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ha-saṅgaha)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
一 摄心分别
一
无比之等正觉者,正法及无上之众。
归命敬礼我当说,摄阿毗达磨义论。
其中阿毗达磨论,于第一义言四种:
心、心所、色、涅槃摄一切[尽无余]
二
其中,先述“心”,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之四种。此中,云何欲界:
[一、十二不善心]
(一)喜俱相应无行一[心]、(二)[喜俱恶见相应]有行一[心]、(三)喜俱恶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四)[喜俱恶见不相应]有行一[心]、(五)舍俱恶见相应无行一[心]、(六)[舍俱恶见相应]有行一[心]、(七)舍俱恶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八)[舍俱恶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此等之八名为“贪俱心”。
(九)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一〇)[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此等之二名为“瞋恚相应心”。
(一一)舍俱疑相应一[心]、(一二)舍俱掉举相应一[心],此等之二称为“愚痴心”。
三
贪根有八种,瞋根有二种,
痴根有二种,为十二不善。
四
[二、十八无因心]
(一三)有舍俱眼识。同样有[舍俱](一四)耳识、(一五)鼻识、(一六)舌识。(一七)有苦俱身识。(一八)有舍俱领受心。(一九)有舍俱推度心。以上此等之七名为“不善异熟心”。
(二〇)有舍俱眼识。同样有[舍俱](二一)耳识、(二二)鼻识、(二三)舌识。(二四)有乐俱身识。(二五)有舍俱领受心。(二六)有喜俱推度心。(二七)有舍俱推度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善异熟心”。
(二八)有舍俱五门转向心。(二九)同样有[舍俱]意门转向心。(三〇)有喜俱笑起心。以上此等之三名为“无因唯作心”。以上如斯十八皆称为“无因心”。
五
七不善异熟及善异熟之八种,
唯作心三之十八是无因[心]。
除恶与无因[之三十心]为五十九心,
又说九十一心是净[心]。
六
[三、二十四有因心]
(三一)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三二)[喜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三三)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三四)[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三五)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三六)[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三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三八)[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善心”。
(三九)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〇)[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四一)喜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四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四三)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四)[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四五)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四六)[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有因异熟心”。
(四七)喜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四八)[喜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四九)喜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五〇)[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五一)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五二)[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五三)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五四)[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以上此等之八名为“欲界有因唯作心”。以上如斯二十四皆称为欲界有因之善、异熟、唯作心。
七
由受、智、行之区别,有二十四之
有因欲界善、异熟、唯作。
于欲中二十三之异熟、二十之善、不善、
十一之唯作,一切为五十四[心]。
八
[四、十五色界心]
(五五)与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五六)与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五七)与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五八)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五九)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善心”。
(六〇)与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异熟心、(六一)与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异熟心、(六二)与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异熟心、(六三)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异熟心、(六四)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异熟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异熟心”。
(六五)与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六六)与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六七)与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六八)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六九)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以上此等之五名为“色界唯作心”。以上如斯十五皆称为色界之善、异熟、唯作心。
九
色界之意由禅之区别为五种,[更于]
喜、异熟、唯作之区别为十五种。
一〇
[五、十二无色界心]
(七〇)空无边处善心、(七一)识无边处善心、(七二)无所有处善心、(七三)非想非非想处善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界善心”。
(七四)空无边处异熟心、(七五)识无边处异熟心、(七六)无所有处异熟心、(七七)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界异熟心”。
