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寿州人。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没有赴任。为颍州通判,郡守欧阳修与他结为讲学之友。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询问中国学问德行之士,首先答以吕公著。判吏部南曹,仁宗奖许他淡于名利,赐给五品官服。被任为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寿星观营造真宗神御殿,吕公著说:“先帝已经有三神御殿,但不停地建立,岂不是祭祀没有丰厚父庙之义。”进官知制诰,三次辞谢不受君命。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英宗亲政,加吕公著官龙图阁直学士。正议论追崇濮王,有的打算称呼皇伯考,吕公著说:“这是真宗所以称呼太祖,怎么能施于王。”等到下诏称亲,而且分赐讳号,吕公著又说:“称亲则有二个父亲的嫌疑,王讳可以避于上前,不应与七庙同讳。”吕诲等人因论濮王离开朝廷,吕公著说:“陛下即皇位以来,纳谏之风没有彰扬,而且多次贬退谏官,何以风示天下?”英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吕公著于是请求补外任,英宗说:“学士为朕所器重,怎么能够离开朝廷?”吕公著不停地请求,出任蔡州知州。

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封还这个诏命说:“司马光因举职赐罢,这是为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尽其言。”诏令以告示直接付给..门。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示谕他说“:之所以流放司马光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学而已,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终于解除知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熙宁初年,吕公著知开封府。当时夏秋久雨,京师发生地震。吕公著上疏说“:过去人君遇灾,有的恐惧以致福,有的简诬以致祸。陛下以至诚待臣下,那么臣下思虑尽诚以回报,上下至诚而变异不消失的,从来没有。做人君主的只有除去偏听独任的弊端,而不被先入之语所蒙蔽,那么就不会被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国之道,孔子答以疏远奸佞之人为戒。大概奸佞之人惟恐不顺合君意,那么其势必容易亲近,正直的人惟恐不符合大义,那么其势必容易疏远。只有首先格王端正此事,没有事正而世不治理的。”礼官遵用唐代旧例,请求五月临御大庆殿接受朝拜,因而上尊号。吕公著说:“陛下正超越汉、唐,追复三代,何必在阴盛的日子,为不符合礼义的朝会,接受无益的虚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熙宁二年(1069),任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正颁行青苗法,吕公著急速上言说“: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失去人心却能图治,也没有能胁之以威、胜之以辩却能得人心的。过去所谓的那些贤能之人,现都认为青苗法为非,但发出议论的人把这一切诋毁为流俗浮论,难道过去都是贤能而现在都是不肖吗?”王安石对他的深切之语感到愤慨。神宗让他荐举吕惠卿为御史,吕公著说:“惠卿固然有才能,但奸邪不可以任用。”神宗把这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更加愤慨,诬陷吕公著恶语中伤,吕公著出任颍州知州。

熙宁八年(1075),彗星出现,下诏求取直言。吕公著上疏说“:陛下临朝希望治理国家,时日已经很久,但左右前后,没有人敢直言。致使陛下有想治理天下的雄心,但没有致治之实,这是任事大臣辜负了陛下。大概士人的邪恶正直、贤能不肖,已经素定了。现在则不是这样,前不久所荐举,认为是天下最贤能的人;但后来被贬逐,认为是天下最不肖的。其于人才既然反复无常,那么于政事也违背常理不加审慎了。古代为政,开始不为百姓所信服的有之,像子产治理郑国,一年后人们怨恨,三年后人们歌颂。陛下垂衣拱手希望成功,于此七年,但众人的陈述,与以前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陛下难道没有察觉吗?”

起用为知河阳,召回朝廷,提举中太一宫,迁任翰林学士承旨,改任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神宗慢慢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老,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此道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此,但惟独以知人安民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也。”神宗又说唐太宗能以权智驾御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不久,为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之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幽禁了其国王,朝廷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兴问罪之师,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兴。”等到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报告兴兵的害处。

元丰五年(1082),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被授予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不久永乐城陷落,神宗临朝叹息说:“边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吕公著向朕说过而已。”移居扬州,加大学士。将要立太子,神宗对辅佐大臣说,应当以吕公著、司马光为师傅。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斥去,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诚然能得公允正直之士,讲求天下利弊,同心协力而为之,应该不难。”到达朝廷就上言说“:人君才即位,应该正始以示天下,修德以安百姓。修德的要旨,莫先于学习。学有积渐至于光明,则天天更新以至于至治,这是学习的效力。谨冒死陈述十事,曰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开言路。被授予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元..元年(1086),吕公著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一同建置,中书独为取旨之地。吕公著就请求事于三省者,与执政大臣共同进呈,取旨而各自实行。又执政官员通常几天在政事堂一聚,事情多由其长官决定,同事不得干预。至此,才命每天集聚,于是成为定制。吕公著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欢呼鼓舞,都以之为便。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当时科举废除词赋,专用王安石的经义,而且杂以佛教的学说。凡士子从一句话以上,非新义不能用,学习的人以至于不诵读正经,只窃取王安石之书以营谋官职地位,精熟的人转上第,因此科举越来越坏。吕公著开始命令主管科举的部门不得以老、庄书中出题,应试科举的士人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各家儒说,不得专取王氏。恢复贤良方正科。

