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里,特设考试一权,其用意在如何选拔贤能,以补选举之不足。西方选举制度,只在选举人方面加以限制。在美国,曾有一博学的大学教授与一汽车夫竞选,而失败了。选举原意,在如何获取理想人才,俾可充分代表民意。单凭群众选举,未必果能尽得贤能。故中山先生主张,被选举人亦该有一限制,遂以考试补选举制度之不足。他说:"一切公职候选人,都该先受国家公开考试,获取其竞选之资格。"此层用意,却正与中国历史传统恰相吻合。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本从选举制度演变而来,其用意本在弥补选举制度之不足。故唐杜佑《通典》,考试制度即归选举项下叙述。今天我们要讲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仍该从选举制度说起。

中国史上很早便有选举制,远从西汉时起,那时的选举,大概可分为三类:(一)定期选举,(二)不定期选举,(三)临时选举。选举用意,即在希望全国各地人才,都能有机会参加政府。中国传统政治理论,重责任,不重主权。在理论上,主要的不是政府主权之谁属,而是政府究该负何种责任。既望政府负责,自该选贤与能,需要全国各地人才参加,才能切实负起理想上政府的重大职责。故汉代选举第一项目是贤良,以近代话说,即是杰出人才。此项选举,并无定期,每逢新天子接位,或遇天变,或逢大庆典,随时由政府下诏,嘱政府各部内外长官,各就所知,列名推荐。被选人不论已仕未仕,膺举后,政府就政治大节目发问,被举贤良,各就所问,直抒己见,是谓贤良对策。政府就其对策,甄拔录用。其次举孝廉,孝子廉吏,重德行,不重才能。政府用人德才并重,然贤良乃政府所需求,孝廉则寓有提倡奖励之意。当时社会风气,重视贤良,竞愿膺选。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自后郡国遂按年察举孝廉,成为故事。于是贤良为不定期选,而孝廉则成为一种定期选举。此外复因政府临时需要特殊人才,如出使绝域,通习水利,能治水灾等。大体西汉选举,主要不出此三类。

汉代仕途,大体都从郎署转出。郎署是皇宫中侍卫集团,郡国举人,多半先进郎署,自后再转入仕途。汉代郡国一百余,若按年察举一孝子,一廉吏,即每年有被选人二百以上进入郎署。那时郎署无定员,总数大约不会超出三千人,如是则不到二十年,郎署充斥,即已无余额。政府用人既先从郎署选拔,郎署人多,即不再须外求,于是贤良及奇才异能各项不定期选与临时选,自会逐渐稀疏,只有按年定期选举,即孝廉一项,遂成为汉代入仕惟一之途径。此项演变,则须到东汉时始确立。

汉武帝时,又新定太学制度,设立五经博士,郡国俊才,年在十八岁以上,均得送太学为博士弟子。一年以上,即得考试。甲科为郎,乙科仍回原郡国为吏。吏治有成绩,仍得按年有被举希望,以孝廉名义,再入郎署。故汉代仕途,首先当受国家教育,毕业后,转入地方政府服务,凭其实际成绩之表现,乃始得被选举资格。

惟汉代选举,与今日西方选举制度不同者,在西方为民选,而在汉代则为官选。地方长官固须采酌社会舆论,乡土物望,然选举实权则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此一节为中西选举重要之不同点。然在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下,亦自有其立场。政府既在为民众负责,而实际参加政府之人员,又全为国内各地所选拔之人才,则政府与民众早成一体,政府即由社会民众所组成,政民一体,而非政民对立。在理论上言,不能谓一行作吏,其人便不可靠。官选民选,手续不同,其用意在获取贤才,并无异致。中国乃一广大之农村国,直接由民众选举,在当时有种种不便。授其权于各地之长官,由其参酌舆情,推荐贤才。若选举徇私不称职,政府自有纠劾。政府既由民众组成,政府与民众同属一体。如何谓民众决然是,政府决然非;民选则一定可靠,官选则一定不可靠;在野者便可信任,在朝的便不可信任。故就中国传统政治理论言,汉代之官选,也自有其未可厚非处。

惟汉代郡国选举,到东汉时究已成为惟一入仕之正途,奔竞者多,流弊自不免,于是政府乃不得不逐步加上了限制。最先是限额,每一郡国户口满二十万以上者得察举孝廉一名,四十万以上者二名,百万以上者五名,不满二十万者两年一名。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以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

以上是汉代选举制度之大概,而考试制度亦相随成立,如贤良对策,如太学生考试,如孝廉膺选后之吏部考试皆是。惟此种考试,皆仅为选举制度中一种附带之项目。关于孝廉被选人,应受政府考试一节,乃当时尚书左雄所创定。先后反对者甚众。然左雄终因坚持此项新制,而见称为录得真才,此制遂终于沿袭,不受反对而废弃。

猜你喜欢
  附录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二、假结同盟,这样才诱出真·雍正
  第四回 图东吴羊祜定谋 讨西虏马隆奏捷·蔡东藩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四·温睿临
  凡例·陈均
  第四七三谕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一二二四二--四·佚名
  第五八分谕光绪八年正月十七日一一二○七-一九·佚名
  通志卷一百四·郑樵
  綦连猛传·李延寿
  王淮传·脱脱
  卷二十三 海陵淫暴·李有棠
  卷八十二·雍正
  卷十七·陆宗楷
  目录·陆宗楷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孛老同卜儿领苏大、大旦、二旦上)(孛老云)老汉苏大公便是。自从将我那苏秦孩儿赶将出去,可早许多时光景,音信皆无。知他在那里?苏大孩儿,你打听你兄弟的音信,可是有也是无?(苏大云)父亲,你着我那里打听去?(张千上,云)自家张千

