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的皇太后:一个公正的评价

——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

当此全世界都注视着中国满族权力悲剧性丧失的时候,这本由一位新式的满族现代妇女所著的书出版了。它给予了我们有关满族宫廷以及满族上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读来十分有趣也很有意义。过去,在这方面,人们一般都认为,濮兰德和白克豪斯两位先生所著的那部书,是划时代的力作。可依我看来,倒是德龄女士这部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的著作,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尤其是关于那刚刚故去的高贵的满族妇人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它任何一部名著。不错,在濮兰德和白克豪斯先生的书中,确实存在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可是所有这些有价值的材料,都因作者的过分聪明而被糟踏了——这种过分聪明是现代知识分子的通病。孟子曾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我憎恶你们这些聪明人,因为你们总是把事实歪曲)。对此,濮兰德和白克豪斯两先生的著作正是一个极好的说明。它向我们显示出对历史的歪曲竟可以达到何种的程度!刚刚去世的中国皇太后,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伟大女性,她具有一切伟人所共有的品质——纯朴。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人,切记不要丢掉你单纯的童心。梅特涅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谈到过拿破仑智慧中那伟大的纯朴。

可是,皇太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还是一位满人。满人,正如我在其它场合曾说过的那样,尽管他们现在有着许多缺点和毛病,但仍然是一些不狡诈、心地质朴的人。因此,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既具有高尚的灵魂,又不失赤子之心的伟大女性,那么她就非中国刚刚故去的皇太后莫属了。可是,濮兰德和白克豪斯两位先生对此一无所知,相反却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夸张的、过分渲染的、畸形变态、腐化狡诈的超人妇女形象。而那些鉴赏力已然沦落的现代公众,因热衷于荒谬和耸人听闻的事情,对此也都众口一词:“好一幅美妙的图画啊!”

本书的女作者也是一位年轻的现代妇女,但好在她不过分聪明。或许,正是她那满人的纯朴坦率使她避免陷入这种过分的聪明吧。不过,她毕竟受过现代教育,同所有受过现代教育描写中国的男女作家一样,她也奢望什么进步和改革,而这些东西恰如横亘在她头脑里的一条长虫。在她第一次觐见皇太后的路上,她说:“我们得知恐怕将被要求留在宫内,我想要是果真如此,也许能对太后施加某种影响,促使其进行改革,而这对中国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哩!”庞大帝国的复杂机器已然出现了故障,可这个纯朴的黄毛丫头却自信有能力将它修好!

该书的中心人物当然是刚刚故去的皇太后。她的形象被描绘成异常纯简而又质朴。唯其如此,它才堪称真实。而不像濮兰德和白克豪斯先生那幅大肆渲染的作品那样,仅是一幅被歪曲的漫画。女作者在描述她第一次觐见皇太后的场面时是这样写的:“在正殿的门口,我们遇见了光绪年青的皇后,她说:‘太后叫我来接你们’。接着就听得殿里高声叫道:‘请她们马上进来’。于是我们立刻进入殿中,一眼就看见一位老太太,穿着一件绣满大朵红牡丹的黄色缎袍。珠宝挂满了她的冕,两旁各有珠花,左边有一串珠络,中央有一只用最纯的美玉制成的凤。”

“太后看见我们,就站起来和我们握手。她动人地微笑着,对于我们熟知宫中礼节表示惊讶。招呼我们以后,太后就对我母亲说:‘裕太太,我真佩服你,把两个女儿教养得这样好,虽然她们在外国住了那么多年,可是她们的中国话竟说得跟我一样,并且她们怎么会那样懂得礼节?’‘她们的父亲平时管教她们非常严厉,’我母亲答道,‘他先教她们念中国书,而且她们自己学习也很努力。’‘我真佩服她们的父亲,’太后说,‘对他的女儿这样当心,并且给她们受这样好的教育。’她拉着我的手,看着我微笑,并亲了我的双颊,然后对我母亲说:‘我喜欢你的。女儿,希望她们能留在宫中和我作伴。’”

上述这些场面,简直无异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贾母一节。这位穿着美丽缎袍,带着动人微笑凝望并吻孩子的老妇人,与濮兰德和白克豪斯先生所描绘的那个狡黠、极度邪恶阴险的超人妇女,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濮、白两先生曾谈及宫中的酒宴,本书对那些庄重的酒宴也有过一次描述:“太后沿着小径走了一程,然后笑着对我说:‘你看我现在不是舒服多了吗’?我要走长路,到那边山顶上去用午餐,那里有一块极好的地方,我想你一定也喜欢的,来吧,我们一起去。”

