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自序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已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中国近百年来,可谓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性的阶段,但不幸在此期间,国人对已往历史之认识,特别贫乏,特别模糊。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寝馈史籍,数十寒暑,发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会史实作大体之叙述。一文化史,推广及于历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综合性之观察。一思想史,此乃指导历史前进最后最主要的动力。第一部分先成《国史大纲》一种(商务出版),第二部分续成《中国文化史导论》一种(正中出版),第三部分于四五年前,曾在昆明继续公开作四十次之讲演,而未整理成稿。其他尚有《政学私言》一种(商务出版),亦于第一第二两部分有所发挥。积年所有杂文及专书,亦均就此三部分集中心力,就题阐述。要之,根据已往史实,平心作客观之寻求,决不愿为一时某一运动某一势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实,迁就当前。如是学术始可以独立,而知识始有真实之价值与效用。

顷来蒿目时艰,受友好敦促,拟继续撰写《国史新论》一种,大体所见,仍与前成各种无多违异。惟旨求通俗,义取综合,限于篇幅,语焉不详。其为前数种所已经阐发者,能避则避,能略则略。读者傥能就此新撰,进窥前构,庶可益明其立论之根据。总之,求在发明古史真相,其于国人现代思潮有合有离,非所计及。

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最实基础。此层必先求国人之首肯,然后可以进读吾书,而无不着痛痒之责难,与别具用心之猜测。至于语语有本,事事着实,以史籍浩瀚,囊括匪易,尚祈读者恕其疏失,匡其未逮。循此而往,中国历史必有重见光明之一日,而国运重新,亦将于此乎赖。特于刊布之先,再揭其宗旨纲要如此。

本书暂收论文五篇,第一篇《中国社会演变》,第二篇《中国传统政治》,成于一九五○年。第三篇《中国知识分子》成于一九五一年。第四篇《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乃是年冬在台北之讲演稿。第五篇《中国文化之演进》乃一九四一年冬在战时陪都重庆之讲演稿,为拙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之总提纲,一并附缀于此。前三篇曾刊载《民主评论》,并单印为《中国问题丛刊》,第四篇曾刊载于《考诠月刊》之创刊号。兹汇编单行,特向民评社志谢。读此书者,如能参读作者旧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及《政学私言》,及随后所成之《中国历史精神》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诸书,当尤可明了作者之理论根据,及作意所在。

钱穆 于一九五○年十月志于九龙新亚书院

再版序

余在一九五一年,曾收论文五篇,汇为《国史新论》一书,先后在港台两地付印,迄今已二十余年矣。偶检新旧存稿,未编入其他各书,而体裁与此编相近,可以加入者,重为编目,仍以《国史新论》为名,再以付梓。

本书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谓为余治史之发踪指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

余自在北京大学任"中国通史"一课程,连续七年之久,贯古今,融诸端,自谓于国史大体粗有所窥,写成《国史大纲》一书。凡余论史,则皆出《国史大纲》之后。其以变化眼光治史成书者,如《中国文化史导论》,分别上古、先秦、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而指陈其各有演变之所在。其以专门眼光治史成书者,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亦分时代,分项目,而专以政治为范围。其以分别眼光治史成书者,如《中国历史精神》及此书等。虽属分篇散论,自谓亦多会通合一之处,而无扞隔抵牾之病。

凡余治史,率本此三途。国史浩瀚,余初未敢以一人之力荟萃组织,成一巨编。然数十年来,自幸尚能不懈于学问,而所得终亦未见有先后大相违背处,故每以自恕。或所窥测,尚亦有当于国史之大体,而非余之浅陋愚昧,所敢轻犯众意,以作狂妄之挑剔。

窃意国史俱在,二十五史十通之类,虽固浩瀚难穷,亦复一翻即得。余生斯世,岂敢轻视当世人之意见。然史籍详备,我古昔先民之郑重其事,吾侪亦不当忽视。余之治史,本非有意于治史,乃求以证实当前大众之意见而已。读余书者,若能效区区之所为,遇当前意见所趋,涉及古人,亦一一究诸旧籍,遇与当前意见不合处,非为欲回护古人,乃庶于当前意见有所献替。则诚所私幸。固非谓余之浅陋愚昧为必有当于古人之真相也。

一九七七年秋,余曾检得存稿数篇,又特撰《再论中国社会演变》一文拟加入此书,重新刊印,并写成此再版序。后因病未及付梓,不意搁置竟逾十年。今年整理积稿,重新理出,又另作编排。本书所收,最早者在一九四一年,最后者即在去年一九八七年,前后相距已历整整四十六年之久。今付梓在即,仍保留此十一年前之再版序。又全稿均通体重读,略加修正。

一九八八年旧历六月初九 九十四岁生日 钱穆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魏收
  卷九·佚名
  卷五十四·谷应泰
  卷二十二见闻琐事杂记·刘若愚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一三一七 谕内阁文渊阁着交提举阁事一人专管并全书嗣后毋庸曝晒·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佚名
  评鉴阐要卷九·乾隆
  卷十七下·佚名
  第七章 西征前之花剌子模·冯承钧
  王老志传·脱脱
  马亨传·宋濂
  北洋海军章程第五·佚名
  卷六十一·佚名
  卷七十六、亲贵用事·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商衟·隋树森

