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六 謇齋瑣綴錄四(明)尹直 撰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四
朝廷用人,多取儀表。天順間,韓都憲雍巡撫大同,因議事至京,留補少司馬。英廟諭李文達曰:「大同巡撫,須得似韓雍人品方稱。」文達以山東廉使王越對。及越至,陛見後,復諭文達曰:「
王越是爽利武職打扮。」越初廷試,手中卷子忽被大風吹起,回翔雲漢,莫知所止。時胡宗伯即具題知,且於內閣取紙摺成卷子付之。後越至封威寧伯,蓋飛騰之兆見於廷試,豐偉之儀見於進用,固不
偶然,而卒以啟邊釁削爵,惜夫!
天順初,石亨竊權,稍覺禍近,欲免無計。其門客謝昭者,倣張觷教蔡京招龜山故事,教以徵臨川處士吳與弼,以收士望。弼至,朝廷遇以重禮,權貴宦寺、公卿士夫皆往候之。初相見時,官無尊
卑,與弼皆稱大人。既而,見勢要者皆迎接踰禮,見進士以下止稱秀才,或不送出門,而受中貴權要厚贐,輒造門拜謝。又藉朝紳名刺為一帙,語人曰:「傳諸子孫,見一時之榮。」識者鄙之。時予獨
不往見。
一日,予同丘仲深送玉堂賞花會詩詣李文達所,適與粥先在,予見其戴尖頂濶簷棕帽。文達咨以下學上達之妙,不能條析,但謂:「且莫說上達之妙,只說下學事。」文達顧予晒曰:「老先生亦記
註不得。」與弼支離出建言本呈文達。良久,起身為欲辭狀,予亦起立,與弼揖予曰:「大人先出,吾有私話與先生商量。」予揖出門,別文達。其徒黃順中復送數步,予卻立謂之曰:「棕帽非士服,
吳先生何為爾?」順中曰:「遮日耳。」予又曰:「公事則公言之,私事則不可言,況處士可語私事於宰相前乎?」順中曰:「非他私事,只是決去就耳。」予曰:「去就當自決,豈可求決於宰相?」
順中曰:「吳先生見朝廷授以諭德,不允其辭,意得李先生終後把作得住,方可就職,故來問耳。」予曰:「把作得住否,亦豈李先生所能預料?此當自度才力何如耳。然予適見吳先生所建白六事,皆
經生之恒談,無大裨於治教。且詞語寂寥,學術可知。不若勸其終隱,免致他日實不副名,貽笑斯文。」順中曰:「諒不可留。」以是與弼乃辭歸。
既歸,矜肆無故態。人有譏以一絕云:「假不假兮真不真,巖巖氣象好難親。不知東魯吾夫子,猶自循循善誘人。」他日,羅狀元倫休官,往見,拒辭至再,意待倫三往而後見之。倫怒,遂次前韻
云:「如今弄假卻成真,轉見巖巖不可親。弄假到頭終是假,豈能欺得世間人。」書畢,投之而去。弼見詩,大慚悔,遣人追之不及。他日,以弟不檢,無如之何,乃自褫冠蓬首,褻衣束裙,雜稠人中
,跪訟於府庭。府守閱狀見其名,始遇以禮。未幾,又訴於布、按二司。張元禎作書切責之,其書起云:「拈起此筆,怒氣衝天。」末云:「當上告素王,正名討罪,豈容先生久竊虛名,為名教中之罪
人,吾且按兵以待。」然此書實未嘗達,止傳於鄉里云。世有徐言緩步,搖首閉目,矯激於昭昭,而惰行於冥冥,欲以欺世盗名而卒敗露,為世所誚者不少,則又在與弼下矣,奚足道哉!
按:吳與弼為溥之子,粗衣敝履,舉動效古,見明道見獵有喜心,益知聖學為必可學。小樓坐臥,收斂身心,其不為俗所染可知。觀其承英宗之聘,辭諭德之官,殆易所謂「不事王侯,高尚其志」
者,有士如此,取其節焉足矣。而世儒議其規卿相之位,有傲世之心,抑何好議其短哉!然稽之我明二百年,如與弼者蓋不數數得也,所謂鄉賢之最者,吾誰與歸?
