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章离奇之动议并地位之释义

三十九节收回动议之公例动议既发,而未经主座接述者,本人可以随意收回。若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非全体一致,断不能收回也。盖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动议当属之全体,而不属之本人也。且以全体一致而决会众之意旨,实为最直捷了当之法;若不用全体一致,而用大多数以解决此问题,则既决之后,任一人皆可再发同一之动议也。如此倒而复起,徒为费时失事耳。又动议既经修正之后,则虽全体一致,亦不能收回。盖此既经他种手续,则自有他种之作用也。倘动议既经附和时,附和亦必要收回。动议既收回,则不必纪录之,以其与未发无异也。

四十节收回之演明式事件有至于讨论之际,乃使动议者觉其提案之非要且属无谓,而悔其所为者,于是彼可以收回之。其法如下:彼起称呼主座而得承认,乃言曰:“我欲收回我之动议。”主座随而接述之曰:“某先生欲收回其动议,有反对者否?”略待回答,倘无反对,即宣布曰:“动议已收回。”倘有反对者,其人当起而言曰:“主座先生,我反对之。”主座遂曰:“已有人反对,动议不能收回,仍在诸君之前,请从而讨论之。”

四十一节例外之事上节所述动议,未经主座接述之前,则动议仍为个人所属,发者可任意收回。然动议者皆有故而发,断未有即发即收者。但间有为事实所关或时势使然之事,为动议者所未知,而主座或他人转主座示意,使动议者知其动议之无谓或不合时宜,倘动议者以为然,可乘时收回动议,而免生后悔。

四十二节分开动议一动议具有数段意思者,可于每段分作一动议,而一一呈出以表决。其分开之事可由主座为之,如无反对,则不必表决。或由会员发动议,将动议分开,此案呈出表决,与他动议无异。譬有发动议为“由主座委全权委员三人,以审查公开演说会之问题”。此动议可分为四,如下:其一、委员以审查公开演说会事,其二、委员为三人,其三、委员由主座派委,其四、委员授以全权。

此可假机会以便逐段讨论、逐段修正,较之一起而处分一全部之复杂动议,尤能得迅速公平之效果。在级序之列,则分开与修正同等,见一一六节。若主座决意不用动议而行分开事,则可将动议之显明段落一一分之,而呈出表决,便是。分开事之动议法,不过如下曰“我动议将此动议分开”,而不必详其分法也。若此议通过,主座则随而分之,如上所述。

四十三节对等动议对等动议者,即两动议同时有背驰效力之谓也。如否决此动议,便是可决彼动议,二者出入于否决、可决之间,毫无疑义,于是表决其一,即是表决其他也。演明之式,见五十二节。

四十四节地位释义地位者,发言之权也。因言者必先起立,故西人议场习惯,通称地位。此书亦沿之以为一术语,专为议场上有发言之权而说。凡议会办事,必由动议以开其端,而动议者必先得地位而后能发言。本此秩序以集会,虽聚千百人于一堂,各尽所怀,自由畅议,无论事体如何纷纭,问题如何复杂,皆能迎刃而解,泛应曲当,决无阻滞难行、弄堂捣乱之事也。

四十五节地位之讨得地位既为议事轨道之初步,则动议者必先向主座以讨地位,得地位之后乃能发言。是故地位者,对众交通之枢纽也。握此枢纽者,主座也。是犹乎一城市内之电话机关也,握其枢纽者为中央电话局,凡欲用电话以通消息者,必先向中央电话局以按其枢纽,始能有达言之效。议员之欲发言者,亦犹乎城市内之一家,欲通其消息于他处,必先联络中央电话局之枢纽,而向主座讨其地位也。既得地位,而后对众发言乃为有效,否则视为闲谈,可置不理也。此地位之为用如此,而发言者有讨得之必要也。演明式见三十五节。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脱脱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司马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李心传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胜敌 许崇智福建鏖兵·蔡东藩
  ●卷十·叶梦珠
  卷二十五·张九成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八百五十二·佚名
  尚史卷二十九·李锴
  八 避辫子兵·周作人
  贾黯传·脱脱
  目录·楼昉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一·王世贞
  卷一·陈骙
  181.黄袍加身·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铨·唐圭璋

      铨字邦衡,江宁(今南京市)人。避地居庐陵。生于崇宁元年(1102)。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甲科。绍兴五年(1135),除枢密院编修官。上封事诋和议,被贬,和议成,十二年(1142),除名新州编管,十八年(1148),移吉阳军。秦桧必欲杀之,会桧死,得免,量

