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关条约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黏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馀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馀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

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

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

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 李鸿章(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 李经方(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 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 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

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扎驻,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

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此另约所定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 李鸿章(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 李经方(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 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 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为豫防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日后互有误会,以生疑义,两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议订下开各款:

第一、彼此约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添备英文,与该约汉正文、日本正文较对无讹。

第二、彼此约明,日后设有两国各执汉正文或日本正文有所辩论,即以上开英文约本为凭,以免舛错,而昭公允。

第三、彼此约明,将该议订专条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一齐送交各本国政府,而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请御笔批准,此议订各款无须另请御笔批准,亦认为两国政府所允准,各无异论。

为此两帝国全权大臣欲立文凭,各行署名著印,以昭确实。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 李鸿章(押)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 李经方(押)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 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 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猜你喜欢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陈寿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欧阳修
  卷十一·黄以周
  ●卷二百十八·徐梦莘
  第五十三回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蔡东藩
  ○刘太监·许指严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六·佚名
  九三九 满票签为不能开送举人龄福充任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卷二十三·吕中
  ●序·佚名
  第九章 接受改造 三 不可衡量的人·溥仪
  第十章 结论·梁启超
  蔡挺传·脱脱
  卷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九 丁复 有鸟 有鸟有鸟鸣声嘐嘐自东有居则西于巢有翩者翼载戢载翘害往害否中心揺揺有鸟有鸟鸣声孔悲生此东隅息彼西枝有翩者翼逝将奋飞我行迟迟莫知所

  • 志第十五 天文中·魏徵

    ○二十八舍 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为太阳道。右角为将,主兵,其北为太阴道。盖天之三门,犹房之四表。其星明大,王道太平,贤者在朝。动摇移徙,王者行。 亢

  •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礼乐三·宋濂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降格,万福来并。   黄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张廷玉

        刘綎 李应祥 陈璘 邓子龙 马孔英   刘綎,字省吾,都督显子。勇敢有父风,用荫为指挥使。   万历初,从显讨九丝蛮。先登,擒其酋阿大。以功迁云南迤东守备,改南京小教场坐营。   十年冬,缅甸犯永昌、腾越,巡

  • 卷三·本纪第三·柯劭忞

      ○太祖下   元年丙寅,帝大会部众于斡难河之源,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合罕。先是,有巫者阔阔出,蒙力克之子也,自诡闻神语,畀帖木真以天下,其号曰成吉思。群臣以札木合僭号古儿罕,旋败,乃废古儿罕不称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九·王祎

    【齐太祖髙皇帝萧道成建元元年魏高祖孝文帝太和三年】春正月甲辰宋以萧嶷爲镇西将军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荆州刺史辛亥以萧赜爲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开府【以本纪修】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以本纪修】甲辰宋萧道成自爲相国

  • 第一七七申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一四○二—三·佚名

    新竹知县朱,申解光绪九年冬季分拨府民壮工食并补水银与台北府署理新竹县知县,为遵札批解事。本年十二月十二日,奉宪台札开:「案查该县应解本年秋季分,拨府当差民壮工食(云云照文叙至)切速。特札」等因。

  •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范晔

    (张升、赵壹、刘梁、边让、郦炎、侯瑾、高彪、张超、祢衡)◆张升传,张升字彦真,陈留尉氏人,富平侯张放的孙子。张升年轻时涉览群书,任性而行,不可羁束。意见与他相合的,就全心交结,不分贵贱;如果志气不与他相合的,即使是王公大人

  • 提要·吴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五战国策校注      杂史类提要【臣】等谨案战国策校注十卷元吴师道撰师道字正传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事蹟具元史儒学传战国策旧有高诱注宋绍兴间缙云鲍彪病其阙略重为之注

  • 卷一百三十八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八上 朱批谢旻奏摺 雍正七年十月初六日署理江西廵抚印务太常寺卿【臣】谢旻谨 奏为恭陈应行事宜仰请 圣训事窃【臣】奉 命署理江西

  • 卷一 一之五·孔颖达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摽,婢小反,徐符表反。梅,木名也,《韩诗》作“楳”,《说文》“楳亦梅字”。“男女及时也”,本或作“得以及时”者,从下而误。被,皮寄反。[疏]“《摽有梅》三章,章四

  • 毛诗谱·孔颖达

    毛诗谱汉郑氏撰        唐孔颖达疏周南召南谱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疏【正义曰禹贡雍州云荆岐既旅是岐属雍州也緜之篇説大王迁于周原閟宫言大王居岐之阳是周地在岐山之阳也孟子云文王以百里而王则周召之

  • 卷十七·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七    宋 范处义 撰 变小雅 文武小雅一诗废则一事缺已於诸篇言之厉王尽废小雅故变小雅无其诗并着其失於六月之序以明宣王中兴自六月始其不得为正雅则非特厉王之过

  • 卷第五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九因辩随眠。于如是位系如是事。傍论已了。今于此中复应思择。诸事未断彼必被系耶。设事被系彼必未断耶。若事未断彼必被系。有事被系而非未

  • 橘山四六·李廷忠

    文别集。南宋李廷忠撰。二十卷。廷忠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昌化)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今不传。此编于明万历中由丹阳孙云翼笺注,始刊。书中一律用骈体,故

  • 刘蕺山集·刘宗周

    明末哲学家刘宗周撰。宗周学出阳明,惟以诚意为主,慎独为功,敦行为本,合周、程、张、朱之学与 “致良知” 之说而一之。尝谓 “离心无性,离气无理” ,“理”乃 “至善之体,而统于吾心者也。” 凡所著述,皆原本性命、阐

  • 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经·佚名

    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或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宣称上古人民少染疾病,寿延千岁,皆因其体性淳朴,形质固守,尊崇大道之故。近世众生心邪作恶,杀生害命,利己损人,是故心身恍惚,形体不宁,多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杨仲良

    南宋杨仲良撰。150卷。今本缺6、7两卷及第114至119卷,5、8两卷也不全。本书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改编。以北宋九朝各为事目,一部分事目又分子目。李焘原书中徽、钦两朝诸卷已经失传,其史事可从此书索考,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