至天順七年,錦衣指揮門達,總督官校緝事,兼鎮撫問刑,權傾中外,道路以目,人莫敢言。自計得以進言別是非於御前者,惟李閣老賢與袁指揮彬二人而已,謀排去之。乃捃摭數十事,上欲法行
,不以彬沮,諭之曰:「從汝拿去問,只要一箇活袁彬還我。」彬既下獄,考訊苦楚,莫能自白。時有一藝人楊暄, (「時有一藝人楊暄」,「楊暄」,明史袁彬傳作「楊塤」。) 善倭漆畫器,號「
楊倭漆」者,憤然上疏論救。達欲并中李閣老,逼楊暄供指為李所主使。楊懼拷死於獄,乃誑達曰:「此實李所主使,但我言於此,無人證見,不若請會多官廷詰,我對眾言之,李無得辭。」達信之。
明日,遂遣二官徑詣閣門, (「遂遣二官徑詣閣門」,「徑」原作「經」,「閣」原作「各」,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要李出午門聽對。時李方自東宮講退,陳安簡、彭純道乃詰曾得
旨否?曰:「未也,且暫去一對。」二公沮之。及至多官會問時,楊大言曰:「死則我死,我何敢妄指人?我一市井小廝,如何見得閣老?鬼神昭鑒,此實門達教我指也。」 (「此實門達教我指也」,
原無「教」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達失色,於是彬得從輕調南京錦衣衞帶俸,楊亦得免,人義之。李有從兄任安慶府同知,達又遣校尉往緝之,務欲傾李。尋以英廟上仙得免,達坐
劾謫戍。彬復職,餞送達出城如禮,亦人之所難也。
按:昔石亨初欲陷徐有貞,得馬士權不屈而免。今門達欲陷李賢,以楊暄不屈而免,世曷嘗無義士哉!主使之套,今猶襲用之,豈成憲然哉?賢之不為有貞,特天幸爾!吾於二義士有感。
翰林直房在右闕門南錦衣衞直房之次,凡三間。每早未朝時,諸閣老分坐北楹,諸學士居中楹,其餘居南楹,俟門吏報三鼓,乃俱赴左掖門候。閣老直門東向立,諸學士立稍後而南,講讀等官又後
稍南,給事中則立於講讀等書之後北上,通政、太常、光祿、太僕、順天府諸堂上官又聚立於給事之北說謊牌之下,皆東向。御史則北向立於中書之南,而六部堂上官則立於棕蓬之下。蓋皆離立,有禁
防請托之意寓焉。成化初,李文通進學士,孫舜卿等進少卿,兩不相安,遂散立於棕蓬之下。近時彭可齋先生以氣喘艱於久立,間坐棕蓬凳上,諸尚書以下因皆聯坐,鼓將盡,乃起入。通政等堂上亦以
通政使張允中進兵部侍郎,仍掌司事,遂皆隨六部坐以棕蓬下,惟講讀以下官尚立舊所。
凡翰林宮內府供職,日給光祿黃封,內膳有常制。景泰中,以水旱故,省三之一,以後漸省過半。然有水命內館教書者,則兩給之。或兼纂修時,又倍焉。成化間,直當教書,辭其常例,止給其一
,第欲存羊識禮,故未并辭之。
景泰間,選內侍黃賜等七人於文華門廡讀書習字以備用, (「選內侍黃賜等七人於文華門廡讀書習字以備用」,「賜」原作「楊」,原無「廡」字,皆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補。)
欲取翰林二人教之。時太監王忱、舒良以嘗從錢原溥學,方示之意,錢不悟,曰:「萬千好處不玉成我,又何以此見屬?」白、舒乃傳命內閣推舉,得侍講呂逢原、倪克讓以進。不踰月,俱陞侍講學士
,時被顧問,賞賫優渥,錢始大悔。
景泰丙子春,兵部于少保病在告。朝廷諭旨內閣,求一人協同之。時江淵先生在內閣,每謂同事者沮抑,弗克如志,嘗垂涎代于。諸閣老窺知其意,乘此謂之曰:「兵部權任不輕,非江先生莫可。
」江忻然不辭。乃屬商先生具擬內批於便室,眾仍對江坐閣中。少頃,王千之先起入商所,以指畫掌中,作「江工」二字,又作「石兵」二字即出,商悟,頷之。陳芳洲先生繼起,如王所指畫。商書畢
,封完,出置閣中桌上。江竟不加省,遂同商、蕭三人往陪釋奠。明日旨出,調工部尚書石璞於兵部,江補工部。江大恚失望。
是年夏,寰宇通志成。內閣先承密旨,擬進總裁、纂修等官之秩。時閣老皆職保、傅,止進兼官,獨擬商先生陞兵部尚書,錢原溥自贊善兼檢討擬陞諭德兼侍講,黃廷臣自編修擬進中允。稿定,屬
