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耿炳文传

耿炳文,濠州人,父亲名叫君用。耿君用跟随太祖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他攻取了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太祖得到了长兴这个地方,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这里。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了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太祖十分着急,连忙命令陈德、华高、费聚前来增援。谁知李伯升黑夜偷袭援军营寨,几位大将溃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敌方攻击十分猛烈,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弃营逃跑,耿炳文乘胜追击,追杀了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第二年,永兴翼元帅府被改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又出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了张士信,并俘虏了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大怒,大军围城。耿炳文和费聚迎战,又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了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围困平江。平定吴地后,炳文被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

耿炳文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巡视河南,侍从皇上北巡。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了李思齐、张思道。镇守此地,疏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耿炳文被任命为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洪武三年(1370),封耿炳文为长兴侯,食禄为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十四年,随大将军徐达出塞,败元朝平章乃儿不花于北黄河。十九年,随颍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曲靖蛮。二十一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到达捕鱼儿海。二十五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三十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人。

最初,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太祖排列功臣,把炳文和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到了洪武末年,诸公、侯都已经死了,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开国元勋,为朝廷器重。

建文元年(1399),燕王叛乱,皇上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当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号称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八月初,部队到达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莫阝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燕军的突然袭击,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被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两位大将宁死不屈,最终被杀。这样,莫阝州失守。而这时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燕军投降,并向燕军报告了南岸部队的虚实情况。燕王放张保回去,要他张扬雄县、莫阝州惨败的情景,并说北军将要到来。于是耿炳文转移部队,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敌。待炳文军队转移之际,燕兵突然来临,沿城攻击。耿炳文的部队不能成列,溃败入城。部队都拥挤在城门里,造成堵塞,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不可数计。燕兵将城紧紧围住,耿炳文尚有十万军队,坚守而不敢出来。燕王知道耿炳文是一员老将,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过了三天,就自动撤兵了。皇上听说耿炳文失败了,十分担心。太常卿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等他来到前线,燕国的军队已于前一天撤离了。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统率全军,最终导致了失败。燕王称帝的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原因是因为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革呈做玉带,他的这些行为已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就自杀了。

猜你喜欢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范晔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六十四·赵尔巽
  卷二百六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卷二百四 治平二年(乙巳,1065)·李焘
  卷之十六 粤纪(续)·计六奇
  防边纪事·高拱
  名山藏卷之七·何乔远
  卷之四十八·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九·佚名
  卷八十七上上·郝经
  第三卷 图说一·缪荃孙
  九二九 满本堂为查无拔贡副榜举人以上出身人员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卷三十六·傅恒
  梅思祖传·张廷玉
  卷七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绛·唐圭璋

      绛字厚之,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天圣八年(1030)进士。以直集贤院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徙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出

  • 第二十六回 真义女全忠全孝·陈端生

    第二十六回真义女全忠全孝诗曰:忠孝兼全女丈夫,征东救父绾兵符。云师退避丹诚意,奏凯齐歌返帝都。话说女将军亲身拜雾,正然俯伏红毡,约略焚香了一寸,只闻右先锋叫道:友鹤兄,你快些细看呀,有些意思了。左先锋也叫道:啊唷妙呀,贤

  • 跋·朱熹

    跋一楚辞后语者,我宋文公朱先生之所作也。其述作之本意,先生自序之详矣。而其编定此书之时,与夫论著之详略,则又已见于先生之季子通守监簿君之后序。应龙生晚,不及侍先生函丈,独幸与监簿君同朝,及来温陵,乂为僚相好也。暇日因

  • 重订曲海总目·佚名

    清 黄文旸原编〔注〕无名氏重订管庭芬校录乾隆辛丑春,奉旨修改古今词曲,子受盐使者聘,得与改修之列,兼总校苏州织造进呈词曲,因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阅一年,事竣,追忆其盛,拟将古今作者,各撮其关目大概,勒成《曲海》一书;先定总