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只罢知怀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所议论,得失不足言。看主上正值壮年,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是依赖左右诤臣,不可以使人主轻厌言事之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吐蕃首领鬼章青宜结很久以来成为洮、河一带的祸患,听说朝廷息兵省戍,暗地与西夏人合谋再取熙、岷州。吕公著报告派遣军器丞游师雄以方便谕求众将,不过一个月,活捉鬼章青宜结致于朝宫下。

神宗在资善堂宴请亲近大臣,拿出所书写的唐人诗分赐给众人。吕公著就聚集所讲书中要语明白、切合于治道的,共一百篇进献,以备神宗游意翰墨,作为圣学的帮助。

元..三年四月,恳请辞去职位,被授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宋朝建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四人,而吕公著与他的父亲居其二,士人羡慕吕氏的荣耀。诏令在东府南面建造府第,打开北门,以方便执政大臣聚会议事。凡是三省、枢密院的职责,都得总理。每隔一天一朝会,因到都堂,吕公著出不以时,这是特殊的恩典。

第二年二月吕公著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接见辅佐大臣哭泣说:“国家不幸,司马相公已死,吕司空又逝世。”痛惜怜悯了很长时间。神宗也悲痛感伤,就到吕家临幸祭奠,赐给金子布帛万计。赠太师、申国公,谥号为“正献”,亲自书写墓碑头曰《纯诚厚德》。

吕公著从年青时讲学,就以治心养性为本,平日居处时无疾言厉色,对于歌舞钱财荣耀,淡泊无所喜好。暑热不挥扇,寒冷不烤火,简重清静,大概是天生禀性使然。他的识见深切敏锐,气量宽宏而且学问精粹,遇事善于决断,如果对国家有利,不因私下的利害动摇其心。与人交往,出于至诚,好德乐善,见士大夫以人才为意的,必问其所知道的与所听到的,参互考语查实,以达闻于皇帝。每每议论政事,总是博取众人之长以为善,他自己认为应当信守的,则坚决按自己的意志办,从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神宗曾经说他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才。尤其能做到避远声迹,不以知人自处。

起初,吕公著与王安石很好,王安石待之如兄长,王安石能言善辩,没有人与之抗衡,唯独吕公著能以精辟的见识和简洁的言语制服他。王安石曾说“:疵吝每不自胜,一到长者面前,即废然而反,这就是说使人打消自己的念头,这一点在吕公著那儿体现得最充分。”又曾对人说“:吕公著为相,吾辈可以谈论做官了。”后来王安石得志,受到重用,以为吕公著必定会帮助自己,但吕公著却数次公开上言,陈述他的过失,因此二人交情不终。吕公著尤其擅长演讲,语言精约而道理尽明。司马光说“:每次听吕公著演讲,就觉得自己的语言太烦杂。”吕公著就是这样受到当时名流的敬重。

绍圣元年(1094),章..为相,任命翟思、张商英、周秩任言官,议论吕公著更变熙丰法度,削除他的赠谥,毁坏皇帝所赐碑,再贬谪为建武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司户参军。徽宗即位,追复为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又降为左光禄大夫,载入元..党人籍,不久恢复为银青光禄大夫。绍兴初年,赠谥全部封还。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吕希纯。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七 私署凉州牧张实 鲜卑乞伏国仁 鲜卑秃发乌孤 私署凉王李暠 卢水胡沮渠蒙逊·魏收
  列传第四十七 沈约 范云·李延寿
  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二·赵尔巽
  卷七十七·毕沅
  大明孝宗敬皇帝宝训卷之二·刘健
  卷十六内府衙门识掌·刘若愚
  卷之四十五·佚名
  一百二十四 曹寅奏陈江南岁底米价如常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三 宋纪九·纪昀
  ●卷十·钱谦益
  三国史记卷第十九。·金富轼
  十国春秋卷十一·吴任臣
  马得臣传·脱脱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司马光
  卷六·允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四十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遗诗二十九首 【施注缺今补】 老翁井 井中老翁悞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团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嘉靖十三年十一月癸亥朔先是庆王台□氵□衣□以罪发狭西省城安置至是其母妃薨逝庆世子檙櫍乞宥□氵□衣□还府弘农王台泙亦率阖府宗人奏请 上不许仍下御史逮问辅导等官○以冬至朝贺成国公朱凤当班首致词有疾在告礼部

