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十七、巡游译书处

  我自从离开了金粟斋译书处以后,便与蒯礼卿先生疏远了。本想特地到南京拜访他一次,汪允中说:“不必了,他也不拘于这种礼节的人。”此刻沪宁铁路还没有通,还是要乘长江轮船到南京的,往来有许多跋涉。蒯先生谋补空缺,正忙于做官,不久便实授了淮扬道,我又到了山东,连音问也不通了。直至他以四品京堂内用,放了欧洲留学生监督,出洋时道经上海,这时我已进入上海的时报馆了,方去拜谒一次,那天宾客如云,也没有说几句话。我只见他老了许多,胡子头发,全都灰白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见过他了。

  金粟斋出来,便预备回家了,只是我在想:回到苏州,做什么呢?还是处馆教书吗?要谋生计,在苏州更无出路,正在踌躇之际,遇见了叶浩吾先生。他问我:“金粟斋已结束,有何高就?”我笑说:“低就也没有,回家吃老泡去了。”(老泡乃是一种泡饭粥,回家吃老泡,苏谚失业之意)叶先生说:“老朋友!到我那里帮帮忙好吗?”原来叶先生曾经办过一个日文译书馆,是个学习日文的机构,那是速成的,只求能读日本文,不求能说日本话。毕业以后,许多习日文的学生要求工作,叶先生乃设立一个名叫启秀编译局以容纳他们。因为日文译本一时风行,叶先生也招徕了不少主顾,以应各新书店的需求。

  我想这也好,暂时有所托足,便到启秀编译局去了。但是叶先生请我去,不是要我译什么日本书,却要我做整理工作。就叶先生自己所译的稿本而论,也教人看了很费脑筋,这是我们在金粟斋已见过的了。他的译文,只是在日本原文上的倒装文法,用笔勾了过来,添注了中国几个虚字眼儿,就算数了。有时一句句子长得要命,如果不加以剪裁,把那句子另行组织,简直拖沓得读不下去。若是在日文原书上勾勾勒勒,排字工友也弄不灵清。叶先生请我去,就是把他们的译稿,做这种整理工作。

  可是叶先生这个启秀编译局,我一进去,便知道前途不甚佳妙。叶先生实在是一位老书呆子,他全不懂经营事业。帮他译东文的,都是他的学生,有些日文未通,连国文也未通,甚难加以修整。他虽然对那些出版家,采取薄利多销主义,可是过于粗制滥造,也难以使顾客欢迎。

  叶先生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为了办这个启秀编译局,负了满身的债,甚至把所有的衣服都当光,真是“范叔何一寒至此”。

  叶先生是一个人在上海,他的夫人和他的儿子,都仍住在杭州。每个月要寄钱去杭州作家用的,但他最初不过愆期,后来竟至中断,虽然杭州的家书如雪片飞来,他是“学得无愁天子法,战书虽急不开封”。叶师母没有办法,只得带领了他的这位少君到上海来了。但是叶先生无钱是事实,石子里炸不出油来,叶师母到启秀编译局质问他。我们看见叶先生眼睛看了日本书,手里笔不停挥的译书,耳朵里听厨子索取所欠的饭钱,嘴里还要与叶师母反唇相稽,我说他真是五官并用,大有毛西河遗风。

  我在这里又有一段插话了,我所要说的是叶先生的这位少君叶少吾。当叶师母带了他到上海来时,他年龄不过十五六岁,穿的衣服,宛如一个花花公子,袖中的手帕儿,洒满了香水。我们以为像叶先生这样的规行矩步的教育家,必定痛责其子,但只对他皱眉叹息,斥他不长进而已。大概以叶师母的溺爱,免致冲突。向朋友张罗筹款,送他们母子回杭州,以博耳边清净。越一年,有人到杭州,遇见了叶少吾,他询问道:“喂!我们的浩吾,在上海搞得怎么样了?”又越数年,他写了一本小说:名曰:“中国之维新党”,署名曰:“浪荡男儿”,把当时维新党中人,駡了一个狗血喷头。但叶浩吾先生他是维新党中之卓卓者,幸而具有天良,未曾齿及,至于一班父执世交,则难逃笔诛了。

