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九十一

州郡二

○州郡二

山東省

山西省

河南省

△山東 【 東西距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十里東至海一千三百里西至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蘇徐州府沛縣界五百七十里北至直隸河間府寧津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江蘇海州界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河南歸德府商邱縣界六百八十里東北至海四百二十里西北至直隸冀州南宮縣界三百十里在 京師南八百里】

山東明領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六府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濟南府之泰安武定濱三州兗州府之沂曹濟寧三州為直隸州八年以濟寧還屬兗州府又升兗州府之東平州東昌府之高唐州濮州青州府之莒州為直隸州十二年升武定州沂州為府以濱州改屬武定府以莒州改屬沂州府仍以高唐州還屬東昌府十三年升泰安州曹州為府以東平州改屬泰安府以濮州改屬曹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升兗州府之濟寧州東昌府之臨清州並為直隸州凡領府十州二

濟南府 【 省會】 領州一縣十五歷城 【 郭附】 德州 章邱 鄒平 淄川 長山 新城 齊河 齊東 濟陽 德平 禹城 【 雍正八年分屬高唐州十二年還屬】 臨邑 【 雍正八年分屬高唐州十二年還屬】 平原 【 雍正八年分屬高唐州十二年還屬】【 雍正八年分屬高唐州十二年還屬】 長清 【 雍正二年分屬泰安州十二年還屬】

泰安府 【 舊為泰安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長清新泰萊蕪肥城四縣十三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六泰安 【 附郭元以前為奉符縣明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新泰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

東平州 【 初屬兗州府雍正八年升為直隸州領東阿平陰陽穀壽張四縣十三年升泰安州為府以東平州及所領東阿平陰二縣隸焉其原領之陽穀壽張二縣仍還屬兗州府】 東阿 【 初屬」州府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來屬】 平陰 【 初屬」州府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來屬】 萊蕪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 肥城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

武定府 【 初為武定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陽信海豐樂陵三縣十二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九惠民 【 附郭元以前為厭次縣明初省入武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濱州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利津霑化蒲臺三縣十二年以州及所屬三縣來屬】 陽信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海豐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樂陵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利津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濱州十二年來屬】 霑化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濱州十二年來屬】 蒲臺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濱州十二年來屬】 青城 【 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年來屬】 商河 【 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兗州府領縣十滋陽 【 附郭】 曲阜 寧陽 鄒 泗水滕 嶧 汶上 陽穀 【 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還屬】 壽張 【 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還屬】

沂州府 【 初為沂州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郯城費二縣十二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六蘭山 【 附郭元以前為臨沂縣明初省入沂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莒州 【 初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蒙陰沂水日照三縣十二年以州及所領三縣來屬】 郯城 費 【 二縣初俱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沂州十二年屬府】 沂水 蒙陰 日照 【 三縣初俱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分屬莒州十二年來屬】

曹州府 【 初為曹州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曹定陶二縣十三年升為府】 領州一縣十菏澤 【 附郭舊為濟陰縣元省入曹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濮州 【 初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升為直隸州領范觀城朝城三縣十三年以州及所領三縣來屬】 曹 定陶 【 二縣初俱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范 觀城 朝城 【 三縣初俱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分屬濮州十三年來屬】 鉅野 鄆城 【 二縣初俱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濟寧州十三年來屬】 單 城武 【 二縣初俱屬兗州府雍正十三年來屬】

東昌府領州一縣九聊城 【 附郭】 高唐州 【 雍正八年升為直隸州以濟南府屬之平原禹城臨邑陵四縣隸之十二年以州還屬所領四縣仍屬濟南府】 堂邑 博平 茌平 清平 莘 冠 館陶 恩

青州府領縣十一益都 【 附郭】 博山 【 雍正十二年析益都縣及濟南府之淄州縣泰安府之萊蕪縣地置】 臨淄 博興 高苑 樂安 壽光 昌樂 臨朐 安邱 諸城

登州府領州一縣九蓬萊 【 附郭】 寧海州 黃 福山 棲霞 招遠 萊陽 文登 榮成 【 本文登縣地明置成山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為榮成縣】 海陽 【 本萊陽縣地明置大嵩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為海陽縣】

萊州府領州二縣五掖 【 附郭】 平度州 膠州 濰 昌邑 高密 即墨

濟寧州 【 初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嘉祥鉅野鄆城三縣七年裁直隸州仍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復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金鄉 魚臺 【 二縣初俱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來屬】 嘉祥 【 初屬」州府雍正二年屬濟寧州七年改屬曹州十三年還屬兗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復來屬】

