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义广论
一 叙意 二 佛观 三 法观 四 僧观 五 总结
一、叙意
佛法僧,为学佛者之根本认识,也是佛法究竟圆满的说明,所有一切清净法都摄在其中。
阿底峡尊者,由印度入西藏弘法,其地位等于中国之达摩。他在西藏数十年,常说佛法僧三宝。有人问他:为甚么老是说三宝,此义虽殊胜甚深,但我们已听多了,请另说胜义!他答说:我在印度所学所行的不出三宝,我来藏也无别法可说;请问除此三宝外还有甚么佛法!在此简单问答之中实含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所讲的佛法僧义,是信仰佛教、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基本。所以,凡是信仰佛教、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人,是必须明白。初步学者能明此义,才不是迷信,才可修学佛法以至于究竟。所谓佛者,是能究竟觉证诸法圆满福慧的人。所谓法者,是佛自觉及觉他之法。所谓僧者,是能依佛法修行的人。此三者谓之三宝,实为佛法之根本。今讲此三宝,分三。
二、佛观
观者,观念。佛观者,即对于“佛陀所有清楚正确之观念”。佛是梵音略称,具云佛陀,汉文音译不一,如“浮图”也是佛的异音,我国古文家所谓“浮屠氏”,就是佛氏之意。经咒上又译作佛陀耶。现在英译梵音为“布达”(Buddha)。
佛之译义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譬如有学问的人谓之学者,与中国所说的圣人差不多。但云觉者,不云觉人,此表示佛在天上人间以及超三界外的他受用报身,决不能以人间的人来限定他的范围。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简称。自觉者,有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觉他者,以方便智慧无碍辩才教人觉悟,即先觉觉后觉;二种觉行圆满,福慧两足,谓之佛陀。此为有此功德者之通称,通于三世遍于十方世界,诸佛无量。因此佛常说大地众生皆可成佛,也可说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但是遍十方通三世之佛,都要三觉圆满,福慧两足,有此功德表现事实证明,才是佛陀,不是假说的理想的。
甲、依释迦牟尼佛建立佛之根木观
现在此世界有实德表现可当佛之尊称者,是释迦牟尼。以有释迦佛,吾人才知道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依释迦世尊建立佛之根本观念。大佛殿中央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译曰能或能仁,以其祖先能仁民爱物而得姓──其祖先初为太子,以能行仁道得民爱戴另建一国,其父知之曰“我子能仁”,故即以为族姓。其古姓为瞿昙,亦译乔达摩、憍昙弥,释迦乃从其分出之支裔。牟尼意译“寂默”,因佛常在寂定中,所谓“佛心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所说法皆依定慧利益人天,故尊称寂默。原名悉达多,意译“一切义成”,当时人直称其姓名即为瞿昙悉达多,尊称则为释迦牟尼。牟尼又译“文”,如经云“释迦文”佛是。
印度历史上佛应世为距今二千六百年以前,降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国(即今尼泊尔附近),父名净饭王。成佛地在摩竭陀国菩提场,初转法轮于波罗奈国鹿野苑,后于各处说法四十九年。由此历史上考查起来,实有此建功立德慧福圆满的佛陀,是以吾人依此建立佛之根本观。
乙、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
我们信佛,不但如常人信仰有学问道德功业的古人,原是信仰佛确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为遍,三菩提即正觉。觉是不迷,拣别凡夫不觉;正觉拣别一般外道邪觉;遍正觉者拣别二乘所正觉的法未能普遍。初地以上法身菩萨可以谓之遍正觉,然尚未究竟而为有上,唯佛妙觉究竟圆满才是无上。我们信释迦牟尼佛确是最高无上,觉悟诸法事理性相,无所不觉无所不知,再没有能超过佛的了。世人不明佛义,以为另有“神”能超过于佛,其实神尚在六道之中,较之佛陀不知差得好多远呢!
