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
善矣哉,日人之兴学也。明治八年,国中普设大学校,而三年之前,为师范学校以先之。师范学校与小学校并立,小学校之教习,即师范学校之生徒也。数年以后,小学之生徒,升为中学、大学之生徒,小学之教习,即可升为中学、大学之教习,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书》曰:“作之君,作之师。”《记》曰:“人其父生而师教之。”是以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其重之也如此,非苟焉而已。古者学校皆国家所立,教师皆朝廷所庸,故《大戴》七属,言学则任师;《周官》九两,言以贤得民;而《学记》一篇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然则师范学校之制,征之三代,虽书阙有间,若乃其意则可推而见矣。后世学校既废,天子不复养士,于是教师之权散于下,岩穴巨子,各以其学倡焉。及其衰也,乃至如叔孙通之讲学,教以面谀;徐遵明之授徒,利其修脯,师道之弊,极于时矣。坐是谬种流传,每下愈况,风气日以下,学术日以坏,人才日以亡。故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
今之府州县学官,号称冷宦,不复事事,固无论矣。此外握风气之权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其六艺未卒业,四史未上口,五洲之勿知,八星之勿辨者,殆十而八九也。然而此百数十万之学子,方将帝之天之、圭之臬之,以是为学问之极则,相率而踵袭之。今夫山木有择,必待大匠,美锦在御,不使学制,惧其有弃才也。中人之家,聘师诲子,周详审慎,必择其良,惧子弟之失学也。若夫士人者,帝王之所与共天下也,其贵也匪直大木美锦,其重大过于中人之家之子弟万万也,今乃一举而付之不通六艺,不读四史,不知五洲,不识八星之人,使之圭之、臬之、刓琢之,欲于此间焉求人才,乌可得也?是故先王患人才之寡,后世患人才之多。患才寡,故立为学校,定其教法以成就之;患才多,故设为不待学、不待教之帖括,以笼络天下士。而士之教焉、学焉于其间者,亦终身盘旋于胯下,而不复知有天地之大,师范之不立,自数百年以来矣。
今天下之变日亟,教学之法亦日新,于是立为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皆略效西制,思讲实学。然一切教习多用西人,西人言语不通,每发一言,必俟翻译展转口述,强半失真,其不相宜一也。西人幼学异于中土,故教法亦每不同,往往有华文一二语可明,而西人衍至数十言者,亦有西人自以为明晓,而华文犹不能解者,其不相宜二也。西人于中土学问,向无所知,其所以为教者专在西学,故吾国之就学其间者,亦每拨弃本原,几成左衽,其不相宜三也。所聘西人不专一国,各用所习,事杂言庞,尝见某水师学堂之教习,其操兵所用口号,英将官教者用英语,法将官教者用法语,德将官教者用德语。徒视其一队,非不号令严肃,步伐整齐也,不知沟而通之,各不相习,且临阵之号令随时变化,万有不齐者也。今惟寻常操练之数口号,习闻之而习知之,一旦前敌,或进退起伏,偶有一二事为平时所未习者,则统帅虽大声疾呼,而士卒且罔闻知,则安往而不偾事也,其不相宜四也。西人教习既不适于用,而所领薪俸又恒倍于华人,其不相宜五也。夫有此五端,而此诸馆诸学堂犹然用之,若有重不得已者,则岂不以中国之人,克任此职者之寡也。夫以四万万之大众,方领成帷,逢掖如鲫,而才任教习者,乃至乏人,天下事之可伤可耻,孰过此矣!
今之识时务者,其策中国也,必曰兴学校。虽然,若同文馆、水陆师学堂等,固不得谓之非学校焉矣,然其成效也若彼。今使但如论者之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遍设学校,复古法,采西制以教多士,则其总教习当以数百,分教习当以数千,试问海内之士,其足以与斯选者,为何等人也?欲求之今日所谓耆学名宿,则彼方袌其所学,率天下士而为蠹鱼为文鸟,是欲开民智而适以愚之,欲使民强而适以弱之也。若一如今日诸馆诸学堂之旧例,则为之师者,固不知圣教之为何物,六籍之为何言,是驱人而焚毁诗书,阁束传记,率天下士而为一至粗极陋之西人,夫国家岁费巨万之帑,而养无量数至粗极陋之西人,果何取也?今夫由前之说,此吾国数百年积弱之根原;由后之说,则数十年来变法之所以无效也。
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日本寻常师范学校之制(日本凡学校皆分二种:一高等,二寻常),其所教者有十七事:一修身,二教育,三国语(谓日本文语),四汉文,五史志,六地理,七数学,八物理化学(兼声光热力等),九博物(指全体学动植物学),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音乐,十三体操,十四西文,十五农业,十六商业,十七工艺。今请略依其制而损益之,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流,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专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以上诸事,皆以深知其意,能以授人为主义,至其所以为教之道,则微言妙义,略具于《学记》之篇,循而用之,殆庶几矣。
是故居今日而言变法,其无遽立大学堂而已,其必自小学堂始。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小学,而辅之以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三年之后,其可以中教习之选者,每县必有一人。于是荟而大试之,择其尤异者为大学堂、中学堂总教习,其稍次者为分教习,或小学堂教习,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而后起之秀有所禀式,以底于成,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不由此道,时曰无本,本之既拨,而日灌溉其枝叶以求华实,时曰下愚。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姚思廉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姚思廉 列传第十三 尉迟迥 王谦 司马消难·令狐德棻 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脱脱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柯劭忞 卷二O二 唐紀十八·司马光 卷之一千四百十·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续后汉书音义卷四·萧常 附录一·佚名 卷四十八·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九十九·吴任臣 裴子野传·李延寿 八、嘉庆朝之叛乱(摘录)·汪荣宝 卷四·黄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