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志氏姓 第三十五

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一〕○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递嬗,南北迁移,声有转讹,字多增省,重■貤谬,治丝而棼。盖在昔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姓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取其说焉。

〔二〕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民”旧作“氏”。

〔四〕“十”字旧空。

〔五〕“传称”以下见楚语。“子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七〕隐八年左传。

〔八〕“邑”字衍。

〔九〕“国”旧作“爵”,今移正,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黡将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着书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猜你喜欢
  泾野子内篇卷二十五·吕柟
  尊五美,屏四恶·孔子
  第十九章 18·辜鸿铭
  卷六十五·沈廷芳
  补天遗石(读书笔记)·胡兰成
  卷八十一·秦蕙田
  十七  非攻上·墨子
  卷十七·苏辙
  卷一·朱熹
  卷十七·王植
  卷一·佚名
  卷三十·佚名
  散种章第一·佚名
  复李管卿先生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与义·唐圭璋

      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本蜀人,后徙居河南叶县。生于元祐五年(1090)。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绍兴中,历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寻参知政事。以病乞祠,提举洞霄宫。绍兴八年(1138)卒,年四十九。有无住词。   法驾导引   世传

  • 蠲戏斋诗话(一)·马一浮

      诗以道志,志之所之者,感也。自感为体,感人为用。故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言乎其感,有史有玄。得失之迹为史,感之所由兴也;情性之本为玄,感之所由正也。史者,事之著;玄者,理之微。善于史者,未必穷于玄;游乎玄者,未必博

  • 思美诗十首·宋应星

    其一闻道西方有美人,大圆清淑幻成身。容华婥约仙山质,德性温良葛氏民。著作功高天不夜,应酬气爽日长春。却怜俗骨烦陶冶,宁惜蒙淄混世尘。其二叔世何曾气薄凉,仍生圣哲应储祥。但从孝悌开初址,自显忠良扩远疆。作止醒眠皆法

  • 卷四·林逋

    钦定四库全书林和靖集巻四宋 林逋 撰五言绝句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斵石自何许枕之懐赤城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西湖与性上人话别秋山与湖水逺近如相送后夜宿扁舟知师有归梦送谢尉试吏才未伸食贫同古人何以赠行色一酌湖

  • 四集卷九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七古今体一百十七首【癸卯五】四月朔日重修十方普觉寺落成瞻礼因至香山静宜园驻跸即事得句仲春於此逢优雪【二月二十日】弥月方希即获霖【时三月廿七日】倏尔杏桃孤彼节依然松石照予心却

  • 卷一百七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十二书法总类五言古乐府          【魏】曹 植墨出青松烟笔岀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七言古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宋】黄庭坚丘郎气如春景晴风暄百菓草木

  • 卷之六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续后汉书音义卷四·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音义卷四    宋 萧常 撰 魏载记一阿瞒【阿俗呼作遏发声也下谟官切】蒜【音算】蠡吾侯【上音礼故涿东京隶中山国】说冀【上式季切】纵横【并去声】费亭【音秘在沛国

  • 史记集解卷四十一·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元年吴王阖庐

  • 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佚名

    二月甲寅朔,赠刑死主事郑逢兰太仆寺卿,予祭;不准荫。命北京锦衣卫各官逃回求改南者曾否从贼?不得轻题。允内臣田成挑选淑女嘉兴、绍兴二府。乙卯,命改思宗庙号,并议东宫、二王谥。从工科都李清言也。疏言:『臣记泰昌初,曾拟神

  • 卷一百四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高宗时章谊乞谨选执政大臣上奏曰臣闻人主继天而为之子宰相代天工而熙庶绩百辟卿士犹日月四时运行而不息者也如此则君无为而逸臣有为而劳故曰天何言哉四时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吕思勉

    谁都知道:统一是始于秦的。其实统一是逐渐进行的。看前编第七章所述,就可知道了。然而统一的完成,确在前二二一年,即秦王政的二十六年。积世渴望的统一,到此告成,措置上,自然该有一番新气象。秦王政统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

  • 附录·大珠慧海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

  •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印光

    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1],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

  • 卷第二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七之一已辩烦恼。随诸品类虽有无量。而总立为三界五部。诸烦恼断随所系事虽亦无量。而就胜位立九遍知。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

  • 圭峰集·卢琦

    诗文别集。二卷。元卢琦撰。圭峰是卢琦所居地,因以为集名。抄本或作《圭斋集》,误。徐火勃《笔精》说:“《圭峰集》岁久弗传,近岁惠安庄户部徵甫蒐而梓之,误入萨天锡诗六十馀首。”二卷本为元陈诚中所编,明神宗万历(1

  • 女科经纶·萧埙

    8卷。清·肖赓六撰。刊于1684年。本书汇辑历代有关妇科著作中的理论和证治,依类选编,共分月经、嗣育、胎产、产后、崩带、带下和杂证七门,列病证163种,引录各家论述700余条,并附加按语,予以补充或订正。本书资料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