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秦攻宜阳

【提要】

能有先见之明是老谋深算的标志,谋得深,算得远,所有的事尽在自己的谋划之内、掌握之中,岂不快哉!一个人成功度多高,与他谋算是否深远大有关系。谋算旨在为自己牟取利益,在众多的利益角逐中,先要分析各自的利益是什么,未来怎样演变,然后顺势利导,保证和赢得自己的利益。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从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在不过8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10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20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阳不会被秦国攻破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君王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你,他也一定会宝物送给你。’”

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评析】

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老谋深算的赵累,首先通过精辟的分析、很有远见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阳必定陷落的结局。接着对楚将景翠讲明了各国的冲突利害关系,给他说出了各种抉择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最后又以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使景翠终于在赵累的谋划之中行事了。赵累和他的国家,由于高瞻远瞩、谋划得当,在唇齿之间,在他人角逐混战之时,垂手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作为这些谋士说客们的后代子孙,我们的头脑和口才能不能与他们相比呢?

猜你喜欢
  列传八·薛居正
  ●卷一百五十·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九·李心传
  客座赘语卷八·顾起元
  卷之七百五十六·佚名
  第一三三保状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一一三一四—八·佚名
  三九五 四库全书馆总裁英廉奏请旨仍令于敏中纂办《日下旧闻考》折·佚名
  绎史卷四十·马骕
  涉史随笔原序·宋葛洪
  谢灵运传·李延寿
  李广传·张廷玉
  四、使节往来与周辺关系类·佚名
  卷七十三之三·雍正
  卷十·佚名
  二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彭定求

        卷500_1 【过张邯郸庄】姚合   客行长似病,烦热束四肢。到君读书堂,忽若逢良医。   堂前水交流,堂下树交枝。两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   与子还往熟,坐卧恣所宜。时时相献酬,文字当酒卮。   野饭具藜藿,永

  • 第二十出 东窗·姚茂良

    【齐天乐】〔净贴上〕荷枯菊老秋光尽。时値小春天气。画阁新开。红炉再整。户垂帘幙。〔合〕三友堂前。共赏松竹梅花寿。〔占〕你看东窗好景眞奇绝。竹间苍松梅似雪。〔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夫人。

  • 曲论·徐复祚

    或问琵琶,曰,“高明则诚者,温之永嘉人,以《春秋》中元至正乙酉榜,授处州录事,调浙江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方国珍聘置幕下,不行。旅寓明州,以词曲自娱,因感刘后村之诗‘死后事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

  • 帝纪第五 废帝高殷·李百药

    废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长子也,母曰李皇后。天保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性敏慧。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时侍者未达其故,太子曰:“迹字足傍亦为迹,岂非自反耶?”常宴北宫,独令河间王勿入。左右问其故,太子曰:“世宗遇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正统十年夏四月甲辰朔日食○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乙巳升礼部精膳司主事顾谦为祠祭司郎中以任满九载也○除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屯留县主坟地税粮四石有奇○浙江福建各银场先有诏罢之后遣户部右侍郎焦宏往勘宏言银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天启六年二月甲戌朔祭 三皇于景惠殿遣礼部尚书李思诚行礼○兵部尚书王永光奏据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塘报二十四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夷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遗弃车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一·纪昀

    列传元 【二十五】○元二十五彻辰巴图尔 奇奇哩【桑噶苏】塔本哲尔【塔尔齐 重喜】尼古尔【阿都齐 嘉珲 济延布哈】 阿尔斯兰哈玛尔图阿穆尔 博啰哈达约斡实 摩哩特默齐 巴图尔彻辰巴图尔奇奇哩 【桑噶苏】

  • 钦定续通志卷六 唐纪六·纪昀

    唐纪 【六】 玄宗一 ○玄宗 【一】 玄宗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厯象之学垂拱三年封楚王长寿二年改封临淄郡王 厯右卫郎将尚辇奉御迁卫尉少卿兼潞州别驾景龙四年来朝京师遂留不

  • 一四○五 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四○五 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陕西巡抚臣秦承恩跪奏,为查明汇奏事。窃照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应于年底汇奏。陕西省自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五年据各属陆续缴到《纲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六·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七宪章録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罢谓大学士丘浚亦阶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一日内宴浚以内阁位恕上恕以已冢宰不当居下颇有言而太医院判刘文泰以不迁挟私论奏恕上疏自劾乃下文泰狱降御医恕求去益力

  • 231.杨继盛冒死劾严嵩·林汉达

    明武宗死后,他的堂弟朱厚熜(cōng)继承皇位,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刚即位的时候,在政治上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像限制宦官权力,整顿税收等等。但是后来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学

  • 卷十四·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例卷十四宋 崔子方 撰凡外事门例月诸侯盟【离盟则不月】隐二年冬十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离盟不月承伯姬归月】隐三年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离盟不月为葬宋公月】隐八

  • 卷十二·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二邳州知州王植撰有德篇第十二华注此篇谆谆於言动出处事亲处世之道是天德之实下有司篇则言居官临政之道是王道之全也愚按此篇凡三十八节节各一义意不相属○内言有教节入近思録论学有德者必有

  • 官箴·吕本中

    一卷。宋吕本中撰。吕本中,字居仁,号东莱先生。吕公著之曾孙。曾任济阴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学士院。一生著述甚丰,有《春秋解》十卷、《童蒙训》三卷、《师友渊源录》五卷。本书是一本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有三十

  • 蜀乱述闻·祝介

    自东南军起,四川独称完富,是以调饷恒仰于蜀。乃咸丰九年,忽有蓝、李之乱。蓝、李者,蓝朝鼎、李永和。居南昭通大关,以私贩鸦片,往来叙州,为老鸦滩汛弁所觉,以赂免。宜宾典史于育金羡之不满所欲,则告县令汪觐光、千总胡安邦

  • 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七卷。宋王执中撰。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乾道进士,官从政郎澧州教授。此书撰成于乾道间 (1165—1173),初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共七卷,不著撰人姓名。初刊本序称东嘉王叔权作,绍定四年(1231)重刊序

  • 清异录·陶谷

    宋代文言琐事小说。题宋初人陶谷著。 《直斋书录解题》以为“其为书殆似《云仙散录》,而语不类国初人,盖假托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当时文格,不过如是”,全书“如出一手,大抵即谷所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