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十六、参观朝日新闻

  这一次到日本,我很想参观日本的学校,尤其是大学校,如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就是我们的许多友朋,曾在这个大学里毕业。但是没有这个机缘,我们的旅游程序单上,也没有这项节目。不过到神田区那里去逛了一逛,看看那里的书店。那里的书店分两种,一是新书店,一是旧书店。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正是他们文化发达时期,新书固然风起云涌,每天必有若干种发行,而旧书店里,也颇为拥挤,尤其是那些学生哥为多。我是喜欢逛旧书店的,走进去看看,却见许多号称旧书的实在和那些新出版的相差无几。原来日本的读书人,见新出版了一部要读的书,立即去买,买了来就读,读完了便售给旧书店,再购买新出版的。不像我国人,见出了新书,也必须去买,买了来不看,或看了一半,便堆在书架里,古人所谓“束诸高阁”,甚而至于供蠹鱼的享受,给蟑螂做食粮,不说别人,我就有这个坏脾气。

  他们这种旧书店,有一定的价值,譬如收进打几折,卖出打几折,各家旧书店一例。那些新书店里,出版的倘然是一位名人著作,几万册在一星期内,可以一扫而光,你要是迟一步,只好仰望于旧书店了。当然,也有好多学者,即使读完了,用备研究参考,不肯即付诸旧书店的,但旧书店总陆续有些收进。故一部名贵的书,在新书店已经绝版,而旧书店反可以获得,大概一部新书,不到三个月,便可以降级到旧书店去,此是书的可悲处;但虽到了旧书店,仍有人赏识它、渴求它,捧之而归,视同良友,则又是书之可喜处了。不过我以为这样吐故纳新之法,颇足以促进日本的文化进展呢。

  我虽没有参观过日本的学校,我却曾参观过日本当时的新闻事业,只可惜事隔数十年,大半都已忘却了。而况日本近来的新闻社,随时代而进步,也已大异于昔日的新闻社了。我只能就现在所尚能记忆者,一鳞半爪,略述数端。我所参观的新闻社,就是“大阪朝日新闻”。日本的新闻界,当时最发达的便是大阪,而东京次之;这好比我们中国的新闻界,当时亦是最发达的是上海,而北京次之。

  最先自然是参观他们的编辑部,编辑部本来不大让人家看的,除非是预先约定,我们上海的报馆,也是如此。但我们也是记者,以记者的身份,而先有波多博的介绍,乃得参观。可是约定的时候,乃在上午,谁都知道上午新闻社编辑部,乃是空旷时期,编辑先生一夜辛勤,这时家中作元龙的高卧(那时“朝日新闻”无夕刊)。不遏我们去看看他们编辑部的规范陈设,亦无不可。不出大家所料,上午此间也是空荡荡的,那里有一大间,排列着无数的桌子,有的一人一桌子,有的数人合一大桌子,编辑长(中国称总主笔,后改称总编辑。有一家报馆,又有总主笔,又有总编辑,询之,则曰:“总主笔管言论,总编辑管新闻也”)独居一室,这与我们上海大报馆无大差异,也收拾得清清楚楚。但回顾我们时报,便逊色得多,写字台上故纸成堆,灰尘厚积,那有如此齐整。若“民国日报”,更是拆滥污,叶楚伧的桌子上,绍兴酒、花生米,一塌糊涂,因为他不喝酒,不能写出文章来呀!

  我本想详细观察一下,譬如附属于编辑部的图书室之类,但此次我们是集体参观,大家也不甚注意于此,我随众鱼贯而入,匆匆忙忙一览而已。不过我看到,他们每一记者的桌子上,大都有一具电话,这就我们上海报馆所不及了。像我们时报而言,总共只有两只电话,一在主笔房,一在营业部,都是装在墙壁上的。申、新两报多一些,但编辑室里,也没有桌上电话呢。上海最初的有电话,不是自动电话,要报了对方的电话号码,由电话局接线生给你接通了,方可谈话。接线生倘迟迟不接,或故弄狡狯,真是要命。有的人急得在电话里恳求:“谢谢你!爷叔!我在这里向你下跪了。”真是使人啼笑皆非。今见日本的记者桌上,都有电话,可见日本的电路,四通八达,大有益于新闻的报道。西方人说:“新闻是从屋外飞来的,不是从大门进来的。”就是这个缘故吧。

