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台湾图

台湾右山图

澎湖之东,水程四更抵台郡鹿耳门;进口,又一更至郡城。其境坐东南、面西北,延袤一千五十二里(乾隆甲午年丈量得实);与闽之福、兴、泉、漳四郡对照(分注各港口下)。西面一片沃野,沿海至山最阔处不逾百里,建一郡四县。在籍居民,虽曰五方杂处,实闽、粤人为多(土产、风俗载诸志乘)。郡治南抱七昆身至安平镇大港,隔港沙洲接鹿耳门;再隔港之大线头沙洲至隙仔、海翁隙,皆西护府治。全台地脉发轫于福之鼓山,自五虎门山蜿蜒入大洋中,为竿塘(又名关疃)、白畎二山;穿海至台之鸡笼山起脉,磅礴千余里,南至沙马崎为尽境(相传:地脉自此又穿海直通吕宋)。有府治西之木冈山,为郡少祖。通郡山势,皆西向内地(诸山本无正名,皆从番语译出)。民与熟番为界、熟番与生番为界;如横穿山径,由生番境抵东面沿海,约四、五百里。内崇山迭箐,蜂窠蚁穴,野番类聚,即熟番亦畏之。而熟番内,亦系种类不一、语言不同,■悍不易驯也。港之可巨艘出入,惟鹿耳门与鸡笼、上淡水等港;如凤境之赤山、打鼓等港,亦通大舟,但内海难容多艘。其余南路之蛲港,北路之盐水、八掌港、笨港、海丰港、鹿仔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堑、蓬山凡十二处,仅平底之澎船、四五百石之三板头船堪以进出。如鸡笼山,为度琉球、日本之规路;南沙马崎,为渡吕宋、小南洋等标准。诚捍御内地沿海要疆也。

大海汪波,只分顺逆;惟厦至台隔岸七百里,号曰横洋。厦自大嶝或浯屿放洋,水深碧,或翠色如靛。初渡红水沟,色稍红赤,尚不甚险。次渡黑水沟,色如墨,自北流南,又稍洼下,广约百里。湍流腥秽,有红黑间道者异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风则惊涛鼎沸,险冠诸海。此更进,为浅蓝色;入鹿耳门,水色黄白如河水矣。渡台用巽已针,东南风为顺。望见澎之西屿头、猫屿、花屿,可进;若计程应至澎而诸屿不见,定失向矣,急收原处候风。自澎至鹿耳门,以北极为准;夜无星定巽巳,偶偏子午,则流入大洋。

又,福建闽安镇与台之淡水城东西相望,计水程只七、八更。若由淡水放舟,半日程即望见竿塘山;自竿塘趋定海,岸行大海中五、六十里,即五虎门。两山对峙,势甚雄险,乃闽省门户。门外风力荡舟,入门静渌渊渟。再进为亭头,再十里即闽安镇。

至洋面,虽分一日一夜为十更,焚香作度;每更约六十里。但洋面风潮顺逆有迟疾,其法以木片于船首投入海,人从船首速行至船尾:其木片正与人行齐到,更数准。若有人至船尾,木片未至,为不上更而迟;或木片先人至,则为过更而疾矣。 澎湖图

厦门自大嶝放洋,过红水、黑水沟,望见澎之西屿头、猫屿、花屿,均可收泊,洋程七更。如内海,则八罩、妈宫、北港,遇北风亦可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山屿皆可寄碇,倘风平浪静,即黑沟、白洋均可暂寄,以俟潮流。向南之大屿、花屿、猫屿,北风不可寄泊。其澎之水师,以妈宫前为内海;北面大北山,南面八罩屿,东之阴阳、东吉,西之外堑、大池角等,均属外海。洋帆遇南风,宜巡缉花猫、大屿诸岛,恐有匪船停寄。形势:则内港可容千艘,外港不容方舟。四围岛屿有五十余,大者三十六岛,离澎总不逾百里水程;周遭三百余里,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贝沉礁一线,直生东北,一目未了;内皆暗礁、■〈石娄〉石布满,仅存一港蜿蜓。非熟习深谙者,不能棹进。如东去台湾,由东吉洋四更至鹿耳门。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四十九·赵尔巽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五·汪楫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九·焦竑
  卷八十一·国朝·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二·佚名
  一三六五 两淮盐政全德奏覆遵办文宗文汇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三一四 武英殿修书处为充补纂修事致内阁典籍厅移会(附原折)·佚名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佚名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周作人
  韦坚传·欧阳修
  卷二百十三之五·雍正
  卷二十三 舆服上·龙文彬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学士明善(清河集)·顾嗣立

