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十二

宰相二

进拜二

枢相王钦若拜相制天禧元年八月庚午

邦家之政。实本于中枢。辅弼之臣。必资于同德。俾主代工之任。式光注意之求。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会灵观使、兼群牧制置使、判礼仪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王钦若。象纬储精。圭璋挺秀。文含雅正。学擅兼该。而自协赞机衡。周旋帷幄。夙宵匪懈。岁月屡迁。岱岳建封。成矢谟先置之绩。汾睢展礼。著陪祠扈跸之劳。继举鸿仪。实询嘉话。诞昭景铄。臻此至宁。是用断自朕心。列于台席。升荣左揆。命秩右台。方图奋庸。无懈凝绩。可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会灵观使、加食邑实封、余如故。

寇准拜相制天禧三年六月戊戌

中枢之任。大政攸资。式叙九功。用熙百度。将协群伦之望。允求经济之才。简自予衷。乃颁纶命。山南东道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上谷郡开国公寇准。清识渊深。懿文雅正。自显跻于廊庙。久冠映于簪绅。中外亟更。谟猷日广。介圭入觐。鸣玉在朝。朕方图任旧人。以凝庶绩。荐升台宰。仍进冢卿。置于股肱。繄乃栋干。朝廷天下之根本。机轴王化之表仪。接道以言。为臣不易。罄一心而翼戴。副四海之具瞻。其惟勖哉。以弼台德。可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使。

李迪拜集贤相制天禧四年七月丙寅

握魁柄之重。于以拟乎三阶。调羹味之和。于以熙乎百志。赞大熙之成物。总重职以叙功。陟降于岩廊之涂。弥纶乎天衮之阙。谅非人杰。曷副尹瞻。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充会灵观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侯李迪。冲识表微。宏材纬俗。蕴瑰琦而立行。濯江汉以凝姿。敏学兼该。达夷吾之治体。英文鼓动。精射父之训辞。爰自首冠英髦。荐参班署。剸烦司会。书命右曹。莅戎阃以树风。董漕输而成务。酬其雅望。入直内庭。禀禁诫而惟寅。畅帝猷而载郁。擢参邦政。式佐台司。罄输感遇之诚。图讲亮工之业。咨择令典。遵故实而不愆。启述徽言。体忠荩而无隐。实赞元子。宾于东朝。调侍宣劳。规益备至。稽枚卜之吉。慎鬷假之求。若时升庸。俾辅予治。进拜天台之秩。专奉真馆之严。傅于承华。申翊储后。敦邑之数。宠名并臻。于戏。股肱惟良。所以成荡荡之化。栋干是赖。所以固丕丕之基。属兴治之在辰。务保民而绥德。益怀布策之训。式符肖象之求。往钦哉。无忽我选众之举。可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仍加上柱国、食邑实封、进封开国公。

丁谓拜昭文相制天禧四年七月庚午

昔者轩后。得六相而合神明。洎于陶尧。举八元而熙外内。朕协于梦卜。得兹股肱。爰择刚辰。诞敷徽命。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检校太尉、上柱国、济阳郡开国公丁谓。识清体远。学富文高。包孔氏之四科。懋皋陶之九德。自珍符之昭降。属灵馆之经谟。能竭精忠。克符素志。矧复罽坛展礼。汤社巡方。翊銮辂于殊庭。洽祺祥于霄极。乃勋克茂。人望斯隆。迩者召自侯藩。再咨揆政。察其寅亮。授以枢机。经百虑以不回。守一诚而事上。宜加礼命。用冠台衡。举集懋恩。聿昭异数。将允佥属。时惟汝谐。励翼乃心。往践厥位。可依前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实封。

昭文相丁谓进左仆射太子少师天禧四年十月庚午。谓以戊辰同李迪罢知河南府。翊日。依旧视事。当具知河南府衔。仍用相衔。误也。

苍震承基。允隆乎丕业。黄扉赋政。实总于群司。属跻德之有闻。思任贤而为助。授受之际。询谋允谐。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济阳郡开国公丁谓。抱器挺生。含章秀发。学洞圣门之奥。辞锵天律之和。自佐大钧。罄宣忠力。翊励精之治。责实攸先。参同德之伦。专徽斯称。外临藩翰。益树风声。因秉瑞之来庭。复登枢而赞治。荐掌机要。乃升公台。斟酌于一气之和。缉熙于百度之政。良肱斯赖。崇栋在兹。俾其首辅储闱。兼登揆路。峻鸾台之茂级。冠鼎席之至荣。翊宣令猷。庶协佥议。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余如故。

