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师范

善矣哉,日人之兴学也。明治八年,国中普设大学校,而三年之前,为师范学校以先之。师范学校与小学校并立,小学校之教习,即师范学校之生徒也。数年以后,小学之生徒,升为中学、大学之生徒,小学之教习,即可升为中学、大学之教习,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书》曰:“作之君,作之师。”《记》曰:“人其父生而师教之。”是以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其重之也如此,非苟焉而已。古者学校皆国家所立,教师皆朝廷所庸,故《大戴》七属,言学则任师;《周官》九两,言以贤得民;而《学记》一篇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然则师范学校之制,征之三代,虽书阙有间,若乃其意则可推而见矣。后世学校既废,天子不复养士,于是教师之权散于下,岩穴巨子,各以其学倡焉。及其衰也,乃至如叔孙通之讲学,教以面谀;徐遵明之授徒,利其修脯,师道之弊,极于时矣。坐是谬种流传,每下愈况,风气日以下,学术日以坏,人才日以亡。故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

今之府州县学官,号称冷宦,不复事事,固无论矣。此外握风气之权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其六艺未卒业,四史未上口,五洲之勿知,八星之勿辨者,殆十而八九也。然而此百数十万之学子,方将帝之天之、圭之臬之,以是为学问之极则,相率而踵袭之。今夫山木有择,必待大匠,美锦在御,不使学制,惧其有弃才也。中人之家,聘师诲子,周详审慎,必择其良,惧子弟之失学也。若夫士人者,帝王之所与共天下也,其贵也匪直大木美锦,其重大过于中人之家之子弟万万也,今乃一举而付之不通六艺,不读四史,不知五洲,不识八星之人,使之圭之、臬之、刓琢之,欲于此间焉求人才,乌可得也?是故先王患人才之寡,后世患人才之多。患才寡,故立为学校,定其教法以成就之;患才多,故设为不待学、不待教之帖括,以笼络天下士。而士之教焉、学焉于其间者,亦终身盘旋于胯下,而不复知有天地之大,师范之不立,自数百年以来矣。

今天下之变日亟,教学之法亦日新,于是立为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皆略效西制,思讲实学。然一切教习多用西人,西人言语不通,每发一言,必俟翻译展转口述,强半失真,其不相宜一也。西人幼学异于中土,故教法亦每不同,往往有华文一二语可明,而西人衍至数十言者,亦有西人自以为明晓,而华文犹不能解者,其不相宜二也。西人于中土学问,向无所知,其所以为教者专在西学,故吾国之就学其间者,亦每拨弃本原,几成左衽,其不相宜三也。所聘西人不专一国,各用所习,事杂言庞,尝见某水师学堂之教习,其操兵所用口号,英将官教者用英语,法将官教者用法语,德将官教者用德语。徒视其一队,非不号令严肃,步伐整齐也,不知沟而通之,各不相习,且临阵之号令随时变化,万有不齐者也。今惟寻常操练之数口号,习闻之而习知之,一旦前敌,或进退起伏,偶有一二事为平时所未习者,则统帅虽大声疾呼,而士卒且罔闻知,则安往而不偾事也,其不相宜四也。西人教习既不适于用,而所领薪俸又恒倍于华人,其不相宜五也。夫有此五端,而此诸馆诸学堂犹然用之,若有重不得已者,则岂不以中国之人,克任此职者之寡也。夫以四万万之大众,方领成帷,逢掖如鲫,而才任教习者,乃至乏人,天下事之可伤可耻,孰过此矣!

今之识时务者,其策中国也,必曰兴学校。虽然,若同文馆、水陆师学堂等,固不得谓之非学校焉矣,然其成效也若彼。今使但如论者之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遍设学校,复古法,采西制以教多士,则其总教习当以数百,分教习当以数千,试问海内之士,其足以与斯选者,为何等人也?欲求之今日所谓耆学名宿,则彼方袌其所学,率天下士而为蠹鱼为文鸟,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若一如今日诸馆诸学堂之旧例,则为之师者,固不知圣教之为何物,六籍之为何言,是驱人而焚毁诗书,阁束传记,率天下士而为一至粗极陋之西人,夫国家岁费巨万之帑,而养无量数至粗极陋之西人,果何取也?今夫由前之说,此吾国数百年积弱之根原;由后之说,则数十年来变法之所以无效也。

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日本寻常师范学校之制(日本凡学校皆分二种:一高等,二寻常),其所教者有十七事:一修身,二教育,三国语(谓日本文语),四汉文,五史志,六地理,七数学,八物理化学(兼声光热力等),九博物(指全体学动植物学),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音乐,十三体操,十四西文,十五农业,十六商业,十七工艺。今请略依其制而损益之,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流,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专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以上诸事,皆以深知其意,能以授人为主义,至其所以为教之道,则微言妙义,略具于《学记》之篇,循而用之,殆庶几矣。