  我们参观了他们印报的机器房,那就觉得伟大了,他们总共有轮转机近二十部,导观的日本先生说:“有十余部是自己制造的,有四五部是舶来品,自己制造的还不及舶来品,现在正加研究精进,可以不需舶来品。”想想正要脸红,申报馆自史量才接手,在外国特买了一部新的轮转机,装在楼下沿马路,从大玻璃窗外可以看得到,赢得许多路人围而观之,以炫示申报力求革新,标明一小时可印若干报纸。若我们时报馆则更是丢人,还是老爷式的两部平扳机,这老爷机又时时喘息走不动,常常挤不上火车报(最先出版,送火车站早班车)这真是小巫之见大巫了呢。

  这个机器房,地下全是小铁道,纵横贯穿,有如蛛网。你道是为什么?原来那些印报的机器,每天张大口,要吃进多少吨的报纸,而这些报纸,必需要一个大仓库可以堆积的。像朝日新闻这样一个新闻社,他们的纸库,至少也储藏几百吨卷筒纸的。从纸库到机器房,也有一段路,谁去扛抬这些笨重的纸料,这就只有把卷筒纸装上小铁车,推上小铁道,送进机器房,装入印报机了。报纸印好吐出,连摺叠,包扎也是用机器的,便也由小铁道间运出,送上运送报纸的大汽车,应送火车站的到火车站,应送轮船码头到轮船码头(那时还没有飞机),自有人管理,很快的运送出去了。

  说到报纸,我又想起我们当时中国的新闻界了。中国自从创兴了新闻事业以来,一直是用外国纸张。最初申报、新闻报,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他们用外国纸,不必去说它了。以后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也是靠那些舶来品。

  起初外国纸输入中国来的,也是平板纸,我记得那时多数是瑞典、挪威出品,随后也就有加拿大的出品。这些平板白报纸,以五百大张,称之为一令(就各报纸的篇幅大小,一开为二),自从申、新两报有了转轮机后,方始外国有卷筒纸输入(还有西文报纸,也用卷筒纸,但销数极少),但平板纸仍有进口,因别家报馆还是平扳机,不能不用平板纸呢。不过申、新两报是向外国直接定购的,其他报馆,就在上海的纸商购买的,因为那些穷报馆,资力不充,只有零零碎碎去购取的了。

  于是上海的有些纸商,想出新花样来,开了一种切纸公司。怎叫做切纸公司呢?据说是把卷筒纸切成平板纸,仍是以五百大张称为一令,你可以临时要买多少令,就买多少令,他们只是做生意,却加惠于那些穷报馆。而且都开在望平街附近,而且还做夜市,可以做到深夜十二点钟。不过要现钱交易,不赊不欠。那时民国日报,是上海著名的穷报馆,赖邵力子,蔡楚伧两君,苦力支持,常常报已编好,无力买纸,于是楚伧飞一笺,向我告贷,其词曰:“今夜又断炊矣,恳借我十元,以疗我饥”云云,我即解囊予之。其时的纸价,有十元可买四令纸,不出三日即偿还,其实他们馆中经济,由力子主之,但力子觉得不好意思,而楚伧与我同乡,又以我编杂志,请他写稿,有文字缘,较不客气耳。

  这个时候,日本已是纸业发达,纸厂林立,并不要仰仗于外力了。颇闻有新闻社自办纸厂的,也有与纸业公司合作的。我还记得当时日本的“读卖新闻”,所用的纸,别创一格,乃是淡红色的,这必是定货的了。日本以文化发展,印刷事业随之扩大,各种纸品费用日繁,即对于印行书刊图画等物,用纸亦已不少咧。此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到现在更不知进展如何了。

  在我中国,记得曾有一度,以上海用纸最多的如申报馆和商务印书馆等,曾合议在浙江某一地方创办一制纸公司,结果,意见不协,未能成功,这事我当时略有所闻,此刻却已想不起了,许多老朋友,当还记得。后来上海有一家较大的造纸公司,居然也能试造卷筒纸,曾经请过申报馆作试用。史量才告诉我,那天夜半开印时,不旋踵而机器就停了,问他们为什么呢?回说这种纸经机器一卷,便即破碎了,须停十五分钟,方能接上。量才说:“我报夜半三点半开印,六点钟要运火车站,经得起每次停十五分钟吗?”不得已只好仍用舶来纸。一个国家,欲求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能自己造纸,差不多就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我在报馆里的时候,常常看到日本报,所有东京,大阪的各大新闻,都有得寄来。因问楚青,是否与他们特约交换的。据楚青说:“我们并未与他们交换,我们开报馆后不久,便送来了。”我起初以为楚青、景韩、继兴,他们都是日本通,所以与日本新闻界有所联系,特别寄送时报。继见别家报馆,也一样赠送,可见日本的宣传性质,器量甚大。不过这种日本报纸,送到各报馆,大家看也不看,原封不动,送之字纸箩中。不但他们不懂日文的人,即如我们馆中景韩、继兴,都谙日文的,也不屑一顾呢。我这一回到日本,倒是很想参观一下日本新闻界的状况的,无奈这是个团体旅行,不能自由,而且这一个集团中,还有几位不是我们同业中人,说是走马看花吧,不但花香未曾嗅到,花影也未曾窥见呀。

