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十六

朱批祖秉卫奏摺

雍正五年闰三月初七日署理山永副将事务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臣】祖秉衡谨

奏为奏

闻事本年三月二十一日蔡珽到永二十五日开工修筑堤岸忽於本月初三日蔡珽向【臣】云我遣儿子蔡永禧齎摺进京於三月二十七日奉

旨一切事俱交与祖秉衡转奏今如何不由伊处竟自越奏钦此蔡珽随将奏摺交【臣】转奏【臣】看其摺内情节据云伊之家产约略十万两上下情愿交官一应工程交地方官修理等语伏思蔡珽受

恩深重自应殚心竭力以图报效乃工作方始如何萌此推诿之心是以【臣】当即向伊云此等语我不便转奏【臣】除现在仍严催蔡珽父子上紧修筑务使

堤工於河水未?之前完竣并将城工作速料理兴修外合将蔡珽到永情由缮摺奏

闻谨

是所奏知道了蔡珽近日行事似涉疯狂

雍正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臣】祖秉衡谨

奏为请

旨事雍正五年二月十九日奉

旨山永副将事务着副都统祖秉衡署理俟岳含奇到任後祖秉衡请旨现今派蔡珽修理永平府城垣其应如何修理之处着祖秉衡稽查管理钦此今岳含奇已於本月二十六日到任【臣】随将副将事务交代明白理合

闻请

旨其城垣修筑之处自六月初二日堤工完竣後即饬令蔡永禧先将城垣南面修筑已经筑砌完竣者二十丈现在修砌者五十丈合并奏

闻谨

工程若即可吿竣尔料理完毕後再赴京都为是如尚需时日交与知府副将管理尔来往照看亦可其酌量行之

雍正五年十月十九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祖秉衡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接阅邸抄知【臣】胞弟祖秉圭奉

旨署理贵州巡抚印务伏念【臣】母子兄弟叠荷

圣恩宠荣已极惶?实深今【臣】弟祖秉圭更蒙

天恩署理巡抚印务【臣】闻

命之下感激之情不能自巳为此缮摺叩

谢谨

受恩易不负恩难勉之

雍正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祖秉衡谨

奏为预筹积贮以济兵食事窃查【臣】大同标下三营兵丁每名每月应关米三斗折给银一钱三分五厘令其自买粮食【臣】思每年当青黄不接之际加以二千有余兵丁入市籴米势难免腾贵之虞是积贮一事不可不预为筹画今查得镇属教场内旧有地亩二十八顷每年收租谷五百六十石得胜助马两路每年交餧马谷麦一千六百四十四石【臣】受

恩深重何敢私入己槖请即以此二项充备积贮之用每遇青黄不接之时减价平粜以济兵食俟秋收後买补还仓数年之间便可积谷数千石於兵丁洵有裨益惟是本年教场地亩租谷前任总兵官王以谦已经收去无从备办【臣】先将得胜助马两路所交马料除将摊累兵民者悉行禁革外其租谷可收者共计八百二十四石内每百石将十二石作运脚垫仓等费实在七百二十六石即从今冬收贮嗣後与教场地亩所收租谷一并积贮永为成例事关预筹兵食【臣】未敢擅便伏候