商繕正,商退錢兼編修若誤筆。然芳洲欲改如初擬,商言:「錢既越眾二級,則兼官豈宜復陞?」遂付王忱太監。將進,諸閣老送下階卻步,王千之先生獨追送出閣門,耳語王忱云:「諸總裁皆止進兼
官,商豈可獨陞?亦須從眾例。」商恬不知。至期,手敕出,商仍舊兵侍兼學士, (「商仍舊兵侍兼學士」,「侍」原作「部」,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加兼太常寺卿,乃愕然不滿。
內閣諸老,自解、胡以來,皆東西分坐小杌子及兩小板凳,無交椅、公座之設。天順間,李文達公欲循品秩設公座如部堂之儀,彭、呂二先生對以往時駕嘗幸此中座,今尚有御贊壽星及寶訓在上,
誰敢背而坐?英廟聞之,乃賜孔子銅像置閣中,而月給香燭。閣老每晨入,必一揖,冬至、正旦則翰林合屬官皆詣聖像前行四拜禮,學士以上拜於閣中,餘則列拜於階下。蓋禁中尊止寶座,無敢面南,
故自閣老而下,皆坐杌子。
共一簿,列銜僉字,謂之「公會簿」,亦不敢如外衙門稱「公座」。其公會,惟學士以上止各書姓於銜下,且僉一花字,而講讀以次至東、西誥敕房書辦等官,雖階三品者,亦各具銜列姓名,日畫
卯酉。講讀以下花字,率出新進一手代書,故多潦草。正統中,王玉修撰嘗嗔代書不整,曰:「小輕薄。」自後無肯代其書者。他日,復見其名下皆白,乃赭然曰:「代書也罷。」李公初入閣,忽覩公
會簿無一花字可觀,笑謂翰林先生皆不善花字,彭可齋對曰:「此惟一人代書耳,豈不善哉?」是時,惟陳緝熙好代書,緝熙去後,始各自書。
成化中,始賜內閣兩連椅,藉之以褥。又賜漆床錦綺衾褥三副,以便休息。閣門則夏秋懸朱筠簾,冬春紫氈簾,皆司設監內史以時供張,恩何渥也。
正統以來,經筵每日講畢,上必曰:「先生喫酒飯。」閣老與四講官皆承旨,叩頭,乃退。成化丙戌,劉主靜入閣,遽托中貴獻言:「今後酒飯皆以常例賜,毋煩玉音。」自是儼然而進,默然而退
,君臣之間,舍此無一語接,而「先生」之稱亦不復聞。久而左右無復知講官之為重,未必不自此始。況主靜云宋論以歐公不得首相, (「況主靜云宋論以歐公不得首相」,「主靜」下「云」字似衍文
。) 故主濮議以取悅,蓋以私意度人可乎?「毋煩玉音」,其亦取悅之謂歟!
按:「經筵講畢宴酒飯而必稱先生,此皇儲隆禮師傅,謙恭之盛節也。胡主靜務為諂諛,獻言「毋煩玉音」,自是君臣廢言於進講之際,「先生」不稱於設宴之時,況令儲君有慢師之愆,講臣失尊
貴之體,皆由一言始也。信乎,逢迎取悅,殆非大臣之道矣。
英廟實錄稿初成,總裁諸先生揭公會簿,議擇數老成者檢閱校正之, (「議擇數老成者檢閱校正之」,原無「擇」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與者皆以朱筆點其名。時劉主靜先生
獨先指程編修敏政名,以希合李文達公,公不允。既而,主靜又謂此編修年雖小,其實聰明,公勉從點之。主靜退,公謂左右曰:「君子愛人以德,何必爾也。」遽命刮去其點,乃出示眾。
吏科都給事中樊景瞻, (「吏科都給事中樊景瞻」,原無「樊」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儀狀魁偉,應對捷給。英廟深喜之,有意大用,累將使命。一日,復遣勘事於外郡,召
至榻前,諭之曰:「此回即陞。」及竣事還,攀髯不及矣。其同年御史田賓,先是按蜀,坐贜貪,逮繫錦衣獄,禍不可測, (「禍不可測」,原缺「禍」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適
遇赦為民。一日同飲,語及前事,景瞻感念嗚咽流涕,賓厲聲曰:「若非此變,汝則好矣,我將如何?」眾皆噱然,景瞻亦不覺啟齒。中庸曰:「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其此之謂歟!
