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秦说李兑

【提要】

李兑是当时赵国的显赫人物,出身贫寒的苏秦虽然没有最终得到他的重用,但却从他处得到了资助。听听苏秦是如何推销自己的。

【原文】

苏秦说李兑曰:“洛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负书担,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

苏秦出,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规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请君塞两耳,无听谈者。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明日来,抵掌而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袭,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译文】

苏秦游说李兑道:“洛阳乘轩里苏秦,家境贫寒双亲年老,连个驾着劣马的破车、桑木轮子草编车箱的小车都没有,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卷担着口袋,顶着飞扬的尘土,冒着寒霜和露水,越过了漳河,脚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每天走100里才投宿,来到您的宫门外,希望拜见您,亲口谈谈天下大事。”

李兑说:“先生拿关于鬼的事情给我听倒可以,若拿人事来游说,我已经不必知道了。”苏秦回答说:“臣下本来是拿鬼故事来见您的,不是拿人的事。”李兑接见了他。苏秦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天色已晚,是在外城城门关闭以后,连个草席都没找到,只好借宿在人家的田地里,旁边有一个丛祠。半夜的时候,土偶跟木偶斗嘴说:‘你赶不上我,比我差远了。假如我遇到暴风淫雨,被毁坏了,就又回到土里。而你不是树根,就是树枝罢了。你遇上暴风淫雨,就会被漂到漳河里,向东流入大海中,飘浮游荡没有安身立命之处。’我私下以为为土偶获得了胜利。如今阁下杀了武灵王灭了他的宗族,您生活在天地之下,正危如累卵。您听臣下的计谋就能生存,不听臣下的计谋就得死亡。”李兑说:“您到客舍住下吧,明天再来见我吧。”苏秦出去了。

李兑家臣对李兑说:“臣下暗中观察您与苏秦的谈话,他的辩才和博学都在您之上,您能听取苏秦的计谋吗?”李兑说:“不能。”家臣说:“您如果不能,希望您牢牢堵住两只耳朵,不要听信他的话。”

第二天苏秦又来拜见李兑,谈了一整天才离去。家臣出来送苏秦,苏秦对家臣说:“昨天我谈得粗略相国却动了心,今天我谈得详细相国却不动心,为什么呢?”舍人说:“您的计谋宏大而规划高远,我们的相国是不能采用的,此乃是我请他牢牢地堵住两只耳朵,不要听信你的话。虽然如此,您明天再来,我会请相国资助您大量的财物。”第二天苏秦来,李兑同他击掌畅谈。李兑赠送苏秦明月珠、和氏壁、黑貂裘、200两黄金。苏秦得到这些东西便作为资用,一路西行进入秦国。

【评析】

苏秦刚开始企图以自己的贫寒和苦难打动李兑的心,没想到李兑不吃这一套,用鬼怪之事故意刁难苏秦。苏秦将计就计,用一个形象生动的类比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李兑危机四伏的形势。苏秦当时虽是一介寒士,却有着过人的胆识,敢于揭穿李兑的疮疤,刺中他心中的隐痛。如此一来反而得到了李兑的赏识。只可惜才高招人妒,李兑听了他人的谗言最终没有重用苏秦。但是就是那位进谗言的家臣,内心中也是对李兑肃然起敬的,不然他是不会叫李兑资助苏秦的。今天来看苏秦以一贫寒之士,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胆识超人、谋略与雄辩才能出众,他的谋划和语言、他的精神和胆识,也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柯劭忞
  东汉会要卷二十七·徐天麟
  避寇纪略·程畹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一·佚名
  ◎女医生之趣谈·吴虞公
  汉隐帝本纪·欧阳修
  卷九·佚名
  卷七十三之二·雍正
  卷九十三·佚名
  卷二百十五·佚名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卷七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声调谱卷二·赵执信

    右赞善赵执信撰五言古诗与髙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岑参】塔势如涌出【拗句】孤髙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律句】峥嵘如工四角碍白日【五仄】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髙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争朝东青槐

