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〇 几个原则

现在有些朋友想起办刊物,往往连想到《生活》周刊。其实《生活》周刊以及它的姊妹刊《新生》,《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星期刊》,都是有它们的特殊时代的需要,都各有它们的特点。历史既不是重复,供应各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粮食,当然也不该重复。但是抽象的原则,也许还有可以提出来谈谈的价值,也许可以供给有意办刊物的朋友们一些参考的材料。

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试以《生活》周刊做个例。它的内容并非模仿任何人的,作风和编制也极力“独出心裁”,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单张的时候有单张时的特殊格式,订本的时候也有订本时的特殊格式。往往因为已用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更竭尽心力,想出更新颖的格式来。单张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便计划改为订本的格式;订本的格式被人模仿得多了,便计划添加画报。就是画报的格式和编制,也屡有变化。我们每看到一种新刊物,只要看到它的格式样样模仿着别人的,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前途了。

其次是内容的力求精警。尤其是周刊,每星期就要见面一次,更贵精而不贵多,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要办到这一点,不但内容要有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的两三万字的作品。写这样文章的人,必须把所要写的内容,彻底明瞭,彻底消化,然后用敏锐活泼的组织和生动隽永的语句,一挥而就。这样的文章给与读者的益处显然是很大的:作者替读者省下了许多搜讨和研究的时间,省下了许多看长文的费脑筋的时间,而得到某问题或某部门重要知识的精髓。

再其次,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我在这里所谈的,是关于推进大众文化的刊物(尤其是周刊),而不是过于专门性的刊物。过于专门性的刊物,只要顾到它那特殊部门的读者的需要就行了;关于推进大众文化的刊物,便须顾到一般大众读者的需要。一般大众读者的需要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当用机械的看法,也没有什么一定的公式可以呆板地规定出来。要用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粮食”: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须负起的责任。

最后我觉得“独脚戏”可以应付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办刊物,即是开始的时候,也必须有若干基本的同志作经常的协助。“基本”和“经常”,在这里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现在的杂志界似乎有一种对读者不很有利的现象:新的杂志尽管好像雨后春笋,而作家却仍然只有常常看得到他们大名的这几个。在东一个杂志上你遇见他,在西一个杂志上你也遇见他。甚至有些作家因为对于催稿的人无法拒绝,只有一篇的意思,竟“改头换面”做着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同时登在几个杂志上。这样勉强的办法,在作家是苦痛,在读者也是莫大的损失,是很可惋惜的。所以我认为非有若干“基本”的朋友作“经常”的协助,便不该贸贸然创办一个新的杂志。当然,倘若一个作家有着极丰富的材料,虽同时替几个杂志做文章,并没有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虚耗读者的精力和时间的流弊,那末他尽管“大量生产”,我们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还有初办刊物的人,往往着急于销路的不易推广。当然,发行的技术和计划也是刊物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也应加以相当的注意。但是根本还是在刊物的内容。内容如果真能使读者感到满意,或至少有着相当的满意,推广的前途是不足虑的。否则推广方面愈用工夫,结果反而愈糟,因为读者感觉到宣传的名不符实,一看之后就不想再看,反而阻碍了未来的推广的效能。

猜你喜欢
  志第十二 礼四之三·魏收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三·焦竑
  卷二·张预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九·李心传
  ●卷二十七·陶宗仪
  ●卷六·邵廷采
  ●序·陈康祺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十七·徐紘
  第三一一副详及批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廿五日一二一○二--四九·佚名
  第一三九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一—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三 后汉纪·纪昀
  平定金川方略卷三十二·来保
  齐之鸾传·张廷玉
  奏谳书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许庭·唐圭璋

      庭字伯扬,濠梁(今安徽凤阳)人。   临江仙   柳   不见昭阳宫内柳,黄金齐捻轻柔。东君昨夜到皇州。王阶金井,无处不风流。   怅望翠华春欲暮,六宫都锁春愁。暖风吹动绣帘钩。飞花委地,时转玉香球。   又   不

  • 卷下·王冕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竹斋集  钦定四库全书竹斋集卷下       明 王冕 撰七言古体葛仙翁移家图青山无云白日迟仙翁移家何所之或以丹砂到勾漏或为家累遭驱驰乌犍背上妻与儿顾盼未解知其归仙翁读书自怡

