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五

光禄寺

兼管寺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掌

大内膳羞及燕飨饔饩之需辨其物品以待供馈所属大官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珍羞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良醖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掌醢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分掌饩牵禽鱼酒醴盐醢果蔬之物以时供具○典簿满汉各一人掌奏疏文移○司库满二人掌库帑出纳○笔帖式十有八人掌繙译凡祭祀执事

皇帝亲祀

庙前期本寺卿一人诣祭所监视刲牲祭日

皇帝饮福受胙以卿一人进爵一人进胙祭毕署官率厨人舁福胙进尚膳房颁膰肉於陪祀各官凡

大内膳羞视尚膳房来文供具恭遇

车驾巡幸日需膳羞视内务府来文供具委署官二

人随行经理

凡祭祀供具

奉先殿每月荐新由大官珍羞掌醢三署节序忌辰应用牲牷由大官署各备物以进○奠筵凡近前馔筵随筵午奠筵用麪一百二十斤以下及牲牷酒醴之属均由寺供具其据内务府掌仪司来文取用者物价仍归寺核销

凡燕筵满席视用麪多寡定以六等价直以是为差

万夀圣节及元日

赐燕

皇子成婚公主下嫁

赐福晋父母额驸父母燕除夕

赐下嫁外藩公主蒙古王公台吉等酒馔用四等筵燕朝鲜国及达赖喇嘛贡使用五等筵

御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安南琉球西洋暹罗缅甸苏禄南掌诸国贡使朝鲜国押贡官都纲喇嘛番僧用六等筵均满席○文武会试入闱出闱燕均用汉席正副考官知贡举上席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中席内帘收掌外帘四所及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太医院各执事官下席

实録会典告成燕与会试燕同文武进士

恩荣燕会武燕读卷执事各官上席进士中席凡饔饩下嫁外藩公主郡主暨额驸馆於

京师月给牲禽朝鲜等诸国贡使日给脯资饩牵果蔬盐酱

盛京住持西藏番僧遣徒入贡陕西岷州诸寺番僧来

京朝贡日给牲牵肉盐分饬四署供具

凡馈饩除夕

赐下嫁外藩公主郡主暨额驸蒙古王公台吉筵席

牲酒从官从人酒肉衍圣公入

觐至

京日应馈食品均由四署供具

凡廪给咸安宫教习景山教习及内药房制药医生钦天监通晓天文之西洋人各日给以肴馔

盛京礼部送

陵寝供品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进水陆土产各官役盛京住持番僧领香徒衆给肉盐十日户部内务府所属之捕牲乌喇进人参貂皮赫徵费雅喀等部落乡长来

京娶妇给肉盐二十日归并上三旗佐领之厄鲁特护军骁?校给肉盐一月

盛京以北人户移家来

京计口给肉盐三年索伦贡貂皮官兵壮丁朝鲜诸国贡使从人日给肉盐饬四署按数供具【应给各数详礼部精膳司】

凡典守司库收贮金器银器及铜器之属大官署收贮几席蓐垫之属珍羞署收贮瓷器锡器及龙旗御杖之属良醖署收贮釡甑勺箸酿具碾碓之属有年久损坏者以时修整

凡奏销岁支户部库帑六万两及岁入果园地租治备供用饮食物品设黄册房选满汉署官各一人专司综核

内用物品按月具奏内外支应银数按月题销岁终彚奏仍具册彚题浮冒侵尅者论

凡承应户役设茶长以煎乳茶设园长以供果实均给之地以任其役设行户以和买牲牵禽鱼果蔬醯酱均随物定直因时而酌剂焉

太仆寺

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掌两翼牧马场均齐赏罚之政所属有左右二司

左司员外郎满一人蒙古一人主事满一人蒙古一人掌驮载幔城网城之驼以备

巡幸之用

右司员外郎满一人蒙古一人主事满一人蒙古一人掌察验牧场马匹盈亏以时印烙主簿满一人掌章奏文移○笔帖式满八人蒙古八人掌繙译

凡扈从恭遇

车驾巡幸列卿及少卿名奏请一人随跸豫备幔城网城驮载橐驼於八旗取用沿途有罢惫者奏请更换

凡司牧统辖两翼牧场总管一人两翼牧场总管二人副管一人防御二人翼领四人骁?校三人护军校八人协领十人护军三百十有四人马群百九十二每群牧长牧副各一人牝马群百六十每群牧丁八人牡马群三十二每群牧丁十有四人统辖总管员阙以副都统等兼理总管员阙於察哈尔佐领世爵等官内简选一人牧场翼领等官内简选一人拟定正陪副管以下各员阙各将应用之人均拟定正陪由寺引