是故居今日而言变法,其无遽立大学堂而已,其必自小学堂始。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小学,而辅之以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三年之后,其可以中教习之选者,每县必有一人。于是荟而大试之,择其尤异者为大学堂、中学堂总教习,其稍次者为分教习,或小学堂教习,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而后起之秀有所禀式,以底于成,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不由此道,时曰无本,本之既拨,而日灌溉其枝叶以求华实,时曰下愚。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姚思廉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姚思廉
  列传第十三 尉迟迥 王谦 司马消难·令狐德棻
  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脱脱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柯劭忞
  卷二O二 唐紀十八·司马光
  卷之一千四百十·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续后汉书音义卷四·萧常
  附录一·佚名
  卷四十八·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九十九·吴任臣
  裴子野传·李延寿
  八、嘉庆朝之叛乱(摘录)·汪荣宝
  卷四·黄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二出 移镇·汤显祖

    【夜游朝】〔外扮杜安抚引众上〕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枕障 江南,钩连塞北。如此江山几处?〔诉衷情〕“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塞草中原何处

  • ●目录·张玉纶

    栽树 蛛网 高粱 恭和霍仪阁夫子沈阳书院感怀五言律严韵 答德翼文见赠 赠别王时泉 高粱 夜雨 七夕 文姬归汉 管公屯怀古 秋闱报罢出都门作 姜女祠 题画 赠吴渐逵&nb

  • 桥·林徽因

    他的使命:南北两岸莽莽两条路的携手;适应无数的神奇,支持立体的纪念;辛苦堆积或造形的完美,在自然上边;虚空的环洞,不把江心洪流堵住。矫正了造化的疏忽,将隔绝的重新牵连!看那平衡两排如同静思的栏杆;浸入寒波,在一钩倒影里续成

  • 卷一百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瀑布类【附水帘】五言古入庐山仰望瀑布     【唐】张九龄絶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防时嵗但见无昏晓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吾闻

  • 石田诗选巻二·沈周

    (明)沈周 撰○山川【园池附】舟中望虞山与呉匏庵同赋三首虞山我邻境欲往路非遥比来无好抱风日虚春朝兹藉嘉友兴理舟访岧嶤渐喜苍翠近豁眼岚霏消上有古松杉落落旌幢标其下见行人徃来杂僧樵我坐意亦驰岂伺双屐超何异谢康

  • 卷三·王夫之

    ◎丁、王、朱列传 丁魁楚,字光三,河南永城人。中万历己未进士,历官有能声,至节钺。崇祯九年,巡抚蓟镇,虏至,以兵逃,宜抵法。魁楚善事权要,为温体仁所厚善,得不坐。已而为刘宗周所劾,乃罢官去。 弘光元年,起废,擢兵部右侍郎兼副

  • 乾隆上谕 二、将大逆不道的曾静、张熙凌迟处死·雍正

      编者按:这道处死曾静、张熙的谕旨,使历时七年之久的曾静遣徒张熙投书案,最后降下帷幕。由于雍正曾下过谕旨宽大曾静,其中说过“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话,乾隆虽然没有遵照雍正的话去做,但也不能不加以理睬。所以这里

  • 卷十九·杨士奇

    永乐元年夏四月丁未朔享 太庙 安南权理国事胡大互遣使奉表及方物贺即位且奏曰昔天朝 太祖高皇帝受 天明命统一寰宇前安南王陈日煃率先诸夷输诚奉贡蒙恩锡爵俾王其地不幸日煃丧已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六景泰四年五月丁巳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免直隶真定府去岁被水州县地亩租税○升通政使司左通政栾恽为通政使从右通政王复等奏保也既而恽亦奏保复等堪以序进不听○命故府军前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吕俊

  •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佚名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十七日,正白旗佟正被其家人徐廷举、朱国明、金士科、吴延举、于儒义首告:一件,轻蔑汗,不进表文;一件,未往祭天而亲受汗赏;一件,王之福晋薨,不穿孝服,送葬未往一件,礼部亲王薨不穿孝服,送葬未往,居家演戏宴

  • 卷一百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六雍正九年五月上谕十二道初二日奉上谕今岁命往陕西西安驻防兵丁?出直隶张家口营兵一百八十余名闻各兵家口支领钱粮而该管武弁等以各兵应有钱粮俱给与新募之兵支领无可给发以致

  •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卷上·朱元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犹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无他欲,执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道既成

  • 卷二十七·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七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陈宛丘篇宛丘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尔雅云宛中宛丘郭璞曰宛谓中央隆高又云丘上有丘曰宛丘陈有宛丘○孔仲达云宛丘言其中央宛宛然是爲四方高中央下也○水经注

  • 梵网合注卷第七·智旭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庚)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

  • 卷第三十九(第六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九(第六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杂法之四佛在刍摩国。与五百大众共会。尔时世尊。与五百比丘说五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时诸比丘持钵著露地。天魔变作大牛身来向钵。有一比丘遥见牛来向钵。

  • 鹿门隐书·皮日休

    《鹿门隐书》,是皮日休青少年时代在鹿门隐居时所作的针砭时弊、“讥切谬政”的著名小品文,也谓之杂文。全书60篇。细分为了警君戒臣、讽政劝世,暴露政治腐败、吏道黑暗、世风日下,指出士人道德缺失等方面;也可以说重点阐述

  •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