  不要以为此书荒唐,当时很有一班反对维新党的,读之以为痛快。这个时期谴责小说风行,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覩之怪现状”,皆以駡人为宗旨,读者都为之提倡。维新党中,也大有可駡之人在,“中国之维新党”一书中,自不免添枝加叶,故甚其词,然此辈所谓有志青年的私生活,亦不能诿为羌无故实呢。辛亥革命以后,叶少吾曾于沪军都督陈其美处得一职,陈颇信任之,因少吾与上海做军装生意的某洋行有渊源,介绍了一笔军装生意而囊有余资了。其时叶浩吾先生已归道山,而叶少吾则颇为活跃。会北京开议会,四方贤杰,均走京师,少吾亦北上,颇思有所营谋,那时候,上海的北里亦动员。

  花界姊妹也到首都去掘金,有一位海上名妓花元春,也到八大胡同树艳帜,乃部署初定,忽以喉疾殒命。举目无亲,无以为殓,叶少吾慷慨拍胸口说:“花老六我虽与她没有发生关系(发生关系,上海妓院中已有肉体之亲的术语也),一切殓费,我自任之。”于是北京胡同中姑娘,都称颂他是一位“有良心客人”。乃未及数月,叶少吾亦病死于北京,那时花丛诸姊妹,谓以义气博义气,群起而理其丧。此事大有传奇性质,自北京传至上海,各报亦竞载其事,有人为作挽联曰:“秋雨梧桐悲一叶,春风桃李泣群花”。实在群花理丧,并无其事,叶少吾之叔清漪先生,与其堂兄葵初先生皆有书致报界辩正呢。

  言归正传,我在叶浩吾先生处,帮了他三个多月的忙,只拿到了一个月的薪水。他是一位忠厚长者,我不能向他催索,我也不忍向他催索。不过我为了要瞻家,为了要糊口,也不能从井救人。有一天,我遇见了章太炎先生,他问我:“现在何处?”我告以在启秀编译局,他笑说:“何不到刚毅图书舘去。”我问:“那里有刚毅图书馆呢?”他说:“启秀与刚毅,不是庚子拳变时代的名人吗?”后来叶先生这个启秀编译局,到底支持不下去,负债过多,幸赖他的人缘很好,大概是许多朋友帮他料理过去吧。

  我从启秀编译局出来后,又到广智书局的编译所去,谁介绍我去的,我至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那时的广东朋友很少,广智书局里却全是广东朋友呢?那时候,上海的新书店,已越开越多,广东是开风气之先的,当然要着此先鞭。广智书局的规模不小,既然有了书局,也想自己出书,因此也设立了一个编译局,有人说,康南海,粱任公都有资本,也有人说,不过以此为号召而已。我以有人介绍,瞎天盲地的闯了进去,那个编辑所的编辑主任为谁,我也不记得了。

  广智书局编译所的情形,和启秀编译局完全不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不像在叶先生那里,可以谈笑自由。编译员连我共有五六人,编辑主任目灼灼坐在那里,好像一个监试官。译书是支配的,他配给我一本日文的讲下水道工程的书,便是讲开发道路沟渠工程的种种事的。我不是一个工程学家,对于那书是很少兴趣的。

  但我当时有一种自尊心,觉得他们支配你译的书,而你第一次便退还他,足见得你是无能,我于是勉强接受了,好在篇幅还不算得太长,其中的解释,也不深奥难懂。就只有许多土木工程上的日本名词,有的还是用和文拼出来的西洋名词,这可教人有些头痛的了。