(七八)空无边处唯作心、(七九)识无边处唯作心、(八〇)无所有处唯作心、(八一)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无色唯作心”。以上如斯十二皆称为无色界之善、异熟、唯作心。
一一
无色界之意由所缘之区别为四种,更于
善、异熟、唯作之区别而立十二种。
一二
[六、八出世间心]
(八二)须陀洹道心、(八三)斯陀含道心、(八四)阿那含道心、(八五)阿罗汉道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出世间善心”。
(八六)须陀洹果心、(八七)斯陀含果心、(八八)阿那含果心、(八九)阿罗汉果心,以上此等之四名为“出世间异熟心”。以上如斯之八皆称为出世间之善、异熟心。
一三
由四道之区别而善为四种,其果亦同样,
故[异]熟亦[四种]。此八种为无上(出世间)。
十二是不善,善是二十一,
异熟三十六,唯作心二十。
欲中五十四,色中言十五,
无色十二心,又无上八种。
如斯当知意,区别八十九,
慧者又分别,一百二十一。
一四
[七、百二十一心]
云何八十九种心成为百二十一。与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与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陀洹道心,与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须陀洹道心,与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与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以上此等名为须陀洹道心。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亦同样为[各五种]。如斯正有二十道心。果心亦同样为[正二十]。如斯出世间心正为四十心、[世间心八十一,共为一百二十一心]。
一五
由禅支相应之别而一一为五,
无上(出世间)心言为四十种。
如斯解色界,无上亦如斯,
由初禅等之别无色是第五禅。
故初[禅]等之一一禅言[各]十一种,
然终之(第五禅)有二十三种。
善三十七种,[异]熟五十二种,
故诸慧者说心一百二十一。
于此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心分别第一品。
二 摄心所分别
一
同生及同灭,同所缘与基(所依),
心相应心所,有五十二法。
二
云何?
[一、五十二心所]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此等之七名为“一切心心所”。寻、伺、胜解、精进、喜(pīhā)、欲,此等之六名为“杂心所”。以上此等之十三当知“同他(同于他)心所”。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瞋、嫉、悭、恶作、惛沈、睡眠、疑,此等之十四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端直性、心端直性,此等之十九名为“共净心所”。正语、正业、正命之三名为“离[心所]”。悲、喜(mudifā)名为“无量”[心所]。如斯共“慧根”,当知此等一切二十五心所名为“净心所”。
三
以上十三之同他,又十四之不善,
及二十五之净,说为五十二。
彼等心不离(心所)及生起(八十九心),
各自之相应适宜以下说。
七[心所]于一切,杂[心所]适合于相应,
十四唯不善[心],净唯与净[心相应]。
四
[二、共一切心所及杂心所相应心]
云何?先述共一切心之此等七心所,得于一切八十九心中生起。其次杂[心所],寻先除去二之[前]五识,在欲界心及十一初禅心之五十五心中生起。其次,伺是彼等[五十五心]与十一之第二禅心之六十六心中[生起]。胜解是除去二之五识及疑俱[心之十一种心]于诸[七十八]心中[生起]。精进是除去五门转向[心]及二之五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之十六心]于诸[七十三]心中[生起]。喜是除去[二]忧[俱心]、[五十五]舍俱[心、二]身识、[十一]第四禅[之七十心]于诸[五十一]心中[生起]。欲是除去[十八]无因[心]、[二]痴[心之二十心]于诸[六十九]心中[生起]。而[与杂心所相应]之彼等心生起之次第如下:
五
六十六[心]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与二十[心],除去杂[心所],
七十五与六十六[心],七十八与七十三[心],
五十一与六十九[心],有俱杂[心所之心]。
六
[三、不善心所相应心]
其次,不善[心所]中,痴、无惭、无愧、掉举,此等之四名为“共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之十二不善[心]中[生起]。贪唯得于八贪心中[生起]。见是于四恶见相应[心]中[生起]。慢是于四恶见不相应[心]中[生起]。瞋、嫉、悭、恶作之此等四心所是于二瞋恚相应中[生起]。惛沈、睡眠是于五有行心中[生起]。疑是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七
[痴等]四一切不善[心]中,[贪、见、慢]之三是于贪根中[生],
[瞋、嫉、悭、恶作之]四是于瞋根[心]中,又[惛沈、睡眠之]二
是在有行[心]中,
疑是在疑心中[生]。如斯十四[心所],
成为五种,唯与十二不善[心]相应。
八
[四、净心所相应心]
其次,于净心所中,先述共净之十九心所是存在于一切五十九净心中。其次,[正语、正业、正命之]三离皆于[八]出世间心中,必决定一起得。然,于世间[心]唯在欲界[八]善心中,[而且其时三离]有时各别存在[生起]。其次,[悲、喜之二]无量除去第五禅,唯十二之[色界]大心及欲界[八]善[心],欲界有因[八]唯作心之二十八心,或有时多种(别别)而生。又此处[欲界]之舍俱[心]有人言无悲、喜。其次,慧与十二之智相应欲界心及一切三十五之大[心]、出世间心与四十七心相应。
九
[共净之]十九法于五十九[心]中生,说明
三[离]于十六心中、二[无量]于二十八[心]中、
慧是在四十七种[心]中[生]。
如斯净为四种,唯与净[心]相应。
一〇
嫉、悭、恶作、[三]离、悲[喜]等[之九]有时多种(别别)生、
慢及惛沈、睡眠[有时于各别,有时而]共[生],
余[之四十一]如所说决定相应[起],
今我说彼等适宜相摄。
三十六在法无上(出世间)三十五在大(上二界)中
三十八于欲界净[心]中[得],
二十七于不善[心]中,十二在无因[心]中[得],
[此]由发生[地]相应者,其[心所之]摄为五种。
一一
[五、出世间心相应心所]
云何?先述于出世间八之初禅心中,同他之十三心所,除去[二]无量,[余]摄二十三净心所共三十六法。同样于第二禅[之八]心,除去寻[摄三十五法],第三禅[之八]心,除去寻、伺[摄三十四法],第四禅[之八]心,除去寻、伺、喜、[摄三十三法],第五禅[之八]心是舍俱同摄彼等[三十三法]。一切八出世间心中之心所法由五种禅而为五种摄。
一二
无上(出世间)之[心所法]如斯次第立五种:
为三十六、三十五、三十四,三十三二种。
一三
[六、与色、无色界心相应心所]
其次,于大(上二界)中,先于[善、异熟、唯作之]三初禅心中同他十三心所,除去三离,摄二十二净心所共三十五法。而悲、喜于此必各别相应。同样于第二禅心中,除去寻[摄三十四法],于第三禅心中,除去寻、伺[摄三十三法],于第四禅心中除去寻、伺、喜[摄三十二法],于十五之第五禅心中,更不得[悲、喜之二]无量[而摄三十法]。如斯一切二十七大心中之[心所法]依五种禅成为五种摄。
一四
大[心]中之[心所法]如斯次第立五种:
为三十五、三十四、三十三,又三十二及三十。
一五
[七、欲界净心相应心所]
其次,欲界净[心],先述善[心]中最初智相应之二[心]中,同他之十三心所,摄二十五净心所之三十八法。而[二]无量与[三]离之五,于此各别相应。同样于第二之二[心]中,除去智,[摄三十七法],第三智相应之二[心]中,除去喜[摄三十七法],第四之二[心]中,除去智及喜而摄彼等[三十六法]。在唯作心中亦除去[三]离,同样于四之二[心]中而摄四种。同样在异熟[心]中,亦除去[二]无量及[三]离而摄其余彼等[心所四种]。如是一切二十四欲界净心中之[心所法],如二[心]为摄十二种。
一六
善净中有三十八、三十七二种及三十六,
唯作中有三十五、三十四二种及三十三,
异熟中有三十三、三十二二种及三十一,
言[此]为欲界有因之善、异熟、唯作[心相应心所]。
唯作与大(上二界)无有三离,
无上(出世间)与欲界异熟[无有]二无量。
无上禅法异,中(上二界)[禅法与]无量,
于小(欲界)[无量]、离、智、喜各异。
一七
[八、不善心相应心所]