  • 卷之三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九二六 军机大臣奏查核五月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校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九二六 军机大臣奏查核五月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校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余未

  • 赵世家第十三·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谢岐传·姚思廉

    谢岐,会稽山陰人。其父谢达,为梁太学博士。谢岐少时机警,好学,梁世时就被称道。他任尚书金部郎、山陰县令。侯景之乱时,谢岐寄居东陽。侯景之乱平后,他投靠张彪。张彪所辖的吴郡和会稽,诸事一概委托谢岐办理。张彪每次征讨,总

  • 甄济传·刘昫

    甄济,字孟成,中山无极人,在卫州落户安居。年少失去双亲,天宝年间隐居在卫州青岩山,人们佩服他的操守德行,相约不到他隐居的地方打猎捕鱼。采访使安禄山上表推荐他,授试官大理评事,充任范阳郡节度掌书记。天宝末年,安禄山有谋反

  • 卷之六十七  病逸漫記(明)陸釴 撰·邓士龙

    (病逸漫記,一卷,明陸釴撰。釴,字鼎儀,崑山人。天順八年進士,殿試第二。授編修,歷修撰、諭德。成化時進太常少卿兼侍讀。事蹟詳明史文苑傳。) 國朝欽天監每年二月初一日進曆樣,十一月朔頒大統曆於百官。進內有上位曆、七政曆、

  •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三乐考【十九】乐舞【臣】等谨按周礼以六舞大合乐自後历代因之制之沿革不同皆所以和神人而象功德也我朝舞制亦仍前代之旧而斟酌尽善损益得中盖列圣相承文德武功度越前古周礼六代之

  • 方域一○·徐松

    道路太祖建隆三年正月九日,诏西京修古道险隘处,东自洛之巩,西抵陕之湖城,悉命治之,以为坦路。 五月十八日,潞州言:「先奉诏集丁夫开太行路,俾通馈运,今已功毕。」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诏重疏凿三门。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十二日,诏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吕思勉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所以这时代史料的流传,又较黄帝、颛顼、帝喾三代为详备。尧、舜都是黄帝之后,其都城则在太原。注24太原与涿鹿均在冀州之域,可见其亦系河北民族。但唐虞时代的文化似较黄帝时为高。《尧典》载尧分命

  • 四书蕅益解重刻序·智旭

    道在人心。如水在地。虽高原平地。了不见水。苟穴土而求之。无不得者。水喻吾心固有之明德。土喻吾心幻现之物欲。果能格物致知。无有不能明其明德者。然穴土取水。人无不施功求之。以非水不能生活故也。而道本心具。

  • 卷十六·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六宋 段昌武 撰正小雅郑氏诗谱曰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孔曰二雅正有文武成变有厉宣幽六王君丰镐之地文王居丰武王居镐太史公曰成王卜居洛邑定九鼎焉

  • 僧伽吒经卷第三·佚名

      尔时药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来出世。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善男子。为令众生多闻具足。是故如来出现于世。如来出世开甘露法。若如来出世则知一切法。以方便故。知世间法出世间法。知世间智

  • 毗尼母经卷第一·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母义今当说  汝等善听之  是中文虽略  广摄毗尼义  依初事演说  智慧者当知  一切经要藏  皆总在此中  律藏外诸义  母经中可得  律义入此经  如众流入海  毗尼

  • 界论·佚名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论母设置分摄.非摄.所摄[者之]非摄.非摄[者之]所摄.所摄[者之]所摄.非摄[者之]非摄。相应.不相应.相应[者之]不相应.不相应[者之]相应.相应[者之]相应.不相应[者之]不相应。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相应[者之]所摄与非摄.非摄[者

  •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佚名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内载六甲玉女上宫歌章六首,皆为五言韵语,乃道教科仪唱颂之词。

  • 旧京琐记·夏仁虎

    夏仁虎(1873~1963),字蔚如,号枝巢子。别号啸庵、枝巢、枝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朝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来京作官即迁居北京。由于他久居京师,又活动于政界,有广泛的社会阅历,所以对当时京城的掌故旧闻、风土习俗、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