  我那时只得狂翻日本文词典,请教深于日文的人,购买参考书,日本人所编的“和汉新词典”,中国人所印的“和文奇字解”(上海作新社出版),乞灵于那些工具书了。不到两个月,居然全部完成。这书译成以后,我就敬谢不敏,从广智书局出来了。因为里面全是广东人,我和他们言语不通,未免有些扦格。再者,他们给什么工程科学的书给我译,我的科学知识实在浅得很,也不敢再献丑了。不过我又想:像这部专讲下水道的书,虽然是冷门,也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现在各处正在要开马路、建工厂,而外国已在流行什么抽水马桶的话,这是将来市政上一件重要的工程而必须研究的事,不过我当时释这一科门的书,不免有点盲人瞎马了。所以译完此书后,参加了一个签条给总编辑,大意是“对于下水道从未研究过,请由专家加以检定”云云,但我在两年以后,却见这部书赫然在广智书局的橱窗里了。

  从广智书局出来,真想回老家了,忽遇蒋观云先生(蒋先生名智由,号心栽,观云其笔名也),问我近况,告以从广智出来,正想回去。蒋先生说:“不要回去,请到我那里去,我那里还有你的一位同乡蔡君,一定可以和你融合无间,使你高兴。”原来蒋先生那时也办一个译书处,这个名字叫作“珠树园译书处”,那个名称,很觉美丽,珠树园三个字,真可与金粟斋三字作一对偶。珠树园后于金粟斋,蒋观云先生是一位诗人,宜其有此题名,当时的一班新文学家,都喜研究佛典,这两个名词都从佛典来的呢。

  蒋观云先生是浙江绍兴人,是前清的一位孝廉公,而又是一位学者、诗人、革命家。他有两句诗曰:“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后人讹为是写“革命军”一书的邹客所作的,其实不过是邹客重述一过而已。我们在金粟斋的时候,蒋先生常常来游玩谈天,因此我们认识他已久了。他为人非常和蔼,爱说笑话的。

  在那个时候,有人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代诗界三杰,互相唱和。这个珠树园译书处,也有两位孝廉公,一位是杨秉铨,江苏武进人;一位就是我的同乡蔡云笙兄了。

  珠树园译书处也和金粟斋一般,如上海所称的石库门三楼三底的房子。蒋先生住在楼下,我们都住在楼上,每天饭开一桌,自己有厨房,那比在广智书局舒服得多了。我和蔡云笙同住一房,杨秉铨和另一位朋友同住一房。云笙的年纪,只不过比我大一岁,他名晋镛,二十一岁上便中了举人,为人极慧敏而风趣,我们两人一见便成为好友,为什么呢?一则我们两人志趣相同,二则为了同乡之故,愈见亲切了。

  在珠树园那里,我自由极了,他不支配你做什么工作。你高兴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但蒋先生却见他写作很忙,他好像在什么杂志、日报上写文晕(中外日报上有时也见他的著作),那时他还自己出了一种杂志,名曰“选报”,那是选取近代名人的著述的。但虽云选报,也有并未见于其他刊物,而直接寄给他发刊的。这个珠树园译书处,我记得我并没有译什么书。不过他们也徵收外稿,请为检定这稿子可用不可用,签出来加以评语,请蒋先生覆核,这个工作我做了。至于蒋先生的选报,我无从帮忙,偶然给他看看清样而已。

  我们在珠树园虽甚闲适,却不大出去游玩,上海是个金迷纸醉之场,我和云笙,都是阮囊羞涩之人,也不敢有所交游。只是偶然两人到小酒店喝一回酒,那时我有绍兴酒半斤的量,再多喝一点儿,便要晕酡酡了;云笙却可以喝一斤还多。不过都守了孔夫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适可而止了。回到家里,我们联床共话,无所不谈,上自世界大事,下至男女性事,我们常常谈至半夜三更,了无足异。

  有一次,我们谈到一向传言山西大同府的妇女性器官,有重门叠户之异,云笙言:绝对没有这事,因为他有一位亲戚,曾经在大同府做过知府,他们的幕僚,也因素闻此传说,欲一验其异,那地方土娼极多,历试之平淡无奇。云笙又言:“虽然无此故实,然前人笔记却有此记载,我曾假定这重门叠户为有三重门户,每一重门为之制一联一匾”。我说:“愿闻其妙。”他道:“第一重门的联曰:『鸟宿林边树,僧敲月下门。』匾曰『别有洞天。』这联与匾都用成诗成语呢。”我笑曰:“佳!第二重门呢?”他说:“第二重门联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匾曰『渐入佳境』。”我道:“好!第三重门呢?”他说:“第三重门联曰:『云无心兮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匾曰『极乐深处』。”说罢,相与大笑。好在我们都是结过婚的人,而珠树园里也没有一个女职员,故能如此荒唐。