“太后走路极快,我们必须快步跟着,才不至落后。太监、宫女都在太后右边走,只有一个捧着黄缎椅的太监是跟在我们后面的,这黄缎椅就像太后的狗是随时随地跟着太后的。太后出来散步的时候,常喜欢坐在黄缎椅上休息。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我开始觉得疲倦了,可是太后仍然走得很快,丝毫没有一点倦意。”

“我们终于来到石舫。站了还没几分钟,一个太监携来黄缎,椅子,太后坐下休息了。在谈话中,远远瞧见移来两只华丽的大船,四周布满了小船。太后说,船在那儿,我们必须上船,划.到湖西去用餐。她站起身,来到湖边,在一左一右两个太监搀扶下上了船,我们也跟着上了船,太后坐在御座上,并让我们坐在船板上。太监送来红缎垫褥替我们铺好。我们身穿洋装很不方便,太后不知怎样发现了,就叫我们站起来,还让我们看看后面跟来的船。我把头伸向窗外,瞧见年轻的皇后和几个宫,女在那条船上。皇后挥手,我也挥手。太后微笑着说:‘我给你一个苹果,你能掷给她们吗?’说着太后从桌子中央拣了一个大苹果给我,我用劲一扔,扑通一声苹果落入水中,太后大笑,让我再试,又未中。太后就自己掷了一个,恰巧打在一个宫眷的头上,我们都尽情地笑了。”

马修·阿诺德在谈到诗人荷马时,曾说:“荷马纯朴而高贵。”我们说皇太后亦然。在前面我的两段摘录里所体现的那种特性——纯朴性,不仅为皇太后个人所拥有,而且为整个满族所具有的特性,确实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我还说,皇太后不仅纯朴,而且高贵。这一高贵的性情,也就是马修·阿诺德所说的庄重高雅的风度。遗憾的是,皇太后性格的这一侧面,在该书中没有充分反映出来。然而通过下面这段文字,细心的读者对这位伟大的、高贵的女性这方面的特性,还是可以略见一斑的。在谈到那张由美国画家为太后所绘的肖像时,作者写道:“第二天上午,我收到康格夫人一封信,求我不要怂恿太后拒绝卡尔小姐来画像。

我把这信翻译出来给太后听,太后听了很是发火,道:‘没有人可以用这样的口气给你写信,她怎敢诬蔑你说了卡尔小姐的坏话?你回信时告诉她,在我们国家里,宫眷从来不能干涉太后的事,而且你(做为一个满族人)也不至于这样卑鄙会在背后说人坏话。”’下面还有一章可以作为太后不仅纯朴而且高贵的例证。在描写太后大驾要曲颐和园返回城内的宫苑时,作者这样写道:“这天早晨六点钟,全体起程离开颐和园,正好赶上大雪,许多马匹滑倒在路上,太后的一个轿夫也失足滑倒,将太后掀翻在地,一时人马嘈杂。我立刻觉察到有什么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太监们高叫‘停下,停下!’于是人马立刻停止下来,路也被堵住了。最后,我们看到太后的轿子停在路边,便都下轿奔过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到了太后轿边,只见她安坐轿内,正对太监总管发令,叫其不要责备那个轿夫了,这不是他的错,实在是路太滑了。”拿破仑有一次在散步时,被两个身背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当几个宫眷卫兵喝令二人为大皇帝让路时,拿破仑则说:“尊敬的夫人,请尊重负重者。”作为伟人,他必定是高贵的,而作为一般人,只有当他或她能够理解拿破仑这句“尊重负重者”的话时,才配称高贵。

我曾在我的著作中谈到过,作为满人,皇太后那高贵的满人理智,使她对欧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并无多大兴趣。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她对欧洲服饰的看法。该书的作者曾给太后看过一张她身着晚礼服的画像。太后说,“你穿的衣服多特别,怎么连颈和臂都露在外面?我听说外国人穿的衣服都是没有领和袖的却没想到会像你所穿的那样难看。我不懂你怎么肯穿的。我想你穿了这种衣服一定会感到难为情。以后不要再穿这种衣服没了我看了这样的穿着打扮很不舒服。这也算是文明吗?这种衣服是在有特别事情时穿的呢,还是随便什么时候,甚至有男人在场的时候都可以穿的呢?”作者解释道这只是普通女人的晚礼服。太后听了笑着喊道:“越说越不成样了。我看外国好像变得越来越糟,似乎样样都在倒退。我们在男人面前手腕都不准露一下,但外国对此则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皇帝(光绪)总讲要革新,但如果这就是所谓新法的话,我看我们自己固有的东西倒要强得多,还是守旧些好呢!”

