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三

宋 吕中 撰

钦宗皇帝

靖康一年

即帝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即皇帝位。

求直言

靖康元年正月诏求直言自金人犯边屡下求言之诏事稍终则阴沮抑之当时有城门开言路闭之说。

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如泰山缓急之势异也国家自熙丰绍圣言路之不通久矣然终不能禁絶人言也葢天下知我朝无诛戮言者之事也自党籍之禁钳乎其前御笔之约东乎其后人知言之未必有益而有祸风俗寖成瘖然而往往不能言矣通金人之始即降御笔天下师臣监司不许干预违者谓之违御笔至王黼坚意取燕又以违御笔之法不足以禁天下有降 妄议此事者必罚无赦惟宋昭一人开陈祸福遂至重窜兴师之日犹有必罚无赦之文未足以杜人言也于是诏以议者斩而无一人敢言此事者矣今女直深入危亡旦夕茍有建一议献一智者当重之如泰山而奸臣犹视之不啻如鸿毛之轻积习成矣故虽日日下求言之诏终不足以回数十年沮抑 蔽之习也。

学校公议

靖康元年窜逐王黼朱勔李彦皆赐死初太学生陈东等伏阙请诛六贼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黼贯又结怨于金时天下皆知奸臣误国而用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上明言窜逐蔡京父子及童贯。

六贼之论不发于在廷之公卿而发于太学之诸生此忠义之所激也金人之始退师必非诸生伏阙力也而奸臣卖于金且欲诛诸生之伏阙者可谓安其危而利其菑者矣然自古奸人之误国未必不身受其祸丁谓章惇曾布邢恕蔡卞蔡确之徒无不罹窜逐之祸况京黼之大奸者乎葢小人之不利于国必不利于家不利于人必不利于己此亦可以为小人误国者之戒。

迁幸

靖康元年定守城 以李纲为新征行营使初白时中请上出狩吴敏曰京城百万生灵奈何弃之纲曰六军之情已变彼父母妻子在都城岂肯舍去万一中道归散陛下孰与为卫且敌骑已廹彼以 马疾追何以御之。

金再入冦唐恪请避敌孙觌请迁幸。

当金人之入冦也人共谓车驾不当守京城使其从行幸之计可以无 尘之祸乎曰靖康之祸在于无偹而不在于守与避也为靖康计者固当避敌而亦非仓卒之可避也使其早从幸闽中之谋乗敌未至则车驾行幸犹可以达否则早从上皇治兵两京之训集天下勤王之师京城或可以守金兵既迫而始谋避敌乗舆一出禁卫闻之而四溃矣此李纲所以不主议也。

大臣轻重

靖康元年白时中罢李邦彦太宰张邦昌少宰都人呼邦彦为浪子宰相二月李邦彦罢以张邦昌为太宰唐恪为中书侍郎时朝廷诏徐处仁代唐恪人皆贺独给事中谢克家曰州郡失一良守朝廷得一憸人其后附 耿南仲乖谬有不可述者靖康之初首为宰相而因循失措置者吴敏与处仁巧奸自营废国家堤防者恪与聂昌也处仁吴敏罢以唐恪为少宰耿南仲专主和议请罢两相复左右仆射唐恪罢何 为右仆射。

靖康之际使元佑诸贤尚存举手挥之而散免胄示之而却矣以四海之大无一人可以系天下之望而大臣多出蔡京父子童贯梁师成王黼之门其素行已不足以信天下徐处仁唐恪聂昌何 孙博亦靖康之善人徒以平日进退未尝有以自表于流俗积为众人之所轻金既得以无人侮中国天下亦以无人轻朝廷自太学诸生以至于军民百姓无有不轻蔑宰相之心此靖康所以败也李纲一人独为众所归附者亦岂纲之才畧尽贤于靖康之臣亦以纲平时论事不茍合得罪奸臣其名稍重故尔是以为中国必有重臣国无重臣则无国矣金人虽不知礼义然其入冦中国也敬韩琦之庙礼司马光之裔重苏轼之文如此数公负天下重望既没数十年犹足以起敌之敬况吾国实有人乎?