  过了两个月,我记得已是初冬十月天气了,蔡云笙来了两位朋友,邀了我一同到广东馆子里去吃火锅,广东人谓之“打边炉”,这是宜于严冬的,十月里似乎太早。但旧历在江南十月,往往会来一个冷讯。我饭罢回来以后,便觉得身子不舒服,夜来便发起寒热来。到明天,我以为可以退热了,谁知寒热加甚,而且喉间作梗痛。那个时候,苏沪一带,正患着这个传染极速的喉症,当时还不大知道什么白喉、猩红热那种病名,统称之曰:“烂喉痧”。我一想不好,在外间害病,大非所宜,且使家人焦急,不如归家为宜。

  我当时即与云笙说了,通知蒋先生,蒋先生来看我以后说:“你有病,一人回去,我们很不放心”。他便派了一个干仆,买好船票,送我回苏州。云笙还直送我上小轮船,丁宁而别。回到家里,我已很惫了。因为我说喉间梗痛,吾妻一看,喉间已有腐烂的白点。她口中还说:“没有什么。”我见她脸色发白,两手震颤,飞奔往告堂上。都知道这是危险的病症。其时苏州有一位著名专治喉科的医生,唤做马筱严,他是中医,吃中国药,不过他已治好了许多患喉病的人,因此声誉鹊起,祖母、母亲也急了,立刻延请这位马筱严医生,为我诊冶。

  一清早去请了他,直到下午上灯时侯才来,这倒并非搭架子,实在忙不开来,可见那时候患喉症者的多。马筱严诊病很细到,他说:“是烂喉痧,目下流行的时疫,是一种要传染人的疾病。”他开了方案,匆匆的去了。当时我们也没有隔离,小孩当然不许进病房,而老人——祖母与母亲,住在楼下,我住在楼上,看护我的仅有我妻震苏,那时,苏州地方,还没有一家医院呢。

  她说:“在未嫁之前,已经生过一次喉病,可无妨碍。”这话不知是真是假。但除了她以外,也没有别人看护我呢。我心中惴惴然,毕竟我妻是没有传染的。

  马筱严出诊到我家两三次后,我病渐有起色,因为他诊费很贵,我有些吃不消(其实每次不过三四元,在当时已算贵了),以后便坐了轿子,到他家里这个医室去就诊了。喉症愈后,颔下又生了一个外疡,到一切复原,差不多要两个月了。当时由上海仓猝返苏,留在珠树园的物件,都没有拿,后来托人带回来一只衣箱,箱中一件羊皮袍子,不翼而飞,那也不去管它,大概珠树园的侍者,实做了顺手牵羊,取去御寒了。病愈以后,祖母不许再到上海去了,于是游历译书处的行踪,到此告一段落了。

  到了明年,得到了蔡云笙的信,珠树园译书处也告结束了,其情形与金粟斋相同。真是无独有偶,他们这些办出版事业,好似“大爷串戏”一般。蒋观云先生呢,说是要离开上海,不是北京,便是日本。可是从此以后,我竟未与蒋先生再一次谋面。倒是在十余年后,我与他的公子蒋百器君(尊簋)曾见过一面。这一天,狄楚肯请客,似专请百器者,因楚青与观云,也是老朋友呀。那时百器已卸浙江都督任。这一次宴会,使我至老不能忘的,乃是第一次见到赛金花。那时她还只是将近四十的中年,在上海悬牌应徵名赛寓,百器飞笺召来,他比赛年龄还轻得多呢。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志第十·礼二·脱脱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张廷玉
  卷三十二·谷应泰
  ●卷一百二·徐梦莘
  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五·佚名
  书籍简介·应廷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司马迁
  赵绰传·魏徵
  郑畋传·欧阳修
  吴奎传·脱脱
  卷一·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卷六·徐天麟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拨棹歌·释德诚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莫学他家弄钓船,海风起也不知边。风拍岸,浪掀天,不易安排得帖然。大钓何曾离钓求,抛竿卷线却