臨清州 【 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武城 夏津 邱 【 三縣初俱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來屬】

△山西省 【 東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千七百八十三里東至直隸正定府贊皇縣界四百三十里西至陝西綏德州吳堡縣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陝州界一千二十三里北至殺虎口邊墻七百六十里東南至河南衞輝府輝縣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陝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一千一百五里東北至直隸宣化府懷安縣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陝西榆林府府谷縣界八百八十里在 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其北自得勝口邊外為豐鎮寧遠二廳境東西距二百七十餘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餘里自殺虎口邊外為歸綏七廳境東西距四百餘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山西明領太原平陽潞安大同汾州五府澤沁遼三州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太原府屬之平定忻代保德四州平陽府屬之蒲解絳吉隰五州俱為直隸州三年增置朔平寧武二府六年升蒲州澤州俱為府乾隆三十五年以吉州及所領縣還屬平陽府又升平陽府之霍州為直隸州凡領府九直隸州十廳七

太原府領州一縣十陽曲 【 附郭】 岢嵐州 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溝 【 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縣入焉】 交城 文水 嵐 興 【 雍正二年屬保德州七年還屬】

平陽府領州一縣十臨汾 【 附郭】 吉州 【 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蒲鄉寧二縣乾隆三十五年以州及鄉寧縣還屬】 洪洞 浮山 岳陽 曲沃 翼城 太平 襄陵 【 雍正二年屬絳州七年還屬】 汾西 【 雍正二年屬隰州七年還屬】 鄉寧 【 雍正二年分屬吉州乾隆三十五年還屬】

蒲州府 【 初為蒲州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臨晉榮河萬泉猗氏四縣七年升為府】 領縣六永濟 【 附郭舊河東縣明初省入蒲州 本朝雍正七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臨晉 榮河 猗氏 萬泉 【 四縣初俱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蒲州七年屬府】 虞鄉 【 舊縣元省入臨晉 本朝雍正七年復置】

潞安府領縣七長治 【 附郭】 長子 屯留 襄垣 潞城 壺關 黎城

汾州府領州一縣七汾陽 【 附郭】 永寧州 孝義 平遙 介休 石樓 寧鄉

大同府領州二縣七大同 【 附郭】 渾源州 應州 懷仁 山陰 陽高 【 舊陽山高山二衞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高山衞併入陽山衞為陽高衞雍正三年改置縣】 天鎮 【 舊天成鎮遠二衞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鎮遠衞併入天成衞為天鎮衞雍正三年改置縣】 廣靈 靈邱

澤州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七年升為府】 領縣五鳳臺 【 附郭雍正七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高平 陽城 陵川 沁水

寧武府 【 舊為寧武關 本朝初為寧武營雍正三年改置府】 領縣四寧武 【 附郭舊寧化守禦所雍正三年改置縣為府治】 偏關 【 舊偏關所雍正三年改置縣】 神池 【 舊神池堡雍正三年改置縣】 五寨 【 舊五寨堡雍正三年改置縣】

朔平府 【 舊右玉林衞雍正三年改置府】 領州一縣四右玉 【 附郭舊右玉林衞雍正三年改置縣為府治】 朔州 【 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來屬】 左雲 【 舊左雲川衞雍正三年改置縣】 平魯 【 舊平魯衞雍正三年改置縣】 馬邑 【 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來屬】 沁州領縣二沁源 武鄉

遼州領縣二和順 榆社

平定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樂平 盂 壽陽 【 三縣初俱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

忻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定襄 靜樂 【 二縣初俱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

代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五臺 崞 繁畤 【 三縣初俱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

保德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一河曲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

霍州 【 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趙城 靈石 【 二縣初俱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屬】

解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安邑 夏 平陸 芮城 【 四縣初俱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

絳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五垣曲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解州七年分屬】 聞喜 【 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分屬】【 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分屬】 稷山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 河津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

隰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大寧 永和 【 二縣初俱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吉州九年屬州】