  • 提要·杨甲

    棣华馆小集 宋 杨甲 撰 乙卯八月据金陵朱氏开有益亝藏钞本校刊 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小传 杨甲,字鼎卿,重庆昌州人。大观时游京师,颇有声望,尝仕于蜀,旋以事去官,寓居灵泉山中。故其诗有微官也谪居之句。棣华馆小集一卷,多游览吊

  • 卷二·沐昂

    ●钦定四库全书 沧海遗珠卷二 (明)沐昂 编 ○王景彰(以字行括苍人) 题江南秋晚图 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 瑶台翫月 瑶台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佚名

    卷二   康熙十三年正月戊辰,遣都统领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勒都齐、额司泰率护军骁骑先赴荆州。巴尔布等将行,上谕之曰:顷侍卫阿尔赛自荆州驰还,奏称彼土邻境居民震恐;尔等兼程驰赴,能早至荆州,则兵民可安。然勿以行急,致使

  • 卷十二·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二       宋 苏辙 撰蔡叔曹叔世家第五蔡叔度者周武王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武王旣克殷纣平天下封昆弟而伯邑考前卒无后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隠逸传第一范史始立隠逸传谓之逸民晋宋隋曰隠逸齐曰髙逸梁曰处士后魏曰逸士今总曰隠逸殷伯夷【叔齐】前汉四皓 严君平【郑子真】后汉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 元儒考略卷四·冯从吾

    (明)冯从吾 撰黄泽字楚望蜀之资州人父仪可随兄骥子官九江因家焉泽生有异资慨然以明经学道为志尤深研于吾道异端之辨好为苦思作颜渊仰高钻坚论以自广蜀人治经必先古注疏泽于名物度数考核精审而义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经

  • 樊山政书卷十七·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西安府光守禀批卢旗官禀批华州褚牧详批神木县词讼册批褒城县禀批临潼县李令禀批四川同乡官尹守等禀牌示批罪犯习艺所龙令云藻禀批华州褚牧详批渭南县廪生田纪凤等呈词札第二营收支委员唐令德容会臬司

  • 卷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九氏族略【九】汉希姓【臣】等谨按汉人着姓源流具见郑志惟希姓颇多遗漏五朝氏族已将可考者补入今四方希姓难以枚举惟就国朝题名碑及各直省选举志职官志暨昭

  • 黄耀昌·周诒春

    黄耀昌 字文南。年五十七岁。生于广东香山。兄瑞勋。深州知事。弟耀祺。本籍通信处。广东香山黄寓。已婚。子四。女六。光緖元年。以官费游美。入胡克中学校。及春野哈佛高等学校。光緖七年回国。任上海第一纱厂事。

  • 卷七六·邱濬

    ▲本经术以为教(中) 程颐曰:“《礼记》杂出于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余及格言甚多,如《乐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

  • 训子篇 第十 凡十七条·范立本

    司马温公曰:&ldquo;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暖衣饱食居人伦,视我笑谈如土块。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贤才无语对。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室中

  • 明哲品法句经第十四·佚名

    明哲品者,举智行者,修福进道法为明镜。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

  • 俱舍论记 第十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世品第三之三无明何义者。此下大文第二别明名义。就中。一别分别四。二余指别支就第一别分别四中。一辨无明。二辨名色。三辨触。四辨受此下辨无明。就中。一释义。二立证。此下

  • 西域行程记·陈诚

    明陈诚、李暹著。诚字子鲁,江西吉水人,洪武中进士,永乐初任员外郎。暹,长安人,洪武中举于乡,永乐初授户部主事。当时明成祖在位,致力于向异域宣扬明朝国威,吸引诸藩朝贡,与遣郑和下西洋同时,又遣诚、暹等人出使西域各

  • 武夷集·白玉蟾

    诗文集。南宋白玉蟾著。8卷。收入《修真十书》卷四十五至五十二,一部分为诗文,内容同《上清集》,一部分为道教应用文辞,如上章文词、法术咒语、历代天师赞(至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最后有崇安县尉赵汝渠一首七言诗为

  • 尚书广听录·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撰。奇龄尝语其门人:“《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居洛邑、成王宁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奇龄有见于此,欲注《尚书》而未及,乃取旧时杂记编为此书,凡一百四十五条,大旨在于辨证虞、夏、商、

  • 所欲致患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