皇上批示遵行谨

祖秉衡将任内应得之租谷捐充营伍积贮利济兵丁甚属可嘉着该部议叙具奏将此摺?与王以谦看料伊亦未必知愧也

雍正六年正月十一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祖秉衡谨

奏为叩谢

天恩事【臣】兄弟二人均叨沐

圣主殊恩不次超擢自揣逾分恐惧日深更蒙

皇上垂悯乌鸟至情俾【臣】母邀

荣格外洵为千古异数今江南督【臣】范时绎抚【臣】魏廷珍各助银四百两差员护送【臣】母於本月初八日至【臣】任所【臣】母惟有朝夕焚顶祝颂

万夀无疆【臣】兄弟二人亦惟有益遵母训各竭犬马心

力冀仰答

高厚於万一耳理合缮摺叩谢

天恩谨

为母之感已悉副母所望当思勉之勉之但务一诚字人臣之能事毕矣

同日又

奏为恭谢

天恩事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蒙

皇上恩赐御书福字到【臣】随恭设香案望

阙叩头谢

恩又【臣】子祖鲁於雍正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奉

旨补授佐领伏念【臣】屡邀

殊恩毫无寸效夙夜难安今【臣】子复荷

天恩补授佐领益为感激无地【臣】惟有恪遵

圣训尽心尽职并饬【臣】子勤慎行走小心办事以仰报洪恩於万一耳为此具摺叩谢

天恩谨

自能勉尽一是字方可期子孙之效法设在己有欠缺处虽教何益子孙未必肯听从也

雍正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山西大同总兵官【臣】祖秉衡谨

奏为请调管理军站营员以慎站务事窃念军站一事最关紧要查【臣】镇属如天城阳和聚乐大同高山左卫右卫等处俱系极冲大路各有军站马匹供应来往差使但旧制天城阳和大同高山右卫五处其军站马匹均系守备管理惟聚乐左卫二处仅以千总管理站马恐千总微员难免误公【臣】愚见聚乐系得胜所辖左卫系助马所辖请以聚乐左卫二处军站亦悉照天城等五处令得胜助马守备移驻管理其聚乐左卫千总令其移驻得胜助马两城随参将操防巡查一转移间地方军站两有裨益【臣】冒昧渎陈伏乞

皇上批示施行谨

驿马事轻地方事重非可草率更改者转移之间果与地方防守毫无干碍与抚臣商酌具题听候部议朕意只在得人岂在官之大小也千总守备总不过前日之把总耳此奏朕殊不以为然尔其再为详慎斟酌而行朕遥揣之论亦不可即以为是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一日镇海将军【臣】祖秉衡谨

奏为敬陈管见以收营伍实效事窃照守备一官既有巡查训练之任又有支领钱粮之责甚为紧要其以侍卫补用以及千总题补之人无庸置议惟是由武进士初任之员人材弓马或有可观而於营伍事宜率多不谙【臣】愚以为嗣後凡武进士应推守备之人伏乞

皇上敕部查核带领引

见预行拣选照文职州县例就近分发各省督抚提镇标下试用知果营伍谙练堪胜守备之任者分别题请实授庶营伍地方均有裨益抑【臣】更有请者凡各营路参游驻劄之所并极冲大路城堡止设有守备一官并无千把者甚多虽提镇向有外委把总之例不过给以委牌从未达部兵丁亦未必听其约束徒有虚名仍无实济【臣】愚以为嗣後凡极冲大路止设守备千把一官并参游驻劄之所并无千把者请

敕下各省督抚提镇无分营路请照拔补把总之例拣选人材壮健弓马纯熟者给以外委把总委牌悉行报部赏以顶带令其差操效力遇有把总缺出秉公拔补庶兵丁皆踊跃奉公而营伍亦得收臂指之效矣以上二条是否允协伏乞

皇上睿鉴施行谨

该部议奏其外委把总应行报部并照在京副骁骑校之例赏给八品顶带以示鼓励遇有缺出该上司秉公拔补不称职者革退

雍正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镇海将军【臣】祖秉衡谨

奏为恳请整理江汛以专防守责成事窃【臣】属沿江两岸墩汛共有一百八十四处计长四百余里【臣】到任以来专差逐汛查验除将怠玩尤甚之汛弁即行斥革并严谕水师两营游击遍行确查凡烟墩坍塌之处速移地方官修整其器械不全技艺生疎以及偷安离汛者分别惩儆加意整理外惟念沿江墩汛必得添盖营房照依山陕汛地分派兵丁应守何汛者悉令挈眷居住则责任既专咸知儆惕自不敢仍前疎懈伏查每汛兵丁向系三五名不等每名应给营房二间通计汛兵六百八十一名共需营房一千三百六十二间现有营房四百六十六间应添八百九十六间每间需银三两二钱通共计费二千八百六十七两二钱【臣】到任後即查出标下两营水师两路从前各项虚冒空粮共有七十五分现在添盖营房无项可办莫若将此项清出空粮暂停募补再【臣】衙门向有仪从工食一项每年又有三百余两亦现在请裁倘蒙

俞允即以此二项支给陆续添盖约计两年之後便可完竣其清出空粮依旧募补仪从工食仍可裁革而於沿江墩汛肃然改观矣刍荛之见冒昧陈请是否允协伏候

皇上批示施行谨

料理甚属可嘉但汛地营房添设之後尤须不时稽查如直隶山西悉经盖造派令兵丁挈眷居住率皆睡至日出行路之人叩门取火尚不之觉似此不过徒为嬾惰兵丁之安乐窝耳亦复何益总之有治人无治法果肯竭力殚心整顿自必改观也勉之

