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沐英传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幼年时便死去父亲,跟随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惜他,收为养子,让他跟随朱姓。十八岁时,授为帐前都尉,驻守镇江。后升为指挥使,驻守广信。不久,跟随大军征讨福建,攻克分水关,夺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闵溪十八寨,捕获冯谷保。太祖这时命他恢复己姓。沐英移军镇守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不久升为大都督府佥事,晋升为同知。府中机务繁杂堆积,沐英年纪虽轻,却聪明敏悟,剖决事务,毫无遗漏。孝慈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洪武九年(1376),沐英受命乘坐驿站的传车前往关、陕,抵达熙河,询问民间疾苦,发现有不利百姓之事,便加以更置,然后上奏。第二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征讨吐番,西攻川、藏,耀兵昆仑。因功劳颇多,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袭凭证。第二年,沐英被授为征西将军,征讨西番,在土门峡将其击败。然后取道洮州,俘获其首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这才班师回朝。元朝国公脱火赤等驻扎和林,屡次骚扰明朝边境。十三年,沐英受命总领陕西军队出塞,攻取亦集乃路,横渡黄河,攀越贺兰山,涉过流沙,七天之后到达和林境内。兵分四路夜间进击,沐英亲自率领骁勇骑兵直冲敌军中坚。擒拿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俘获全部敌军而返。第二年,沐英又随大将军北征,分道出塞,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捉拿住知院李宣,并尽俘其部众。

沐英随即被授为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一起跟随将军傅友德攻取云南。元梁王派遣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余万在曲靖抵御。沐英乘着大雾率军直趋白石江。雾散之后,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傅友德想马上渡江,沐英则说:“我军应停止前进,因为我担心会被敌军所扼。”于是率领诸军严阵江边,就好像即将渡江一样。另外却派遣奇兵从下游渡江,出现在敌军之后,在山谷中张开迷惑敌人的旗帜,并且每人吹一铜角。元军大受惊扰。沐英迅速指挥军队渡江,命令善于潜水者先行,用长刀直砍敌军。敌军退却,明军全部渡江。鏖战良久,明军又派出铁骑,于是大败敌军,生擒达里麻,僵尸遍布十余里。明军长驱直入云南,梁王逃亡途中死去,右丞观音保以城投降,属郡全被攻下。独大理凭借点苍山、洱海,扼住龙首、龙尾两关。两关为以前南诏所筑,由土酋段世驻守。沐英自己率军直抵下关,派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抄小路渡河,攀上点苍山,树立旗帜。沐英率军横渡河流、闯关而进,山上军队也奔驰而下,夹击敌军,擒获段世,于是攻克大理。然后分兵收取还未归附的诸蛮,设官立卫驻守。这才率军返回,与傅友德在滇池会合,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土酋杨苴等又煽动诸蛮二十余万人包围云南城。沐英奔赴援救,蛮军溃窜山谷之中,沐英分兵将其捕灭,斩首六万。第二年,太祖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滇中。

十七年,曲靖亦佐酋长作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田州粮道。二十年,平定浪穹蛮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第二年,百夷思伦发反叛,诱使群蛮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二十二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即将开战,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于是乘风大呼,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昔剌亦是蛮寇枭将,他殊死而战,左军稍有退却。沐英登高望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首级砍来。左帅见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而突入阵中。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会合颍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这年冬天,沐英入朝觐见,太祖在奉天殿赐宴招待,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然后派其返回。辞行之时,太祖亲切地抚摸着沐英说道:“使我对南方能高枕无忧的人,是你沐英啊。”沐英返回滇中后,在景东再败百夷。思伦发乞降,进贡土产。阿资又反叛,沐英率军将其击败。南中全部平定。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通过翻译辗转前来进贡者。

二十五年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去世,哭得十分伤心。当初,高皇后去世,沐英哭得吐血。到了现在身染疾病,死于滇中,终年四十八岁。军民在里巷间相聚号哭,远处夷族也都为之流涕。沐英归葬京城,追封为黔宁王,谥号昭靖,配享太庙。

沐英深稳刚毅,寡言少笑,喜欢礼贤下士,安抚部卒,恩惠有加,从不妄杀无辜。沐英在滇之时,百事并举,选拔地方官,督促农桑,每年以屯田增减进行赏罚,因而垦田达到百万余亩。滇池狭小,沐英下令将其疏通拓广,使它不再造成水灾。又以盐井之利招来商队,辨别土产以确定贡税,视百姓人数多寡以均摊劳役。凡事井井有条,治理有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沐英在家经常读书,手不释卷,闲暇之时则邀请诸儒生讲解经史。太祖起兵之初,将许多他姓小孩收为养子,攻下郡邑,总是派他们前去驻守,多达二十余人,惟独沐英在西南功勋最大。其子沐春、沐晟、沐昂都镇守云南。沐昕为驸马都尉,娶成祖之女常宁公主为妻。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宋濂
  ●明朝小史卷六 宣德纪·吕毖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五·佚名
  前言·佚名
  一○八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覆委员赴苏购买改正刊本《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二四八 署理两广总督德保为查缴违碍书籍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郑麟趾
  三三 南京下关·周作人
  豫章文献王萧嶷传·李延寿
  乌古孙泽传·宋濂
  张子良传(附张懋传)·宋濂
  陈新甲传·张廷玉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辛弃疾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蔡东藩