丙、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
“毗卢遮那”是释迦的报身,近人常以五方五佛表五智,其实佛是五智都具足的;平常又以此为佛的法身,而不知法性身遍一切处无相无名。如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原是为十地菩萨现身说法之他受用身──报身。最近从西藏译出的著述则说“毗卢遮那是化身佛”。毗卢遮那意译光明遍照,故译“摩诃毗卢遮那”为大日。古或译为“卢舍那”或“吠卢遮那”,本为一音异译。有谓“毗卢”是清净法身,“舍那”是圆满报身,皆讹。
学藏密者崇“多杰羌佛”──译为金刚持,现持金刚杵以降伏一切魔怨,是依佛大雄大力具足无量方便功德而言。一切如来都有金刚身。依释迦牟尼佛表示报身之广大功德聚,故有此多名,所以不得视为牟尼以外的他佛。而世人每别为多佛,并执此为报佛说经、彼为化佛说经,殊不知一佛有三身、三身原是一佛也。丁、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燃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皆与释尊平等。
现在学佛者都知道从此西去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名“阿弥陀”,意为无量──即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相好、无量不退菩萨等许多的无量义。“药师佛”在东方净琉璃世界,世人念药师佛咒能延生益寿。此二佛为他世界之现在佛,虽小乘不承认他世界的佛,而大乘则是常说的。现在科学证明有无量世界,当然现在他世界可有他佛。其在此世界往劫以前,有“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等。似此往劫及他世界诸佛,都是由信仰释迦牟尼所说经典而后知道的。因为释迦佛成就无上遍正觉,所以从如来大觉心中说出来的一切诸佛亦皆实有不虚。彼诸佛无不三觉已具万行已圆,皆与释迦佛平等平等。
戊、佛为积无数劫大行所圆之极果、不得与流俗所称为活佛等混同。
这是要我们知道佛不是轻易成的。依经上看起来,人要先发菩提心,渐积福德智慧资粮,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初阿僧祇劫的菩萨。由十回向经暖、顶、忍、世第一位、入初地而至七地,谓之第二阿僧祇劫。由七地菩萨以至成佛,谓之第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即是三无数劫。经过这三大劫的长时间的修行菩萨道,方能断尽一切执障、圆成一切功德、而证成无上的大觉。成佛岂是容易的事!大行者、修菩萨所行到佛果之万行也,如普贤菩萨等。所谓成佛者,即由菩萨行修学圆满之极果。此世所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释迦佛,也是由此而成。
如今世人,见修行者稍有世俗福德禅定神通的人,常称之为“活佛”。如逊清时代称皇帝为“佛爷”、太后为“老佛爷”;又如西藏达赖等亦称“佛爷”,这不过表示尊敬他们,想像他们为诸佛应世而已。以法性而言:一切诸法本皆是佛,一切有情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故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学佛者能明教理、正观定慧,有相当功德表现,也可说是相似佛。平常所称“活佛”,大概由此而来。若严格的从实际上说,必须是经三大无数劫圆满大行,究竟极果,方可以称之曰“佛”。故佛不得与流俗所称的“活佛”,等视齐观。己、佛为出世三乘圣众中之大圣,人天犹为凡世,不得与凡世人伦圣哲混同。