  当时我所参观的“大阪朝日新闻”,觉得最特异的便是他们的改版室(按,“改版室”这个名词,是我杜撰的)。何谓改版室呢?原来他们的报,一清早已印好发行出去了,但在印刷发行的时候,又有新闻电报来了,他们等不及到明晨始行见报(那时还没有夕刊),于是就在第一次原报上,挖去一些旧新闻,补入了新新闻,打好纸板,重新开印,这便是所改的第二版。当第二版开印时又有新闻电报来了,仍要挖旧补新,开印第三版。……如此的改版,一天甚至可能改版到六七次,要看新闻的来源重要不重要。假定上午五点钟出第一版,七八点钟出第二版,中午出第三版,以及下午出若干版,一天工夫,便是改版不停,出版不停。

  有人说:这样的改版,不是使读报者迷乱吗?究竟是读了那一版才对呢?不!他们是有规定的,排好了次序,有条不紊的。

  尤其是运输到外埠,外国的报纸,何处是第一版,何处是第二版,不教人看重覆新闻,也不使人有漏网新闻之虞,那是联系了国内外的交通邮便寄送出去的。我们那天去参观的时刻,是在上午约十点多钟,而他们的报纸、还正在机器上印行,也不知是第几版。却见有两位校对先生与排字工友,围聚在机器旁边,就地在那里工作,满头大汗的形势紧张得很,而频频听得有铃声,似乎是催促他们,时限已到,我们也不敢打扰他们,只得望望然去之了。总之我觉得日本那时,对于无论何种事业,都是一本正经,不像我们那时的喜欢轻松,懒散、写意、省力,甚至不负责任、乱搭架子。我不是扬人之长,揭己之短,当日的感想,实在如此。那时是在二十世纪初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正年代,而我国亦在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时代呀!

  回国以后,不多几天,我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凤谦)。那时我已住在爱而近路的庆祥里,在这个里口却开了一家小小的闽菜馆,店名唤作“又有天”,那个名字,当然由一时著名的闽菜馆“小有天”化出来的。而这家“又有天”的老板,从前原来是高先生家的厨子,所以梦旦先生常常约了二三知友在此小吃。那天我刚走出庆祥里口,便被高先生拉住,同往吃饭,在座好像还有李拔可先生。

  高先生知道我新从日本回来,问我有何记述。我告诉他集体旅行,实在没有看到什么,真是如入宝山空手归。既而谈到了新闻界,我们当记者的,就如俗语所说的“三句不离本行”,讲到在“大阪朝日新闻”看了一看,也只看到一点外表,未审其内容。高先生说:“您何妨写点出来呢!我们出版界,也与新闻界息息相通,现在我们出版的书籍中,也没有一种对于新闻事业的著述,近来到欧美各国去留学的,也有几位研究新闻学的,我们不管它,先把日本新闻事业,写出来给人看看也好。”

  我经他一说,心中不免也有所动,回国以后,关于日本社会上、风俗上,琐屑的事,在时报上(尤其在小时报上),也零零碎碎的记述了一些,可是也不免杂乱无章。如果此行是写了日记的,那就好了一点,但也没有,我便是上文所说的轻松懒散的一流人吧。

  我使和梦丹先生说:“让我考虑一下,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对于日本新闻事业,虽然略看一点儿,实在资料不多,而且不能作统一贯穿的叙述,我当整理作为笔记体裁,或可以编一小册子。”

  我那时便穷了一个月之力,约摸写了有二万宇,因为资料不多,实在枯窘得很。且在此时代,新闻事业正在日趋进步,日本又是同文之国,可以做中国一个榜样,而我不能向之研究采访,深自抱愧。不得已将日本新闻的普通状况(与大阪朝日新闻齐名的,有大阪每日新闻,而且东京也有朝日新闻)叙述一番,杂凑成文,怕还不到三万字。题其名曰“考察日本新闻略述”。自己看看,也不能满意,但高先生说可以印行,而且还取了我一张照片去,登在扉页上(按,我所著述的刊物,从未有印出照片,仅此书有之)。可是出版以后,销数寥寥,远不及我译写的小说,这是冷门货,谁也不高兴去看它。不用说不是报业中人了,即使是我们同业,也懒得看它,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吾行吾素。至于物质上的发达,问之报馆老板好了。但是仔细想来,我们从事新闻事业的人,看到日本的日趋进步,而我瞠乎其后,不能不有些愧作,有所警惕呀!