如果说以上就是太后对欧洲服饰的看法,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太后对欧洲人举止的评价。“太后对我说波兰康夫人(俄国使臣的妻子)真是一位体面有礼的太太。以前来宫里的许多(欧洲人的)太太都没有像她那样知礼,有些太太举止就很不适当。”她又说;“她们似乎以为我们不过是中国人,因此很是瞧不起。可是,我很快就注意到并奇怪地发现:那自以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看,她们所认之为野蛮的,比起她们来,倒好像要文明得多,举止得体得多呢!”该书在描述满族宫廷和满族社会时,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们每人都有优雅得体的举止这一点。甚至于在濮兰德和白克豪斯先生书中所提到过的那个可怕的妖魔——太监总管李莲英,尽管他又老又丑,脸上布满皱纹,却也有着优美的举止和风度,从而有其可爱之处。优美的举止风度,恰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健全完美的体现和确证。当然,我非常清楚,此时此刻对于满人的这一优点,无论我怎么说也是不会有人听的,但我在此还是要冒昧地说一句,今日中国那些沉默的、真正高贵的人——少数正与全民族抗争的人——虽然忍受着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羞辱,但却应当赢得人们的尊敬,因为在反对这场下流无耻的诽谤运硝时,他们没有用有损尊严的一字一句进行过反击和报复。

我说过,刚刚故去的皇太后纯朴而高贵,不仅如此,她还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下面这段摘录就是关于她如何获取权力并成为伟大女性的原始资料。作者记述说:“七月照常是太后最悲痛的月份,因为该月的18日就是她丈夫咸丰皇帝的祭日。17日早晨,太后去祭奠亡夫。她跪在咸丰帝的灵前,哭泣了许久。宫中也一律戒荤三日,以表虔敬。我当时是太后所喜爱之人,所以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她常叫我伴随她左右。这是一件倒霉透顶的差使。当太后哭时,我也得陪着她哭,然而她却每每停下来叫我别哭,说我无论如何还太年轻,不宜悲痛,同时也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在那段时间里,她告诉我许多她自己的身世。一次她对我说;‘你知道在小时候,我的生活是很苦的,我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丝毫欢乐’。我初进宫时,大家也都妒忌我的美貌,后来幸运我生了一个皇子,这才好了些。然而在,这之后,我的命运就又不济了。咸丰当朝的最后一年,他突然病倒,洋兵又烧毁了圆明园,我们于是不得不避难到热河,当然这件事是大家都熟悉的,那时我还很年轻,丈夫病危,儿子又还小。当皇帝处于弥留之际时,我急忙抱着儿子来到他身旁,对他说:‘你的儿子在这里。’他听到这话,即微微张开眼来,说道:‘当然是他继承皇位。’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尚有同治可以依靠,能够获得一点愉快,但不幸的是,同治不到二十岁竟又死了。从此我的性情大变,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因为我的一切幸福都连同死掉的儿子一起失去了。稍为慰藉的是,光绪带还只有三岁就被带到我的身边。他是个瘦弱多病的孩子,你知道,他的父亲就是醇亲王,他母亲便是我妹妹,所以他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而且事实上我也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待的。可是,尽管我为他想尽办法,他的身体却依旧很糟,这是你们都知道的。除此之外,我还有许多苦恼的事,现在说也无益。总之没有一件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样样都使我失望。说到这里,她又痛苦起来,接着又说:‘人家都以为太后不知有多么快活,却不知我刚才所说的那些痛苦。然而我总算还很达观,顺其自然,因事而安,有许多小事也就不放在心上,要不然我恐怕恐怕早就躺在坟墓里了。’”

从不靠眼泪来度日,

从不坐熬那寂静的夜时,

哭泣到次日黎明——他知道你不会,

(因为)你拥有非凡的力量。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这位纯朴而又高贵的满洲妇女,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中成为一个伟大统治者的了。在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她保持了一个庞大而又纷乱的帝国的统一。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是谓也。