佛法所谓六凡、三界、天神人仙,都是世间凡界之流;佛法三乘圣众,乃为出世之圣,佛又为出世圣中之大圣(三界内之六道谓之六凡,三界外之三乘及佛谓之四圣)。佛为超过出世三乘之圣人,在佛教内的出世三乘圣人中称大圣;则其余流行的各教主皆不过是人道或天道之圣人,犹在三界六道之内,学者慎勿以佛与其他之世间圣贤混同视之。我们所以要如此认识审察的,因为佛陀是以清净无漏的大功德聚为本质的。
庚、佛为法界诸法(宇宙万有)之遍正觉者,亦为教化一切有情令遍正觉者,不得与一神教的创造主宰及多神教的祸福于人等迷信之神混同。
佛典上之法界诸法,即宇宙万有。佛于宇宙万有诸法自觉究竟,故称遍正觉者;亦为教化一切有情令得遍正觉者。宇宙本无创造万物与自在主宰的天神,如一神教之所说;也不可如多神教所说,以佛为宇宙许多神中的一个神。平常人心理上迷信一神或多神和佛菩萨一样,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不论无神,就是有神他也不过是天道中的众生而已。我们要信佛,对于佛的观念先要弄清楚才是。
三、法观
第二讲“法观”:学佛的人,于佛法要有正确明了的观念,尤其是对于“法”要有正当明了确切的认识。古代中印度音的“达摩”,现在依英语翻为“达尔摩”(Dharma),这是法的译音。此中法观的“法”,范围很广,所有宇宙万有,事事物物形形色色一切的一切,皆名为“法”。它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他解”。无论何物,以能保持它自己独立的体性,才成为此物。譬如这个白色,在白的本身上它能保持其白的自性,且能令一切有情都了解它是白色,使他人了了分明不会错认为是其他的颜色。因白就是任持自性轨生他解的法,所以白色便令人丝亳不差的觉了其为白色。一法如是,其他一切诸法乃至虚空,亦各各皆保持自性而能轨生他解;小至一花一草一微尘,大至法界亦皆如此。
万法差别各各不同的自性都是由因缘所成,在相对的关系上成立:此物之成立,必依托其他(彼彼)众缘相合而成。一物如是,物物如是,一切宇宙万法各各皆有互相为缘的关系。各各皆有彼此的差别而不能混同。并且各各皆由任持自性而使他人生起确定的认识,也就是宇宙万法各各皆有任特自性轨生他解的意义。而且法界诸法,无处不遍无所不包,再没有那一样能出乎法范围以外。一般人常说佛法无边,就是显佛法的“法”字范围是最宽最广无有边际的。但就属于佛的法讲起来,大别有二:
一、证法:佛先从自觉的根本智亲证二空所显的真如妙性、而无能所的差别,依此并起后得智证知一切理事因果的差别,起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一切智智在每一刹那间无不普遍了知一切诸法真实性相,这就是佛智所证知的证法。
二、教法:成佛后所说的法为教法。佛居纯净土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功德他受用身,为住十地的诸大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普令受用大乘法乐;以至为二乘六道有情示现化身说法(对人现人身、对天现天身、对畜生现畜生身、一切总是随类应化普度群机);对九法界的一切众生皆教化令向佛道。所说诸法,皆无所不遍,又无所不包。然佛以王子身降生人间,说法的主要点亦在人类,故留遗的教法在人间集成现在的大藏经典──三藏十二分的圣典──为法宝。此证法教法亦可以分做“教、理、行、果”的四种差别。“教法”的教典中,即包含理法;从理起行乃可以“证”到诸法实相,所以“证法”亦包含行法,果法。三乘圣人所证的虽同是证法,但没有佛证得的圆满究竟而已。从证教二法分析成教、理、行、果四法:教法就是依佛说教化众生的法;因有教化的原故,所以众生能了解佛所教的理,再依理来实行实修;可以得证所期望的果。大概就佛依自证而施教,曰证法和教法;依有情闻教解理修行证果,曰教、理、行、果。此两类皆可普遍包括一切诸法。“法”的意义,归纳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的。
甲、一切经律,皆源本佛所宣说之声教,由佛徒历次结集而成者。