冯拯拜集贤相太子少傅制天禧四年十一月庚午

朕祗若盛猷。绍膺洪业。乃眷储贰。实钟善祥。任以政经。俾其练习。眷言协赞。允属辅臣。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吏部尚书、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始平郡开国公冯拯。沉厚秉彝。粹温凝识。蕴廉深之雅度。抱頴达之宏材。凡所践更。必扬休问。丞居两府。翊赞九功。励操方严。秉心勤尽。乃者政成西邑。岁觐紫庭。谒见风规。荐加图任。总枢机之宥密。竭心膂以燮调。属我震闱。渐亲时政。赖股肱之明略。助星日之重晖。是用擢正台司。列于揆路。兼荣内史。傅德承华。焕此纶章。允夫佥属。勉伸赞谕。务罄忠劳。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余如故。

冯拯守司徒兼侍中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恩制乾兴元年七月十五日

门下。乾曜三台。上承斗极。皇王四辅。下秉国维。峻法象于民瞻。寄弼谐于邦略。其有绩伸调护。道冠经纶。秉一德而有常。赞九功而多裕。宜因旌别之际。载陟等威之崇。允叶佥谋。克扬令典。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魏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三千二百户冯拯。早事先帝。蔚为正臣。深识剸于机繁。敏学该于道要。历登两府。协佐万枢。一统类以从宜。格风化而归厚。暨由方牧。再列近司。属以冲人。适临庶务。兼六傅之重。聿资表仪。翊三善之风。不忘训范。迄于缵绍。备见精忠。念王业之惟艰。赖仁杰而同济。爰加进擢。用奖勋劳。乃眷真宫。俾升使任。名山儒馆之局。书社莓田之封。率循旧规。咸举优渥。于戏。国有元老。人之大钧。庶遂阴阳之和。益隆栋干之吉。弼我鸿业。永孚于休。可特授守司徒、侍中、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魏国公、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功臣、散官、勋、如故、主者施行。

王曾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制七月十五日

门下。舜绩方茂。选众而举皋陶。周邦既隆。降神而得山甫。良弼之任。群黎式瞻。必惟其人。同底于道。今朕博采舆议。用符柬求。擢兹调护之勋。列于宰衡之重。载涓今日。诞举徽章。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一百户王曾。简亮忠纯。直精萃厚。学穷师法。文擅国华。登俊选于昌辰。冠时名于多士。荐当大任。遂翊鸿钧。达胡广之朝章。究房乔之吏事。出临都会。克树于风声。来复近司。愈隆于望实。间缘冲眇。始莅政经。实预师宾。以资访问。方绍隆平之业。岂忘辅翼之劳。是用旌一德之赞商。举三篇而命说。九功将序。咨乃缉熙。众志未融。赖于训道。契风云之交感。叶梦卜之不违。乃眷真庭。夙隆任使。俾其总领。庶极夤恭。于戏。上法乾台。方崇于体貌。下和民则。益峻于表仪。懋宣令猷。往践于位。可特授行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充会灵观使、功臣、散官、勋、封、如故。主者施行。

王钦若拜相制天圣元年九月丙寅

朕猥以眇质。获绍丕图。言念为君之难。实惟任贤之重。辅兹不逮。眷于老成。聿采民瞻。用符帝赉。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琅琊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王钦若。逮事先帝。尝升近司。弥纶万几。夷险一节。向均劳逸。出莅藩垣。政胥穆于民风。心雅存于王室。属庙堂虚位。龟筮协谋。疾置召还。嘉猷入告。俾复升于台路。仍并躐于徽章。于戏。三公无官。以师百僚之治。一人有庆。以遗兆民之休。坐恢国猷。永作贤弼。可特授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一万五千四百户、食实封六千五百户。