成化己丑春,吏部尚書李秉執中罷。初,執中與王宏公度俱以剛簡質直得譽。坐廢,再起巡撫。一日,左都、大司馬缺,方難其人。時僉都葉盛與中鎮守廣東,以寇盗弗靖,欲脫其地,適因議事赴
京,舟次河西。托其鄉友兵科給事王汝霖、禮科都給事張寧為保留計。二給事合科道議舉執中補左都,公度補大司馬,與中堪入閣。御史呂洪謂二公可舉,與中譽頗損,恐未宜,遂止舉王、李。其疏中
謂:「上言大臣德政,雖律有禁,然薦賢為國,終無私意。」時人評譏:「若爾,則強姦人命,皆可自首。」與中亦得易鎮宣府。而寧等又欲合舉岳正復入閣,意得扳附榮進,王、李果德之。會舉清黃
,首排羣議,舉寧堪任僉都,正堪兵部侍郎。朝廷覺其朋比,怒,不允。陞寧、正知府以去,公度尋謝病歸。執中又被科道合舉補冢宰。
時少宰崔克讓、尹同仁皆不悅,事多異同。執中性粗疏,原籍有一巡檢任滿,軍囚數不足,賂考功主事劉道求陞,而為郎中張宇中所沮,如例擬付文選司對品調除, (「如例擬付文選司對品調除」
,「付」原作「行」,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道因譖宇中不公。執中不察,大詆於堂上,宇中挺身抱案面質,颺言:「必如此為公,如此為私,今此私乎?公乎?若爾信讒枉是非,我等
何以盡職?」喧忿不止。二少宰皆呼:「張郎中,汝言信是,且罷。」執中色失氣沮,再三柔聲謂:「張郎中,我已知悔。」由是傳笑中外。
御史康永韶 (「御史康永韶」,「康」原作「張」,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初以能星命醫卜出入執中門,得選御史。戊子冬,彗出,永韶奉執中意向,合眾請汰京官,且劾姚宗
伯、商閣老、程司馬、馬司徒當罷。執中陰主之。遂覆請會都御史考劾京官,其大臣曾被劾者,宜聽自陳。以是司徒罷邊,員外退邊,詬執中,謂我獨可消天變邪?而姚宗伯諸公皆見留,因銜執中。執
中不卹,惟擇美職餌科道以自護,至朝除給舍,暮輒造賀。今尚書有造給舍門者,自執中始。況所推舉,亦多偏徇,清議不題。
御史戴用乃建言:「方面缺,宜照正統間例,許在廷三品以上大臣各舉所知。」詔從之。且諭:「在京四品以上官,吏部具缺,朕自擢用。」而御史劉辟以九年將滿,懼無舉主,夤夜走執中所,出
肺肝相示,合數知己,力詆用所言,請歸推舉之柄於吏部,至謂人君處九重,焉能辨臣下賢否?語多侵內閣。未幾,吏部又黜朝覲官甚夥。彭彥充、彥實以姻家僉事鄧秀、劉倫正皆與黜,意怏怏。二少
宰又日夜露執中之短於相知者。給事蕭彥莊因欲具劾,彥充從臾之,疏下多官會勘。二少宰對欵承伏,且曰:「吾二人嘗諫之,奈不見聽何?」執中坐罷,竟與朝覲所黜者同辭。人謂執中為彗星掃人兼
自掃矣。 (「人謂執中為彗星掃人兼自掃矣」,「兼」原作「當」,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時彥莊疏有執中暗結御史等語,朝廷駭之,諭令指名。彥莊懼搆怨,遲疑。有旨切責,乃指劉辟等。而丘布政陵憾彥莊見劾褫職,訐彥莊嘗使山西,嗔其奉承不至,遂俱逮下錦衣獄。科道素比執中
者喧謗。王大理同節嚮意冢宰,因嗾彥莊。彭閣老聽彥實等譖,合計罷執中,閣老內不自安,稱病。予懼貽禍鄉郡,請商閣老急以崔補冢宰,庶慰科道北人之心,以解王、彭二公之謗,商諾之。翼日,
崔果陞。崔又托予白閣老,轉同仁於左,而調禮侍葉與中補右。既而,彥莊降驛丞,辟與御史馮暉、吳遠降州判,刑部主事吳智亦訐永韶調知縣,智調通判。嗚呼!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斯輩之謂歟!