在三藏中不能收摄的典籍,可称为杂藏。西藏文于教典分经律论为“甘珠尔”、“敦珠尔”,这样分析颇有意义,因经律原为佛说,论是由佛灭度后许多弟子依据经律所作而成的。所以今亦先从一切经律来说。经是由佛在世时,说法教化一切众生所施设的,由弟子结集起来成为经。原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上符诸佛理,下应众生机。律是佛在世时,依弟子应有的行为订共守的戒条,也是弟子依之作修行轨范的法规。佛在世时,弟子们在行为上大多是很正当的,但因有些弟子发生了不正当的行为,随所犯的那一种过,佛就随时制之以为律,从此以后再不许犯,于是就制成共守的戒律,经佛制定后,弟子总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违犯,这就是戒律,嗣后如有同类事情发生,就照律处理。在每一条戒律,叙述其许多层次的缘起变增,所以除读诵的戒本以外更有广律,成为庞大的律藏。
佛在世说一切教法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教导一切人天大众,都是以声音为体──宣说出来,这就是声教。今人看经律论藏时、可以无声的色法──文字──为体。可是佛在世的时候,是一切皆以声教;戒律也是依佛声的教诫。经是由佛亲口说出以后,再由弟子在佛灭度后会诵,经大众一致证明认为丝毫不错,就录成为经。经律有多数次的结集;最初是由佛灭后不久,经大迦叶等在七叶窟中结集而成;其时在七叶窟外,亦更有富楼那众结集起来的。至佛灭一百年后,当时有少数弟子不遵律行,有大多数的弟子出来否认,遂有二次结集。如是二次三次至第四次才整理完成为大小乘各藏经律。现今这许多经律,并非一两次结集成功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藏经的编成历代不同,唐、宋、明、清各有目录可考。中国及西藏各处,皆有大藏经的篡集。
乙、佛徒结集佛说,初亦口颂相传;用文字写成书本则时先后不一,以佛徒时代不同,故小乘与大乘之经律亦写成先后有殊。
佛在世的时候,是由口诵相传。佛灭后,弟子会诵结集仿佛与现在开会相同。当时是以大迦叶为主席,设高座为座,推阿难陀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戒,依佛所说的朗诵出来,经五百圣弟子的大众证明不错,认为刊定之说。不必就用文字录成经本或戒本,或仍是流传口诵而已。
复次,佛在世的时候,已有文字的经律流传,如律载佛在世时,某长者及甘尔夫人夜中燃灯诵经事。又每逢十五、三十日布萨诵律,当时常有记录成本的。故早之则佛在世时就有录成的经律,迟之则佛后数百年或仍由口诵相传。因时代先后不同的关系,所以录成的文字亦不相同。各时代主持教团,宏扬佛教的人材不同,所以各时代盛行出来的经法也就有异。先是依迦叶、阿难这一部分的人宏扬出来的,所以就为小乘经律。后从上座部分出大众部来,到五六百年间有马鸣、龙树菩萨出来主持宏扬的是大乘佛法,大乘法宝也就流布于世。因时间先后的不同,加以弟子根机又有大小的差别,甚至小乘又有二十部的差别,所以经律流传有异。但归纳起来,要知皆出于佛之声教。
丙、信超人天之圣人必有非常之胜事,故经律所言不思议事皆应确信为实事,不得以凡识疑议之。
通常人都以佛教混杂在鬼神中和种种邪见外道等同类而论,这全是盲从误解,不了解佛学人的乱说。寻常社会人士认为最高的哲学、科学:总是以人们眼所见到的、耳所闻到的──以五官所感触到的,或意识依以思想及推论到的,以及古时传说下来的,凡此都是以人的思想知识为标准。现在科学进步,虽知有日球月球与虚空中很多的星球,但还全是以有漏五识与第六意识研究推测起来的。而佛法那就大大不同,相去很远了。一切经典全是佛由证智普遍觉悟证到的诸法实相,为觉悟众生亲宣出来,是从无漏圣智亲证的境界流出。声闻但证生空无我,法执犹在;菩萨是双证我法二空,但仍未究竟;直到究竟圆满佛果位上的时候,才能证到佛佛道同的圆满真理。在小乘圣人所证的偏空涅盘,就已非人们的思想所能及到,亦已有非常人所能为的一切胜事,何况超过三乘圣众究竟圆满的佛果!当然佛是更可有非常的胜事,为常人意识不到的。故于一切大乘经律中所言的超人天胜事,及超三乘圣人的不思议事,皆要确确切切信为实有的事理,更不得以凡情来推测和疑惑。这是吾人对于佛法第一要具有的正确观念。丁、诸论及撰述语录皆贤圣佛徒修证有得、宗依佛说而阐扬诠释者,故今亦可凭佛说亲证而研究抉择之。