其次,不善心,先述贪根中之第一无行[心],同他之十三心所,共不善之四[心所]之十七,摄贪、见共为十九法。同样于第二无行[心],摄贪、慢共[为十九法]。于第三[无行心]亦同样除去喜,与贪、见共为十八[法],于第四之[无行心],同样[摄]贪、慢共[为十八法]。其次,五之瞋恚相应无行[心],与瞋、嫉、悭、恶作之四皆除喜,摄彼等二十法。而嫉、悭、恶作于此各别相应。五种之有行[心]亦与[无行心]同样。其不同者[但有行心更]与惛沈、睡眠相应。其次,[由同他之十三心]除去欲、喜,十一之同他、共不善四之十五法,相应于掉举俱[心]。疑俱心除去胜解俱疑,同得十五法。[如斯]一切,于十二不善心生起,[心所法十二心]各别相应,由[相应心所法之]数即摄七种。
一八
于不善中立十九、十八、二十、二十一、
二十、二十二、十五之七种,
共[不善]之四及同他十之此等
十四,言与一切不善[心]相应。
一九
[九、无因心相应心所]
其次,无因[心]中,先述笑心,[由十三同他]除去欲,摄十二之同他法。同样于确定[心]除欲喜而[摄十一法],于乐[俱]领受[心]除去欲、精进而[摄十一法],无因意界之三[心]及双之结生[意识界]除去欲、喜、精进而[摄十心所],二之五识除去[六之]杂[心所],摄彼等[七心所]。如斯一切无因[心]中之[心所法]若由数唯摄四种。
二〇
十二、十一、十、七之四种
乃十八之无因心生起中摄。
于无因[心]之一切处有七[心所],余适当而[推知],
若如斯详言[心所法]者,言为摄三十二种。
已知是心不离[心所法]之相应与摄,
得举示适宜依心相等[心所法之]差别。
于此摄阿毗达义论
名为摄心所分别为第二品。
三 摄杂分别
一
于适宜相应,心与心所法
彼等依自性,成为五十三,其等由
(一)受、(二)因、(三)作用、(四)门、(五)所缘、(六)基(所依)
所摄者,依心生起而适宜。
二
其中:
先就[一]“受之摄”
,受是乐、苦、不苦不乐之三种,又依乐、苦、喜、忧、舍之区别而为五种。其中,为乐俱唯善异熟身识之一。同样于苦俱,[唯]不善异熟[身识]。其次,于喜俱心,称为贪根四、欲界净之十二、乐[俱]推度[心]、笑[心]二共十八之欲界喜俱心及初、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四十四之大(上二界)、出世间心为六十二种。其次喜俱心唯二之瞋恚相应心。余之五十五唯舍俱心。
三
其中,受是苦、乐、舍之三种
[更]由喜、忧之差别而为五种。
乐、苦[各]一处,忧在二[处],
喜有六十二[处],余(舍)五十五[处]。
四
[二]对于“因之摄”
所谓因,是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之六种。其中,五门转向[心]、二之[前]五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确定[心]、笑[心]之十八心名为“无因”。余一切之七十一心是“有因”。又其[有因心之]中,二愚痴心是“一因”,余之十不善心、智不相应欲界十二净[心]之二十二心是“二因”。智相应欲界十二净[心]、大、出世间三十五心之四十七心是“三因”。
五
贪瞋与愚痴,是三不善因,
无贪瞋愚痴,善因无记[因]。
无因为十八,二是唯一因,
二十二二因,四十七三因。
六
[三]对于“作用之摄”
所谓作用,是结生、有分、转向、见、闻、嗅、尝、触、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死之十四,其次由结生、有分、转向、五识之处等,彼等[八十九心]当知有十种处之差别。其中,舍俱之二推度[心]、八之大异熟[心]、九之色、无色异熟[心]之十九心名[为]结生,有分、死之作用。其次,[无因唯作之]二[心为]转向作用。同样于[各二心]为见、闻、嗅、尝、触、领受之作用。[无因异熟之]三[心]为推度作用。意门转向心,唯于五门成为确定作用。[以上]除[世间异熟及]二转向[唯作]心,其余[二十一]善、[十二]不善、[四圣]果、[十八]唯作之五十五心,为远作用。八之大异熟心、三之推度[心]之十一[心]为彼所缘作用。
其次,其等[八十九心]之中,舍俱之二推度心,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推度[名为]五作用。八之大异熟[心],依结生、有分、死、彼所缘[名为]四作用。九大(上二界)异熟[心],依结生、有分、死[名为]三作用。喜[俱]之推度[心],依推度、所缘为二作用,确定[心]亦依确定、转向[为二作用]。而其余一切之速行[心]、三种意界、[二之前]五识[之六十八心]是随于发生为一作用。
七
结生等之别,作用有十四,
若说处之别,心生为十种。
六十八二九,八二如次第,
说示作用处,一二三四五。
八
[四]对于“门之摄”
所谓门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之六种。其中,眼是眼门,同样耳等即是耳门等。又[转向前之]有分,言为意门。其中,[一]五门转向[心]、[二]眼识、[二]领受[心]、[三]推度[心]、[一]确定[心]、[二十九]速行[心]、[八]彼所缘[心]之四十六心于眼门适宜生起。同样于耳门等亦有[一]五门转向[心]、[二]耳识等之四十六[心]。于五门[右之]一切五十四心唯欲界[心]。其次,于意门有[一]意门转向[心]、五十五速行[心]、[十一]彼所缘[心]之六十七心。依结生、有分、死之十九[心]是离开门。
其次,其等[八十九心]中,[二之前]五识、大(上二界)、出世间之[二十六]速行[心]之三十六心,适宜于[六门中]一门之[作用]。又三意识界是五门[作用]。[一]乐[俱]推度[心]、[一]确定[心]、[二十九]欲界速行[心之三十一]心,是六门[作用]。[二之]舍俱推度[心]、[八之]大异熟[心]者,有六门[作用],亦在离门。大(上二界)之[九]异熟[心]唯是离门。
九
心生由一门,五门及六门,
六门或离门,及离一切门,
次第三十六,三与三十一,
十种与九种,说示五种类。
一〇
[五]对于“所缘之摄”
所谓所缘者,是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之六种。其中,色是色所缘,同样于声等是声所缘等。其次,法所缘是摄净[色]、细心、心、心所、涅槃、施设(假法)之六种。
其中,一切眼门心,唯色为所缘,此等[唯]现在。同样于耳门心等,唯声等[为所缘],此等亦唯现在。其次,意门心之所缘为六种,[此]适宜于现在、过去、未来、离时。称为结生、有分、死之离门[心]之所缘为六种,多于[前过去]有之末,所把取六门之现在、过去,或称为施设(假法)之业、业相、趣相者。
其等[色等、现在等、业等为所缘诸心]中,眼识等如次唯色等一一为所缘。其次,三意界以色等之五为所缘。其余欲界异熟[心]与笑心,唯以欲界一切为所缘。不善[心]、智不相应之欲界速行[心],除出世间,其余者一切为所缘。智相应之欲界善[心]与称为第五禅之神通善[心],除去阿罗汉道、果,其余以一切为所缘。智相应之欲界唯作[心]、[第五禅]之唯作神通[心]、确定[心]者,以普遍一切为所缘。无色中之第二[心]、第四[心],以大(上二界)为所缘。其余之大(上二界)心,以一切施设(假法)为所缘。出世间心以涅槃为所缘。
一一
二十五对于小(欲界)、六心对于大(上二界)、
二十一对于言说(施设)、八对于涅槃境[为所缘]。
二十除无上、五除最上之道、果,
六乃缘一切处,如是其处摄七类。
一二
[六]对于“基(所依)之摄”
基是眼、耳、鼻、舌、身、心基之六种。其等一切于欲界中得。其次,于色界中,无鼻、[舌、身]等三。又于无色界一切皆不现。
其中,五识界如次第专依止于[眼、耳、鼻、舌、身之]五净基而转起。其次,称为五门转向、领受之意识界是依止于心[基]而转起。又其余称为意识界之推度[心]、大异熟[心]、瞋恚之二[心]、初道[心]、笑[心]、色界[心]亦依止心[基]而转起。其次,余之善、不善、唯作、无上(出世间)[心],或依止[心基],或不依止,无色之异熟[心]不依止心[基]而[转起]。
一三
欲中之七[识界]依止于六基,色中之四
依止于三基,无色中一[意识]界无所依。
四十三有依止,四十二依止或不依止而
生,无色之[异]熟无依止。
此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杂分别第三品。
四 摄路分别
一
如斯已[说]以上心生起之摄,[更于]
由地、人之差别而决定前后之[继起]——
于结生、转起——说[心]活动之摄,
从[其]所生我略说。
二
[一、六六法]
六基、六门、六所缘、六识、六路、六种境之转起,此于“路之摄”,当知为六六法。其次,于“离路”有业、业相、趣相之三种境转起。
其中,如前所说基、门、所缘。此“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其次,“六路”是门而为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又依识而为眼识路、耳识路、鼻识路、舌识路、身识路、意识路。[依]门活动当知与[依]心(识)活动有关连。
三
[二、五门作用]