王曾进昭文制天圣三年十二月癸丑

朕绍休三圣。躬览万几。眷乃股肱之臣。方居鼎轴之重。进图贤业。擢冠宰廷。适涓刚辰。诞告明命。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王曾。同寅一德。入赞两朝。懿学洪文。通天人之极挚。沉识厚望。竦中外之具瞻。纲纪群伦。缉熙百度。是用总祠真馆。正位黄扉。加命地卿。兼荣史观。秉我魁柄。穆于政途。于戏。天之三台。以上干于元縡。国有四辅。以下经于大谟。其懋乃功。往弼予治。可特授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张知白拜相制同前

朕以四海至广。万几至繁。惟时惟几。寔赖良辅。推忠佐理功臣、枢密副使、特进、行尚书右丞、充祥源观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一百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张知白。恭允笃实。清直惠和。顷从禁涂。入赞枢极。忠嘉有守。方毅不回。是用擢正宰司。升华省座。进兼书殿之职。仍总灵宫之祠。于戏。代天之工。上列三阶之象。秉国之务。下遂万物之宜。益宣令猷。式副予倚。可特授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张士逊拜相制天禧六年二月壬子

钧宰之司。总裁万化。故道存兼济。若舟楫之乘巨川。义在相须。若股肱之卫元首。自非邦隽。曷慰民瞻。爰择刚辰。式颁显册。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枢密副使、行尚书左丞、充祥源观使、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户张士逊。材膺敏达。德蹈中和。先皇帝简自圣心。寘之清贯。蚤辅学于储禁。遂密谋于宥廷。而能慎密自持。将明有裕。属予纂序。弥所仰成。适从选众之求。粤有登庸之拜。既兼荣于书殿。仍加秩于礼卿。益以邑封。副之真食。斯惟异渥。以宠旧劳。于戏。开德宣符。其本泰阶之象。参坐议政。莫如公衮之尊。惟正色可以弼违。惟纯诚可以亮采。无使房魏姚宋专美于有唐也。可特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

吕夷简拜集贤相制天圣七年二月丙寅

王者之建宰职也。上法台象。以代天工。下裁物宜。以统万类。熙众志而叙彝伦。调四时而翊元化。允资名器。必契佥同。畴其贰政之能。宠以登庸之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修国史、充会灵观使、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八百户吕夷简。学探奥赜。器蕴宏深。夙推经世之才。动著首公之节。以懿文而润谟训。以精力而剸剧繁。誉满朝端。绩成官下。朕初临邦统。尤渴时贤。擢佐鼎司。嘉闻国论。励匪躬之道、而无失守节。叶成务之宜、而弗忘稽古。方今遵祖宗之宪度。致中外之治平。怀于永图。繄乃良辅。已试之效。既彰于时。爰立之恩。素定于志。俾对司于衡轴。用正位于钧台。总职真宫。兼荣书殿。仍增命数。载峻宠章。于戏。自昔哲王。注怀重任。或营求方获。或枚卜乃从。曷若阅于臣邻。得此梀干。既稔弥纶之业。更资翼亮之功。耸列辟之具瞻。继宗门之茂躅。勤宣休闻。式荷至荣。可特授依前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散官、勋、封、如故。

吕夷简进昭文相制天圣七年八月己丑

统和庶工。运理群物。惟时元弼之重。以承上天之休。咨合佥谋。诞告列位。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吕夷简。道通元本。学富经纶。勤劳两朝。终始一节。惟宽厚足以镇俗。惟忠嘉足以熙朝。文昌上相之司。以进恢于乾縡。天官冢卿之贰。以均治于邦彝。儒馆秘扃。爰田多户。并加异数。用示注怀。于戏。外镇抚四夷。盖自近始。内亲附百姓。必以身先。汝惟钦哉。罔假多训。可特授行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功臣、散官、勋、封、如故。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脱脱
  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二·荀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六·李心传
  七国考卷六·董说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吕思勉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纪昀
  卷十四·傅恒
  周宝安传·姚思廉
  虞庆则传·魏徵
  郝处俊传·欧阳修
  李芾传·脱脱
  卷一百二十·阿桂
  卷二十五·雍正
  ●卷之二·吕坤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邯郸记目录·汤显祖