中国无人

靖康元年遣使分督援兵癸酉斡里雅布犯京师治京城数日粗毕遂抵城下初金人取小舟济河凡五日骑兵方絶金人曰南朝若二千人守河我岂得渡哉尼雅满 隆徳府进兵攻太原分兵而南既踰南北闗仰而叹曰闗险如此而使我过之南朝无人矣。

人言都下无险可守不知随地各有险也宣和之臣徒知取燕而不知取三关之险靖康之臣徒知守京城而不知守闗河之险此金所以起无人之叹也。

朝廷用人不专人臣主谋不一

靖康元年李邺郑望之相继使金求营和斡里雅布以攻城不克遣王汭偕来索犒师金银归燕云之人在汉者割中山河间太原之地且欲宰相亲王为质时李纲言金帛当量与之三鎭不可割遣使则言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彼以孤军入重地势不能久种师道及平仲以泾原秦鳯路至曰女直不知兵岂有孤军入人境而善其归乎请缓给金帛禁游骑不得逺略候归北而殱诸河执政皆易其言元年二月平仲宵攻敌营为敌所败师道又言刼寨已误然今再遣兵攻之亦一竒也李邦彦等畏懦不果用废亲征行营司罢李纲以谢金太学生陈东及都人数万人请用纲。

自女直叛盟以來朝廷乍和乍戰人才乍賢乍否何以洶洶多變之甚也冦至之初始謀避敵以李綱所言而更為城守之計既已堅守又以李邦彦一言為卑辭之請師道既至又以師道一言而為不和之謀師道方請堅守不戰以困敵未 以姚平仲一言而為急擊之舉姚平仲既敗又以李綱种師道為誤國而罷之諸生赴闕又以李綱种師道為可用而復之及其後也又以臺諫之言而逐之李綱方議備邊師道亦請防敵我朝廷之議畧定曾未再閲月而吳敏耿南仲謝克家孫覿又以三邊為可割和議復行矣吳敏本主和議未幾復信敵使結遼舊人又以為金人藉口之資矣金兵已分道入冦朝廷尚集議者問以三鎭存棄之便不便金人將至則下清野之令未 言金人猶未至則又令清野不施行戰者不决於戰和者不一於和至於城已破禍已至而議猶不一心猶不忠終始一歲之中多變若此大抵上下之心稍急則恐懼而無謀稍緩則遲而又變其謀靖康之禍其坐此也慶厯元祐專任小人而仇君子靖康之際君子小人兼用焉嗚呼可不戒哉。

朝廷无定议论

靖康元年金师退种师道请邀击之李纲亦谓檄取誓书复三鎭军半渡而击之并不从纲又谓用澶渊故事 送之李邦彦立大旗于河东北有擅出兵并依军法诏河北坚守命种师道援三鎭。

靖康君子皆主不弃三鎭之说而金人卒叛盟然则不弃三鎭之说非欤曰靖康未始不弃三鎭特有不弃之说耳使眞不弃金安能不为我患使早以三鎭与金金又能安盟约乎河东河北天下之心腹此断不可弃也吾诚不弃固当外为弃之谋以不怒金人而阴为援之实以救三鎭此忠臣义士也今一人言弃之便不复念军民守国之忠一人言不弃便则下尺寸不可与人之诏而未尝遣一人一骑为之援是其所谓不可尺寸与人者徒以激敌之势而反以孤忠臣义士之心河东河北无一人负朝廷而朝廷之负其民多矣自古葢未尝有数十万不叛之民而不能守其国者河东河北之民死不忍忘君父自宣和迄于绍兴殆十年宁不肯降敌祖宗沦肌浃髓至矣使其合十万以为守谁能 之所以不能守者特以权轻兵寡势孤力分迄为金人所困耳朝廷坐视其困其为弃师弃民大矣犹可谓之不弃三镇乎尼雅满已据太原斡里雅布已 真定两河咽喉已塞矣而朝廷至是犹集议存弃三闗地孰便臣下尚相持弃不弃之说甚矣其痛也金人尝谓吾使曰待汝议论定时我已渡河矣大抵国家之患在于多虚文而少实效多议论而少成功安得不为敌所侮乎。