下面,在本文即将结束之时,我再摘录一段,谈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光绪的皇后——现在的皇太后隆裕。该书的作者初见她时,她显示出极好的举止和风度,且并无丝毫造作之感。下面这段故事则体现了她品性的另一方面。一次作者在与宫眷们交谈并回答她们的提问时,庆王的四女儿问了一个可笑的问题:“难道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这些人还问了我许多问题。最后,年轻的皇后说道:“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晓得每个国家都有个领袖,有些国家是共和国,像美国就是,美国和我们是很友好的。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可惜,就是现在到美国去的中国人都是些平民百姓,使得美国人以为中国人就是那种样子。我希望能有些好的满人出去,让他们知道我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好一个年轻的皇后!这位当今的隆裕太后所希望见到的,不正是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的首项改革吗?中国人最大的不幸,正是他们不为世人所了解,也就是说正因为欧美人都不了解我们真正的中国人——即太后的那句话——以为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不懂,所以便瞧不起我们。欧美人的这种态度,是1900年中国庚子事件爆发的排外情绪的真正根源。因为这场运动本身,正是为了反抗外国人的歧视。同样,目前这场革命(辛亥革命),也是为了反对政府对洋人歧视的妥协和忍让。该革命的矛头所向并非是一个腐败的政府,而是一个软弱的政府——反抗一个软弱受欺的政府。革命的真正动机并非排满,而是源于遭受外人蔑视引发的巨大的羞耻感而生的盲目排外力量。这些拥有如此这般新学的盲目者,天真地想象我们受歧视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有辫子,而满族人则须对这一耻辱的标志负责。所以这些盲目的过激分子痛恨满人并坚持要摆脱和推翻满族的一切。正如聪明的辛博森实话所言:“目前这场割发革命,值得世界人民同情。”简而言之,1900年中国爆发的庚子事件,实际上是受到伤害的民族自尊心的狂热进发;而当今这场革命,则是一次民族自大心理的狂热爆炸。然而,正是在这里,狂热分子不久就会发现他们犯下一个可怕的错误。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因此,中国目前最迫切的改革并非薙发或换发型,而实在是隆裕太后所希望看到的——派出我们的良民——最优秀的中国人——去向欧美人民展示我们的真相。简而言之,这种最优交往,或能有望打破东西畛域。

今日的德国人都深切地怀念着他们已故的高贵的普鲁士路易丝王后,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对我们的隆裕太后之同样的深情,不久就会到来。上个世纪初,遭受拿破仑·波拿巴践踏后的德国霍亨索伦王族,正如今日受到英国报纸攻击和侮辱的爱新觉罗皇室一样,遭受到全世界带着怜悯和嘲讽的蔑视,然而,据说那位忍受了巨大牺牲的普鲁士尊贵的王后,在那段孤寂凄凉的日子里,却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我在前面引述过的、歌德的那句名言:绝不靠眼泪来度日。

尊贵的王后所作出的牺牲和忍受的痛苦,终于触发和震撼了全体德国人民的心灵,使他们不仅作为一个民族崛起并击败了拿破仑·波拿巴,而且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有谁又能肯定,当今隆裕太后所受的痛苦,不会激发帝国那四万万沉默的人民也奋起进击,坚决反对并制止这场愚蠢而疯狂的革命,并最终依然在暂时失色的皇室领导下,去创造一个崭新的、纯粹的现代中国呢?正如德国诗人对尊贵的普鲁士王后所赞美的那样,以后我们中国人,也会对今日在北京被残忍背弃的帝国皇后放声歌唱:

你是一颗星,一颗光彩夺目的星,往昔的风暴和乌云全都已经过去。

猜你喜欢
  卷五 本纪五·赵尔巽
  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刘知几
  卷第五十八·徐鼒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七百十四·佚名
  目录·佚名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九·允秘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周作人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民国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六年(1917)三月廿日·胡适
  ●题记·佚名
  卷二百七十七·杨士奇
  南京条约·佚名
  二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江顺诒

    ◎六曰法○南宋多堆积周琢之弊莲子居词话云:“词忌堆积,堆积近缛,缛则伤意。词忌周琢,周琢近涩,涩则伤气。”[诒]案:南宋以后诸家,率多此弊。此白石、玉田所以独有千古也。○词宜浑成俞仲茅云:“遇事命意,

