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秦伐魏

【提要】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地理上离强秦较远,但强秦的兵锋战鼓已临近齐国。“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何救亡图存成为崤山以东六国迫在眉睫的大事。

【原文】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亲齐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谁、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绿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评析】

陈轸也是合纵派的杰出代表,他用滔滔雄辩向一直袖手旁观的齐国阐述了天下大势,指明了齐国旁观的弊端和即将来临的大祸患,终于说服了齐王。他的说辞之所以打动齐王,在于他善于从齐王的地位、思想等角度出发来开展游说。首先他以远大的宏图理想吸引了身为一国之主的齐王,然后指出六国的行为实在非常的卑贱和愚蠢,接着以凄惨的亡国景象打动了齐王的情感,最后指出齐国已面临强秦的兵锋,而不联合韩、赵、魏三国就有更大祸患的事实。整个雄辩一气呵成,非常贴近齐王的地位和欲念,紧紧抓住齐王的心理,句句击中齐国的要害,可谓拥有千钧之力。说服了赵王,也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宋本纪下第三·李延寿
  卷四十三·谷应泰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六·陈厚耀
  ◎李权时还在大放厥辞·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第三四四单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二二○三--一·佚名
  五 风暴的前后下·周作人
  ●一三 召赴燕京·佚名
  九 归国在杭州教书·许寿裳
  李孟传传·脱脱
  卷二十六·赵汝愚
  卷一商约一·冯煦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蓝山集巻六·蓝仁

    (明)蓝仁 撰○五言絶句墨梅不必论清白犹懐度暗香无人知此意月色正昏黄墨菊晚节黄金尽霜枝淡墨新东篱日昏黑不见白衣人题车老人墨竹(其子为崇安簿)秋色映琅玕青青共歳寒过庭山月白留影易栖鸾桃花双雀双雀睡方浓桃花笑暖风

  • 原序·马臻

    霞外诗集原序钱塘有隐君子曰马虚中其资也粹其学也正其言也文其居家笃於孝弟清勤恬雅动以古人自饬暨出家着道士服隐约西湖之滨士大夫慕与之交不过习清虚谈淡泊无一言及势力声利而世之能寒热人者尔尔我我进退语嘿之间一

  • 后跋·顾炎武

      右按弘光帝即位仅及一载而其局三变。其始也,虽未见马革裹尸之实而时申桑土绸缪之训:此一局也。既而贵阳之祸水延入,貂孽之蔓草丛生:又一局也。最后,则马、阮之奸愤盈众口,而晋阳之甲气奋同仇;其局愈变,其事亦愈逆。所以然

  • 卷第二百六十七·胡三省

    后梁纪二〔起着雍执徐(戊辰)八月,尽重光协洽(辛未)二月,凡二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二年〔(戊辰、九〇八)〕1八月,吴越王镠遣宁国节度使王景仁奉表诣大梁,〔王茂章奔两浙,见二百六十五卷唐昭宣帝天佑三年。〕陈

  • 卷之一百十六·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六 传第一百 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霍集斯列传【居 京师之回爵】霍集斯乌什人父阿济斯和卓为吐鲁番头目凖噶尔胁徙喀喇沙尔复自喀喇沙尔徙乌什因名乌什曰图尔璊图尔璊与

  • 刘杳传·姚思廉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平原县人。祖父刘乘民,刘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朝时任东陽郡太守,政绩清廉,事迹记录在《齐书·良政传》中。刘杳只有几岁,征士明僧绍见到他,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小马。”十三岁。父

  • 卷十·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十典礼六仪卫皇太后仪驾凤轿一通髤以黄绘金云龙凤顶二层饰金凤十二中安鈒花赤金顶衔珊瑚青金緑松等石明黄绫重幨绘金龙凤舁以十六人凤舆一通髤以黄绘金云龙凤顶

  •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司马迁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集解】:孟康曰:“信交道曰任。”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或曰任,气力也;侠,俜也。【索隐】:任,而禁反。侠音协。如淳曰“相与为任,同是非为侠,权行州里,力折

  • 盛泽承·佚名

    盛泽承先生小传盛恩颐先生字泽承逊清邮传部尚书杏荪宫保之四公子也生而聪秀年稍长即入北京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肄业各科成绩均优为同学中之秀出者旋赴英吉利入伦敦大学未几复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数年而归宣统二年又

  • 卷六·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六正防至当篇第九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

  • 例言·顾镇

    例言一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备录古义是书一遵彚纂引据经传及诸家义疏以证明之一序说惟首句为古序余则经师各录所闻以缀其下先儒论之已详今惟以序首一句为主序下之言则择其合者取焉一毛传持义正而语未详郑笺引据博而择未精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釋曰.已說菩薩修習道分.次說菩薩修習止觀.偈曰.   安心於正定 此卽名爲止. 正住法分別 是名爲觀相。   釋曰.安心於正定此卽名

  • 起世经卷第四·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地狱品第四之三复次诸比丘。彼阿毗至大地狱中。亦有十六诸小地狱。而为眷属。以自围绕。其狱各广五百由旬。初黑云沙乃至最后寒冰地狱。诸比丘。如是地狱有何因缘。名阿毗至耶。诸比丘。此阿毗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二八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如人种树。

  • 解脱道论 第二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头陀品第三问尔时净戒坐禅人。心欲成就胜善功德。又为欲得头陀功德。当如是成就。何故受此头陀功德。答为坐禅人性不一种。为于少欲。为于知足。

  • 卷第二十二·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二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圣君 太宗皇帝 以 圣极真谛而 广辟度门。 间发元机。鲜克如对者。如 幸相国府。见僧看经。 上问。看底是甚么经。云。仁王经。 上曰。既是朕经。

  • 纯白斋类稿·胡助

    元代诗文别集。20卷。胡助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胡助《纯白斋类稿》原本是其生前所编集,原为30卷。今本《纯白斋类稿》是其后裔掇拾散佚,重编于明代正德年间,仅余20卷。卷首有明正德五年(1510)

  • 易像钞·胡居仁

    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