见补授

凡牧场分界左翼四旗自布濩衣卜拉克至察汉齐劳台东西百五十里自都什山至巴顔托罗垓南北百三十里右翼四旗自努赫图沟至乌赫尔齐劳东西百五十里自克衣格达瓦都得衣哈喇至布尔噶苏台河岸南北三十二里彼此不得侵越总管翼领各住适中之地约束牧长等加意牧放副管防御骁?校护军校各於本翼本旗场内巡察严缉盗马及垦耕者凡牧群左右两翼设牝马一百六十群每群二百四十六匹至一百三十二匹有差扇马三十二群每群二百有五匹至五十九匹有差凡牧课每年夏季列卿及少卿名请

简一人率属赴牧场稽其孳生毙损之数分注於册三年均齐一次以定赏罚仍以均齐册送兵部核奏○牝马群每三马三岁徵孳生驹一以孳生正数外余百六十匹者为上八十匹以上次之八十匹以下又次之正数内少百匹者为下五十匹以上次之五十匹以下又次之牧长牧副视上下等次以定赏罚牡马群以在场见牧者为十分视驯习及毙损之多寡以定赏罚至协领以上各官各统计所管之马按其孳生驯习及毙损之多寡赏罚有差

顺天府

兼管府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尹一人丞一人掌

京畿治理所属治中一人通判一人经历一人照磨一人司狱一人○知大兴县一人知宛平县一人○府学教授满汉各一人训导满汉各一人【均京朝官】

凡进春岁以六月移钦天监按年建干支辨春牛之色先立春一月具疏

进春设场东直门外豫制芒神土牛前一日率僚属迎春於东郊立春日随礼部恭

进春於

皇太后

皇帝

皇后【仪详礼部】退率僚属鞭春牛以示劝耕之意遂颁春

於民间

耕耤襄事恭制

亲耕耒耜丝鞭色黄从耕耒耜丝鞭色赤具青箱实

穜稑先一日随户部恭进於

保和殿竢

皇帝閲毕送诣耕所至日具

亲耕黄犊尹进鞭丞奉青箱户部侍郎播种从耕三王九卿黝牛治中以下官奉青箱播种礼毕率僚属及耆老农夫行三跪九叩礼【仪详礼部】毕视农夫终亩乃颁

赏於耆农及秋玉粒告成呈礼部具疏交太常寺纳

神仓以供祭祀粢盛

凡经理钱谷府属州县田赋出纳仓谷收支由尹就近稽核会直隶总督奏销

凡祭祀供具岁交太常寺牺牛二百以备入涤饬所属州县动帑和买

坛户庙户库夫牺牲所夫饬所属州县和雇礼部太常

  寺救护日月

京师寺观祈祷雨阳饬大兴宛平二县供香烛致祭金元明陵饬大兴宛平房山县昌平州供牺牲

凡提督本府学政岁科两试八旗及大兴宛平两县童生由丞校文録名册送学院考取入学凡顺天乡试以尹为监临丞为提调三场试题由尹恭进试毕疏报掲晓日期榜发送题名録於内阁恭进

皇太后

皇帝

皇后翼日会主考同考执事各官朝服集

阙下率贡士谢

恩毕赴府筵燕【仪详礼部】

凡会试供具豫提直隶布政使库帑呈送礼部以大宛两县丞簿充外委官治备饔饩内委官入闱支应均听礼部供给所稽核事竣会部题销

殿试传胪设采棚於

长安左门外尹丞为一甲三进士簪花披红赴府燕毕以鼓乐送状元归第

凡乡饮酒礼岁以正月望十月朔举行豫择宾介具疏以

闻至期集僚属师儒延宾介於府学礼部堂官监礼乐部和声署设乐府学诸生侍执事歌诗饮酒揖让献酬均如仪【仪详礼部】

凡豫备公事支户部库帑分贮大兴宛平县库各万两遇办公急需详府动用岁终由尹核实报部请领还项

凡和雇民车公事需用之车内务府豫期移府饬大兴宛平房山三县专雇每车行程日给费七钱二分守候日五钱二分囘空与守候同计重载程涂十日囘空准七日

凡画界分治大宛两县与五城兵马司接壤之地五城以京营所辖为界两县以在外营汛所辖为界各治境内以重官守

凡分发流徒部断三流道里远近由尹定地拨配部断五徒年限由尹发驿安置

奉天府

尹一人丞一人掌

留京治化兼辖锦州府府属治中一人理事通判一人熊岳理事通判一人经历一人司狱一人凡治赋丁赋口率出银田赋银米分徵米贮仓银供地方祭祀官役俸廪之用余解

盛京户部岁终彚疏以册达户部核销

凡立学奉天所属满洲蒙古汉军及民籍童生由府丞考取入学生员岁科两试补廪补增序贡拔贡与直省学政同○