在[眼、耳、鼻、舌、身之]五门,有极大、大、小、极小之[所缘]。其次,于意门有明了、不明了之[所缘]。当知此是“六种境之转起”。云何?由生、住、灭之三刹那名为一心刹那。其次,依斯[心刹那之]十七刹那为色法[生灭]之寿命。经过一心刹那,或经过心刹那——以达住[位]——五所缘来现于五门。故若经过一心刹那,色所缘现于眼之视界,由此有分[识]二次活动后,遮断有分之流,顾念(注意唤起)彼色所缘之五门转向心[一次]生灭。由此其后,见其色之眼识、领受之领受心、推度之推度心、确定之确定心,如次第[各一次]生灭。其后,二十九之欲界速行[心]中,得[生起之]缘,最多行七次之速行。又随结速行之二[刹那]彼所缘[异]熟[心]适合转起,由此而堕于有分。以上十四[刹那]路心之生起及二[刹那]有分之动摇,前已过去以一心刹那,[色法]使充足十七心刹那,其后而灭。此[十七心刹那相续之]所缘,名为“极大之境”。若现来所缘以不可能至彼所缘之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大之[境]。其时,速行完了[立刻]堕于有分,即无有彼所缘之生起。若所缘来入不可能至速行[心]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小境”。其时亦不起速行心,唯二、三次之确定[心]转起,然后堕于有分。其次,现来近于灭之所缘,不可能至确定[心]之生起而过去者,[此]名为“极小[境]”。此时,唯有有分之动摇而无路心之生起。如斯于眼门为[心作用]。于耳门等亦然。如斯,于一切五门,当知称为四种时分:彼所缘[时分]、速行[时分]、确定[时分]、空时分,如次第为所缘境而转起。
四
路心有七种,心生起有十四[刹那],
详言之,五门适合于五十四[心]。
此于[境转起]中之五门为路心转起法。
五
[三、欲界之意门作用]
其次,于意门若“明了之所缘”现来识阈,由此[二刹那]有分之动摇,[一刹那之]意门转向[心]、[七刹那之]速行[心]之后,[二刹那之]彼所缘[异]熟[心]转起,然后堕于有分。其次,有“不明了之所缘”时,速行之立刻堕于有分,即无彼所缘之生起。
六
路心有三种,心生起言为十[刹那]
若详细辨知,此有四十一[心]。
此为[境转起]中之小(欲界)速行时分。
七
[四、上二界出世间之禅定作用]
其次,述安止(根本定)速行时分,[于所缘]无有明了不明了之差别。又[无有]彼所缘之生起。即其时,八智相应欲界速行[心]中之随一,成为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者而四次或三次,如次第生起而灭后,适合于第四或第五[速行]而引发二十六之大界、出世间速行[心]中随一之速行[心]随入于安止路。由此安止之后而堕于有分。其时,喜俱[欲界心]之速行后亦当唯期望安止、喜俱[心]。舍俱[欲界心之]速行后[当唯斯望]舍俱[心]。其时亦善速行[欲界心]之后,安止于善速行及下三界[心],唯作速行[欲界心]之后,[安止于]唯作速行及阿罗汉果[心]。
八
依乐善有三十二[安止心],又舍[善]有十二[安止心],
乐唯作有八[安止心]、舍[唯作]六[安止心]生。
由欲善三因有凡夫、有学之[安止],
由三因欲唯作,有离欲者之安止。
此于[六门]中之意门为路心转起法。
九
[五、彼所缘之决定]
其次,于[六门之]一切处,对于不好所缘,[各]有不善异熟之[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又对于好所缘,[各]有善异熟[之前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又对于极好[所缘],唯有乐俱之推度[心]、彼所缘[心]而已。即于[彼所缘心]中,喜俱唯作速行[心]之后唯有喜俱之彼所缘[心],于舍俱唯作速行[心]之后,唯有舍俱[之彼所缘心],又忧俱速行[心]之后,彼所缘及有分必是舍俱。故若[依]喜[俱心]而结生者,[于彼]忧俱速行之后,即无彼所缘生,其时,曾经验而缘任何彼小(欲界)所缘,而生起舍俱之推度心,其[推度心之]后堕于有分,是诸阿阇梨之所说。又[彼阿阇梨]于欲界速行[心]之后,主张欲界有情唯欲界之诸法为所缘而有彼所缘。
一〇
决定欲中有情之速行[心]之诸所缘时,
且明了、极大[所缘时],言有彼所缘。
此是[路心转起]中之彼所缘之决定。
一一
[六、速行之决定]
速行之中,在小(欲界)速行路之欲界速行[心],七次或六次速行。其次,于死时等之迟转起,唯有五时分[速行而已][但诸义疏师]说:于世尊双示导[神变]等之速行起,有四或五[刹那]之观察[速行]心。又于初习者之最初[速行之]营作,即大界速行[心],神通速行[心]亦常唯于一时分[一次]速行,然后堕于有分。其次,四[圣]道[速行心]之生起为一心刹那。其后二三[刹那之]果心适合生起,然后堕于有分。在灭尽定之时,第四无色之速行[心]二次速行,然后证达灭[定]。而[由灭定]出起时,适合阿那含果[心]或阿罗汉果[心]一时分(一次)生灭已而堕有分。[如斯]于一切处之等至(禅定)路,如有分之流无决定路故,有多数[种之速行]。
一二
小(欲界速行)七次,道与神通各为一,
其余速行有多数。
此是[路心转起]中,速行之决定。
一三
[七、路心由人之差别]
其次,在此二因者、无因者皆不得唯作速行及安止速行。又善趣之[二因者、无因者],[有三因][不得]智相应异熟[心之彼所缘],在[无因之]恶趣,[有二因]亦不得智不相应大异熟[心之彼所缘]。其次,于三因者中,漏尽者不得善、不善[心]之速行,又在有学、凡夫[不得]唯作[心之]速行。有学[不得]恶见相应[心]、疑[心之]速行,又阿那含人,不得瞋恚[心之]速行。出世间[心之]速行唯适合圣者之生起。
一四
无学四十四[心],有学五十六[心],
余者之(凡夫)所示发生五十四[心]。
此是[路心转起]中由人而差别。
一五
[八、路心由地之差别]
其次,于欲界地,适合得此等一切之[八十]路心。于色界地除去瞋恚[心之]速行及彼所缘[心等得六十四心],于无色界地[由此更]除去初道[心]、色界[心]、下无色[心等]而得[路心]。于一切处各各缺净(根)者,不得各各门之路心。其次,无想有情一切心之转起。
一六
在欲[界]中有八十路心,于色[界]中适合
六十四[心],于无色[界]中得四十二[心]。
此是[路心转起]中由地而差别。
一七
如是随六门之心转起之发生,以渡[越]有分,只限于要有命寿即不断绝而活动。
于此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路分别第四品。
五 摄离路分别
一
由路心之[心]活动如上所述,
今说结[生之心]活动之摄者。
二
四地、四种结生、四业、四种死之生起,此于“离路”之摄,当知为四之四法。其中,
[一、四地]
是恶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无色界地,此名为“四地”。其等[四地]中,(一)“恶趣地”是地狱、畜生界、饿鬼界、阿修罗众,此为四种。(二)“欲善趣地”是人、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为七种。而以上十一地亦称为“欲界地”。(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为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此是第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为第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此为第四禅地。以上十六种是色界地。净居地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阿迦腻吒[天]之五种。(四)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志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之四种,此为“无色界地”。
三
净居[天],凡夫及
须陀洹、斯陀含人不得[生]。
圣者不生无想[天]及恶趣地,
其余圣非圣所共得。
此是[四之四法]中为地之四法。
四
[二、四种结生]
恶趣结生、欲善趣结生、色界结生、无色界结生,此为“四种结生”。其中、(一)不善异熟舍俱之推度[心],是转生恶趣为刹那结[生],其后成为有分[心],有分之后成为死[心]而断绝。此名为“一恶趣结生”[心]。其次,(二)善异熟舍俱之推度[心],是于欲善趣(甲)生盲等之人人,(乙)依止地者(土地神),及(丙)于堕处转起阿修罗之结生[心]、有分[心]、死[心]。其次,大异熟之[八]心,于欲善趣之一切处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此等之九[心]名为“欲善趣结生”[心]。而以上十种,称为欲界结生[心]。