金师退朝廷不为豫备之计而治不急之务

靖康元年除元佑党籍禁追封范仲淹司马光张商英官以杨时兼国子祭酒置详议司以徐处仁吴敏李纲三人领其事又择检讨分六房期以半年去一切之政群臣以为与熙宁条例司崇宁讲议司相似处仁谓条例司欲变祖宗法欲制礼作乐以文太平欲令破觚斵雕以济艰难寻又罢详议司诏吏部考核滥赏凡由杨戬李彦之公田王黼朱勔之应奉童贯潭稹等西北之师孟昌龄父子河防之役与 蜀湖南之开疆闗陜河东之改币吴越山东茶盐陂田之利宫观池苑营膳之功后苑书艺局文字库等费一裭夺之寻诏罢左正言程瑀争之不听杨时请罢安石享配孔子。

六年下戒厉诏先是谏议冯澥言有公论有中道公论天下所同而中道万世不易祖宗之法与元丰之法择其可者行之诸经古注与安石新议择其善者而从之何必此之是彼之非诏榜朝堂御史李光驳之不听又正言崔鶠奏冯澥乃熙丰人才之一也自绍述一道徳而天下一于謟佞矣绍述同风俗而天下同于欺罔矣绍述理财而公私竭矣绍述造士而人才乏矣绍述开边而胡尘犯阙矣此用熙丰人之才也于是降诏。

七月除元符上书邪等人禁。

自二月金人退师至十一月金人复入冦凡十阅月宜上下协力以救旦夕危亡之急而朝方争结立党与谏台方追论前事士大夫争法之新旧称党之邪正鼓为烈熖张洪波而已夫敌之退师非吾徳以感之特以孤军深入未必胜恐为勤王之师所乗耳故退以误我使吾志怠而师散然后彼可以得志而一退之后吾之上下相与称庆迎上皇于东南散西师于闗陜勤王之师尽归诸道宰执台谏之论其号则不弃三鎭其实则不救三鎭也其辞则以为内修政事自可却敌人而其实则徒借口以治不急之务也国家待敌大抵急则谋之缓则忘之岂独靖康哉!

大臣文天变

靖康元年彗出东北拂帝座扫文昌大臣谓此乃夷狄将衰。

国之将兴必有休祥将倾必有妖孽所谓休祥非天地之善端也人谋合乎天心顺乎四时其为祥莫大焉所谓妖孽者非必灾异之 至也人谋反乎常理其为妖莫甚焉彗出东北未定为妖大臣谓此乃夷狄将衰此正妖之大者也。

小人以和误国

靖康元年耿南仲唐恪主和可以决成乃诏宣抚司不得轻进兵徐处仁吴敏罢时耿南仲专主和议请逐两相诏止援兵时张叔夜钱葢各统兵赴阙唐恪耿南仲专欲议和止两道。

宣和之时奸臣以为得燕拓北书功进爵乃其身一时之大利女直叛盟在于异日尚可偷其身之不及见也当其欲生事也固知民之必祸国之必危以为茍胜而有功固不计他日之害不任他日之责也此生事者偷其身之不及见也奸人之求为无事则可以偷旦夕之安而屈社稷辱国家垂丑千古者亦为之岂不知盟之必败国之必困吾茍幸安无事则他日之用兵他日图之他人之忧固吾不必忧其忧也此又主和者偷其身之不及见也故误宣和者小人之魁误靖康者小人之积习也戎敌已入中国小人不复有功之可邀而惟幸和之可成故其谋则有和而已败国则有降而已遇败则有走而已前日之开边衅者则今求和之人而今日之求和者则他日之降敌卖国者也此小人以和误国尤甚于女直之以和误宋也。