  • 小孩·周作人

    一我初次看见小孩了。我看见人家的小孩,觉得他可爱,看见了他们的笑和哭,看见了他们的服装与玩具。二有我的小孩的柔弱与狡狯。我真是偏私的人呵。我初次看见小孩了,我为了自己的儿女才爱小孩,因为他们有我的小孩的美,为了自

  • 列传第二十四 申徽 陆通 弟逞 柳敏 卢柔 唐瑾·令狐德棻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六世祖钟,为后赵司徒。冉闵末,中原丧乱,钟子邃避地江左。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父明仁,郡功曹,早卒。徽少与母居,尽心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遭母忧,丧毕,乃归于魏。元

  • 卷二十一·志第二·历上·脱脱

        ◎历上   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时,厘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来尚矣。自汉太初迄于前宋,治历者奚啻七十余家,大概或百年或数十年,率一易焉。盖日月五星盈缩进退,与夫天运,至不齐也,人方制器以求之,以俾其齐,积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有一年秋七月按是月壬申朔癸酉御史中丞充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入辞上命凡吏之能否民之利病悉以上闻澈受诏而去 诏左迪功郎新德安府府学教授王质已降召试馆职指挥更不施行质宣城人入太学为诸生始登

  • 清中叶之外交观·佚名

    自乾隆十二年金川叛乱,迄五十七年尼泊尔征定,其间用兵凡十余次。战役上虽未尝无一二败北事,然其终局,常得自然之胜利。故是时有十全武功之称,谓两定金川,两定伊犁,一定回部,一入缅甸,一定台湾,一复安南,两胜廓尔喀也。此等武功,于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天启元年十二月戊辰朔○御史夏之令疏言辽抚锐意用西虏往复讲詟卒未得其要领奴既闻且见之矣宰赛一归虏遂移帐北去中奴饵而去非空去也昔掉臂去今摇尾来受奴约束而来非空来也彼于我何亲而轻用其众结怨强邻耶如曰河西为彼

  • 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熊方

     宋 熊方 撰百官 <史部,正史类,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类,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类,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类,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史类,补后汉书年表,卷九下> <史部,正

  • 卷十六 郑语·左丘明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原文〕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④,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

  • 陆机传·房玄龄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祖父陆逊,是吴国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机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陆抗死后,他带领父亲的军队当牙门将,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退居家乡,闭门勤学,累积十余年

  • 祖珽传·李百药

    祖珽,字孝征,范陽遒县人氏。父莹,魏护军将军。珽神情机警,词藻劲逸,年轻时就有声誉,为当时推崇。起家秘书郎,对策高第,任尚书仪曹郎中,主掌仪注。曾帮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制作《清德颂》,其文典雅,就连神武也知道了此事。时文宣为并

  • 三年·佚名

    (癸未)三年大明永樂元年春正月1月1日○己卯朔,賀正受朝如儀,宴群臣。義安大君和與上洛府院君金士衡、右政丞李茂進壽酒,上下床受杯。宴酣,上命安遇世與大君和對舞,崔沮與左使李彬對舞。上謂遇世、沮等曰:「汝等,守節之臣也。使

  • 八  尚贤上·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

  • 颜氏學記卷七·戴望

    恕谷四 先生嘗言:吾少年讀書強記,四五過始成誦,比時同學者多如此,而予迤後閱書幾萬卷者,好故也。故學祗在好,不在質高。又曰:人知學之美而不知問之益,海内賢喆穷年所學者,吾一問而得少其益,豈不大哉。生平處事,必再四問辨,

  • 累教品第二十五·佚名

    佛告阿难。作是立者为如佛立。欲如一切智立。当随明度教。应是行者当知从人道。或从兜术天上来。久闻明度或行。所以然者,佛灭度後法於世间现。或於兜术天上现。有行若书者复转教人。欢乐合福知供养若干佛以来。不於应

  • 弟子死复生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万二千人。神足弟子五百人俱。尔时有贤者优婆塞。本奉外九十六种道。厌苦祷祠委舍入法。奉戒不犯精进一心。勤于诵经好喜布施。笮意忍辱常有

  • 灵飞散传信录·佚名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齐推书心序称,得于唐李泌宅中, 为《太清仙经》之《灵飞散方》,尤胜收入孙思邈《千金方》者。 此录《灵飞散方》出自六朝之《太清仙经》,齐推书心述古本传授、 发现经过。述灵飞散方、治云母方,亦可视

  • 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佛告阿难,帝释与修罗战败求救,佛为说咒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