成化七、八年間,朝廷以姚冢宰大章、陸司寇瑜頗致謗議,圖代者。太監覃勤乘間薦王理卿槩、伊少宰旻,上頷之,覃密報王、尹。入朝,道詰王曰:「昨有人到宅上,其言亦可信乎?」王曰:「
無也。」伊質以覃所報,王悟,曰:「恭喜,予何敢望?」是時外議多擬王代姚,而商閣老亦銜旻謗姚,屬意於王。旻懼,百方經營。及是,喜得覃語,故詰王,以沮其來。癸巳春二月,姚没,適商公
以妻喪在告。旻亟叩覃,毋俟商出。覃乃引東廠刺事韋太監入奏,以外議人望皆歸於旻,遂諭內閣擬旨。彭閣老謂:「崔恭在南京,亦可取來。」司禮諸太監曰:「只舉在此者。」彭乃曰:「此則無如
旻。」遂擬陞冢宰,并葉盛少宰轉左。彭又曰:「右侍郎亦即可補?」諸太監曰:「從先生舉。」萬循吉曰:「禮侍劉吉好。」懷太監謂:「渠禮儀纔熟,且莫動。」先是,彭與萬私議:「尹、葉二人
若遞轉,則有右缺,可處尹正言。」萬曰:「正言是好。」至是,萬乃舉劉,不允,逐已之。既而,彭間見語予,謝之曰:「直何敢望。」他日,萬復語予曰:「日者我本欲舉先生,又恐朝廷不肯遽陞
首部,故擬轉劉,而以先生補劉缺,庶幾可允。不意內中不肯動劉,然此缺尚在。」予曰:「過蒙周慮,但禮侍直亦不敢望也。」
成化丁亥二月,奏准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子孫許一人送監讀書,照例出身,有志科舉者,聽。若大臣果有勳勞於國,出自特恩錄用子孫者,不在此限。
按:國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廕子一人,以世其祿,備載於諸司職掌。凡職官子孫廕敘,正一品子於正五品敘用,從一品子於從五品敘用,二品以下以是為差。後乃漸為限制,惟
三品以上及死王事者乃得錄廕,於是我朝任子無復前代之濫矣。然國初必須試經書,能通大義,然後授以職事。其有不通者,發回習學再試,故恩溥而無濫。近日則惟論父任台崇,或善鑽刺,即得京美
職,雖曳白有所弗論矣。
商閣老罷職家居,甫十載,成化丁亥被召再起。初,未有復職之命。至日,眾竊謂難稱職名。及陛見,方巾絲縧,青布圓領,自稱原籍,為民臣商輅行取到京。見聞者謂其妥帖。一日,士夫家會宴
,優人呈東窗事犯之戲。中見岳武穆械繫下獄之狀,艴然呵止之,蓋傷於時者也。
成化丙申秋七月初旬,京師黑眚見。時方巷細民家,男女夜多露宿,忽見一物負黑氣一片而來,或自戶牗入,雖密室亦無不有。至則人昏迷,或手足或頭臉,或腹背被傷出黃水,醒始覺傷,亦不甚
痛。數日遍城驚擾,暮夜各操刃張燈自防,見有黑氣來, (「見有黑氣來」,「氣」原作「聲」,據明歷代小史本改。) 輒鳴金擊鼓以逐之。予始不信,一夕二鼓時,予家後賃房者王二之幼子啼哭,
其夫婦大喊:「救人!」予驚起,隔牆呵叱問之,答云:「有人。」且云:「取火取刀來。」少頃乃息。次日使人審其詳,云一物坐其婦胸上,冰冷,婦驚起,乃被奪其提孩,力與互争。其夫慌忙覓刀
,不得,乃啟門得鄰居火,怪始棄去。初此怪起於城西北,人莫敢言。及各城皆有被傷者,始各訴於該城兵馬司,巡城御史拘審有驗,乃具以聞,止云:「不知被何物所傷。」然多有見者,云黑而小,
金睛修尾,狀類犬狸,蓋不啻二十餘枚,兼旬始息。
兩京五府、六部衙門,位置多同而少異,北則稍加弘壯。五府以中左右前後為序。南京總兵坐中府,而北之總兵坐後府,蓋避中也。南北太常寺皆居通政司之上, (「南北太常寺皆居通政司之上」
,原缺「居」字,據明歷代小史本補。) 而班次則通政在前,蓋通政在九卿列中,執政衙門故也。
南京國子監內號房皆無門限,而成賢門門字無鈎。太祖謂秀才皆出用,不宜限隔,故門皆去限。且怒詹孟舉書門字有鈎,即以粉塗鈎畫,至今粉跡宛然。號房以規矩準繩綱紀法度為序,每字二十間