  • 卷一百三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三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幻云居诗稿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皇祐五年进士第一神宗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卒有郧溪集采鳬茨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十

  • 卷五·宁调元

    明武宗軼事明武宗皇帝,史稱其嬉戲荒淫,有虧帝德。然其氣度恢豁,不拘小節,而事跡有為政史所不述者,采錄一二亦足以資談柄焉。(一)戊辰科庶常散館例在內廷扃試時,諸詞林呈藝。有閩人林吉士好書古字,如以「秋」為「秌」之類。帝怪

  • 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脱脱

        ◎忠义四   崔纵 林冲之 滕茂实 魏行可 阎进 赵师槚 易青 胡斌 范旺 马俊 杨震仲 高稼 曹友闻 陈寅 许彪孙 陈隆之王翊李诚之   崔纵,字元矩,抚州临川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确山主簿、仙居丞,累迁

  •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张廷玉

        王治 欧阳一敬 周弘祖 詹仰庇 骆问礼 郑履淳 陈吾德 汪文辉 刘奋庸   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行人,迁吏科给事中。寇屡盗边,边臣多匿不奏;小胜,文臣辄冒军功。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

  • 卷之六十五·佚名

    协修官华焯恭纂  总纂官钱骏祥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二签三月二十三日正总裁那恭阅四月十四日专司藳本陆恭覆阅壬子六月十二日  徐恭阅二签六月二十二日  荣恭阅二签八月十一日副总裁唐恭阅九月十六日  宗室宝

  • 五四八 湖广总督三宝等奏六次查获应毁各书折(附清单一)·佚名

    五四八 湖广总督三宝等奏六次查获应毁各书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四日湖广总督臣三宝、湖北巡抚臣陈辉祖谨奏,为六次查获应毁各书,恭折具奏事。窃照民间存留违碍各书,先经臣等于各属教职中酌委妥员,令其各回本籍,向

  • ●卷二·习凿齿

    ○明帝 明帝勒于吏事,苛察逾甚,或于殿前鞭杀尚书郎。钟离意相鲁,见仲尼庙颓毁,会诸生于庙中,慨然叹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况见圣人庙乎?”遂躬留治之。周观舆服之在焉,自仲尼以来,莫之开也。意发视之,得古文策书曰:&ld

  •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追封王公侯伯表髙皇帝之始定建业也于它官制皆草创而大捐其爵封以励庇主殉义者故于死事之臣必有赠而胡大海廖永安至首开公国而是时帝尚称呉国公云盖不嫌肩并矣第其它郡公邑侯伯子男皆仍元之故不阶极品迨

  • 歴代建元考卷七·钟渊映

    秀水钟渊映撰唐末诸国考后梁【朱氏】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晃本名温单州砀山人弃黄巢降唐赐名全忠进封梁王以天祐四年丁卯簒位于大梁己巳迁洛阳六年壬申为子友珪所弑改元二开平【四】干化【二】郢王友珪晃子以壬申弑父自

  • 卷二十五、严禁朋党·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夏四月,帝初御乾清门听政,顾语群臣曰:‘朋党恶习,起于明季,此风至今未息。尔大臣有则痛改,无则永以为戒。’反复数百言,诰诫至切。先是,康熙朝廷臣见圣祖春秋高,储君在位以来,宠移爱夺之机,屡朕窥测圣心,或

  • 孟子通卷一·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孟子通>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一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防【于耕反】也都大梁【赵氏曰按魏初都安邑在汉河东郡安邑县至惠王徒大梁在汉陈留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原本不着编辑人名氏初刻于正徳辛巳有杨一清序再刻于万厯丙午有朱吾弼序皆但称先儒所辑而不能指其人黄虞稷千顷堂目则载是书为马季机编所刻前集后集续集之目

  • 卷四·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四新安首源姚际恒着墉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本韵。母也天只,不谅人本韵。只!兴而比也。下同。泛彼柏舟,在彼河测。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本韵。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小序

  • 净慈要语跋·永觉元贤

    净慈名蓝闻谷大师飞锡建州时所建其接引缁素首以净慈设化且属永觉大师撰要语二万余言以广法乳盖缵云栖大师之徽猷也云栖大师八轼正轨范我四众而两服首路肇始二门敷施激扬多历年所故大江以南家喻户晓相习成风为益岂浅鲜

  • 东林列传·陈鼎

    清陈鼎撰。二十四卷。作者曾奔走各地,搜集史迹,历二十余年,著成《忠烈传》六十卷,因书稿被窃不传,遂辑身边乱稿成书,专记明末东林党史事。卷首冠以东林党人榜,末附熹宗本纪二卷。仿元祐党籍体例,按《东林党人榜》所列

  •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金简

    清代乾隆总管内务府大臣、《四库全书》副总裁金简撰。该文总结了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从造字到刻印工艺的全过程,并附图予以说明,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宫廷为印刷《武英殿聚珍

  • 无所希望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象腋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