同日又

奏为据实奏

闻仰祈

睿鉴事【臣】於十月十八日到任见右翼副都统【臣】张天植精神衰迈凡办公事处不能行走询其缘由据云患痢未痊近以例应轮班

陛见择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起身欲【臣】先行咨部【臣】以

其年老久痢劝其暂养另为代

题今副都统【臣】张天植於十一月二十日上公衙门自云痊好必欲循例进京【臣】未敢再阻除张天植起程日期咨明兵部外理合据实奏

闻谨

所奏是另有旨谕伊回任尔看如果年老不能供职令其告休一面奏闻其向日声名及为人何如之处一并奏知

同日又

奏为奏

闻事【臣】蒙

天恩补授镇海将军到任後随将衙门向来出息逐一稽查因知每年俸银米折马乾心红仪从工食以及两淮

题定盐规并巡缉夀礼等项银通共五千七百二十五两伏念俸银等项皆系养廉之资惟是仪从工食银三百三十六两今执事人役悉属兵丁应役并无雇觅之费实为虚冒应行裁革其盐规巡缉银一千两从前悉皆肥巳尤属不合【臣】查每年修理巡盐哨?十二只需银二百两巡盐官兵盘费需银六百两请将每年盐规巡缉银两按巡盐官兵数目逐名实在给散以专责成除此之外每年尚有四千五百八十九两尽可养赡谨分析详细奏

闻伏乞

批示施行谨

在汝酌量为之不分外贪求足矣无庸矫廉应取者取之何妨耶

雍正七年二月初八日镇海将军【臣】祖秉衡谨

奏为遵

旨奏闻事【臣】自到任以来访察得江苏抚【臣】尹继善居官安静声名亦好又闻得不时在外潜行私访凡地方光棍以及窝娼窝赌匪类俱将其姓名开列一单实贴巡抚衙门前以示欲其悛改歛迹之意理合据实奏

闻谨

尹继善实好国家又得一人才矣

尔条奏战?一摺留中朕细閲数条甚属妥协可嘉但内中有复更马三奇改造之处朕不以为然候叧斟酌有旨

同日又

奏为恭谢

天恩事本年正月初九日接家信知【臣】弟祖秉圭蒙恩补授御史又着管理广东海关税务随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

恩伏念【臣】弟祖秉圭蒙

皇恩寛宥不加罪谴更荷

殊恩复加委任

天高地厚感激难名【臣】惟有勉其勤慎奉公竭尽犬马

微忱以仰报

皇上洪恩於万一耳为此恭谢

天恩谨

尔弟祖秉圭从前未为朕所熟识今用伊此任面见数次甚属平常人也汝当加意朂勉之

雍正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镇海将军【臣】祖秉衡谨

奏为请除陋习以肃

功令事窃【臣】查从前京口八旗另户壮丁不时逃走迨自回销档之时亦不过数十日根询缘由据称壮丁原无告假之例即遇有父母大事以及婚娶等务该管官亦不准给假必逓逃牌甚有明知其去处彼此说明但报逃塞责者在本人亦明知该管官必逓逃牌全无顾忌而去至自回之後设遇挑甲之时又仍照常挑补视

功令为具文大非立法本意【臣】请嗣後另户壮丁果有正务许呈明该管官准其给假不得混逓逃牌其非系正务不应给假而私去者方始报逃纵系自回亦不准挑甲则咸知儆惕而犯逃者自少矣惟念从前报逃旧习既大半虚应故事恐其中人材弓马不无可用之人若竟因此废弃未免屈抑【臣】请细加查核如果从前因正事而去情有可原者再於挑甲之时量其材技挑补庶人材不致废弃於寛严互用之道或稍有当也是否允协伏候

皇上批示施行谨

奏内不通之论不一而足另有谕旨令怡亲王大学士等转?

雍正七年七月十九日镇海将军【臣】祖秉衡谨

奏为恭承

圣训感激难名叩谢

天恩事窃【臣】齎摺家人囘署捧到

朱批谕旨并怡亲王大学士等转传

上谕跪读之下惶悚无地伏念逃过另户壮丁挑甲一

事【臣】才识短浅实属错谬蒙

皇上指示周详【臣】始洞然开悟愧悔莫及嗣後惟有益

加奋勉每事细心办理以仰答

高厚於万一耳为此谨

勉之慎之尔此任甚不及尔做总兵时总未见奏闻地方上一件事想因官爵已登极品无可上进处惟思持禄保位耳但此隐嘿自便之术未为保全之善策更当为已筹画一妥协地步方可

朱批谕旨卷一百十六

 