南 太原

靖康元年尼雅满 太原凡二百六十日固守不下至是始破。

国初削平僭伪河东独后亡葢亦太原前后闗扼其势然也靖康河东之 靖康之未能守也以靖康之外无备内无人当金人之冦疆小入则小 大入则大 而太原以至危之孤城无蚍蜉蚁子之援羸兵饥民尚二百五十余日而后 非河东险固可守之谓乎金人之始至代州虑其难取严备器甲以为必有数战童贯既去而冦至太原并无一人一骑为御者此河东之始 非金人之能克也尼雅满虽善战至于围太原则以琐城困之春夏之后复往避暑而姚古拥重兵于河东初不知尼雅满之已归此太原之围非金之能克也种师道一败榆次姚古复溃盘陀解潜又败于南闗张颢继败于天水四败之余太原垂急此太原之 非金之能克也河北之 人以为河北无兵以守之也若以河东言之援兵非不多良将非不用而竟不能救太原者何哉朝廷威令不严将帅纪律不一大臣之议论不和此靖康之三败也。

金人犯京师

靖康元年十一月乙酉斡里雅布犯京师时有炮五百余座皆为贼用兵部则曰属枢宻院枢宻院则曰属军器监或谓驾部当收驾部则曰库部当收张叔夜帅师入卫诸道兵无一至者尼雅满犯京师丙辰京城失守先是有卒郭京者能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初何 率都民欲巷战闻者争奋敌曰是敛兵不下遂伪倡和议则割地而已金人自攻 太原以来即以讲和割地为言李邦彦吴敏耿南仲唐恪遂堕其计何 孙传以为地不可割金人志不在割地朝廷由是任之城破乃反倾意讲和夫不信于造谋之始乃反信于破城之后幸天下之安致乗舆播迁由惑于讲好而战守不固也金帅请上皇相见上曰朕自当往上至自青城括金银遣使如两河割地二年正月上如青城二月太上帝后如青城范琼逼上皇出宫时汉图籍印板敌却安石经义印板曰此宋氏亡国之书也敌廹上易服李若水死之金人曰大辽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刘韐死于金营初欲用为尚书仆射韐手书片纸于其子曰忠臣不事二君此予之所以必死也三月金立张邦昌邦昌僭号楚丁巳太上皇北狩四月庚申上北狩。

癸亥元佑皇后复居延福宫。

庚午垂帘听政邦昌僭位至是三十三日。

靖康之祸视石晋亦无以异然契丹之入中国而三败契丹极力以攻之而晋人亦极力以御之晋之力虽疲而契丹亦毙矣观潭州之战虏乗风纵火以廹之而晋军饥渴之余乃大呼而求战倘使于靖康时则望之而走矣若非杜威之降虏晋未亡也契丹之败晋以百战之力而靖康之取两河再渡河再廹京师未闻有一战之劳皆小人之庸妄始终实悮之也其始开衅以招祸其后也又必欲速和以免祸靖康之卖国降敌即靖康主和之人也靖康之主和即宣和开衅之人也宣和开衅即熙宁绍圣用兵之遗孽也履霜坚氷至其来有渐矣!

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刘昫
  辨兴亡第三十四·吴兢
  卷八十六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李焘
  卷十·李心传
  安徽巡抚程元章奏 张秀公等供词南方几省与王朝有关的·雍正
  卷第六十九·胡三省
  闽海纪要卷之上·夏琳
  卷之三百五十·佚名
  附 《卞昆冈》序·陆小曼
  仆散端传·脱脱
  卷三·雍正
  卷一百三十七·雍正
  卷八十一·雍正
  卷九十五·佚名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张荫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本·杨景贤

    羲驭流光泰宇清 宝筵初启百花明 云中缥缈黄金相 日下瞻依白玉京 第九出神佛降孙 (孙行者上,云)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

  • 卷十五·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十五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移居防州作【或为郭 黄鹤注此大厯元年春晚作 唐书防州云安属山南东道寰宇记防州云安县上水去防州奉节县二百四十三里】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栁别江与【一作已】

