾日记,一种是台湾禀启存稿,汇刊为「台湾纪录两种」。在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二日、初五、初六日和三月初一日的日记中,我发现铁花先生还写过「台东州采访修志册,」而这本采访册就列在当时纂修的台湾通志(稿本)卷十九和卷二十。于是我在八月十日公论报的台湾风土第一四一期发表了一篇「胡铁花先生与台东州采访修志册」,并寄给胡先生一份。在那篇文中我纠正了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对这本采访册撰人推测的错误;我介绍了采访册的内容;我也列举了册中关于铁花先生本人的事迹;我又认定通志卷二十七台东昭忠祠所附「文武员弁勇丁名册」也是铁花先生所拟的;最后我说明在通志其他卷内,还有转载台东州采访册的地方。稍后,我又托学生钞了一份「台东州采访修志册」和「文武员弁勇丁名册」,一并寄给胡先生。胡先生读到我的短文,收到采访册钞本,非常高兴,他写信告诉我他身边还有他父亲的文集钞本,不过不是自己编的,内有「记台湾台东州疆域道里表地方情形并书后」一篇,共二千五百余字,其中书后占七百五十字,和采访册的建置沿革相同,更足证明采访册是他父亲的遗稿。胡先生把他父亲的那篇遗文钞了一份,用采访册仔细校了一遍,然后寄给我,要我作一序或跋,送大陆杂志发表。可是我收到后,发现有些疑问,同时我又参考了光绪五年夏献纶的台湾舆图并说,于是我把铁花先生的遗文和胡先生的校语,重钞一份,再寄到纽约;胡先生又校改了几处,再寄回给我。因着航空事业的进步,为这篇文字,我们信件来回了六、七次,这篇文稿也在中美间飞行了几次,然后才决定付印。付印前我又不放心台大所藏的传钞本台湾通志,再借省立台北图书馆的钞本来校阅,结果又发现采访册原本有两处和集本相同,而是台大传钞本钞错了。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刊印「台湾纪录两种」时,如把禀启存稿依照日子,印在当天的日记后,岂不更便于稽考?我曾举一例告诉胡先生。日记卷一、光绪十八年四月初五日日记,有一句说:「城中及城外无安靶处」,罗尔纲先生在「及」字下注说:「纲按及字疑为云字」,大约罗先生以为城中不能安靶,所以有此注;但若一查同年同月初九日的申报文件,记初五日巡阅凤山军营说:「因城内外无空地可作操场,是以点名而未校靶。」此处所说「城内外」和日记所说「城中及城外」完全符合。胡先生第一次回信,对于把禀启存稿依照日子印在当天的日记后,说:「此意我完全赞同。」又说:「先生所举『及』字一例最确。」第二次回信说:「先人台湾纪录,我依照先生指示,用印本剪贴,重编为台湾日记与禀启三卷。」因为铁花先生自编年谱,到四十一岁为止,胡先生近来正在替他父亲续编年谱,主要的步骤,是先把他父亲的诗文禀启编入日记。所以在给我的信中说:「最近我校读先父台湾遗著两种,即将日记所记禀启各件的月日,注在禀启无月日各件之下。」又说:「可惜禀启存稿不完全,诗文又多无月日,当先考订诗文各件的年月日,然后尽可能选择材料为年谱之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流寓海外的胡先生,是怎样的不忘他已故的父亲、不忘台湾和他一贯的治史方法;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父亲是怎样的能在五、六十年前,便很详细的注意到台湾东部的地理情形和它的重要性。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豪谨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脱脱
  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选举二·脱脱
  ●卷五·徐梦莘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蓟北 毙赵染晋相保关中·蔡东藩
  ◎民政三·徐天麟
  卷十五·李斗
  卷二百五十·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六百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纪昀
  卷之九十七·祁韵士
  唐史论断卷上·孙甫
  元遥传·李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争位·孔尚任