猜你喜欢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陈寿
  卷三十二·宋卫·佚名
  卷三十三·谷应泰
  卷之七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第五十册 天聪六年二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纪昀
  七六八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遵旨查办王仲儒《西斋集》情形折·佚名
  卷八·傅恒
  卷二十·佚名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八·裴骃
  吕公著传·脱脱
  王礶传·脱脱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六·王世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三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北窓诗藳余观复字中行旴江人有北窓诗藳读柴桑集游心太古初得向万物表平生一罇酒寂寞三径小有琴不张弦正以知音少伊予挹残芳道心炯相照北窓清梦长山

  • 诚斋集补钞·管庭芬

    诚斋集补钞杨万里游丰湖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更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寄陆放翁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

  •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五十六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谢准允将织造补库分三年带完摺·佚名

    雍正二年正月初七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为恭谢天恩事。 切奴才前以织造补库一事,具文咨部,求分三年带完。今接部文,知已题请,伏蒙万岁浩荡洪恩,准允依议,钦遵到案。窃念奴才自负重罪,碎首无辞,今蒙天恩如此保全,实出望外。

  • 韩建传·欧阳修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年少时为蔡州军校,是忠武军将官鹿晏弘部下。跟随杨复光到长安进攻黄巢,巢败,复光也死了,晏弘与建等没有了依靠,就率部下军士去蜀迎接僖宗,经过的地方进行劫掠,走到兴元,驱逐牛丛,占据山南。久而守不住,晏

  • 周祯传·张廷玉

    周祯,字文典,江宁人。元朝末年流亡到湖南。太祖平定武昌,任用他为江西行省佥事,历任大理卿等职。太祖认为唐、宋都有成律断狱,唯独元朝以一时行事为条格,官吏容易违法。诏令周祯与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人制定律令,少卿

  • 卷一百九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九十四 朱批廖坤奏摺 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湖广襄阳府同知【臣】廖坤谨 奏为遵 旨密奏事窃【臣】恭觐 天顔蒙 皇上垂念【臣】祖廖有功殉难微衷 特加异数叠沐 高厚隆恩亘古未有【臣】中

  • 古微书畧例·孙瑴

    古微书畧例一曰删微地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今也经存而纬亾是有南北无东西也圣人之言理数具举既师其理安遗其数可付之删后之文无足取也哉兹所遇图纬诸家虽细録也虽伪收也惟断章者亦取焉首删微一曰焚微书以焚亾亦以焚重非焚

  • 卷二十一·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一    元 郑玉 撰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邾子蘧蒢卒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 卷四·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西铭【朱子曰横渠姓张名载字子厚秦人也学古力行笃志好礼为关中士子宗师尝于学堂双牗左书砭愚右书订顽伊川先生曰是启争端改曰东铭西铭二铭虽同出于一时之作然其词

  • 聪明品第三·佚名

    於是贤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宝女身所问辩才。分别解说如所了慧聪明之慧。本岂达乎演畅要事。世尊问曰:於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宝女者,不以聪明慧演说法要。莫造斯观。此宝女者,已得聪明无断辩才。於时耆年舍

  • 卷十六·赞宁

    ◎明律篇第四之三(正传十九人附见二人)○唐朔方龙兴寺辩才传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罗汉图 金廷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 佛法初入中国,相传起于东汉明帝时。正史中纪载较详者,为《魏书释老志》。其文如下: &ldquo;汉武&hellip;&hellip;开西域 ,遣张骞 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

  •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夫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体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答。一心不动。诸法无性。以无性故。悉皆成佛。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

  • 宋文宪公护法录目录·宋濂

    卷之一国初应召大浮屠塔铭(凡十有三人)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禅师信公塔铭天界善世禅寺第四代觉原禅师遗衣塔铭李大猷传(附)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寂照圆明大禅师璧峰金公设利塔碑铭佛性圆辨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碑铭大天界

  • 卷第七·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七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诗偈赠心苇徐侍御隐居(讳之垣)昨别未几许霜风送好音宁知摩诘老踪迹入梅林竹户藤为幔芸窗薜作衾山回情更远水绕

  • 南询录·邓豁渠

    《南询录》一书国内早佚,仅日本“内阁文库”有庋藏。《南询录》作者邓豁渠是明代王阳明弟子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南询录》“直指性命,直书其所自得。以圣求之者,谓其言圣道;以佛求之者,谓其言佛道;以仙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