  • ●卷四十七·徐梦莘

      靖康中帙二十二。   起靖康元年五月五日庚午,尽二十五日庚寅。   五月五日庚午诏劝士民以财谷助军兴(旧校云:此诏李忠定撰)。   诏曰:朕嗣承丕绪夙夜兢惕思所以抚绥四海惠养元元以为无穷之计而寇戎弗靖未能偃兵

  • 卷二 太宗·王夫之

      〖一〗  钱氏之归宋,与窦融之归汉,仿佛略同。宋之待之也,视光武之待融,固相若也,而宋加厚矣。融之初起,与光武比肩事主,从更始以谋复汉室,非有乘时徼幸之心也。更始既败,独保西陲,而见推为盟主,亦聊以固圉而待汉之再兴。其

  • 李叔同年谱(8)·李叔同

    七月,伴随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九月,告别湛山寺诸僧,乘船返回上海。弘一大师抵沪后,会晤挚友夏尊,并合影留念,又与夏尊、丰子恺、钱君等人在觉林蔬食处共进午餐。三天后,不顾友人之苦苦劝阻,毅然返回面临战火威胁的厦门,

  • 外篇任贤第八·汪晫

    凡十章子思问于仲尼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仲尼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卫君曰。夫道大而难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学术。何如。子

  • 平书订卷八 制田第五下·李塨

    平书曰:从来治田未有不通水利者,南方水利之兴已久,但修其弊举其废,强而理之,易易耳[水田饶沃,人授四十亩三十亩俱可。三十者公田六十,四十者八十。皆岁种,可不用代田法]。北方则不知以为利,而惟苦其害。徐贞明[万历时科臣]徐光启[崇

  • 子罕第九·孔子

    本篇重点谈论个人的修养、人生的进退,其中论气节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走众口传诵的名言。挖全篇原文共31章,本书选15章。 君子不言利 【原文】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注

  • 净土圣贤录偈·彭希涑

    净业弟子 彭希涑 述大哉众生心  微妙难思议  究竟如虚空  无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觉  迷妄起空华  由诸业力持  建立十方土  众方於其中  颠倒靡已时  百万有八千 

  • 第二十七章 青铜殿祭·佚名

    王由此而博闻,思惟善闻之传说,[曰]:“大善根者,常时善根者,以智慧决定,(一)令岛光辉[摩诃摩哂陀]长老,闻我祖父[天爱帝须]王如是云:‘汝孙睹多伽摩尼王(二)为大智者,喜悦黄金之华鬘,建立百二十[肘]高之大塔。(三)又以种种之宝珠庄严

  • 禹贡会笺·徐文靖

    地理文献考证。清徐文靖撰。十二卷。文靖字位山,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乾隆间举博学鸿词不第。官翰林院检讨。著有《周易拾遗》、 《竹书统笺》等。是书引蔡西山传而续之为笺。于乾隆十八年(1753)成书,约十万字。首

  •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据称系谷希子传。书诵读《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不署撰者。经中称与《隐地八术》名同事异,又名 《太素三 元曲素诀辞玉景内

  •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佚名

    灵宝天尊为法解真人述三涂五苦八难和三业五毒八行,劝人注想、称扬寻声救苦天尊尊容、名号,燃灯树旙,济贫散经,先度九玄七祖父母亡灵。

  • 高斋诗话·曾慥

    宋代论诗著作。又称《高斋词话》。原卷数不详。曾慥著。此书成于南宋初,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书中所重在于记载故事,考订名物,辨识出处,有关诗学见解者较少。

  • 春秋皇纲论·王晳

    五卷。王晳撰。王晳生平不详。除此书外,王氏还着有《春秋通》、《春秋异义》、《春秋明例隐括图》,皆佚。此书属通论性质。分孔子修春秋、始隐、尊王、公即位、卿书名氏等二十三条,主旨在考辨三传,评论啖助,陆淳,反对啖陆等

  •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