经律二种是由佛亲口所宣说出来的,而论大都是由二乘或大乘贤圣位中的佛子修有心得而发表出来的。论有二种:一、宗论,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就是依佛所说的经律大意编述阐扬。二、释论、如十地经论、大智度论等,皆是关于佛教经典注释的杰作。显真破似,全靠宗论;释论来树立教理,显明经义。至中国历代撰述或语录,亦皆依多闻熏习进而精进持戒降伏烦恼的人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贤圣者,以及三乘圣位中的圣者,为悟他而著述。故今之学者,亦可依佛所说的经律或内心的修证去研究抉择,使人显明而易解。戊、大乘诸宗之各标其胜,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观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觉果无二。
佛灭后一两百年间,印度的小乘共分二十部之多,学说纷纷不一,现姑不论。单就现在中国通行的大乘各宗而言,在大乘诸宗各各皆分门别户,标树一宗特殊的胜义。唯识宗是将宇宙万法总摄归纳为唯识所变。天台宗归纳起来修一心三观。净土宗是以念佛求生西方,上中下根皆可往生,就是造五逆十恶的人命终十念成就,亦可往生;众生根机善恶差别,而往生见佛闻法开悟时间亦有长短不同。总之,都可以莲花化生,入不退地。无论那一宗,都有最殊胜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无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实相为本,这就是殊途同归。所以无论修学那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专赞此而谤斥彼宗,应当不相障碍。各宗各阐扬其特殊的胜义,同时并了知真本觉果之无二无别。倘使能悟平等性发大悲心而修证,不管走那一条路,总可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都是没有差别,平等平等。所以中国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历代菩萨祖师依佛开的方便法门而施设。众生喜欢那一宗法门就随意择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胜的观行,证无二的真理及成无上的佛果。己,菩萨藏法与声闻藏法,境行果皆别,然声闻境行果亦为菩萨所含摄。
菩萨乘与声闻乘是各有经典的,唯独觉乘无有经典,附属于声闻乘。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普度一切众生证人法二无我,修行六度万行,以成佛为究竟目的。
小乘单证人空,成阿罗汉果为究竟位。然小乘所修行的人无我智,亦为菩萨乘中的一部分。境行果虽是差别不同,但修学菩萨大心的人,应尽量容纳不加诽谤。庚、佛之教法、发源于佛及圣众之无漏智果、故不得视同其余出于有漏凡识之教学,但于余教学皆可或破或摄以助显无上义。
佛及大菩萨圣众从无漏智中流出来的圣教量,不得以我们有漏凡夫的浅知浅见来测度。──如世间上认为最高的学识就是科学哲学,而这些学说如去其封执亦可收摄为佛学中一部份的学理。──我们以有漏的凡识不能证知无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说没有这种无上深奥的妙理。但亦可以拿科学或哲学来证明助显佛学的真理。我们研究佛法稍微透彻的,随时随地就要拿来修行学习,以期悟证佛法真理获得无上妙觉的佛果。
四、僧观