歸化城同知廳 【 在殺虎口外二百里雍正元年設同知治此】

綏遠城同知廳 【 在歸化城東北五里雍正四年設同知治此】

歸化城通判廳 【 以下五廳初皆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並隸歸綏道】

和林格爾通判廳

薩拉齊通判廳

清水河通判廳

托克托城通判廳

△河南省 【 東西距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江蘇徐州府碭山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陝西同州府潼關廳界八百六十里南至湖北黃州府黃安縣界八百五十里北至直隸廣平府成安縣界四百四十里東南至安徽穎州府阜陽縣界五百六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八百二十里東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山西遼州界七百四十里在 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

河南明領開封歸德彰德衞輝懷慶河南南陽汝寧八府汝州一州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開封府之陳許鄭禹四州及河南府之陝州汝寧府之光州並為直隸州十二年升陳州許州為府仍降鄭州禹州為屬州乾隆六年改許州府為直隸州凡領府九直隸州四

開封府 【 省會】 領州二縣十四廳一祥符 【 附郭】 鄭州 【 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滎陽滎澤河陰氾水四縣十二年以州及所領四縣還屬】 禹州 【 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密新鄭二縣十二年以州及所領二縣並屬許州府乾隆六年來屬】 陳留 杞 通許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 蘭陽榮陽 【 雍正二年分屬鄭州十二年還屬】 滎澤 【 雍正二年分屬鄭州十一年還屬乾隆二十九年省河陰縣入焉】 汜水 【 雍正二年分屬鄭州十一年還屬】 密 新鄭 【 二縣雍正二年分屬禹州十二年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還屬】 儀封廳 【 本儀封縣乾隆四十九年改為廳】

陳州府 【 初為陳州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西華項城沈邱太康四縣十二年升為府】 領縣七准寧 【 附郭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商水 【 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西華 項城 沈邱 太康 【 四縣初俱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陳州十二年屬府】 扶溝 【 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歸德府領州一縣七商邱 【 附郭】 睢州 寧陵 鹿邑 夏邑 永城 虞城 柘城

彰德府領縣七安陽 【 附郭】 湯陰 臨漳 林 內黃 【 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三年來屬】 武安 涉

衞輝府領縣十汲 【 附郭】 新鄉 獲嘉 淇 輝 延津 【 初屬開封府雍正三年來屬五年省胙城縣入焉】【 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二年來屬】【 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二年來屬】 考城 【 初屬歸德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封邱 【 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懷慶府領縣八河內 【 附郭】 濟源 原武 【 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來屬】 修武 武陟 孟 溫 陽武 【 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河南府領縣十洛陽 【 附郭】 偃師 鞏 孟津 宜陽 登封 永寧 新安 澠池 嵩

南陽府領州二縣十一南陽 【 附郭】 南召 【 附郭順治十六年省入南陽縣雍正十三年復置】 鄧州 裕州 鎮平 唐 泌陽 桐栢 內鄉 新野 淅川 舞陽 葉

汝寧府領州一縣八汝陽 【 附郭】 信陽州 正陽 【 舊真陽縣雍正元年改今名】 上蔡 新蔡 西平 遂平 確山 羅山

陝州 【 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三靈寶 閿鄉 【 二縣俱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分屬】 盧氏 【 初屬河南府雍正十二年分屬】

汝州領縣四魯山 郟 寶豐 伊陽

許州 【 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為直隸州領臨潁等四縣十二年升為府以禹州及密新鄭二縣來屬又增置石梁縣為府治乾隆六年復為直隸州以禹州及密新鄭二縣還屬開封府仍省石梁縣入州】 領縣四臨潁 襄城 郾城 長葛 【 四縣初俱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乾隆六年仍屬州】

光州 【 初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四光山 固始 商城 息 【 四縣初俱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分屬】

皇朝通典卷九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 至道二年(丙申,996)·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八·焦竑
  第四十六回 入槛车叛藩中计 缚菜厂逆阉伏辜·蔡东藩
  第十五回 袭太原元扩廓中计 略临洮李思齐出降·蔡东藩
  卷之一千一百八·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佚名
  卷六十二·佚名
  补后汉书年表卷二·熊方
  ●崇祯记闻录卷八·佚名
  八十六、参观朝日新闻·包天笑
  六、孔子自齐返鲁考·钱穆
  秦王欲见顿弱·佚名
  卷九·佚名
  陆贽·苏辙
  胡诒谷·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之才·唐圭璋

      之才字宾王,号药房。与且翼龙同时。   兰陵王   赋胡伯雨别业   此何夕。天水空明一碧。商量赋、如此江山,几个斜阳了今昔。荒台步晚色。沙鸟依稀曾识。啼鸧外,人远未归,江阔晴虹卧千尺。   残碑藓痕积。记当