  盛京立宗学设教习以教宗室觉罗子弟敎习勤惰子弟优劣由府尹会

盛京将军稽察期满分别叙用

先农

先师

社稷

云雨风雷

山川

都城隍之祭府尹暨丞率其属以时致祭仪与直省同

凡谳狱奉天所属民讼之事由所在州县官审讯上其事於府尹尹定其谳旗民交讼之事州县官会所在理事官审讯尹会

盛京刑部侍郎共定其谳皆会侍郎详慎分别由部造册解刑部覆夺

鸿胪寺

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掌朝会祭祀燕飨之仪○鸣赞满十有六人汉二人掌导引行礼唱赞○序班汉四人掌序百官之班位○主簿满汉各一人掌文移○笔帖式满四人掌繙译

凡常朝

御殿豫期由寺奏请得

旨传知王公百官届期疏谢

恩官姓名陈於

殿内东案

凡纠察文武各官有失误朝贺及行礼失仪者由寺题参外任官员辞朝逾期参劾亦如之凡习仪新进士传胪习仪於礼部外国贡使入朝习仪於本寺均委鸣赞序班教以升降拜跪之仪

凡赞相礼仪

皇帝诣

皇太后宫行礼宫门檐下鸣赞四人阶下引王公长信门外引二品以上官鸣赞各二人

午门外引三品以下官鸣赞序班各二人自永康左门至

午门传示行礼鸣赞序班七人○

  皇帝大朝御殿

中和殿引执事各官行礼鸣赞二人○

  太和殿檐下鸣赞四人丹陛上引王公卿二人鸣赞二人丹墀内引百官鸣赞序班各二人引外国贡使每国鸣赞二人○

  赐茶引王公入殿卿二人○

  太和殿大燕殿檐下鸣赞四人丹陛上引王公卿二人鸣赞二人引大臣鸣赞二人丹墀内引百官鸣赞序班四人○

  保和殿大燕殿檐下鸣赞四人丹陛上引蒙古王公额驸鸣赞二人○恭遇

庆典

颁诏引百官跪听行礼鸣赞序班各二人○常朝御殿请

驾导

驾卿二人鸣赞二人○

  册立遣使传

制官一人引正副使受节行礼鸣赞一人○

  视学进讲经书引王公大臣入彞伦堂春秋

经筵引讲官侍班官入

文华殿卿二人进讲行礼鸣赞四人○恭进

实録

玉牒前引卿二人○

  临轩策士随礼部请

驾卿二人

殿檐下鸣赞二人引读卷官及诸进士行礼鸣赞各二人传胪请

驾卿二人

殿檐下鸣赞二人引读卷执事官行礼鸣赞二人宣

制胪唱三传鸣赞三人引一甲进士出班行礼鸣赞

三人引诸进士行礼鸣赞二人○

  耕耤进耒耜进鞭鸣赞四人引从耕三王九卿鸣赞序班十有二人引顺天府官属及耆农行礼鸣赞序班各二人赞礼鸣赞四人○

  颁朔宣

制官一人赞礼鸣赞四人引王公百官行礼鸣赞序

班各二人○

  颁赏

赐燕

赐茶谢

恩辞朝进书进表齎榜受

勅印救护日月食各官行礼引班唱赞均鸣赞各二

人○

  坛

庙祭祀引陪祀王公百官鸣赞各二人

堂子行礼卿二人赞礼鸣赞二人引王公大臣鸣赞各

二人拜

纛赞礼鸣赞四人引王公鸣赞二人引大将军从征将士鸣赞二人

巡狩方岳豫期奏请行知守土官朝服於道右百步

外跪迎

囘銮时跪送亦如之

凡简选鸣赞序班满鸣赞由寺於八旗内选择引

见补授汉序班於直隶生员在寺学习者选取汉鸣

赞由序班递升咨送吏部题补

国子监

兼管监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蒙古汉各一人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及俊选之士监丞掌学规以督教课纠勤惰均廪饩博士掌阐明经说以助启迪典簿掌簿书以稽文移之出入均满汉各一人典籍汉一人掌经史以备诸生诵习○率性堂汉助敎一人学正一人修道堂汉助教一人学正一人诚心堂汉助教一人学正一人正义堂汉助教一人学正一人崇志堂汉助敎一人学録一人广业堂汉助教一人学録一人掌教直省俊选之士八旗官学助教满洲十有六人蒙古八人掌分教八旗子弟算法馆助敎汉一人掌分教算学生鄂罗斯学助教满汉各一人掌分教鄂罗斯子弟於官学及六堂助教内委员兼司之○笔帖式满四人蒙古汉军各二人掌文移繙译凡成均之教分经义治事以教诸生经义以