    第一齣 标引第二齣 行田第三齣 度世第四齣 入梦第五齣 招贤第六齣 赠试第七齣 夺元第八齣 骄宴第九齣 虏动第十齣 外补第十一齣 凿郏第十二齣 边急第十三齣 望幸第十四齣 东巡第十五齣 西谍第十六齣 

  • 流类手鉴·虚中

    [唐] 释虚中撰 夫诗道幽远,理入玄微。凡俗罔知,以为浅近。善诗之人,心含造化,言含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此则诗人之言应于物象,岂可易哉?○诗有二宗第四句见题是南宗;第八句

  • 名山藏卷之四十·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分藩记五◆分藩记五英八子宪十二子孝二子睿二子世八子穆四子○英八子英八子 【 宪宗而外凡□王】德王许王秀王崇王吉王忻王徽王△德王德庄王见潾初名见清母万宸妃景用皇侄封荣王英宗

  • 卷之一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各局库官职名·朱元璋

    左副使(从五品) 大使(正五品) 右副使(从五品)兵仗局(掌御用兵器并促督人匠打造刀甲等项,及宫内所用梳箆剔牙针翦等物) 内织染局(掌染造上用并宫内一应段疋) 针工局(掌成造一应婚礼衣服完备付内官监交收应用,并造内官人等衣服铺盖等

  • 卷第十五·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十五 白髮武廣國押稚日本根子天皇 清寧天皇 弘計天皇 顯宗天皇 億計天皇 仁賢天皇白髮武廣國押稚日本根子天皇 清寧天皇 白髮武廣國押稚日本根子天皇。大泊瀬幼武天皇第三子也。母曰葛城韓媛。天

  • 大学纂疏·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大学纂疏       宋 赵顺孙 撰朱子章句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頼此篇之存【语录曰大学一书如一部行程歴相似皆有节次今人防了须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处

  • 卷一·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一明 孙防 编尚书纬贲居子按隋史经籍志尚书纬三卷其目凡五曰旋玑钤曰考灵曜曰刑德放曰帝命騐曰运期授皆主言天咫地游帝王运歴之大事而五逸其三矣稍可窥者考灵曜帝命騐二文亦复无篇第无章次姑循

  • 卷七十九(鸠摩罗什译)·佚名

    △富楼那会第十七之三大悲品第六尔时大目揵连作是念。希有世尊,世尊成就如是大悲。善能解说诸菩萨事。所以者何。菩萨具足修集佛法。为无生灭示悟众生。尔时佛知目连所念。而告之曰:如是如是,目连。诸佛成就大悲之心。若

  • 妙义品第二十七·佚名

    大智菩萨行如是,天人合掌恭敬礼。乃至十方佛刹中,亦得功德鬘供养。假使恒河沙佛刹,所有众生皆作魔。一一毛变无边相,不能尧动於菩萨。大智菩萨有四力,而彼四魔不能动。空行亦不舍众生,菩萨慈悲处利乐。佛母般若波罗蜜,菩萨了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三百二卷尽三百四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二卷  娆恼(上泥鸟反说文娆苛也一曰扰弄也从女尧声也下奴老反前第二卷中已释讫)。  能阻(庄所反尔雅阻难也左传疑也说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长者贤护品第一之二复次长者。爱等诸法建立根本世间合集。斯苦甚大。爱根本法有其十种。何等为十。一者以爱缘故而起追求。二者追求缘故乃生贪著。三者

  •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持品第九  佛告喜王菩萨。何谓闻持度无极有六事。见众穷厄不能自济。若宣法施。伏已致宝使众人闻。是曰布施。常以德本众善之行。既自身行复劝他人。若闻不持致大财富。是曰持戒。若闻善

  •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菩萨地施品第十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庄严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菩萨布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目录·非浊

    盖三宝感应要略录者。灵像感应以为佛宝。尊经感应以为法宝。菩萨感应以为僧宝。良是浊世末代目足。断恶修善规模也。夫信为道源功德之聚。行为要路解脱之基。道达三千劝励后信。教被百亿开示像迹。今略表其肝要。粗叙

  • 坊记集传·黄道周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

  • 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经题‘如意宝总持’为神咒之名。全经系阐明如意宝总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并谓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或未能坚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