  • 初集卷三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一古今体六十六首【丙寅三】暮春恭奉皇太后建福宫赏花侍膳之作新花回雁报春归韶景长舒爱日晖几个绿筠吟凤管双株红杏舞莱衣酒斟北斗升玫陛夀指南山映琐闱

  • 七言巻六十四·洪迈

      七言  蝉二首         子 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桞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不语凄凉无限

  • 卷一·佚名

    台湾诗钞台湾诗钞卷一沈光文徐孚远庐若腾沈光文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明浙江鄞县人。南明鲁王监国,尝与画江之役。永历初,历官至太仆卿。后至闽海,漂泊入台以居。晚与寓台人士结诗社,名曰「东吟」。着有「花木杂记」、「台湾赋

  • 辞 五言绝句·刘因

    &middot;辞&middot;  白云(二章)其一  白云凝情兮佩月光,白露结彩兮明幽芳。众星皎皎兮水波不扬,渺予思之若遇兮耿在目而不忘。音容著兮形无方,肃予中立兮四无旁,子无归去兮山高水长。其二  白云高飞兮杳不可寻,灵风长

  •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上三等·脱脱

        ◎食货上三   布帛 宋承前代之制,调绢、绸、绢、布、丝、绵以供军须,又就所产折科、和市。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

  • 卷第一百七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九〔起重光赤奋若(辛丑),尽昭阳单阏(癸卯),凡

  • ·会奏绅民捐资助赈附摺·丁曰健

    奏为绅民捐资助赈,吁请仍照前摺,从优奖叙;恭摺具奏,仰祈圣监事。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准吏部咨:议奏台湾淡水等厅被水暨彰化等县被震两案捐输银米,并出力各官绅,查照海疆捐输章程分别条款,开单恭呈御览;于本

  • 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钱穆

    《六国年表》齐湣王元年,为周显王四十六年,今按其时威王犹未死,后四年而威王卒,子宣王立。十九年卒,为周赧王之十四年。翌年湣王称元,则赧王之十五年也。《纪年》于今王二十年称齐王,以宣王亦未卒,尚无谥,故《纪年》惟有威王,无

  •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司马光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

  •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

    秋霖腹疾,一卧兼旬,感事怀人,百念灰尽,而户以外甚嚣尘上,喧然以国体问题闻。以厌作政谭如鄙人者,岂必更有所论列?虽然,独于兹事有所不容已于言也,乃作斯篇。吾当下笔之先,有二义当为读者告:其一当知鄙人原非如新进耳食家之心醉共

  • 职官六六·徐松

    黜降官三【宋会要】神宗元丰元年正月九日,知虢州邓绾罢龙图阁待制,为集贤学士、知河阳。时权御史中丞邓润甫言:「绾在言路,肆为邪慝,阴连公府椽属,数为大臣祈恩,传笑四方,伤辱国体,故斥逐之。今绾去位未几,亟复待制,莫知所谓,乞追

  • 第三章 秦汉兴亡·吕思勉

    第一节 陈涉首事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蕲。今安徽宿县。胜,阳城人,今河南登封县。字涉。广,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字叔。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徐广曰:在蕲县。胜、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 卷十 学四·黎靖德

      ◎读书法上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

  • 议兵第十五·荀况

    [题解]这是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附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

  • 起世因本经卷第十·佚名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最胜品下复次诸比丘。其彼光明日大宫殿。纵广五十一逾阇那。上下四方。周匝正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树。普皆围绕。杂色间错。以为庄严。彼诸垣墙。皆为金银琉璃颇梨及赤真珠车磲马瑙

  • 寒松操禅师九峰草(原版藏吴江今收入全录卷第十九)·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九峰草(原版藏吴江今收入全录卷第十九)吴江 顾有孝茂伦 王载咸平 评定同学诸子参阅凤凰十咏(已下俱和韵)三星阁临流杰阁自天题半展丹青与日齐不向家园供啸傲惟同云月老山溪(

  • 两都赋·班固

    班固著。见《班兰台集》,收于《文选》。作者在序文中说,长安父老,怨都洛邑,冀复都长安,故作此赋以明都洛邑之宜。赋中假设西都宾在东都主人前夸耀西都长安之形胜,建都后之繁华,四郊之富盛,宫室之壮观,特别夸耀昭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