。北監則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為序,蓋各有取義也。南京文武各衙門俱有牌扁,直書衙門之名,惟「翰林院」三字橫列,而兵部獨無扁。相傳洪武間一夕,潛有掣去之者,而莫知所自。詰旦,具聞, (
「具聞」,原作「具問聞」,「問」字為衍文,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刪去。) 上不之省。蓋以示去兵之意,至今不敢復揭。
今制題本用白棉紙,四葉一接,末一接不許四葉。盡紙所長,每葉六行,每行二十字,字比奏本頗大,不盡拘洪武正韻字。盡其年月獨占一葉之中,蓋末語或題或旨或知或聞字,許占年月葉上一行
,過二行則年月必須過一葉矣。
內外諸司印文俱用疊篆,以九摺畫而止,字用成雙,不及雙者,足以之字。而總兵所掛印文則用柳葉篆。其御璽與各王府之寶,則用玉箸篆。其印形方,太小有差,一品者三臺,二品者二臺,俱銀
,三品以下者銅。惟應天府特賜銀印,示所重也。而巡按御史印柄端有孔,條穿之。其餘雜職衙門則形稍長不方,故謂之「條記」云。
太宗兵駐金川門,即命訪解大紳。既至,甚喜。始建內閣,處翰林七人而公為首。今內閣規制,皆自公創。及議儲未決,乃召公預議。公言:「立嫡以長。」繼曰:「好聖孫。」宸衷頓悟,事遂定
。後丘福等泄此語於漢庶人,怨譖不已,乃調外任,竟下獄。尋致以死。固非朝廷之意,實漢庶人之所為也。
都憲韓公雍,聰明才辨,迥出流輩。按江西時,適閩廣處州寇發,剽掠及境,公設法擊卻之。當時巡撫侍郎楊寧稱於眾曰:「韓綉衣聰明百倍於小子。」官民奏留重按一年。回朝,陞廣東憲副。不
數月,陞僉都御史,巡撫江西。年未三十,民情吏治,素所諳練,風裁凜然。凡臨眾決事,動發百餘言,皆引經據律,無一語疏滯。處置事務,靡不允當,至今官民遵守之曰「韓都例」。繼公者,皆以
為不及。嘗念陳芳洲先生為舉主,赴鎮經泰和,躬祭墓下,流涕不已。曰:「士為知己者死,何能報也!」
平江侯陳公暄,天資明敏,善幹濟。初,公帥舟師扼江津,時靖難兵至,即濟以舟,舟少,乃拆民居材編筏以足之。後總漕運,見河道兵民舟楫往來,錯互衝塞難行,創為溜頭掐■〈⺮亶〉以相避
,實為兩便,至今人遵行之。
正統間,宮殿當綵繪,計用牛膠萬餘斤,遣官賫敕屬巡撫南直隸尚書周公恂如數辨供。公以議事赴京,遇諸途。敕使請公還治,公曰:「第行,自有處置。」至京,言京庫所貯皮張,歲久朽腐,請
出煎膠應用,回治即撥餘米買皮照數輸納,以新易舊,兩得便用。太監王振欣然從之,益加敬重。
【趙子富點校】
猜你喜欢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范晔 列传第四十六 杨播·魏收 第五回 八万金落成大假山 十六院标题新匾额·陈蝶仙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七·佚名 皇王大纪卷五十一·胡宏 五八四 军机大臣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续集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卷之一·沈有容 高昌传·魏徵 胡深传·张廷玉 隋纪七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丙子、616)·司马光 方域一七·徐松 奏谳书二十一·佚名 初版自序·张荫麟 明鉴易知录卷四·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