其中,四恶趣、人、堕处阿修罗之寿量无有定数。然,四大王天之寿量,依天之[数]为五百岁,依人间之数为九百万岁。三十三天之[寿量是四大王天]之四倍。夜摩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都率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乐变化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他化自在天之[寿量又增]其四倍。
五
[他化]自在[天]之[寿量以人间之数]
为九十二亿一千万年又六百万岁。
六
(三)初禅异熟[心],于初禅地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同样于第二禅异熟[心]及第三禅异熟[心]者于第二禅地,第四禅异熟[心]者于第三禅地,第五禅异熟[心]是于第四禅地[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然,无想有情之结生唯是色。同样其[结生]后之转起及于死时亦唯是色转起而灭。此等之六名为“色界结生”。
其等中,梵众天之寿量为三之一劫,梵辅[天]之[寿量]为半劫,大梵[天]之[寿量]为一劫。少光天之[寿量]为二劫,无量光[天]之[寿量]为四劫,光音[天]之[寿量]为八劫。少净[天]之[寿量]为十六劫,无量净[天]之[寿量]为三十二劫,遍净[天]之[寿量]为六十四劫。广果[天]及无想有情之[寿量]为五百劫,无烦[天]之[寿量]为千劫,无热[天]之[寿量]为二千劫,善现[天]之[寿量]为四千劫,善见[天]之[寿量]为八千劫,阿迦腻吒[天]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劫。
(四)初无色等之异熟[心]如次第于初无色等之地而转起结生[心]、有分[心]、死[心]。此等之四,名为“无色结生”。而于其等生于空无边处天之寿量为二万劫。生于识无边处天之[寿量]为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天之[寿量]为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寿量]为八万四千劫。
七
结生有分[心],乃至死意位
皆是为同一、[同]境[同]一生。
此是[四之四法]中之结生四法。
八
[三、四业]
今生[业]、支持[业]、妨害[业]、破损[业],此由作用为[四业],重[业]、近[业]、宿习[业]、已作业,此依取异熟之异门为[四业],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既有业,此名依异熟时之四业。又不善[业]、欲界善[业]、色界善[业]、无色界善[业],此依异熟处为[四业]。
其中,“不善”[业],是由身业、语业、意业之业门为三种。何以故?杀生、不与取、邪欲行此称身表,于身门数数行故名为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称语表,于语门数数行故名为语业。贪欲、瞋恚、邪见,此不依表(身语),于意数数行故名为意业。其等中,由杀生、恶口、是由瞋根瞋恚而生,邪欲行、贪欲、邪见是由贪根而[生],余之[不与取、妄语、两舌、绮语之]四,是由[贪、痴之]二根而生。而[八十九]心生起者,此不善[业],共为十二种。
“欲界善”[业]亦于身门转起为身业,于语门转起为语业,于意门转起为意业。由如斯业门者[欲界善业]为三种。又由施、戒、修[之别]亦为[三种]。而[八十九]心生起者,此[欲界善业]为八种。若由[财物之]施、[持]戒、[禅定之]修、[长上之]恭敬、[看病等之]作务、得[福之施]、对得[福无悭垢]随喜、听法、说法、[离邪见]见正直业,即为十种。而以上[十二不善心、八善心]之二十种,皆称为欲界业。
其次,“色界善”[业]唯是意业。此是修所成而由安止(根本定)之所得。若由禅之差别,[色界善业]为五种。同样“无色界善”[业]是意业,此亦是修所成而由安止(根本定)之所得。由所缘之差别,[无色界善业]为四种。
此[诸业]中,[十二]不善业除去掉举[心]而[十一心]于恶趣地生起结生。然于转起一切十二种,七不善异熟[心],在欲界及色界之一切处适合于异熟。欲界善[心]亦唯于欲界善趣生起结生。然,[一切八善心]于转起,[八]大异熟。其中,三因殊胜善[心]给与三因之结生,于转起使异熟十六异熟[心]。三因之劣与二因殊胜之善[心]给与二因之结生,于转起除去三因、使异熟十二异熟[心]。其次二因之劣善[心],唯与无因之结生,于转起唯使异熟[八]无因异熟[心]。
九
某人人[宣说],无行[心]不令熟有行异熟[心],
有行[心令熟]无行异熟[心]。
若依彼等[之说],如次第有十二、十、八之异熟,
随顺其说从发生而举示。
一〇
其次,色界善[心]若修初禅之小者生起于梵众[天],若其中修者[生起]于梵辅[天],若修胜者[生起]大梵[天]。同样,若修第二禅、第三禅之小者于少光[天],若修中者于无量光[天],若修胜者[生起]于光音[天]。若修第四禅之小者于少净[天],若修中者于无量净[天],若修胜者[生起]于遍净[天]。若修第五禅于广果[天],若修其想之离者[生起]于无想有情[天]。又阿那含是生起净居[天]。如次第修无色界善者生起于无色[天]中。
一一
从如斯地转起大(上二界)之福,
于结生、转起生其同[界地之异]熟。
此是[四之四法]业之四法。
一二
[四、四种死及结生之次第]
由寿尽、业尽,两者之尽,由断业而有“四种死之生起”。又如是而死之人人,(一)于[近]死之时——适合业力现前——于[两]有之中间令生结生(有与有之连结)“业”,又(二)曾其业之作时得——[为业]——资助色等之“业相”,(三)生起之后当得有受用之“趣相”,依业力而现起六门之随一。
然后,如斯现起缘彼[业、业相、趣相等之]所缘,随顺于业以起异熟为遍净,又随染之[心相续]——随顺应得之有,心相续倾向其处——数数多转起。或唯业令生其[结生]使其新鲜而达于[意]门。彼死之接近者,于路心之终,又于有分之灭尽,由死为现在有之终了生起死心而灭。其灭完了,其后,如斯缘所得之所缘,无明随眠所围,渴爱随眠为根本之行而令生,由相应[之诸法]而遍取令住于俱生[之诸法],以令连结其次之有而称为结生之先行——适合于有基或无基——生起意,住立于次之有。
一三
其次,于近死之路[心],于徐缓转起,所期望唯五速行,若现在之[色]所缘现存于识阈时而死者,结生、有分之所缘亦应为现在。如是由欲界结生而把取六门之业相及趣相而得现在、过去所缘。又业[一心刹那相续故]唯为过去[所缘]而把取于意门。此等一切为小(欲界)法之所缘。
其次,由色界结生,唯施设(假法)之业相为所缘。同样于无色之结生,亦唯大界(上二界)及施设之业相,适合为所缘。其次,无想之有情仅以命九法为结生而存立。故彼等[无想有情]名为“依色之结生者”。无色(有情)为“依非色之结生者”。其余[之有情],是“依色非色之结生者”。
一四
无色[有情]之死后除去(不生)下无色,
有结生于无色及[结生]欲[界]三因。
色界之死[后]除无因,应有[二因、三因之结生],
由欲界三因死而有一切[之结生],
由其他(二因、无因)有[结生]于欲界。
此是[四之四法]中死、结生之次第。
一五
如斯取结生者,由结生灭后以来,缘同一所缘而同一心至死心生起止,不生起路心时,依有之分称为有分相续而意无断绝,如河流之转起。而于最后由死成为死心而灭。然后,又[生]结生等,如车轮如次第转转而转起。
一六
[如]斯于此世有结生、有分、路[心]、死
次更有结生、有分[等]如斯转转心相续。
而省察此为不恒常,得证无死句(涅槃),
善务之慧者,正实善正断爱润之结。
于此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离路分别第五品。
六 摄色分别
一
以上有心、心所法种种转起之分别
已分别者今当说明色。
关此[色]依列举、分别、等起、聚、
缘起之次第有五种之摄。
二
[一、色之列举]
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此二种色摄十一种。何以故?(一)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名为“大种色”。(二)眼、耳、鼻、舌、身名为“净色”。(三)色、声、香、味及除水界称三大种之触名为“境色”。(四)如性(女根)、男性(男根)名为“性色”。(五)心基名为“心色”。(六)命根名为“命色”。(七)段食名为“食色”。以上此十八种色称为自性色、自相色、完色、色色、思惟色。(八)虚空界名为“限界色”。(九)身表、语表名为“表色”。(一〇)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及[身语之]二表名为“变化色”。(一一)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名为“相色”。而于此生色由积集、相续之名而说。以上此十一种色由自性而成二十八种。
三
何以故?