    商衟字正叔,一作政叔。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出身于簪缨世家。先祖本姓殷,因避宋宣帝赵弘殷讳,改姓商。父锡,因正叔兄仕金显贵,封朝大夫。与元好问有通家之好,交谊颇厚。好问有《陇山行役图》诗二首

  • 卷三百七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七十四杂树类五言古咏疏枫         【梁】简文帝萎緑暎葭青疏红分浪白花叶洒行舟仍持送逺客植灵夀木        【唐】柳宗元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闻长老重复

  • 提要·赵景良

    【臣】等谨案忠义集七巻元赵景良编初刘壎作补史十忠诗一巻述宋末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宻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之事壎自为序其子麟瑞复取宋末节义之士撰述遗事赋五十律题曰昭忠逸咏凡四巻亦自为前后序又有

  • 卷五·贡奎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集卷五(元)贡奎 撰无题驰道尘香逐玉珂彤楼花暖弄云和春风渐緑瀛洲草细雨微生太液波月榭管弦鸣曙早水亭帘幕受寒多少年易动伤春感唤取佳人对酒歌立秋日留阳墅庵林阴欹枕午鸡啼薄梦惊囘盖已迷漠漠苍烟

  • ●卷十二  艺文第十(下)·王克昌

         神道碑 墓表 墓志铭 文 补遗   诗余 歌 赋   ○神道碑   明仁怀知县敕赠盤仕郎翰林院简讨王公神道碑文   (明怀宗朝大学士)黄景皃(晋江人)   两汉人最尚经术,守师说。其以经明行修著贤,往往高自标题,不乐

  • 一五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汇解续获遗书折·佚名

    一五一 浙江巡抚三宝奏汇解续获遗书折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汇解续获遗书,恭折奏闻事。窃照浙省节次购获遗书,已委员解交过四库全书处三千七百七十一种,并又陆续觅获书五百四十七种,好为收贮,仍饬再

  • 垂拱·周绍良

    №垂拱001【盖】失。【志文】唐故州司户参军事□□格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处仁,字处仁,汝南郡人也。昔者任□□□朱宣所以开其业;奇子日未,玄冥所以著其(下泐)王父而斯乃复公侯,而音徽备乎家谍,此可略而言焉。

  • 周迪传·姚思廉

    周迪,临川南城人。年轻时住在山谷之中,体力过人,能拉开强弩,以射猎为业,侯景叛乱,周迪的族人周续在临川起兵,梁始兴王萧毅把辖郡让给周续,周迪招募乡里人跟随他,每次打仗他必定在军中最为勇敢。周续所部大将,都是郡中的豪族,很骄

  • 苻坚传·魏收

    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是苻雄的第二个儿子。苻坚杀了苻生之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哥哥清河王苻法,苻法不肯,坚决推举苻坚为王。于是苻坚免去皇帝的称号,自称天王,定年号为永兴。授任苻法为丞相、东海公,不久因为对他有怀疑猜忌之心

  • 韩擒虎传·魏徵

    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迁居到新安。 他的父亲韩雄,以勇猛有气节而闻名,在北周做官,官职到大将军、洛陽、虞州等八州刺史。 韩擒虎年少时,粗犷豪迈,以有胆识和谋略而著称,体貌魁梧伟岸,有一副英雄豪杰的仪表。 他又喜欢读

  • 倪文卿·佚名

    倪文卿先生小传倪先生名淦字文卿江苏丹徒人丹徒倪氏为望族贸迁海上者屈指盈数十人而先生实为巨擘先生初经理永和行及总理清记公司嗣兼元成运输公司总经理其间复被举为上海运输公会会长京江公所同鄕会董事转运公所上海

  • 附錄·佚名

    ○其行狀曰:國王姓李氏,諱某,字某,元宗恭良王之長子,宣祖昭敬王之孫也。母仁獻王后具氏,綾安府院君思孟之女也。以萬曆乙未十一月初七日,生王於黃海道海州。是時,因倭警,諸宮俱隨往海州也。未誕而日者占之曰:「某日當生,貴不可言

  • 春秋左传原目·杜预

    春秋左传原目春秋经传集解隐公第一【音义】【解佳买反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卷杜氏合而释之故曰经传集解隐公名息姑惠公之子母声子諡法不尸其位曰隐第一此不题左氏传公羊谷梁二传既显姓别之此不

  • 卷十四·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四     宋 黄伦 撰征惟仲康肇位四海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侯承王命徂征无垢曰此时羿假王命以号令天下侯之掌六师岂曰王命是羿引侯为心腹故假王命付兵权以为已役也

  • 卷六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二宗庙制度体记郊特牲尸神象也【方氏慤曰见乃谓之象神隠而尸陈以其陈者见于隠者故曰尸神象也】【陆氏佃曰尸是象而已其所谓神在彼

  • 只手之声·佚名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ldquo;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rdquo;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

  • 玉蟾记·崔象川

    又名《十二缘玉蟾记》、《十二美女玉蟾缘》、《十二缘评话》。章回小说。署“通元子黄石著”,据孙楷第考证疑为清崔象川著。六卷五十三回。叙明嘉靖间大将军张经受严嵩奸党陷害,满门抄斩。其子张昆被家人救出,通元子赠其

  • 无极宝三昧经·佚名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入无极宝三昧召集十方菩萨,舍利弗与十方来之菩萨及文殊师利问答法要。佛在竹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亿菩萨俱。竹园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华,华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萨。皆如文殊,问法,百日之中,六道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