    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读书过目辄记,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吴中,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累辟掾台省,坐诬免。侨寓淮南,仁宗居东宫,首擢太子文学,及即位,改翰林待制,升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迁侍读学士。延佑间,改礼部尚

  • 佚名诗式·佚名

    诗式 佚名《诗式》,唐佚名撰。三宝院本《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第二十一“支离病”下记载:“《诗式》六犯:一犯支离,二犯缺偶,三犯相滥,四犯落节,五犯杂乱,六犯文赘。”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

  • 卜居·屈原

    【原文】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①。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②。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张廷玉

        ◎英宗后纪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

  • 兴复哈密国王记全文·马文升

      幅员之内,以中岳为地之中,惟西域最远,而夷人种类亦繁,自大禹时,始通贡中国。今之甘、凉,即汉匈奴右贤王之地也,武帝倾海内之财始取之,设酒泉、张掖、炖煌三郡,西至玉门关外,去中国数千余里。至光武时,乃闭关以谢西域。唐太宗

  • 南游纪·张瀚

    昔人谓桐江一丝,扶汉九鼎。余尝经富春山,泛舟桐江,登子陵钓台,瞻先生遗像。因思先生高谊,不独千载之下令人兴起,而春山江水亦藉以传不朽。人杰地灵,非偶然也。自桐江而上百余里间,两山苍郁,一气澄清,秋行如在画图中。严州以南,溪

  • 第三九八牒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四日一二二一三--三·佚名

    淡水分府周牒送台湾府周:厅志下落,乡保甲长花名清册另送,先将总理、董事清册牒呈加府衔、署台湾北路淡水厅周为牒送事。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准堂台关开:「案蒙宪檄严催,饬取府厅县志书,及宪纲册,同各

  • 第三四红禀光绪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一一二○四-六·佚名

    工总书许廉,禀报原灰匠首及炭匠首误差,并分别举金万和及柯永求接充具禀案下工总书许廉,为妥选举充,加结佥请,给赐牌戳,以便奉公事。缘本衙额设各匠,均要在城居住,以便呼唤,供应差务。兹因灰匠首金长春,居住

  • 七六七 山东巡抚国泰奏缴应毁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二)·佚名

    七六七 山东巡抚国泰奏缴应毁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二)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三十日山东巡抚臣国泰跪奏,为收缴应毁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照违碍各书,节次钦奉谕旨,搜罗解缴,以杜邪言而正人心,经臣迭饬各属,实力奉行。嗣于乾隆四

  • 孙交传·张廷玉

    孙交,字志同,湖北安陆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受到尚书王恕的赏识。弘治初年,王恕进了吏部,推荐他当了稽勋员外郎,又做过文选郎中。他前后在吏部干了十四年,推荐、引进过不少好人。然后升任太常少卿,提督

  • 唐纪四十六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唐纪四十六 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1]二月,戊申,诏赠段秀实太尉,谥曰忠烈,厚恤其家。时贾隐林已卒,赠左仆射,赏其能直言也。 [1]二月,戊申(初七),德宗颁诏追赠段秀实为太尉,谥号称为忠烈,以优厚的待遇抚恤段秀实的家人。当

  • 问孔篇第二八·王充

    【题解】这是一篇非难孔子的论文,故篇名定为《问孔》。东汉时,儒家思想进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为圣人、神人。社会上“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王充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道德高尚,却又认为“贤圣之

  • 卷五·佚名

    △无垢性品第四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著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序·心圆

    清 心圆拈别 火莲集梓揞黑豆集序宗门中事。明取脚跟下。本无实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岩头云。百不思时。名为正句。欲得识句。向事上觑则疾。向意根下摸索则迟。但於机用上。略露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

  • 积斋集·程端学

    元代诗文别集。5卷。程端学撰。《积斋集》久已亡佚不传,原本卷数也难于考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程端学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积斋集》5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诗赋(顺序是:赋、五七言古

  • 新旧社会之怪现状·佚名

    晚清人情世态小说。题冷眼旁观人撰。5回,从故事内容看,尚未完结。上海鸿文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页12行,行29字。封面仅印书名。作者取“冷眼旁观”态度,对清末“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种种“怪现状”予以讽刺,特

  • 邺侯外传·李繁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