御纂经说为宗旁及诸家治事若兵刑天官河渠乐律之类各名一家皆综其源流详其得失助教学正学録课以制艺策论司业月试祭酒季考以辨其诣力之勤惰学业之优劣而董劝之凡直省贡监生到监持本籍文书赴监考到分堂学习贡生积十有四月期满监生积二十四月期满恩贡生选拔贡生副榜贡生岁贡生优贡生愿就教职及州县佐贰者移吏部分班序选遇乡试之年与援例贡监均送吏部考职廕监生由

覃恩者积二十四月由

赐恤者积六月均移吏部铨用

凡留学肄业贡监生考到列一二等者复加考验恩拔副岁优贡生考列一二等援例贡监生考列一等者准其肄业在学肄业者百五十六人在外肄业赴学考课者百二十人积三十六月择其才学优异者保荐引

见録用余移吏部满肄业生以笔帖式用遇官学助教员阙同与考选汉军准简选川广云贵州县佐贰官汉肄业生以教职先用恩拔副优贡生选入

武英殿供书者由该管处按年议叙

凡官学之教八旗各立学选子弟年少资敏者满洲六十人蒙古汉军各二十人令入学读书满助教教以清文国语蒙古教习教以蒙古语言文字汉教习教以经书文艺月试繙译四子书艺校射各六次祭酒司业以时入学稽其勤惰春秋会文会射於太学三年学成者请

命大臣考试取其尤者升为监生工繙译者考充各部寺库使在学年久者考充本旗外郎

凡算学之教设肄业生满洲十有二人蒙古汉军各六人於各旗官学内考取汉十有二人於举人贡监生童内考取附学生二十四人由钦天监选送教以天文算法诸书五年学业有成举人引

见以钦天监博士用贡监生童以天文生补用凡四夷之学番夷诸国有愿遣其子弟诣学观光者准其肄业以满汉助教各一人教以语言文字所司供其居室服食器用业成愿归国者听

凡考取教习蒙古教习於领催护军内选补五年期满以本旗护军校骁骑校用汉敎习奏请

钦命大臣会本监於肄业之恩拔副岁及优贡生内考取按名次序补三年期满以知县教职用均由监引

见候

旨咨吏兵二部铨选汉教习有勤职列一等者请旨再留学三年以知县即用○算学教习於习算有成之学生内考补五年期满以钦天监博士叙用

凡録送乡试在监肄业贡监生及

武英殿供书各学教习钦天监天文生遇大比之岁均由监集试校文録科册送顺天府乡试凡进士题名每科进士诣学释褐後移取工部库帑百两按诸进士甲第先後详其姓名里居勒碑於戟门外

凡成均膏火岁支户部库帑六千两月给内外肄业生廪饩有差

凡各学膏火教习月给银二两米二斛学生给银有差均於户部支领○官学汉教习岁给夏衣秋衣各一袭二岁给冬裘一袭均於工部支领

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五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柯劭忞
  沧洲纪事·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卷之九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四十一·佚名
  简介·佚名
  卷六·胡一桂
  卷八·杨大雅
  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陈寿
  和士开传·李百药
  晋纪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司马光
  卷四十·纪昀
  卷七十一、改订藏印条约·黄鸿寿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三·高晋
  19.晋文公退避三舍·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李开先

    【双劝酒】(小外上唱)病原有因,愁来无尽。想那真娘可人,谁传芳信?阳台楚岫梦非真,空劳月老冰人。(白)人生莫惜金缕衣,人生莫负少年时。见花欲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念我久慕真娘,累次使人将金珠宝贝去探问;他只说有他夫主见在

  • 楔子·佚名

    (冲末扮张珪同老旦夫人引净张千上,云)小官姓张名珪,字庭玉,东京人氏,叨中进士,除授广东潮阳县县丞。嫡亲的三口儿家属,夫人赵氏,孩儿张道南,此子广览经书,精通文史,众人皆许他卿相之器,此吾家积德所致也。俺此处知县徐端,也是东京