前已讲明佛法两观,今讲僧观。“僧”就是“众”的意思,音译为僧伽,亦译桑伽耶,简称曰僧。中国以三人为众,而佛律须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国常人的习惯上称一个出家人为僧,或者以僧为姓,如称僧某某,不很确当;但称出家人为“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众之中的一个人,如军人是军队中的某人。佛教出冢徒众成为有组织有规律有系统的团体,乃可名僧,实在就是佛教的教团的意思。故此所云“众”并非寻常所说的众,这“众”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义的:第一、出家的僧众于事行上须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众的团体。何谓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对诸佛菩萨要共同礼拜修行,以身作则,同作佛事。(二)口和无诤──同信佛赞法及歌咏三宝,与同住大众共学佛法,不相诤吵。(三)意和同悦──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发一共同生活的欢喜心。(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达佛果。(五)见和同解──对一切法宝共同解说,使大众都能尽知。(六)利和同均──有财物等利、须共同平均受用。具此六和义,方得成为依佛法修行的僧团、这是在事行上的六种和合。第二、理和,是同证生法二空择灭无为的真理。如是乃为事理清净的和合众。对于僧先要有这些正确的观念,方可了知僧义。甲、胜义僧宝虽在三乘圣众或贤圣众,但此土之住持僧宝必在出家五众,尤在比丘众。
僧宝之胜义僧,非是通俗见闻所能及。从最胜智所证的真实义,名胜义。胜义之僧,即证圣地的诸大菩萨或证辟支佛果及小乘四果的阿罗汉圣众。于是圣众中惟有清净无上的佛果是独一无二的圣中之圣。胜义僧即三乘圣众或贤众;有先自利趋向小乘消极方面,而后再回小向大修菩萨行。有大心菩萨初下手用功就先利人积极救世,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菩萨僧。或在从贤入圣位中,修至暖顶忍世第一未登果地的菩萨,虽未能证果登地,但已有相当功行成就,亦可称为胜义僧宝。
此土并非广指娑婆世界,就是在释尊应化于此的阎浮提的地球上。不论那一国,凡是受化的人类、能出家受戒修学佛法,教化世人,名为住持僧宝。就是在此世界上持奉佛法依法修行的和合僧,普遍播传宣扬佛法为世人作良福田的,皆是住持僧宝。入三乘圣众或贤圣位中者,无论是在家出家,只要能依佛法修证到,皆可名为胜义僧宝。此土必定要出家五众,方能为住持佛法的僧宝。
初出家的沙弥,先学习佛法,经数年后,对于经律都有相当的熟悉,进至受戒为比丘。能尽“宏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天职,能为真正佛子,著如来衣、食如来饭、为如来事;抱大雄大无畏的精神深入社会救济民众,尤其是比丘最重大的责任。以上是出家男众。女众初出家亦为沙弥尼,先学习佛法,经数年后进为式又摩那众,再进至比丘尼众。这样出家男归男众·女归女众、各有各的规律和系统之组织。沙弥沙弥尼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五十戒,各各皆有修持,限制不同;式叉摩那有六戒,是预习的比丘尼戒,由此可进为比丘尼众。这样的男女众,为舍俗出家的五众弟子,而真住持三宝的尢其是在比丘众。“比丘”、有许多经译为“苾刍”。真正能住持三宝的大责任,还是荷担在苾刍众的双肩上。因为沙弥沙弥尼众们正是在学生的童年时代,对于经律的知识尚很幼稚,须比丘教授沙弥们修学,比丘尼指导沙弥尼众们修学。但沙弥尼学成后也要再到比丘团体中受大戒,所以真正能住持佛法的仍是在比丘众的力量,其余不过是出家众中的附庸。出家佛子虽具五众,实在是要比丘能成为清净的僧众,住持佛法。乙、他方净土虽或纯一菩萨僧无有在家出家之别,但此浊土则须出家菩萨乃入僧宝。