  • 第六章 辞家访道·屠隆

    〔小生扮木龙驹院子上〕昨日繁华。今日冷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俺老爷从西郊回来。忽然分付小人制一副道衣。说要云游章去。夫人公子知道。好生惊讶。不免在此伺候则个。〔生道装上〕【忆秦娥先】西天

  • 大陆诗草题诗·连横

    题大陆诗草台中林资修(幼春)万里归来连剑花,朔风吹发动鬖髿。久悬佳传规仓米,满写新诗入壁纱。是处钓游名士辙,中宵歌哭酒人家。出门我亦方西笑,看汝先驱建德车。前题台北李书(逸涛)挟策中原试壮游,俗儒狂笑腐儒愁。著书直括三

  • 卷七·方夔

    钦定四库全书 富山遗稿卷七 宋 方夔 撰 七言律诗 杂兴 世奕奔趍若决河谁将独力障颓波指衣太守存唐苦循发将军负汉多薜芷不芳甘自变白圭有玷尚堪磨是非勿与时人说爲就重华述九歌 闵忠【美文天祥】 弱冠知名动紫宸两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洪武十四年秋七月甲申朔以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杨盘为左参政○乙酉重定进贺表笺礼仪凡 天寿圣节正旦冬至在外各衙门先期拜表称贺至期前一日文武官于本衙门内齐沐宿歇至日于所在大衙门内会同文武官具服行告天祝寿礼其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敬宗孝庄帝纪·魏收

    孝庄皇帝,名子攸,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亲名叫李妃。肃宗初年,因为元勰有鲁陽保护皇帝的功劳,被封为武城县开国公。孝庄帝幼年在宫内陪肃宗读书,长大以后,风神秀慧,姿仪伟岸。朝廷拜他为中书侍郎、城门校尉、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深

  • 原颂周·周诒春

    原颂周 字颂周。年三十一岁。生于广州。本籍住址。广州永庆街二巷二十三号。已婚。子二。初学于广州中学。及游学预备馆。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辛博森学校。习普通文科。光緖三十四年。入埃瓦省立大学。习农业

  • 乡饮酒义·戴圣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旣,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

  • 境内第十九·商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 军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公爵 ,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束簿

  • 卷七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七十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七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七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七十>虞主【主制不一今從何休之說】吉主【練主用栗刻而諡

  • 卷二百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九十设官分职通典秦 太尉 左右丞相 丞相 相国 侍中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少府吏在殿中主?书谓之尚书四人 尚书令仆射 尚书丞

  • 王魏公集·王安礼

    宋代诗文别集,王安礼著。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封为魏郡公,故集名《王魏公集》。其集本为20卷,《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明代叶盛《篆竹堂书目》亦载其书6册,但其后即不见载于诸家书目,大约明中

  • 须溪集·刘辰翁

    宋代诗文别集。刘辰翁撰。刘辰翁字会孟,庐陵(江西吉安)人,须溪是他居住的地名。《须溪集》原本200卷,但传本颇稀,明代已很少见。清代初期,仅能见到《须溪记钞》8卷及《须溪四景诗集》4卷,前一种是文集,但所收篇什寥寥

  • 社会进化史·蔡和森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之一蔡和森的一部宣传阐释唯物史观的编译性著作。该书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当时尚无中译本)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当时也无译本,仅有主要章节的中译文),

  • 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正一天师,言醮祀东斗帝君忏罪延命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道教经书《五斗经》中之一篇。经文假托太上老君向正一天师张道

  • 末罗王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叙述佛陀显现神通力,移去横于末罗国中道上之大石,并为末罗王及其国中九亿人民宣说精进力、忍辱力、布施力、父母力等四力,以度化之。