  • 卷四·李贺

    艾如张锦襜褕,绣裆襦。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艾叶绿花谁翦刻?中藏祸机不可测。上云乐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三千宫女列

  • 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张廷玉

        ◎外国九瓦剌 朵颜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   成祖即位,遣使往告。永乐初,复数使镇抚答哈帖木儿等谕之,并赐马哈木等文绮有

  • 稗传全文·徐显

      ●序  占者乡塾里闾亦各有史,所以纪善恶而垂劝戒。后世惟天于有太史,而庶民之有德业者,非附贤士大夫为之纪,其闻者蔑焉。世传笔谈、麈录、佥载、友议等作,目之为野史,而后之修国史者,不能不有取之,则野史者亦古闾史之流

  • 卷第一百六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十七〔着雍执徐(戊辰),一年。〕高祖武皇帝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九·乾隆

      宋  光宗皇帝  【庚戌】绍熙元年【金章宗璟明昌元年】春正月丙辰朔帝朝夀皇于重华宫  金以完顔守贞【本名左业古绅之孙】为参知政事  金主新即政鋭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

  • 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陈寿

    (孙亮传、孙休传、孙皓传)孙亮传,孙亮,字子明,孙权的小儿子。孙权年岁已高,而孙亮是最小的儿子,故此对他特别关心。孙亮的姐姐全公主,曾经诬陷太子孙和及其母亲,心中一直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多次称赞全尚的女儿,劝孙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五吉礼致祭先医之礼景惠殿内中奉太昊伏羲氏左炎帝神农氏右黄帝轩辕氏均南向勾芒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岐伯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

  • 卷二十三、雍正清察·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春正月,颁谕旨十一道,训饬督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帝在藩邸四十馀年,于人情世态,无不洞悉。见当日政治腐败,达于极点,慨然思有以整饬之,故即位即首颁振肃纪纲之诏。 二月,甄别翰林詹事官不职者,勒令解退。 禁部员

  •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吕思勉

    陈敬瑄之平东川,实藉高仁厚之力。光启二年(886年),仁厚复据梓州绝敬瑄。梓州见第六章第三节。杨师立降将郑君雄,时为遂州刺史,亦陷汉州,攻成都。汉州见第六章第三节。敬瑄使部将李顺之逆战,君雄死。又发维、茂州羌军击仁厚,斩

  • 卷四十四 丧大记第二十二·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敛、大敛、殡葬之大事’,故以《大记》为名。”)[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丧大记》者,以其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敛、大敛、殡葬之事,此于《别录》属《丧服》。”《丧大记》者,刘元

  • 僧才训练班训词·太虚

    ──三十四年夏作──“后世号称做事的人,往往不学无术,卑污苟且;而号做学问的人,又往往死于章句之下,做古人奴隶;其最大病根,就是把学问、事业分做两截”。此言道得其半。犹有号称做修证工夫者,又往往拘身静独,于读书涉群亦拨

  • 卷第二·朝宗通忍

    嘉兴大藏经 朝宗禅师语录朝宗禅师语录卷第二侍者 行导 编上堂大悲诞日解制章弢方居士为祝严寿请上堂云百日禅期圆满日大悲示现受生时就中一着无穷量用祝檀那寿算齐诸大德莫迟疑二月山禽处处啼圆通门大启何事隔云

  • 何氏虚劳心传·何炫

    虚劳病专书。又名 《何氏虚劳心传》、《何氏心传》、《嗣宗医论》。清何炫 (嗣宗) 著,何时希校。约成书于道光十二年 (1832年)。书中首载虚劳总论、调治七误、调治三要3篇医论,次论虚劳病证脉象、死候、虚劳饮食宜忌

  • 金谷怀春·佚名

    《金谷怀春》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又名《怀春雅集》、《融春集》。作者不详何人,但见《百川书志》 注为“ 国朝三山凤池卢民表著,又称秋月著”。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说是“前代骚人”卢梅湖著。此书大约产生于明

  • 霜厓词录·吴梅

    近代词集。1卷。吴梅著。上海交通书局1942年铅印本,线装1册。卷首有1938年吴梅《自叙》、夏敬观《〈霜厓词录〉序》。词集收词137首。吴梅《自叙》说:“手定旧词,凡三易寒暑”。“酬应之作,删汰颇严。区区一编,已难藏

  • 须真天子经·佚名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经、断诸法狐疑法经、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昭明持经、须真天子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旨在宣扬菩萨乘之大乘佛教,内容为须真天子以三十三项问题问佛陀,继以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