猜你喜欢
  东都事略卷五十二·王称
  第二十三回 回程·德龄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一·佚名
  九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办理五关铜斤八年限满摺·佚名
  第四十七册 天命八年三月·佚名
  卷八十三·傅恒
  卷十六·吴缜
  江阳王元继传·李延寿
  岁时广记卷二·陈元靓
  卷三十一·杨士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王宠惠·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前  言·袁枚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

  • 卷二百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十五茶具类五言古茶籯          【唐】皮日休筤篣晓擕去蓦过山桑隖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茶瓯           皮日休

  • 卷四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七张九龄张九龄字子夀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为左拾遗进中书舍人出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乡里表换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以

  • 巻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卷六揭傒斯【字防硕豫章人集贤学士】去妇词江东有一士子留都下三年适要一贵人女为妻久乃知其已有妻子矣一夕逃去因托去妇为之诗非徒欲传其事抑以示风戒云尔轻合鲜义终茍容希礼遇逺结万里婚多为才名悮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柯劭忞

      伯颜 相嘉失里   伯颜,巴邻氏。曾祖失儿古额秃,为巴邻部长,率二子阿剌黑、纳牙阿归于太祖,授巴邻部左千户。纳牙阿为太祖中军万户,自有传。   阿剌黑,伯颜祖父也。袭父职,兼断事官。从太祖伐西域,攻拔忽毡城,遂双忽

  • ●卷九·陶宗仪

      ◎文章宗旨卢疏斋先生《文章宗旨》云:&ldquo;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斯得性情之正。古人于此观风焉。赋者,古诗之流也。

  • 纲目讨误卷一·陈景云

    常熟陈景云撰汉武帝元狩四年目其颇不得之旁郡国追求按汉书不得下有失字盖王温舒以严酷治郡冬月论囚至流血十余里意犹未惬尚有欲捕治之人而一时不得或失之于境外则更遣人从旁郡国严逮之也今删失字事未眀了征和三年目夜

  • 尚史卷八十九·李锴

    表三

  • ◎民国之新讳辨·李定夷

    邱文彬具呈教育部,请转呈明令。邱字依旧避讳,当经教育部咨行内务部查照。内务部咨复,以政体改建。公讳之典,不必沿袭,所请一节应毋用议,其文如下: 为咨行事,准贵部咨开据两广方言学校毕业生邱文彬呈请转呈大总统明今天下,邱字

  • ·会镇请筹款防洋议·丁曰健

    台厂船工,事极繁重,经某等督同水师将备实力查办,次第修造,期于配缉无误。而重洋远隔,风■〈日卂〉靡常,商船稀少;且省料由省运厦至台,往返动辄经年累月,莫能株待。现因兼工赶办,量为变通;将余存料物尽数应用,所需杂

  • 39.范雎的远交近攻计·林汉达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ráng)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

  • 三传辨疑卷二·程端学

      隠公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  左氏曰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献可杜氏曰左氏经书曰渝盖传授不同而文或误耳先儒谓之絶其成者以释渝为变也公谷虽以为输而又以堕成言之斯亦未达其义且诸侯或渝变不睦则必起兵交伐奚假使

  • 卷六·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 诗集传卷六       宋 苏辙 撰 唐         国风 唐者帝尧之旧都成王以封母弟叔虞谓之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地在禹贡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晋侯燮之曾孙成侯始徙居曲沃其孙

  • 复古第六·桓宽

    【题解】本篇以&ldquo;复古&rdquo;为标题,揭示了这次论战的实质是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贤良、文学提倡恢复古道,目的是要求&ldquo;公卿&rdquo;们&ldquo;辅明主以仁义&rdquo;,而诋毁&ldquo;盐、铁令品&rdquo;,维持民间得擅

  • 卷三百八十三·佚名

    △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五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真法界真如实际无转越者,色与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受想行识与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世尊,眼处与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耳鼻舌身意处与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

  •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二·佚名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业品第三 别译  已说诸行因缘力生。次观察世间生灭差别。由于烦恼业因故生。当思彼业师欲广说于业。是故说此。  业庄饰世间  趣

  • 卷第五·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语录卷第五嗣法门人德现编录住安庆宝严山云际寺语录阖山请上堂拈香此一瓣香造化三才总持万象祝一人之睿算兆亿姓之讴歌此一瓣香道秉贤良德存忠孝奉为皇家柱石永成佛国金汤此一

  • 张庄僖文集·张永明

    文集。 明张永明(1499—1566)撰。五卷。永明字钟诚。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擢南京刑科给事中。连劾张瓒、严嵩等。官至左都御史。永明素清谨,以整饬纲纪为己任。卒谥庄僖。是集约六万四千字。含疏四卷,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