[四]大种、[五]净、[四]境、[二]性、心及
命、食色为十八种,
限界、[二]表、[三]变化、[四]相之
十不完[色]而成二十八种。
四
[二、色之分别]
其次,此一切之色唯无因、有缘、有漏、有为、世间、欲界、无所缘、非所缘故为一种。又依内外等种种差别。何以故?(一)称为净者有五种名为内色,其他为外色。(二)称[五]净、心[基]有六种名为基色,其他为非基色。(三)称为净、表之七种名为门色,其他为非门色。(四)称为净、性、命之八种名为根色,其他为非根色。(五)~(七)称为净、境之十二种,是粗色、近色、有对色,其他是细色、远色、无对色。(八)业生[色]是执受色,其他是非执受色。(九)色处是有见色,其他是无见色。(一〇)眼等二是不到达[境],鼻等之三是到达[境]。以上五种皆是取境色,其他是不取境色。(一一)色、香、味、食素(段食)、四大种之八种是不简别色,其他是简别色。
五
如斯二十八种[色]聪慧者
宜分别内等三法之差别。
此是[色摄]中之色分别。
六
[三、色之等起]
业、心、时节、食名为四色等起。其中,(一)欲界、色界之二十五种之善不善业所行作以取结生,[其]刹那刹那于内相续而令等起业等起色。(二)除无色之异熟[心]及二之[前]五识,余七十五种心,亦含括最初之有分,[其等诸心]生时令等起心等起色。其中,安止(根本定)速行[心]令起威仪。确定[心]、欲界速行[心]、神通[心是不仅威仪]即表亦使等起。又其中,十三之善速行[心]亦令生笑。(三)称寒、冷、暑、热之火界达于住位,必内外适合令等起时节等起色。(四)称食素之食,咽下时达于住[位],而即令等起食等起色。
其中,心[色]、根[色]之[九]唯是业生。二表唯是心生。声是心、时节生。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等之三是由时节、心、食而生。[八种之]不简别色及虚空界是由[业、心、时节、食之]四发生。[四种之]相色不从任何而生。
七
如次第十八、十五、十三、十二
是由业、心、时节、食而生。
[四种之]相[色]单生业等色之自性故,
说不从任何而生。
此是[色之摄]中色等起法。
八
[四、色聚]
一起、一灭、一所依、俱行之二十一名为色聚。其中,命与[八种之]不简别色,与眼共言眼十法。同样[命与八不简别色之九]共与身耳等组合,如次第[言]耳十法、鼻十法、舌十法、身十法、女性十法、男性十法、基十法。[八]不简色与命共言命九法。此等之[眼十法乃至命九法之]九,为“业等起聚”。
其次,[八]不简别色是纯八法。其[八法]与身表共为身表九法。[八法是]共语表及声为语表十法。[八法]是[共]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等为软快性等之十一法。[八法]是共身表、轻快性等为十二法。[八法是][共]语表、声、轻快性等为十三法。此[纯八法乃至十三法之]六是“心等起聚”。
纯八法、声九法、轻快性等之十一法,声、轻快性等之十二法,此四是“时节等起聚”。
纯八法、声九法、轻快性等之十一法,此二法是“食等起聚”。
其中,纯八法与声九法,此二之时节、等起聚,亦得于[身体]外。其余一切唯于内。
九
业、心、时节、食等起如次第:
九、六、四、二而[合为]二十一聚。
诸聚之限界、相故,聪慧者,
虚空与[四]相不言为聚分。
此是[色之摄]中聚之结合。
一〇
[五、转起之次第]
其次,此等一切不缺得适合于欲界之转起。其次,于[欲界之]结生,湿生者与化生者,称眼、耳、鼻、舌、身、性、基十法之七十法,于最多时现前。而最少时,眼、耳、鼻、性十法或时不得。故其等[之任何或全部灭]而应知聚[之数]。其次,于胎生有情称为身、性、基十法之三十法现前。其处,[胎生有情]亦于性十法时不得。其后于转起,于次第眼十法等现前。如斯结生以来,有业等起[色],第二心以来,有心等起[色],[第二心之]住时以来,有时节等起[色],食素周遍于[身体]以来,有食等起[色]。如斯,四等起色聚之相续,于欲界如灯焰,如河流,如有寿之限内无断绝而转起。而于死时,死心以前第十七心之住时以后,不生起业生色。其以前生起业生色与死心同时转起而灭。其后心生、食生之色断绝。其后时节等起色展转称为死尸而转起。
一一
如斯死之有情更于次之有
结生以来,同样色转起。
一二
其次,于色界中,不得鼻、舌、身、性十法及食生聚。故彼等之结生时,眼、耳、基之三十法与命九法,[得]四之业等起聚。于转起得心、时节等起[之四聚]。其次,于无想有情不得眼、耳、基、声,又[不得]一切之心生色。故彼等[无想有情]之结生时唯有命九法。又转起时除去声,存留时节等起色。如斯当知称为欲、色、无想依三处中之结生、转起是二种色之转起。
一三
[一切]二十八[色]在欲中,二十三[色]在色中,
于无相[有情]唯十七色,无色无何物。
于生起(结生)不得,声、变化[色]、老性、死(无常性),
然于转起无有不得者。
此是[色之摄]中色转起之次第。
一四
[六、涅槃论]
其次,涅槃称为出世间,依四道智而作证者,为道、果之所缘,放弃所谓瓦那(vana)之渴爱故言为涅槃。若由自性为一种。若由原因之异门,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二种。若由行相之差别者是空、无相、无愿之三种。
一五
脱瓦那诸大仙宣说,无死、究竟、
无为、无上之句为涅槃。
如斯如来宣说心、心所、色、
涅槃四种第一义。
此于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色分别第六品。
七 摄集分别
一
七十二种是基法言为有相,
我今适宜说其等[基法]之集。
二
集之摄当知是摄不善、摄杂、摄菩提分、摄一切之四种。何以故?
[一]先述“摄不善”
之四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四暴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四系: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在着身系,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六盖:欲贪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七随眠:欲贪随眠、有贪随眠、瞋恚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无明随眠,十结:于经中有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瞋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在论中另有十结:欲贪结、有欲结、瞋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嫉结、悭结、无明结,十烦恼:贪、瞋、痴、慢、见、疑、惛沈、掉举、无惭、无愧。而此中,于漏等依欲、有之名,以此为基渴爱之意义。戒禁取,此实住着、我语取,如斯转起,言不外是恶见。
三
漏、暴流、轭、系依基(自性)为(贪、见、无明之)三,
取是说(贪、见)之二,盖应为八。
随眠为六、结为九,
烦恼言十,此九种是恶之摄。
四
[二]“摄杂”
有六因: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七禅支:寻、伺、喜(pīti)、一境性、喜(somanassa)、忧、舍。十二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九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无惭力、无愧力。四增上:欲增上、心增上、精进增上、观增上。四食:段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而于此中,于[二十二]根,言须陀洹道智是未知当知根、阿罗汉果是具知根,中之六智是已知根。又于命根有色、非色之二种。于前五识[不得]禅支,无精进中[不得]诸力,于无因中不得道支。同样于疑心中无有一境性、[定]道[支]、[定]根、[定]力之状态。从二因、三因之速行中其发生,得[随]一之增上。
五
若依基(自性)因六、禅支五、道支九,
根法十六、力法言九。
增上言四、食亦同[四],斯七种
善等之杂合言为杂之摄。
六
[三]“摄菩提分”中
有四念处:身随观念处、受随观念处、心随观念处、法随观念处。有四正勤:已起诸恶令舍断之精进,未起诸恶令不起之精进,未起诸善令生起之精进,已起诸善令增大之精进。四神足:欲神足、心神足、精进神足、观神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八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于逦中,四念处言为一正念,同样四正勤[可言一]正精进。
七
若依自性、欲、心、舍、信、轻安、
喜、正见、思惟、精住、三离、正念、
及禅定,此等十四,其中
其中分别三十七,总摄者便成七种。
思惟轻安喜舍欲,心三离九各一处,
精进有九念[八处],定有四慧有五处,
信二处此三七法,为最胜最上分别。
出世间总[三十七],但有时无思惟、喜,
世间[戒等]六清净,于转起时适合[存]。
八
[四]“摄一切”
有五: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有四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而此中,[五十二]心所、[十六]细色与涅槃之六十九法称为法处、法界。意处分别为七识界。
九
色受乃至想,及余诸心所
识之此等五,而说为五蕴。
五取蕴亦然,其等属三界,
无分之涅槃,免除蕴之摄。
门及所缘别,而有[十二]处,
门所缘生起、异门[十八]处。
三地之轮回,集是苦渴爱,
涅槃名为灭,与此出世间,
之相应[法]道,及果亦是道
如斯摄一切,不出四圣谛。
宣说五种别。
此于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集分别第七品。
八 摄缘分别
一
一切有为法,以为何法缘?