  • 二集卷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九古今体八十二首【己巳二】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恩四律依韵赐之已周花甲举春官玉署皤皤氷雪顔道在心期耽素帙老来归计指青山烟波应共闻琴鹤咏赋休疎驰字

  • 卷十六·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六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正月初三日 新年喜共闲僧语薄暮明灯下纸帘活火慢?茶渐熟呼童时把炭来添 人日 满地茸茸百草茅青青知巳到山家东风一夜吹窻雨又得红梅两树花 十四日 梅花

  • 唐诗拾遗卷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六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中】钱起嵗初归旧山詶寄皇甫侍御欲知愚谷好乆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闗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制胜三军劲澄清万里余星飞

  • 卷六·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六明 文徴明 撰太史诗集七言律诗谒江浦庄先生留宿定山草堂十亩青松四靣山草堂宛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主为访高人得暂闲竹圃眠云秋濯濯水舂孤枕夜潺潺就中何事尤堪羡国是人非了不关重至滁州

  • 卷二百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二沈宇沈宇太子洗马诗三首武阳送别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捣衣日暮远天青霜风入後庭洞房寒未掩砧杵夜泠泠代闺人杨柳青青鸟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欧阳修

    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在尧、舜时,曰“九德咸事”也,“百工惟时”也;在周文、武时,曰“《棫朴》,能官人也”,“《南山有台》,乐得贤也”;是循吏之效也。尧、舜,五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九·杨仲良

      徽宗皇帝   收复湟州   崇宁二年正月丁未,东上閤门副使、新知岢岚军王厚权发遣河州,兼洮西沿边安抚司公事。   此据王厚奏议。正月二十八日状云:『二十七日,奉敕授前件着遣。』今用之。去年十二月八日迁閤副。

  • 徐渭传·张廷玉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就仿扬雄《解嘲》做《释毁》,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与歙县余寅、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到一只白鹿,准备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奏表,与其他幕

  • 卷第一百二十五·佚名

    典礼十明堂二赦文皇祐二年明堂赦天下制九月辛亥门下。朕恭绍淳烈。显绥庶邦。懋维礼乐之原。缅遵圣孝之节。洪惟事天四祭。而上辛雩禘。间或躬行。奉郊三年。而大神祖宗。顷崇并侑。宪矩若稽于盛古。革因昭迪于本朝。

  • 諸侯第三十七·苏舆

      生育養長,成而更生,終而複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無已。天雖不言,其欲贍足之意可見也。古之聖人,見天意之厚於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和以兼利之。為其遠者目不能見,其隱者耳不能聞,於是千裡之外,割地分民,而建國立君,使為天子視所

  • 卷二十八下·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八下宋 杨复 撰祭物下 祭礼十二下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牺纯毛也肥养于涤也索求得而用之 疏曰此天子以牺

  • 定公·定公十二年·左丘明

    【经】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夏,葬薛襄公。叔孙州仇帅师堕郈。卫公孟彄帅师伐曹。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秋,大雩。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公至自黄。十有二月,公围成。公至自侯成。【传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次明神通中。标列释。前诸文中并立来意一门但寄在文前明之。今则别列。言次第者次前文来故云次第。即来意异名也。于中为三。初举前生后。次略示后文之相。三上辨下正明次前有此文来。初文二。初举前。次若正论下生后

  • 海国闻见录·陈伦炯

    中外交通著作。清陈伦炯撰。二卷。伦炯字资斋,福建同安人。官浙江提督。任炯父陈昂康熙二十年从施入台湾。少从其父,熟谙海道形势,及袭父荫,任澎湖副将、台澎镇总兵官,又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皆滨海地, 雍正八年(1730)

  • 河东记·薛渔思

    传奇小说集。唐薛渔思撰。三卷。原书已佚, 《郡斋读书志》入子部小说家,曰: “亦记谲怪事。序云:续牛僧孺之书。”《太平广记》录有佚文,《绀珠集》、《说郛》本均残,不全。《河东记》就其总体来说,尚未脱尽谲异怪诞

  • 孝经·佚名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在汉代就被列入“七经”。它以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为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