能发心修证佛法的大乘贤圣,就是菩萨僧。在他方清净佛土中虽可没有在家出家的分别,以天然无有俗染家累,祗要是能发心修行就都是菩萨僧众。然在此五浊世中,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是不能完全摄入出家僧众中的;因在家二众有家俗事情缠身,不能一心一意地修持弘扬佛法,所以不能具足僧相僧德。在此浊土的寻常一般人所过的生活不能成为依佛法修行者,故虽菩萨亦惟有舍俗出家才能成为清净僧宝。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未出家的时候己在黄梅得传佛法心印,而仍随俗多年不能说法普利人天。后来出家受具足戒具菩萨比丘相时,才能为人天师表,说法普利大众群机。末出家的近事男女,虽依菩萨戒律修持者亦不得为僧宝,皆因未具僧相故。在此五浊恶世中,定要出家比丘菩萨僧众,才能为真正的僧宝。丙、住世持教之佛徒团,应依七众律仪而建立。在家二众佛徒、虽非全僧亦非全俗,此为已进三宝之门者,异于隔离三宝之凡俗,放曰近事,为介于僧与俗之间。可称为“居俗近僧众”。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僧、西藏之红教喇嘛等,摄属于此。由此中修转轮王十善行者、摄化民众建设新社会,利乐人世。
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名近事男近事女。虽未能舍俗出家,但行为上已能亲近事奉三宝。因他身是在家二众未能具足出家僧众的律仪,而能为佛子行佛事,所以说他非全僧亦非全俗,居在两者之间。虽尚在俗已能皈依进入三宝之门,故可称为“居俗近僧众”。
日本的真宗僧,就是有妻子儿女眷属的在家众,然而他有修持佛法的行门,做佛教部分的事业。西藏喇嘛有黄教红教的区别,他们是以帽子有红黄色分为两类,红喇嘛的帽子是红色、黄喇嘛的帽子是黄色。曾来内地的班禅喇嘛等是黄教,红教喇嘛是在俗的多,但他也用功修行办道作如来事,与我国的近事男女差不多。而日本的真宗僧和西藏的红喇嘛,可算是居俗近僧众。近于如来事业的男女众,在家发心的菩萨,应完全以修美满的十善行为事业。世间人民若能修持转轮王的十善行,普令一切人民同行十善,逆性的众生亦劝化归行十善,如此全国的上上下下一齐摄化同行十善,为良好国民优秀分子,则可将五浊恶世的不良底现象全改成完美的新社会。所以要建设良好的优胜国家,不但出家众是要修持佛法普化人民,就是在家众亦要尽力共同修行十善利乐人群,才能建设新的社会国家。
丁、尊敬三乘圣贤僧,弥勒菩萨等虽现天相亦同大乘圣僧尊敬。
大乘菩萨是不与凡夫出家僧众同的,大乘圣众是已经证入果位圣僧。弥勒菩萨在兜率陀天内院中,虽是现的天相不是比丘僧众相,但亦要同大乘菩萨僧宝同样的尊敬,不得认为天人。在古时曾有这样的传说:有一位证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要见弥勒菩萨问法,于是就现神通往兜率内院。因见弥勒菩萨是天相而不是普萨比丘相,就生分别心不礼拜不接近,遂不能进而问法,未能亲近弥勒菩萨。倘认天相就是菩萨僧,恭而且敬的请求佛法,那就不妨碍悟得最上乘了。所以虽然见弥勒菩萨是天相不是比丘相,须知就是大乘圣僧相,应同样的尊敬。如观世音菩萨现女相或现面然大士鬼相,要晓得是证圣位的大菩萨,所以要同样的尊敬才是。戊、敬崇出家住持僧众,但最低限度须明佛法大义、信心充足,能持比丘四根本戒者,乃认为出家住持僧众。
尊敬出家住持佛法的僧众,在极低的限度要能明白佛法的大义,尤要信心充足,能受持比丘四根本戎,方得认为出家的住持僧众。世间人之著僧衣隐入佛门中混生活者,到处皆是,如乞丐叫化子等类混入佛门,于佛法当然丝亳不知,持根本戒,当然更非他们所能了。所以被尊敬为住持佛法的僧众们,最低限度要能受持比丘四根本戒,尤要坚确的信心,明白佛法的大义,才能认为是出家住持佛法的僧众。己、不知佛法亦无信心且不持戒者,应驱出于僧众之外。不认其为出家僧众。