今如其适宜,我当分别说。
二
缘之摄当有缘起法及发趣法二种。其中,“缘起法”是言观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唯性质之行相。其次发趣,关于说差别而[转起]缘及住立。然,诸阿阇梨混合[缘起法与发趣法之]两者为论注。
[一、缘起法]
其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渴爱、渴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而发生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一切为苦灭之集。
此是[缘摄]中之缘起法。
三
其中,当知三时、十二支、二十行相、三连结、四略、三轮转、二根本。何以故?无明、行是过去时,生、老死是未来时、中八是现在时,此为“三时”。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有、生、老死,此为“十二支”。而此时,愁等之语以示等流果[而非别支]。其次,此[缘起支]中,由无明、行之语亦含摄爱、取、有之意义。于同说爱、取、有而含有无明、行[之意义]。又言生、老死有识等五果之意义故:
四
过去之因五,现在有五果,
现在因之五,未来成五果。
五
此是“二十行相、三连结、四略”。
无明、爱、取是烦恼轮转,所称业有,有之一部分与行为业轮转,称为起有,有之一部分与余[之七支]为异熟轮转。此为“三轮转”。当知无明与爱为“二根本”。
六
彼等根本灭,由此[轮转]灭,
老死之昏迷,人人所逼恼,
数数诸漏生,无明益增大。
斯无始连相,轮转于三地(三界)
是故大牟尼,施设缘起法。
七
[二、发趣法]
[“发趣法”者]是[二十四缘]于: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俱生缘、互相缘、依缘、亲依缘、前生缘、后生缘、习行缘、业缘、异熟缘、食缘、根缘、禅缘、道缘、相应缘、不相应缘、有缘、非有缘、离去缘、不离去缘。
此是[缘摄]中之发趣法。
八
(一)名对于名缘六种, (二)对于名色缘五种,
(三)更对色只缘一种, (四)色对于名亦唯一,
(五)施设与名色对名, 亦缘二(六)[名色]之二
对[名色之]二缘九种, 如是成为六种缘。
九
(一)于前灭之心心所法对于现在之心心所法是依无间、等无间、非有、离去[缘]为[缘]。前速行对于后速行是依习行[缘]为[缘]。俱生之心心所法互相依相应[缘]为[缘]。此是“名对于名为六种缘”。
(二)因、禅支、道支对于俱生之名色,依因[缘、禅缘、道缘]等为[缘]。俱生之思对于俱生之名色,[依业缘为缘],多刹那之思对于依业生起之名色而依业[缘为缘]。异熟蕴对于互相及俱生之色而依异熟[缘]为[缘]。此是“名对于名色之五种缘”。
(三)后世之心心所法对于前生之此身而依后生[缘为缘]。如斯“名对于色唯一种缘”。
(四)六基于转起对于七识界是[依前生缘为缘],又五所缘对五识路是依前生[缘为缘]。如斯“色对于名亦一种缘”。
(五)“施设、名色对于名”是依所缘[缘]、亲依[缘]之“二种缘”。其[所缘缘、亲依缘之]中,所缘是色等而为六种,亲依是所缘亲依、无间亲依、自然亲依之三种。其中,不重所缘是为所缘亲依。于无间(前)灭之心心所法是无间亲依。又贪等之法、信等、乐、苦、人、食物、时节、卧坐具于适合对内外善等之法而为[自然亲依]。又业对于异熟为[自然亲依]。如斯自然亲依有多种。
一〇
(六)“名色对于名色”,于适宜依增上、俱生、互相、依、食、根、不相应、有、不离去[缘]之“九种缘”。其中,[一]所尊重之所缘对于名而依所缘增上为[增上缘]。俱生俱增上之四种亦对俱生之名色,依俱生增上为[增上缘]。有斯二种之增上缘。[二]心心所法互相及对于俱生之色,为[俱生缘],大种是互相及对所造色为[俱生缘],于结生刹那之基[色]与异熟[心心所]于互相为[俱生缘],有斯三种之俱生缘。[三]心心所法于互相[为互相缘],大种于互相为[互相缘],于结生刹那之基色与异熟[心心所]于互相[为互相缘],有斯三种之互相缘。[四]心心所法互相及对俱生色而[为依缘],大种互相及对所造色而[为依缘],六基对于七识界[为依缘],有斯三种之依缘。[五]段食对此身[为食缘],非色食对于俱生之名色[为食缘],有斯二种之食缘。[六]五净[根]对于五识[为根缘],色命根对执受色[为根缘]、非色命根对俱生之名色[为根缘],有斯三种之根缘。[七]于下生(结生)刹那之基[色]对于异熟[心心所依俱生为不相应缘],心心所法对俱生色而依俱生[为不相应缘],后生之心心所法对前生之此身体而依后生[为不相应缘],于转起六基对七识界而依前生[为不相应缘],有斯三种之不相应缘。
一一
[八]~[九]普俱生、前生、后生、段食
色命之此五种为有缘及不离缘。
一二
其次,于所缘[缘]、亲依[缘]、业[缘]、有缘之[四缘]中包含一切之[二十四]缘。其次,于此俱生色在一切转起中,有心等起[色],于结生中,有已作(业作)色,当知如斯有二种。
一三
如斯由发生[过去、未来、现在之]三时及[涅槃、施设之]离时,
内外与有为及无为诸法,
为施设(假法)、名、色之三而住立,
于[此]发趣[论]一切为二十四缘。
一四
[三、施设]
其中,色蕴是色法。称为心心所之四非色蕴与涅槃之五种是非色亦言为名。其[名色]以外者为施设(假法)。[于施设]有能施设之施设及所施设之施设之二种。何以故?
(一)各各依大种之变化行相而各各施设地、山等,依资料(材料)之集合行相而[施设]家、车、荷车等,依五蕴而[施设]男、人等,依[日]月之运行等,而[施设]方、时等,依不触之行相而[施设]坑、窟等,依各各大种相及特殊之修习而[施设]遍之相等。而如斯类之物,虽不存在第一义,但[第一]义之影行相为心起(心)之所缘。又[此]各作自比较,于各别[计度],而施设命名、号称、言说故而言为施设。此施设言为“施设所施设”。
(二)其次“施设能施设”,是依名、名业等之名而说。其为存在施设、非存在施设、存在非存在施设、非存在存在施设、存在存在施设、非存在非存在施设之六种。而此中,于第一义以存在之色、受等,依此而施设时,言此为存在施设。其次,于第一义以不存在之土地、山等,依此而施设时,言此为非存在施设。其次,依两者之混合,其余当知如次第之六神通(存在非存在施设)、女声(非存在存在施设)、眼识(存在存在施设)、王子(非存在非存在施设)。
一五
随顺于语音 依于耳识路
无间转起后 生起意门境。
随顺其施设 然后知其义[意门]
当知彼施设 世间世俗法。
此于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为摄分别第八品。
九 摄业处分别
一
此后修习止与观二种
我当说如次第之业处。
二
其中,先述“止之摄”,是十遍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一想、一差别、四无色之七种为止业处摄,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之六种行者(性格者)摄,当知有遍作修习、近行修习、安止修习之三种修习及遍作相、取相、似相之三相。何以故?