  • 卷十四·舒赫德

    丙申舒赫徳阿思哈杨景素奏言馆陶县文生赵之枚武生王建基等率领乡民杀贼查系林潘寨乡民二百十六名李官庄乡民二百五十二名共计四百六十八名【臣】杨景素已饬馆陶县知县陈培敬遵防动用库项按名给赏银两理合奏明奏入报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正德二年三月 辰朔 孝肃太皇太后忌辰 奉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游泰祭 裕陵○乙巳命大兴左卫署都指挥佥事孙福守备偏头关地方○丙午复中书舍人孙伯坚大理寺右寺副沈锐司宾署署丞卢永春孙伯义司仪署署丞孙伯强原俸初以裁

  • 第十六卷 清乾隆·缪荃孙

    司 道 常镇道崔 琳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任。李梅实 乾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任。赵 城 乾隆四年三月十八任。傅振掖 乾隆四年十月十七任。赵锡礼 浙江兰溪人,庚戌进士。乾隆十二年九月二十任。明 锜 乾隆十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九·纪昀

    列传唐 【四十九】○唐四十九李揆 王玙 常衮赵憬 崔造 齐映卢迈 关播 董晋【陆长源 刘全谅】袁滋 赵宗儒窦易直李揆王玙常衮赵憬崔造齐映卢迈关播董晋袁滋赵宗儒窦易直△李揆李揆字端卿祖元道为文学馆学士自

  • ·谕闽粤民人·丁曰健

    郑章殴死赖君奏、赖以槐,按问抵偿。闻汝等漳、泉百姓以郑章兄弟眷属被杀被辱,复仇为义,乡情缱绻,共怜其死。本镇岂非漳人,岂无桑梓之念。道、府为民父母,岂忍郑章无辜受屈。但赖君奏、赖以槐果有杀害(郑章)兄弟

  • 赵琰传·魏收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父温为杨难当司马。当初,苻氏叛乱,赵琰被奶妈带着奔逃到寿春,长到十四岁才回到老家。精心奉养父母,茶水饭食,必亲自调弄。皇兴年间(467~471),京城缺粮,奴婢碾粟筛出瘪谷,赵琰看见狠狠把她教训了一顿,责令她留

  • 辛纂传·魏收

    辛雄从父兄辛纂,字伯将。学业博涉文史,性情温良雅正。初为官任兖州安东府主簿。与秘书丞同郡李伯尚有旧交,伯尚与咸陽王元禧一同叛逆,事败后逃窜到辛纂处。事情被发觉后,被免去官职。过了十多年,应朝请为官。渐转为太尉骑兵

  • 萧挞凛传·脱脱

    萧挞凛,字驼宁,萧思温再从侄。父亲术鲁烈,擅长相马,应历年间任马群侍中。挞凛幼时敦厚,富有才智和谋略,精通天文。保宁初,任宿直官,累任困难繁重之职。统和四年(986),宋国杨继业率兵从代州侵犯我国,攻陷城池。挞凛任诸军副部署

  • 时立爱传·脱脱

    时立爱,字昌寿,涿州新城人。其父时承谦,因为财产丰实而闻名乡里,一遇荒年他就开仓济贫,并把以往向他借贷的人的契约也撕毁,免去债务。辽太康九年(1083),时立爱中进士第,调任泰州幕官。他父亲去世时,他行孝服丧,期满后,调任同知春

  • 一二〇、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钱穆

    《燕策一》:“燕王哙立,苏秦死于齐,而齐宣王复用苏代。代为齐使于燕,激燕王厚任子之。子之三年,燕大乱。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谓昭王。”其叙事甚明晰。《齐策二》

  • 卷六·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六明 杨于庭 撰文公公即位按周书顾命四月乙丑成王崩宰臣太保即于是日命仲桓南官毛俾爰齐侯吕汲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王世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宅忧为天下主由是而观君薨嗣君即位岂有旷至月日

  • 子罕篇第九·钱穆

    (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故孔子罕言之。罕,稀少义。盖群道终不可不言利,而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与,赞与义。孔子所赞与者,命与仁。命,在外所不可知,在我所必当然。命原于天,仁本于心。人能知

  •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二十七年春作──阅东方杂志春季特大号,见其研究中国文化问题之特辑。关于一部分的政党政治盐政、中算、婚制、绘画、医学、交通七篇,关于一般文化的起源发达等五篇,洵皆各有特殊阐发。然要以林惠祥君的中国文化之起

  • 卷第十三·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十三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八智处第三十九八智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问曰。何以故彼作经者依八智而作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如所欲如是作经。与法不相违。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四明沙门知礼集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

  • 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ha-saṅgaha)·佚名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一 摄心分别一无比之等正觉者,正法及无上之众。 归命敬礼我当说,摄阿毗达磨义论。 其中阿毗达磨论,于第一义言四种: 心、心所、色、涅槃摄一切[尽无余]二其中,先述“心”,是欲界、色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