混杂佛门中而不知佛法不具信心且不持戒的僧众们、常纵五欲之心,是佛法中外道。那种下劣的人混在出家人中,当然不能称为和合僧众,应当如丛林制度的遗单,将那许多不明不信败坏佛法的一齐勒令还俗,不许在佛门打混。
在佛子的行为中,有规律而具六和合的僧众,对于佛制的戒律要一致能遵守,不得有所违犯,方能承认是出家清净的僧众。庚、由僧相僧德之僧众,建设佛教清净幢相之新僧宝、师表人天。
混入佛门中吃饭穿衣求生活的人,当然是不具僧德。自不能承认他是僧宝。此处所讲具僧相僧德,即持菩萨比丘清净戒行的德相。故必须在出家僧众的律仪上,建立住持佛法的新僧宝。表现佛教的最高的清净幢相,为社会人士所敬仰;宣扬佛法的教义,表现佛教最伟大的真精神。此新僧宝须具足一切清净的德相,牺牲个人,深入民间宣扬佛法,普及教义,为整个的人类谋幸福,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人天的师表,树立佛法真正的教化。
五、总结
佛法僧义,大家都可以正正确确地认清楚了。佛是我们的教主;法是从金口所宣出来的;出家和在家弟子的七众,是宣扬佛法的集团。──摄化人民入正轨,将整个的佛法播传社会,使一切人民皆得无上利益,将佛的大悲水普遍输入人民的脑海中,使转恶成善造成清净的国土。我们对三宝认清后,信仰才有一定的标准和对象,方不致盲从瞎信,走入歧途。
信佛教的初步,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确定信心。永不皈依邪魔外道,以佛为唯一的大师,非是人天所能及到;对法尤须明白了解清楚,真正能生信仰;依僧之具足德相严净律仪,为指导修学佛法的模范师;这样是正信三宝。能承受佛法僧的教义,方不是迷信盲从。世人对某一件事能认清,才能决定方针和主意去做,而信佛法亦是这样,对佛法能真正认清楚,任他是何种美妙的诱惑,决不回意退心。倘对佛法的真理不弄清,那就决定不生信心,这是不言可知的。我们假使以佛法当学问拿来研究,单对于法生信心,而不知法是由无上大觉的佛证到亲口宣说出来,故对佛不生信仰,则虽云信法而非真信,以他对于法的本义仍未明白。不知法是由无上大觉究竟证到的诸法真相,说出来的真正微妙谛理,倘不信由佛所证,即对于法亦不能彻底了解。如能信佛,那是已经进一步认清了能证明诸法实相是由佛亲证说出来的。或者对佛对法皆能认清,而对于僧尚不生敬仰心,这就是信佛法而未信僧,那么佛法便远离人间,而不能切近人间实际。应知僧是上至等觉菩萨,次至十地、十向、十行、十住的菩萨,以及二乘贤圣、及发心出家受戒的凡夫僧,统名曰僧。若能具足信佛法僧,则能依出家僧以至二乘贤圣僧、大乘菩萨僧,而为由人修到佛果的阶梯;先由信僧,进至信法,再进至信佛。信仰佛法僧三宝是不能离开的,能具足信佛法僧,便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真正佛子。
对于佛法僧的正义,已讲完了,还望大家个个能于此正解正信正行才好!
(明性、涌泉合记)(见海刊十七卷第一期) (附注)佛法僧义凡二十一条,初见于十七年发表之告徒众书中,各处印为小册,本即凭此而解释之。
猜你喜欢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无畏三藏禅要(海仁睿)·佚名 大乘三聚忏悔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澄观 卷二·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准提净业卷之二·谢于教 萨昙分陀利经·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一·智顗 云卧庵主书·晓莹 卷八十四·佚名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朱时恩 甲三 依教奉行分·太虚 电贺草堂寺宗镜和尚·太虚 卷第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