      却说刘先主病到弥留,宣扬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并侍榻前。先主顾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嗣子可辅,劳君匡辅;若不可辅,君可自取。”先主亦知嗣子禅不才。亮慌忙拜倒道:“臣敢不竭股肱,效忠贞,誓

  •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十八 食货志四·黄遵宪

    国 债庆元偃武以降,太平欢虞二百余年,然理财之道,则自幕府逮于诸藩,以岁人不足为常。庆长之初,颇造金货,后遇国库匮乏,辄改铸货币,减轻杂伪以敷衍一时。各藩不能铸钱,则增赋税课献金,犹不足者上借之幕府,下借之富商,或在其管内发

  • 三、二次革命的波折与民初山西的境遇·阎锡山

    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广东都督胡汉民来电说:“近得京友确报,中央现主极端集权,实行军民分治,收军权财权暨一切重大政权,悉褫中央。惧各省都督之反对,则大借债,以操纵之,虽失权于外人,亦在所不惜。此后救济之法,惟有联络东北

  • 两粤梦游记·马光

    吴县马光涑庵撰余幼不慧,长失学,偃蹇食贫,蹭蹬于名场者二十四载。己卯春,改赴北雍,为破釜沈舟之计;复以次场一字失格,摈于外闱,进退维谷,几不欲生。询之日者云:流年大运,即有发迹之日也。殊讶其妄。落魄无聊,适冯仲光过访相慰,语次

  • 卷二百九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齐武帝始亲政水旱不时车骑将军竟陵王子良密启曰臣思水潦成患良田沃壤变为污泽农政告祥因高肆务播植既周继以旱虐

  • 諸家姓氏事畧·李明复

    諸家姓氏事畧周惇頤惇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終虞部郎中諡元學者稱濓溪先生惇頤於春秋雖無解釋然其言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蓋發明孔子之本心而廣孟子不盡之意臣今

  • 卷四·赵汸

    <经部,春秋类,春秋属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四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四三十二内女为诸侯夫人书卒书葬不吊不书卒不防不书葬许嫁书卒来归以夫人礼成丧书卒庄四年三月纪伯姬卒 六月乙丑

  • 卷第十八·道宣

      法义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谓凭准修行。清神洗惑而为趣也。义者何耶。所谓深有所以千圣不改其仪。万邪莫回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义礼智信也。百王不易其典。   众贤赞翼而不坠者也。道法两谛。谓真

  •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

    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声闻弟子问疾。良以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从其所告以题章目名弟子品次随文释。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对上生起以释来意。二对后科分。三依文正解。来意如何。两义释之。一约序

  • 佛说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言。阿难。汝当谛听。我有六字大明王陀罗尼。乃是过去无量诸佛。为诸大士之所宣说。阿难。我今

  • 中观论疏卷第二(本)·吉藏

    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下第二重牒八不解释。前已略出三种方言。但八不既是众经大意此论宗旨。略释难明。广敷乃现。以去仁寿三年三月二日。江南学士智泰来至皇朝请述所闻。遂为其委释开为十门。一大意门。二寻

  • 天涯红泪记·苏曼殊

    社会小说,二章,未完。苏曼殊著。载1914年5月《民国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小说写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燕影生辞去高等学校之职,“仓皇归省”。在舟中见一卜者,四目相接,“似欲有言而弗言”。归家后一日,燕影生外出游山,不觉至

  • 玉箫女两世姻缘·乔吉

    杂剧剧本。元乔吉著。写书生韦皋在游学途中和妓女韩玉箫相爱。玉箫的母亲趁皇榜招贤之机,逼韦皋上京赶考,欲将二人拆散。韦皋走后,玉箫相思成疾。临终时嘱其母以 自画像往觅韦皋。玉箫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

  • 词综·朱彝尊

    词选集。清人朱彝尊、汪森编。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浙派词人领袖。《词综》先由朱氏编选26卷,后又由其友人汪森增补10卷,共36卷,选辑唐、五代、宋、金、元词人659家,词2252首,蔚为大观。编者广

  • 老莱子·老莱子

    一卷。传说春秋时老莱子撰。清马国翰辑。老莱子,楚隐士,生平与事迹均不详。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怀疑老莱子可能是老子,但又不能肯定,所以

  • 唐梵两语双注集·佚名

    亦称《梵汉两语对注集》。梵汉词典。唐天竺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合撰。一卷。专门收录汉译佛典中的音译名词。全书共收音译汉字七百个,下注梵语读音,但未标梵文原文。编排体例与《梵语杂名》基本相同。此书在国

  • 宗门拈古汇集·白岩净符

    凡四十五卷。清代僧白岩净符编。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编集自佛祖至南岳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诸师之拈提、机缘;系自宗门统要续集,集录宋、元以前者之拈提语,并补其机缘,对于‘统要’未载之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