[一、四十业处]
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此名为十遍。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此名为十不净。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此名为十随念。慈、悲、喜、舍,此名为四无量,亦言为[四]梵住。食厌想,名为一想。四界差别名为一差别。空无边处等,名为四无色。如斯解遍止者为四十业处。
[二、六行者与四十业处之适不适]
其次,于[六]行者,称为贪行者,适合修十不净及身至念之[身体四十二]部分修习。瞋行者[适合修]四无量及青等之四遍。痴行者与寻行者,[适合]安般念。信行者,[适合]佛随念等之六。觉行者[适合]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想、[界]差别。其余一切之业处,适合一一之行者(性格者)。其中,又于遍或大之[遍适合]痴行者,小[遍适合]寻行者。
此是[业处]中适[不适]之差别。
三
[三、三修习]
其次,于[三]修习,遍作修习于一切[四十]业处中皆必得。近行修习,于佛随念等八、[食厌]想、[四界]差别之十业处中亦可成就,安止[修习在此十业处中]没有。而余在正三十业处中,[不仅可遍作修习,近行修习]且亦能成就安止修习。在此[三十业处]中,十遍、安般念是属于第五禅,十不净与身至念是属于初禅,慈等之三是属于[下]四禅,舍属第五禅。斯[以上]二十六业处是属色界禅,又四无色是属无色禅。
此是[业处]中修习之差别。
四
[四、三相]
其次,于[三]相,若依遍作相、取相者,于一切[四十]业处中皆适宜必得。其次,似相唯于[十]遍、[十]不净、部分(身至念)、安般念[之二十二业处]可得。不论如何,在其处[二十二业处],缘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及安止定。何以故?谓于地曼陀罗等把取[其]相,初学者之彼所缘言为“遍作相”,又此修习名为遍作修习。其次,此相[更]由心把取,由眼见者之来现于意门时,同其所缘名为“取相”,其修习即能等持。其次,如斯等持者,于此后缘取相依遍作定而继续修习者,如是类似于[取相]——以离基[所依]法——及称为施设修习所成之所缘建立于心中而善安止之时,此言为生起“似相”。由此以来,舍离障碍——可称为欲界定——名为圆满近行修习。然后,以其同似相依近行定善修习者,即安止色界初禅。其后,从初禅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观察[自在],由此五自在而使自在训熟,而舍离寻等之粗支,为生起伺等之细支而努力者,于次第适合安止于第二禅等。
如斯于地遍等之二十二学处可得似相。又余[之十八业处]中,[四]无量对于有情施设而转起。其次,除虚空[遍]并在[九]遍中除弃任何之遍以所得虚空而行遍作“无边”者,证初无色[业处]之安止,其初无色识行遍作“无边”者,证得第二无色[业处]安止。又其初无色识之无而行遍作“无所有”者,证得第三无色[业处]安止。第三无色而行遍作“此是寂、此是胜”者,证得第四无色[业处]安止。而于余之[佛随念等之十四]业处,缘遍作佛德等之所缘,能把握其相时,对此而遍作[定]可等持,而成近行[定]。
其次,以神通转起于色界第五禅为神通立足处,由第五禅定而[豫想]顾念[神通之期间]决定等之后,行遍作[修习]者缘色等之所缘而适宜于安止。而神通是:
五
神变、天耳、他心知、
宿住随念、天眼之五种。
此是境之差别及止业处法毕。
六
其次,“观之业处”当知摄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之七种清净,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之三相,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之三观,思惟智、生灭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智、脱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随顺智之十观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之三解脱,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之三解脱门。何以故?
[五、七种清净]
(一)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戒之四遍净戒言为“戒清净”。(二)近行定、安止定之二种定言为“心清净”。(三)由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现状)、足处(直接因)而把握名色言为“见清净”。(四)把其等名色之缘言为“度疑清净”。(五)其次之后,如斯把握——有过去等之差别——于有缘之三界诸行,缘蕴等之理趣而由聚简略之,由[其等之]尽灭义而无常、由怖畏义而苦、由不坚实义而无我,[即思惟以上三相],又依于[三]世、依于[一期]相续,又依刹那灭,以[诸行之]思惟智而思惟[无常、苦、无我之]三相者,又于其等[诸行],依于缘与刹那,以生灭智随观生灭者。
七
言为光明、喜、轻安、胜解、
策励、乐、智、起、舍、欲。
八
由把握光明等[十]观随染之障碍而差别道非道之相,此言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六)又其次脱离斯障碍而生灭智以来至随顺[智]止,展转[无常、苦、无我]三相之观,(继续)行道彼[瑜伽]者之九观智言为“行道智见清净”。(七)其次,斯行道彼[瑜伽]者,由观之成熟,“今生起安止[定]”以断有分而生起意门转向[心]之后,二三(刹那)之观心,缘无常等任何之彼相名为遍作、近行、随顺之下转起。以到顶点之观,此言为随顺[观]、行舍[观]、至出起观。然后,种姓心所缘涅槃,超克凡夫之姓,得成圣者之姓而转起。其后遍知苦谛、舍断集谛、作证灭谛、修习道谛,入于[圣]道[心]之安止路。其后转起二三[刹那]之果心而灭。然后,堕于有分,更断有分[而如次]转起观察智。
九
贤者观察道、果、涅槃,已断烦恼及
观察残余(未断)[之烦恼],或不观察。
如斯经过六清净之顺观应[最后]修习
此[须陀洹道等之]四种道言为“智见清净”。
此是[观业处]中清净之差别。
一〇
[六、三解脱门]
其中,无我随观以脱离我住着故言空随观为解脱门。无常随观以脱离颠倒相故言无相随观[为解脱门]。苦随观以脱离渴爱之愿求故言无愿随观[为解脱门]。故若至观出起而观“无我”者,[此]言为空解脱道。若观“无常”者,[此]言为无相解脱[道]。若观“苦”者,[此]言无愿解脱[道。斯]道由观之道程而得此三名称。同样果亦在道[心]之路中,由道之道程而[得空、无相、无愿之三种名]。又在果定[心]之路中,依上述之方法而修观,生起[其]各自之果由某人之观的道程言为空等之解脱。而依涅槃所缘,由自味(自相)而在[道之路、果定之路]一切处,而相等[道、果之]一切而有三种名。
此是[观业处]中解脱之差别。
一一
[七、人之别]
其次,修习须陀洹道已,依见、疑之舍断而舍断恶趣行者,极七还(最高七次生此世间者)而名为“须陀洹”(预流)。修习斯陀含道已,淡薄贪、瞋、痴者,名为“斯陀含”(一来),彼唯再一次来此世间。修习阿那含已,舍断而无残留之欲贪、瞋恚者,名为“阿那含”(不还),[彼]不还来此世间。修习阿罗汉已,舍断而无残留之[一切]烦恼者,名为“阿罗汉”,[彼]漏尽者为世间最上之应供者。
此是[观业处]中人之差别。
一二
[八、定之差别]
其次,“果定”是随各自之果而[得]共通于一切者。然,得入定于“灭定”是阿那含与阿罗汉。其[定]中,如次第入定初禅等之大(上二界)定而出定,在其处观各处诸行之法而至无所有处止,然后[在定期间之]决定等行多所作而入定于非想非非想处,于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后,彼心之相续断绝,此为入灭定者。其次,出定之时,阿那含即一次转起阿那含果[心],阿罗汉一次转起阿罗汉果[心]而随有分,然后转起观察[智]。
此是[观业处]中定之差别。
一三
而于[佛]教冀求行道之乐味者,
应修习最上[止、观之]二修习。
此于摄阿毗达磨义论
名摄业处分别第九品。
摄阿毗达磨义论毕
猜你喜欢 差摩现报品第二十九·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第六品·佚名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三卷·世亲 梵天火罗九曜·一行 卷一百八十·佚名 路南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序·宗坚 卷第七十二·李通玄 佛说帝释所问经·佚名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一·佚名 复邵慧圆居士书·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