    ◎甲申五月(生上)无定输赢似弈棋,书空殷浩欲何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小生侯方域,前日替史公修书,一时激烈,有 “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议。不料福王今已登极,马士英竟入阁办事,把那些迎驾之臣,皆录功补用。史公虽亦

  • 卷八百九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九庾传素【一首】木兰花木兰红艳多情态不似凡花人不爱移来孔雀槛边栽折向凤凰钗上戴 是何芍药争风彩自共牡丹长作对若教为女嫁东风除却黄莺难匹配刘侍读【一首】生查子深秋更漏长滴

  • 卷六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九十四张道古张道古一名睍字子美临淄人景福中擢进士第官右拾遗以直谏谪施州司户後入蜀王建召为武司郎中寻复贬死诗二首上蜀王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二乱岂由明主用五危终被佞臣弹

  • 致吴景超·闻一多

    景超:让你先看完最近的两首拙作,好知道我最近的心情。“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这是我前日写信告诉繁祁、方重的;你明年此日便知道这句话的真理。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

  •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司马光

      起著雍困敦(戊子),盡屠維赤奮若(己丑),凡二年。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咸通九年(戊子、八六八年)   夏,六月,鳳翔少尹李師望上言:「巂州控扼南詔,為其要衝,成都道遠,難以節制,請建定邊軍,屯重兵於巂州,以邛州為理所。」朝廷以為

  • 卷之六十四·佚名

    洪武四年夏四月癸未朔复召岳州府知府蒋思德为户部尚书以侍仪使韩宽为户部侍郎杨冀安为礼部侍郎○置梧州府守御千户所○甲申享太庙○诏大都督府同知荥阳侯郑遇春佥都督庄龄往临濠开行大都督府○以礼部侍郎秦文绎为户部

  • 卷之四百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九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九十六·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六 唐 张守节 撰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九十六 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郑州阳武县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班固

    (李广,苏建 )【原文】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

  • 尔朱世隆传·魏收

    尔朱仲远弟弟尔朱世隆,字荣宗。肃宗末年,任直斋。转任直寝,后来兼任直尔,加授前将军。尔朱荣上表请求入朝,灵太后很厌恶,命令尔朱世隆到晋陽慰喻尔朱荣,尔朱荣因此想留住他。世隆说:“朝廷怀疑兄,所以让世隆来,现在如果停住不走

  •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司马光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 [1]春,正月,辛酉,赦天下。 [1]春季,正月,辛酉(十三日),大赦天下。 [2]甲子,帝加元服。 [2]甲子(十六日),献帝举行加冠礼。 [3]二月,戊寅,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皇妣宅兆未卜,何忍言后宫之选

  • 卷一百三十二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二下 朱批宪德奏摺 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四川巡抚【臣】宪德谨 奏为遵 旨覆奏事窃【臣】於前奏明事一摺内奉有 朱批遵查得提【臣】

  • 不要盲从上级·孔子

    【原文】 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③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①季子

  • 卷八·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周易兼义第八存旧周易系辞下第八韩康伯注【古本足利本】周易注疏卷第十二【宋板】周易系辞下第八谨按宋板无第八二字説具于前八卦成列至禁民为非曰义考异古本经系

  • 执象而求·李叔同

    1.佛法大意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先略说佛法大意。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

  • 撰叙大意·熊十力

    本书略分二卷。卷上,依据《五蕴论》,综述法相体系。卷下,依据《百法》等论,综述唯识体系。疏释名相,只取唯识法相,何耶?佛家宗派虽多,总其大别,不外空有两轮。诸小宗谈空者纷然矣,至龙树、提婆,谈空究竟,是为大乘空宗。诸小宗谈

  • 第六 目犍连相应·佚名

    第一 有寻一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二于此处,尊者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ldquo;友诸比丘!&rdquo;此等诸比丘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ldquo;友!&rdquo;三尊者大目犍连如次曰:&ldquo;诸友!余于此独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