  • 第廿九出 诧美·李渔

    〖传言玉女前〗(小旦带副净上)儿女温柔,佳婿少年衣绣,问邻家娘儿妒否?妾身柳氏,前日老爷寄书回来,教我赘韩状元为婿。我想梅夫人与我各生一女,他的女婿是个白衣白丁,我的女婿是个状元才子;我往常不理他,今日成亲,偏要请过来同拜,活

  • 第三折·萧德祥

    (旦上,云)俺员外今日又吃酒去了也。有王婆婆许下我一个狗儿哩,我去取来。王婆婆在家么?(老旦扮王婆上,云)谁叫门哩?(做开门见科,云)元来是孙大嫂!难得贵人踏贱地,到我家有甚事干?(旦云)婆婆,我无事也不来。你许下这狗儿,我特来

  • 卷一百八十三·徐世昌

    李氏李氏,孝感人。同县熊祚廷室,大学士、谥文端赐履母。寒月夜作宵分蟾影印虚庭,为爱清光倚小亭。惭对青山头已白,闷看黄菊眼还青。烟拖暮霭笼寒柳,风漾幽池蹴细萍。不叹空闺多寂寞,教儿犹喜有遗经。张氏张

  • 东都事略卷八十六·王称

    列传六十九  熊本字伯通饶州番阳人也擢进士调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县占渔池爲圭田本悉弃予贫民神宗即位迁屯田贠外郎熙宁初置提举官本领淮南路擢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改户房六年泸川罗晏夷叛以本察访梓夔两路

  • 卷之九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六十八 内务府奏停止曹(兆页)等承造马鞍撒袋等饰件改由广储司铸造摺·佚名

    雍正三年九月三十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 据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武备院奏咨,内称:从前曹(兆页)等造送之马鞍、撒袋、刀等物之饰件,除陆续赏给阿哥、公主及蒙古人用过者外,现在库内所馀,已经不全。此等饰件,既皆为奉旨赏

  • 卷二·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 纪年 太祖武元皇帝下 【辛丑】天辅五年春三月始于渤海辽阳等州置榷筦库时岁课稍重商人疑惑但一切所办于所在官塲他不恤也 是春日有眚忽青黑无光其中汹汹而动若鉟金而涌沸状日旁青

  •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周作人

    “五四”的情形因为我不在北京,不能知道,但是一个月之后,遇见“六三”事件,我却是“亲眼目睹”的,有些事情便在《每周评论》上反映了出来。五四是大学生干预国政运动的开始,所以意义很是重大,六三则是运动的扩大,中小学生表示

  • 职名·雍正

    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旨开列编次校刋诸臣名衔和   硕   和  亲   王【臣】弘 昼太 保 保和 殿大学 士三 等伯【臣】鄂尔泰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伯【臣】张廷玉太  保 武 英 殿 大

  •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司马迁

    【索隐】:按:胜立数月而死,无後,亦称“系家”者,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以其首事也。陈胜者,阳城人也,【索隐】:韦昭云属颍川,地理志云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今为汝阴,後又分隶颍川,韦昭据以为说,故

  • 卷五十·佚名

    △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尔时护世四大天王,见於无量阿僧祇众。天龙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等。种种色种种形种种欲种种行种种性。彼等众生性无慈愍。於诸众生常起瞋恚恼害之心。不观後世可怖畏事。无所系属无所护持。是等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三宝尊菩萨造    大域龙菩萨造本论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所言四种清净者。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三所缘清净。四平等清净。初自性清净者。即是无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七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七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答一不信。二无惭。三无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恶慧。云何不信。答诸不信不信性。不现前信性。不

  • 科场条贯·陆深

    明代科举制度书,是书仅寥寥数页,然“纪洪武至嘉靖间科举条式,于前后损益之制,胪列颇详”。今存明代科举制度之书较少,故录以备考。是书除刻入《俨山外集》外,尚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即据以影印。《四库全书》列

  • 归厚录·蒋大鸿

    世俗論龍。不明高山平洋。乃是兩事。於高山則宗喝物點穴之虛議。及至平洋。亦以山龍脈息求之。高山既昧。平洋亦誣。歸厚一篇。專為平洋而作而水龍之法盡於此矣。千古不傳之訣。忠告有生。一片孝敬之心。永錫爾類。自

  • 海琼白真人语录·彭耜

    内丹术著作。宋彭耜编,四卷。本书为编末有彭耜淳祐辛亥 (1251年) 年后记。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岁丁丑)。白玉蟾游历江南,在平江(今苏州)、常州、庐山、武夷山以及彭耜家乡泉州等地讲道游览时,弟子彭耜等人记其此间

  • 赵州真际禅师语录·从谂

    全一卷。为赵州从谂之语录。又作赵州和尚语录、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赵州录。唐代赵州从谂(778~897)撰,文远编,宋代栖贤澄諟校。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辑录从谂之行状、上堂、示众、问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